基本信息
書名:裝飾之道
:50.00元
作者:樓慶西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302249726
字數:
頁碼:24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裝飾之道》是中國古代建築知識普及與傳承係列叢書?中國古代建築裝飾五書之一。
內容提要
《裝飾之道》圖文講述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共分四個部分:建築裝飾的起源與發展,建築裝飾的錶現手法,建築裝飾的民族傳統,建築裝飾的地域特徵與時代特徵。全書文字既有概括梳理,又有細節分析,生動耐讀。並配有500餘幅圖片,圖文並茂。
目錄
概述1
章 建築裝飾的起源與發展3
屋頂整體造型9
屋頂上的裝飾27
一、正吻與正脊27
二、垂脊與戧脊41
三、屋麵裝飾54
四、屋麵色彩60
第二章 建築裝飾的錶現手法71
象徵與比擬73
一、形象比擬76
二、諧音比擬82
三、色彩比擬87
四、數字比擬94
形象的程式化與變異97
一、裝飾形象的程式化98
二、裝飾形象的變異104
裝飾中情節內容的錶現117
第三章 建築裝飾的民族傳統121
裝飾內容的民族傳統123
裝飾手法的民族傳統133
民族傳統的持續與發展142
第四章 建築裝飾的地域特徵與時代特徵149
屋頂裝飾的特徵160
一、屋脊裝飾160
二、屋麵裝飾171
大門裝飾的特徵176
一、中外不同地域的大門裝飾176
二、中國不同地區的大門裝飾184
三、不同民族地區的大門裝飾209
裝飾特徵的形成與價值217
一、特徵的形成217
二、特徵的價值223
圖片目錄235
作者介紹
樓慶西,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1930年齣生於浙江杭州。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係,留校任教至今。長期從事於中國古代建築曆史與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近二十年重點研究鄉土建築和古建築裝飾。主要著作有:《中國古建築二十講》、《中國古建築磚石藝術》、《鄉土建築裝飾藝術》、《屋頂藝術》、《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國建築藝術全集·建築裝修與裝飾》等。
文摘
版權頁:
插圖:
龍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後來又成為封建皇帝的象徵,在百獸中具有高的神聖地位。鳳即鳳凰,《大戴禮·易本命》中稱:“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其長。”可見鳳凰在飛獸中是有地位的一種瑞鳥,後來又成瞭封建皇後的象徵,在北京紫禁城皇帝、皇後共同居住的殿堂上可以見到龍、鳳在一起的裝飾。在民間也用“龍鳳呈祥”來錶達吉祥。獅子原産於非洲和西南亞一帶,自漢代由安息國(今伊朗)傳入中國後得以安居和繁殖。獅子性凶猛,俗稱獸中之王,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獅,在中國常把它的形象放在建築大門兩側作護門獸,它成瞭勇猛和力量的象徵。馬在百獸中與人類的關係很密切,它力大又善於長途奔跑,所以很早就被人們用於騎行、載物、拉車輛和農田耕種。在漢代墓室的畫像磚與畫像石上齣現多的是各種馬的形象。這裏脊上的天馬長有兩翼,能夠騰飛,海馬顧名思義是能在海上飛行,這當然是古人對馬的一種主觀願望。狻猊是古代獅子的彆稱,《穆天子傳》:“狻猊野馬,走五百裏。”
序言
《裝飾之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它不僅僅局限於宮殿廟宇,也涵蓋瞭園林、民居等不同類型的建築。書中對蘇州園林中假山、漏窗、亭颱樓閣的裝飾手法,以及江南民居的磚雕、木雕的精妙之處,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 我尤為喜歡書中關於“寓意”的解讀。中國古代的裝飾,很少是純粹為瞭好看而存在,很多都寄托著美好的願望和象徵意義。比如,蝙蝠寓意“福”,壽桃寓意“長壽”,鹿寓意“祿”,這些都通過書中的文字得到瞭生動的解釋。這讓我意識到,古人在進行裝飾時,是充滿瞭生活智慧和對未來的期盼的。 另外,書中還涉及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建築裝飾特點。例如,書中對藏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建築裝飾的介紹,就展現瞭中國建築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這種跨文化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理解更加全麵和立體。 而且,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顯然投入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書中的論述嚴謹,引用的史料也相當豐富。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深信不疑,也讓我感受到瞭作者在學術上的追求。 最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它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優美。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讓人越讀越有興緻。它就像一本濃縮的中國建築文化百科全書,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裝飾之道》這本書,以其宏大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為我打開瞭認識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全新視角。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看什麼”,更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這樣裝飾”,以及“裝飾背後蘊含的意義”。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形而上”的解讀。中國古代建築裝飾,往往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層麵,融入瞭古人的宇宙觀、生命觀、哲學觀。書中的例子,比如鬥拱的層層疊加,寓意著“層層疊疊,步步高升”;屋脊上的脊獸,不僅是裝飾,更是鎮宅闢邪的象徵。這些都讓我感悟良多。 而且,這本書還強調瞭建築裝飾的“時間性”。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和裝飾風格。書中對各個曆史時期代錶性建築裝飾的梳理,就像是在翻閱一部流動的中國曆史畫捲。從漢代的樸拙,到唐代的雄渾,再到宋代的雅緻,最後到明清的繁復,每一個階段都展現著獨特的時代風貌。 書中對於“材料”的運用和解讀,也讓我印象深刻。木材的溫潤,石材的莊重,磚瓦的樸實,每一種材料都有其獨特的質感和錶現力,古人根據不同的功能和需求,巧妙地運用它們,創造齣既實用又美觀的裝飾效果。 總之,《裝飾之道》是一本讓我感到震撼和敬畏的書。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博大精深,也讓我更加熱愛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其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其精神的啓迪。
評分《裝飾之道》這本書,簡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知識堆砌,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情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古代工匠技藝的描繪,那些巧奪天工的雕刻,那些精妙絕倫的彩繪,背後都凝聚著無數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書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作者會選取一些具體的建築實例,比如故宮、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然後深入剖析其裝飾的特點、曆史背景以及文化內涵。這種“以點帶麵”的講解方式,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也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 我還在書中看到瞭關於“修舊如舊”的理念。在介紹古建築修復的案例時,作者強調瞭遵循曆史原貌、尊重古人智慧的重要性。這讓我認識到,保護古建築,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種文化自覺和責任擔當。 而且,這本書還強調瞭建築裝飾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無論是依山傍水的園林,還是金碧輝煌的宮殿,其裝飾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建築功能緊密結閤,達到一種天人閤一的境界。這種整體性的設計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總的來說,《裝飾之道》是一本集學術性、藝術性、故事性於一體的優秀圖書。它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輝煌成就,更讓我們思考如何在傳承中創新,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評分《裝飾之道》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像一位飽學多纔的老先生,娓娓道來,將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方方麵麵徐徐展開。我一直對建築的細節頗感興趣,但往往隻能停留在“形似”的層麵,這本書則讓我開始理解“神似”。比如,書中對不同朝代瓦當紋飾的演變,以及其背後所反映的社會風貌和審美取嚮的分析,就非常精彩。 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禮製”與“裝飾”之間關係的闡釋。古代建築並非隨意裝飾,其上的圖案、色彩、形製都有嚴格的規定,體現著森嚴的等級製度。書中的例子,如不同等級的建築上使用的屋頂樣式、石雕的題材選擇等,都清晰地展示瞭這一點。這讓我認識到,古人的建築裝飾,是社會秩序的一種視覺呈現。 而且,這本書在介紹各種裝飾技法時,也相當細緻。無論是木雕、石雕、磚雕,還是彩畫、琉璃,作者都給齣瞭深入淺齣的介紹。特彆是對彩畫的講解,從“和璽彩畫”到“鏇子彩畫”,再到“蘇式彩畫”,不同的繪製手法、紋樣組閤,以及它們在不同建築類型上的應用,都描寫得非常生動。 我還在書中看到瞭大量令人驚嘆的圖片,這些圖片不僅清晰地展示瞭建築的細節,更通過作者的解讀,賦予瞭它們鮮活的生命。當我看到那些曆經滄桑的古建築殘片,通過書中的文字,我仿佛能聽見它們訴說著曾經的輝煌。這種文字與圖像的結閤,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 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建築裝飾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裝飾”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文化、曆史、審美以及哲學思想的書。它讓我更加熱愛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所創造的輝煌文明。
評分讀完《裝飾之道》,我深切感受到樓慶西先生在梳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脈絡上的心血。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不同時期的裝飾手法,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一種“道”的傳承。從那些飛簷翹角的細節,到鬥拱梁枋的精巧結構,再到色彩的運用和紋飾的寓意,無不透露著古人對宇宙、人倫、自然的深刻理解。 書中對梁思成先生及其團隊在古建保護研究上的貢獻也著墨不少,讀來令人肅然起敬。那一代學人,以畢生之力,篳路藍縷,為我們留下瞭珍貴的文化遺産。通過這本書,我仿佛看到瞭他們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用腳丈量古老的城牆,用筆記錄下每一處精美的雕刻。這種精神,比任何華麗的辭藻都更具感染力。 最為觸動我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古代建築裝飾僅僅視為一種“美學”的範疇,而是將其置於曆史、文化、社會、甚至哲學的高度來解讀。當我們看到那些龍鳳祥雲、花鳥魚蟲的紋飾時,不再僅僅是看到“好看”,而是能理解其中蘊含的等級製度、道德教化、以及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深度解讀,讓本書的閱讀體驗遠超一般的圖冊,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旅程。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意境”的論述。中國古代建築裝飾,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建築整體、與自然環境、與使用者的心境融為一體。作者通過大量實例,生動地展現瞭如何通過裝飾的虛實、疏密、繁簡來營造不同的空間氛圍。這種將裝飾視為“經營”的結果,而非僅僅“雕琢”的認識,確實點醒瞭我不少。 總而言之,《裝飾之道》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不僅為我們打開瞭認識中國古代建築裝飾的窗戶,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哲學。作為一本“知識普及與傳承”的叢書,它無疑扮演瞭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有機會接觸並愛上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