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天书”,比《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万有引力之虹》等蕴含着更多的可能
● 出版至今73年,已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今无中译本
●《芬尼根的守灵夜》标志着西方后现代文学新时代的到来
● 解构理论大师德里达说他读乔伊斯已近30年,每次写作,乔伊斯的幽灵总在脑海中浮现。他在《给乔伊斯的两个词:他战争》中专门以《芬尼根的守灵夜》为研究对象。
● 乔伊斯为创作《芬尼根的守灵夜》所耗费的心血远超《尤利西斯》,并视为自己创作的。在作品完成之际,他甚至说现在除了死之外便没什么好做的了,并放言“这本书至少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
● 20世纪初期,在几乎没有前人参照的条件下,《芬尼根的守灵夜》就已全面地发展出了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兴盛的艺术手法。
● 本书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品使用的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之中。
● 本书迷狂似的叙述手法,一方面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哲学性的发展,一方面在罗伯-格里耶的《观察者》、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巴塞尔姆的《城市生活》等作品中得到了相似的表现。
这本小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扑面而来的那种语言的洪流,仿佛置身于一场永无止境的梦境,或者说,是一场被拉得很长的、由无数声音和片段交织而成的呓语。初读时,简直像是在试图徒手攀爬一座用晦涩词汇和破碎句法搭建起来的巴别塔,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巨大的认知阻力。作者似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叙事的逻辑和清晰的指代关系,转而采用了一种高度个人化、近乎于音乐韵律般的文字构造方式。那些错综复杂的词语游戏、地域性的俚语、以及频繁出现的双关语和多义词,使得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个谜团,需要反复咀嚼和猜测。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逐渐适应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状态,学着不再去强求每一个词汇背后的确切含义,而是去感受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近乎于神话般的、充满民间智慧和历史回响的氛围。那种感觉很奇特,像是通过一个扭曲的棱镜观察世界,一切都变得模糊而又充满暗示,让人忍不住想深挖那些隐藏在表面喧嚣之下的深层结构和潜在的象征意义。它需要的不是智力上的征服,而是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构建了一个极其庞大且自洽的宇宙观。尽管具体的故事情节——如果存在的话——总是被埋藏在无休止的旁白和插入语中,但那种对历史、神话、宗教以及人类生存困境的探讨,却是清晰可见的。它仿佛在试图捕捉人类文明从起源到衰亡的整个过程,将所有时间线压缩在一个看似混乱的当下时刻。书中对“循环”和“遗忘”的执念尤为深刻,人物的名字、事件的模式似乎都在不断地重复、扭曲和演变,暗示着历史不是直线前行,而是在原地打转的迷宫。这种永恒的重复感,带给人一种深刻的宿命感和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阅读过程中,你仿佛站在了时间的湍流之中,被各种过去和未来的碎片不断击打。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尤其是在初期,充满了挫败感,但这种挫败感却带着一种奇异的、近乎于令人上瘾的魅力。它挑战了我们对“可读性”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结构不是线性的,更像是某种螺旋上升或者永恒回环的结构,你总感觉自己在某个地方见过某些片段,但它们总是在你试图抓住时溜走。我常常在阅读时需要频繁地查阅注解——尽管这些注解本身也常常像另一层迷宫一样深不可测——因为很多典故和语言的变体,对于一个习惯了标准语境的读者来说,几乎是无法直接解码的。最令人着迷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拟声和拟态,文字本身似乎在模仿河流的奔腾、人群的喧哗、甚至是婴儿的啼哭与老者的鼾声。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重现”一种存在状态,那种混沌、多声部、充满生命力却又难以名状的状态。这种文本的密度和复杂性,使得每一次重读都像是在清理一片被藤蔓覆盖的古迹,总能发现新的雕刻和纹路。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一种对语言本体的极致探索和游戏。它就像是一场巨大的语言狂欢节,所有的规则都被打乱,词语被剥离了它们日常的功能,重新被赋予了近乎于炼金术般的魔力。我有时会停下来,仅仅是为了欣赏某个连续的句子中音节的韵律和节奏感,它读起来更像是一种咒语或者一首冗长而复杂的民谣,而不是散文或小说。这种对声音和节奏的偏爱,让我想起那些古老的口头史诗,它们依靠的是重复、变奏和音乐性来维持叙事的生命力,而不是清晰的逻辑链条。这种对口头传统的致敬,也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变得半神半人,他们说话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模糊的身份标识,仿佛是从历史的泥潭中刚刚爬出来的原型。它逼迫你放弃视觉中心主义的阅读习惯,转而用耳朵去“阅读”文本。
评分我发现,要真正“进入”这本书,需要读者放下现代文学的期待,拥抱一种接近于中世纪或早期现代的文本体验。它不是那种提供即时满足感的娱乐读物,而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耐心和想象力的工程。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一个清晰的故事结局,而是一种弥漫在心头的、关于“存在”、“语言”和“记忆”的复杂情绪。它成功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即在极度的混乱中寻找潜在的秩序,在最晦涩的语言中捕捉最原始的人性呐喊。这本书就像是一面被打碎后又重新拼凑起来的镜子,反射出的影像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矛盾的张力和令人敬畏的文学野心。它无疑是一部需要被反复“磨损”才能体会其精妙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巨著。
评分生活旅行/团购
评分高大上啊,凡人是看不懂的
评分很好 很值得 优惠劵购买
评分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诗人、作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芬尼根的守灵夜》和《都柏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前三部作品均入选兰登书屋评选的“20世纪一百本优秀英文小说”。乔伊斯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欧洲各地,靠教授英语和写作糊口,晚年饱受眼疾之痛,几近失明。但他一生坚持文学创作,终成一代巨匠。
评分这部小说描述了一个夜晚梦境,具有“迷宫”一样的文学结构,通篇充满了意识流。作者乔伊斯甚至发明了一种在世界语言史上绝无仅有的“梦语”。整部书中最有名的一个单词,就是乔伊斯用100个英文字母拼成的“雷击”一词,模拟雷声隆隆不断。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部小说的第一句“写在最后一页上”,而最后一句则“写在第一页上”。据称,这体现了作者乔伊斯对“历史循环”观点的赞同。当人们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才发现又回到了小说的开头。在作品完成之际,乔伊斯放言说,阅读《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而“这本书至少可以让评论家忙上三百年”。
评分● 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天书”,比《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万有引力之虹》等蕴含着更多的可能
评分百分百的神书,估计那时乔哥自己也整不明白了
评分● 本书迷宫一样的结构早已成为当代众多作品使用的手法,“迷宫”、“百科全书”、“万花筒”这些乔伊斯用以描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词汇常常出现在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罗伯-格里耶等人的作品之中。
评分詹姆斯·乔伊斯的大名在文学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很早就拜读过大师的作品【尤利西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都柏林人】,这三部著作都是乔伊斯的代表作,都很经典也很给力!而《芬尼根的守灵夜》标志着西方后现代文学新时代的到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