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木石铁匠到工人、官员、教授——这是怎样的旅程?
从无书可读到读书、写书、教书——这是怎样的路程?
从无学能上到本科、硕士、博士——这是怎样的行程?
从儿子学生到家长、教师、父亲——这是怎样的进程?
从社会边缘到融入、参与、干预——这是怎样的过程?
从无法无天到学法、教法、写法——这是怎样的历程?
这是一个男孩成长的轨迹,更是一位母亲心血的印痕;这样的痕迹对男孩的男孩、儿子的儿子有什么意味吗?
内容简介
一人在家读书,家人皆为伴读。伴读会丰富自己的知识,却更需要关注读书的人。在一心多用中,记录下读书的所得和所失,琢磨出读书的所需和所拒。在全程介入中,新读或重读、似读与非读都不重要,重点在于读书郎之读书,为其读有所得而快慰,为其读中之误而揪心。做孩子时,家长是指南,同伴是参照;当父亲后,孩子是随从,同时是提示。做学生时,老师是父母,同学似兄妹;当老师后,同学是对象,同时是启迪。母亲为我们提供的是一张稠人广众的线路图:“有样看样,无样看世上。”世间百样,各不一样;紧要之处,唯有一样:有母亲在一起,与孩子相伴着。
作者简介
黎建飞,性别男,名字说明出生于上世纪多快好省的建设年代,家中姊妹亦以建字为辈分以容、凤、芬等为期盼。但愿望不逮现状,飞跃原本不易,凤芬更难。还没品出中学的滋味,学校先关上了大门。据说社会才是大学校,于是学木匠、上矿山、扛水泥、开磨床,涉猎了除犯罪以外的各种行当。到了本已大学毕业的年龄当上了大学的新生,从此深深融人知识的海洋。西南政法学院学士、硕士、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又据说活学还需要活用,于是到劳动部参与制定劳动法,官拜副处长括弧主持工作,由此与劳动者再续前缘。谁知活学容易活用难,只得重回校园再参禅;文坛并非君子阁,混上教授花去十余年。现在而今眼目下,关注劳动者的就业与宫资、牵挂社会保障和福利、心系残疾人的生存与权益。有著述译若干变成印刷文字,也曾前往西洋诸国访问学习与考察。
目录
一、我从山里来
母校-知识-命运
多曾相似
理科与文科(或者自然科学与社会或社会科学)
考试制度还是最好的制度
老木匠新传说:墙倒屋不塌
老木匠新传说:拆房
老木匠新传说:戒色
老木匠新传奇:作法
老木匠新传奇:师徒
变量与择时
少年科学的烦恼
老木匠传奇:木与石
老木匠传奇:木与车
老木匠传奇:石与铁
老木匠传奇:木与泥
老木匠传奇:装卸与搬运
住房咏叹调
玩格与上德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远望与近看
少年渔鱼:捉鱼
少年渔鱼:闹鱼·抽鱼·震鱼
少年渔鱼:电鱼·网鱼
少年渔鱼:钓鱼·啄鱼
少年渔鱼:无鱼
宪法变形记
觅食于晨
西山烤羊
父老乡亲
忙
专家说
过年的味道
初一远影
家·母亲·我们
成长的代价
成长的胆怯
歌性
老吾老
记忆
二、相伴成长中
失业是永远不可能消除的!
中学生是怎样起床的
社会进程是为人的和人为的
国足很有希望
一支长城几只眼
消费失败
颁奖有感
加分:在理解中忽略
隔水问樵夫
夏日里的男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
以小人之心
“六字师”待岗记
人丁兴旺满园春
我们同班
学习才是硬道理
老师的拥抱
父爱如何
真球迷
有工作就有幸福
伴读
我与吾及医疗保险
成长的纠结
杏放烂了还是酸
变形
老师是真正的英雄
课堂至上,课本为王
考试少人了
“三”的辩证
谈选择
父母是个啥
孤独求不败
青春作伴好犯错
汝今能持否?
才与用
哈佛的接触
借来的拳头打不死人
工作的意义
己所未欲,勿施于人
我想对你说
微博者,微而博也
两只碗,一笑脸
错鞋
家长会
接送
近日无视
左右
聚散
高山流水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抓周
个园、铁嘴、博士
父母心
伤自尊了
文理搭配,婚姻不贵
读书应艾海
有儿别学工
复说8道
工作(working)
无妄之诉
撕裂
感知生命等待未来
留学中国
许地山的女儿
孩子——不是拿来伤害的!
孩子无父亲
弥合
三、家有读书郎
人真聪明
思想的肖像
序文的情绪
也说“读书”
牛顿:时代的巨人
我愿意为妳朗读
读书日里话读书
再话读书
间谍热动说婚姻
布丰是怎样起床的
科学的脾气
Scientist1833
与书共舞
读书宜笨
读书宜烂
考试宜淡
回家与出家
读书人皆颜如玉
西式“苛政猛于虎”
书惟其旧
再版怎样“再”
环境与定力
有点文化好
百度白错
又是一个读书日
文学的穿透力
锯末里的木匠与作家和诗人
最熟悉的陌生人
晨读
下笔才有神
早餐好,全天好
慢看
买书难,难于洗煤炭
秋月春风等闲度
龙王生九子
读不下去
粉丝
心存敬畏
你读了吗?
上帝等着你
词趣
神了
不掠人之美者美
书中谁有黄金屋
跋:不可复制的记忆
前言/序言
母亲与男孩
从木石铁匠到工人、官员、教授——这是怎样的旅程?
从无书可读到读书、写书、教书——这是怎样的路程?
从无学能上到本科、硕士、博士——这是怎样的行程?
从儿子学生到家长、教师、父亲——这是怎样的进程?
从社会边缘到融入、参与、干预——这是怎样的过程?
从无法无天到学法、教法、写法——这是怎样的历程?
这是一个男孩成长的轨迹,更是一位母亲心血的印痕;这样的痕迹对男孩的男孩、儿子的儿子有什么意味吗?
“我从山里来”——这是我个体形成的点与线实录。从“老木匠新传说”中,你会看到摇曳多姿的“拆房”、“戒色”和“作法”,经历了这些便体验了社会,便会感悟于人生的丰富多彩与苍白无力。而“木与石”、“木与车”、“石与铁”还有“木与泥”看似实存物质的交相辉映,实则是个体生命在成长之中与它们的亲密对话。更加真切的是:没有少年维特之类烦恼的另类少年以瘦弱的肉体之身与这些强硬的物质展开硬碰硬的对话,没有一天不留下血与肉的伤痕,证实了古人所言不虚——木匠身上烂肉三斤。当读者听闻上述种种后,写下过这样的留言:“当年的境遇如今看来可开心调侃,可在当年心中又是何感想。”我做出过这样的回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当年并无苦与悲,如今亦无甜与欢;当年不觉累与愁,如今未感闲与悠。好像是丁玲说的:活到现在,不是我的功劳;活不到现在,也不是我的错误。”其实,看下去,你会发现那时的我们即那时的少年还是乐趣多多的——仅“少年渔鱼”这一项,伴随我们的就有“捉鱼”、“闹鱼·抽鱼·震鱼”、“电鱼·网鱼”、“钓鱼·啄鱼”和“无鱼”。这个中之乐其乐无穷,已是被困于学海中的今日少年所无法想象也不可企求的,几近于“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苦也好,乐也罢;生也成,活也行——孩子毕竟是孩子,即便他是一个男孩子——苦乐生活都得由母亲罩着。人类对“母亲”的赞颂似乎从来都不会找不到话说,反倒是只嫌自己找不到更多更好的词汇。记忆于我的,最是两句话。一句是从小就烂熟于心的“宁死当官的老汉,莫死讨口的娘”。这或许是一句古语,常人尽可以在口头常谈于闲暇。但是于我,则是现实的写照,更是现实的忧虑,还是现实的恐惧。甚至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有残疾孩子的家庭,陪伴着孩子的往往只剩下母亲。这一现象还极端地表现在有孤独症儿童的家中。“母亲在,家在!”这是一句当下的人在当下随口而出的。看似随口而出,实是他(一位校友)的现实感受:生长在一个大家庭的他,每当生辰节日他和他的兄弟姊妹都会回到家中,回到母亲身边。这是一条纽带,更是一笔财富,还是可遇不可求、可求不可留的机缘、资格和多世修来的福分。
母亲是家庭的标签,还是家庭的准星。恰如“天河镇底神针铁”——定海神针,一有搬动,即便是东海龙宫也地动山摇。因此,有了母亲,也就等于吃了定心丸。接下来,就该自然地和人为地成长了,就该物质地和精神地长大了。在物质上,母亲给我们的财富是最后一个吃饭,吃最后剩下的饭。“从食堂打回二两干饭,全家人也要一口一口”。于是,对于苦难的生活,孩子们也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了。在精神上,母亲多用朴实得掉渣的民间俗语或者四川言子和毛主席语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人穷水不穷”,教育我们穿着可以土旧但不应脏破。“软的别欺,硬的不怕”,教育我们做好两手准备,迎善拒恶。“一箱子衣服不晓得洗哪一件”,警示我们时时都活得十分沉重。“儿多不可牛踩死”说的是即便再多的钱也要节俭,因为“做贼也会被吓一跳!”何况我们已经没有再少的钱了,而且也都不是做贼偷来的。“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提示我们世事皆有因果律。(母亲读为“无缘无故”。这在川音中极具滚动与流畅感。)在文化上,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母亲把孩子的读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且只以结果论处罚——低于一定的分数就直接等于一定的惩罚。在母亲的治理下,每一次的家长会,每一次老师与母亲相遇,都是我的节日——我和我的家人唯一能够受到肯定得到表扬的场所。更为诡异的是,母亲回老家一个星期,我的分数就会下降至“月平均线下”。其实,对于我的功课,母亲是完全不知所以的。
当自己成为男孩子的父亲后,下决心作为一位父亲一直陪伴着男孩。这本是“父亲”一词的题中之义,但要做到也不太容易。当孩子看到“只见新儿笑,哪闻旧儿哭”的父亲出现在电视中时,必定深恶痛绝地急于换台。每当此时,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期盼他也能够一直陪伴自己的孩子。否则,当一个父亲在两个家庭中都有孩子时,再好的父亲也有哭笑不得的时候。作为父亲,我记录“中学生是怎样起床的”,拜同学为“六字师”。在“父爱如何”的审思中感悟了“父爱如丝、父爱如幻、父爱如警、父爱如磐”的感悟。通过“错鞋”,揭示出生活中的两个问题:一是父亲有必要提供“鞋”给孩子穿吗?二是孩子必须穿父亲提供的“鞋”吗?在“家长会”中,我对高考倒计时二百天的孩子们说的是“一个爱、二百天、三声叹息、四分洒脱”。在十余年的接送中,“陪着孩子成长、伴随孩子成长、在孩子成长中成长。每天,或笑脸相迎,或愁眉以对;或嘘寒问暖,或查书验本。平日里,上学前有上学前的叮嘱,放学后有放学后的追问;考试时,考试中在考试中等待,考试后于考试后问责。成绩尚可,给予他响鼓还要重锤敲;学业欠佳,等待着战栗随着泪水飞”。每每以母亲对儿子的要求儿子的儿子,以父亲对读书的体会来体会儿子的读书,因此,有了一系列的“读书”:读书日里话读书、再话读书、与书共舞、读书宜笨、读书宜烂、读书人皆颜如玉、书惟其旧等。
母亲要男孩读书,男孩要儿子读书。这,构成了母亲与男孩的生命主题。所不同的是,母亲常常伴之泪水,以柔克刚;男孩或者无泪或者不轻掸,钢亦难刚。想象不到的是,联结母亲与男孩、男孩与儿子的一条神秘之线竟然是母亲当年面对已为懵懂少年、虽不明事理却不再言听计从孩子们时,常常无奈地感叹:不如小时候好带了!实际上,此时的孩子已经由cute转而成了duty。身为家长,虽有难言的苦衷,却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放在北方话里形象地说成“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得益于母亲早年的感叹,当自己的儿子被当下的理论定型于“叛逆期”时,在常常的无可奈何中,我常常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我只是正在经历母亲的经历而已。”
欣慰的是,儿子的儿子高考后的第一选择是回四川看望奶奶;儿子在母亲节凌晨的第一条短信是提醒我:“给奶奶打电话,问候!”
母亲在,家在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母亲在,家在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