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 [11-14岁] [A Child,s History Of The Art]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 [11-14岁] [A Child,s History Of The A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 著,贾辰阳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儿童艺术
  • 艺术启蒙
  • 西方艺术
  • 艺术欣赏
  • 青少年读物
  • 希利尔
  • 艺术教育
  • 历史故事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ISBN:97875484114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748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Child,s History Of The Art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生动的艺术教材,是卡尔沃特教育体系的典范之作。今天,它仍然是每一个喜欢读书、渴望了解艺术的孩子的优佳课外读物。

内容简介

  我们开始上艺术课啦,孩子们。在《希利尔讲给孩子的艺术史》中,绘画、雕塑、建筑,我们都要讲,而且分成了三部分,大概有将近90课。艺术史是各种历史中有趣的啦,我们就像参观博物馆,只要看就行了,只要看,要知道,各种珍宝,各种好东西,真的太多太多了。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会告诉你们我知道的好玩的细节,比如。埃及人画画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侧身正眼,侧身正肩”。也就是,画中人的肩膀是正面的,而双腿和脚都是侧面的;眼睛也是,它们永远是正面的大眼睛。和埃及不同的两河流域则学会了用透视法表现远近,这就很有进步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坐叮当作响的马车去游览罗马、佛罗伦萨、巴黎、雅典城,它们是所有的文化艺术的发祥地。在这次旅行中,梵高、罗丹、拉斐尔,米开朗琪罗,都会我们同行,给我们讲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美丽画作和他们不凡的人生。孩子们,你们要瞪大了眼睛听哦,因为他们会随时下车。旅行中,有问题就尽管问吧,我会尽可能地回答——我,我们游览的圣地,我们接触的每一幅画、每一件雕塑、每一幢建筑,都是我们的老师,它们会形象地告诉我们很多很多知识……我们脚下,我们身边,其实只要留心,到处都是艺术啊孩子们。OK,就准备出发把,我们这就要奔赴艺术的殿堂啦。出发喽!

作者简介

  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创建了卡尔维特教育体系。希利尔了解学生,了解传统教科书的弊端。因而执着于为孩子们写出一套趣味盎然的地理、艺术、世界读物。从故事对话的形式切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的兴趣。希利尔喜欢旅行,其笔下的人物、风土人情,活灵活现,让读者仿佛就置身于异国他乡,正在做着环球旅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家,希利尔成就斐然,永远被世人铭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绘画
第1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
第2章 这幅画出了什么问题
第3章 宫殿拼图
第4章 愚人耳目的画
第5章 瓶瓶罐罐上的绘画
第6章 基督像和基督徒
第7章 牧童画家
第8章 天使般的兄弟
第9章 重生的艺术家
第10章 罪恶和训诫
第11章 伟大的老师和“最伟大的”学生
第12章 作画的雕刻家
第13章 列奥纳多o达o芬奇
第14章 六个威尼斯人
第15章 裁缝之子和光影大师
第16章 佛兰德斯人
第17章 两个荷兰人
第18章 和JR
第19章 遗忘和发现
第20章 话说西班牙人
第21章 风景画和广告牌
第22章 躁动的时代
第23章 “黑马”国度
第24章 三个不同的英国人
第25章 几位贫穷的画家
第26章 最重要的人物
第27章 后印象主义
第28章 早期的美国画家
第29章 更多的美国画家
第30章 两位欧裔美国人
第31章 画真实人物的艺术家

第二部分 雕塑
第1章 最早的雕像
第2章 巨人像与矮人像
第3章 基路伯和国王
第4章 大理石
第5章 自然站姿
第6章 最伟大的希腊雕塑家
第7章 菲狄亚斯之后
第8章 石膏模型
第9章 微型珍宝
第10章 陶器雕塑
第11章 半身像和浮雕
第12章 石头中的故事
第13章 天堂之门
第14章 一位寻宝者和一个秘密
第15章 次好的和最好的
第16章 四合一
第17章 切利尼的珀尔修斯
第18章 米开朗琪罗之后
第19章 一个意大利人和一个丹麦人
第20章 两美分邮票上的头像
第21章 狮子、圣徒和国王
第22章 帅气的礼物
第23章 思想者的思想
第24章 我们的雕塑
第25章 巅峰之作
第26章 雕塑家弗伦奇
第27章 女性作品
第28章 路的尽头

第三部分 建筑
第1章 最古老的房子
第2章 神庙
第3章 “土饼”宫殿和庙宇
第4章 完美建筑
第5章 女性风格的建筑
第6章 新风格
第7章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第8章 花饰
第9章 早期基督教建筑
第10章 早期东方基督教建筑
第11章 黑暗中的光明
第12章 圆形拱门
第13章 城堡
第14章 耸入云霄的建筑
第15章 献给圣母的赞歌
第16章 乡村大教堂
第17章 环游欧洲
第18章 芝麻开门
第19章 麻烦的穹顶
第20章 回顾与前瞻
第21章 英国人的家
第22章 商标
第23章 突破常规
第24章 英国的文艺复兴
第25章 从小木屋到大房屋
第26章 首都城市和首都官邸
第27章 彩虹和葡萄藤
第28章 摩天大楼
第29章 建筑新观念
……

精彩书摘

  第1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图画
  我正在听老师讲课,手中还握着一支铅笔。书桌的盖子上有两个小圆点,相距不到一英寸。我漫不经心地用笔尖在其中一个圆点上涂抹,而后又涂了另外一个圆点。这两个点就变成了两只小眼睛。我在每一只眼睛周围都画了一个圆圈,再用一个半圆形的弧线把这两个圆圈连接起来,于是就成了一副眼镜。
  第二天,我画了一个鼻子和嘴巴,以便同眼睛和眼镜匹配。
  第三天,我画好了脸庞,并加上了两只耳朵和一些头发。
  第四天,我又加上了一顶帽子。
  第五天,我加上躯干、双臂、双腿和双脚。
  第六天,我重新把图画润色了一遍,完全仰仗我的那支铅笔。我一遍又一遍地勾画原初的线条,直到课桌的盖子上出现了深深的凹沟。
  第七天,老师逮住了我,把我斥责了一顿。
  第八天,我爸爸收到了一张购买新课桌的票据,而我得到了……这么说吧,得到什么,我都不在乎。
  “也许有朝一日他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呢!”我母亲说。
  “但愿老天能阻止吧!”我父亲说,“不然,我们的花销可不仅仅是一张新课桌的价钱了!”老天果真没让我成为一名艺术家。
  我见过一个学校,校内大厅中竖着一块巨大的木板,供学生涂鸦。木板顶端这样写道:“如果你非画不可,就请画在这里,而不是书桌上。”
  随便把铅笔放到任何一个人的手中,他都会禁不住要画些东西。不管他是在听课或是在打电话,他都要在便签本上画些圆圈、脸庞、三角形或是正方形——当然要是有一个便签本的话。若是没有,他就会画在书桌上或是墙上,因为他是非要画些东西不可的。你可曾见过没被涂鸦的电话簿?其实这就是人性,它证明我们是人类。
  如今,动物能学会很多人类做的事情,但有一样东西动物学不来,那就是绘画。狗能学着用两条腿走路,甚至会帮人取报纸。熊会学跳舞,马会学数数。猴子会用杯子喝水,而鹦鹉能够学人说话。然而,唯有人类是能够学习绘画的动物。
  世上任何一个男孩和女孩都曾经画过一些东西,不是吗?也许你画过一匹马或者一座房屋、一艘轮船或者一辆汽车、一条小狗或者一只小猫。狗或许被你画得像只猫或者毛虫,即便如此,你也要比任何别的动物胜出百倍。
  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原始人也懂得绘画,虽然他们没有房屋,只有洞穴可以居住,并且周身上下长满了长长的毛,与野兽非常相似。那时没有铅笔和纸,他们只好在洞穴的墙壁上作画。他们的图画没有框子,也不能挂在墙上,是直接出现在墙壁和洞顶之上的。
  有时,图画只是被刮刻在墙壁上,有时则是事后又涂上了颜料。原始人用的颜料是由和着油脂的有色黏土制成的,通常只有红色和黄色。或许颜料只是些血液罢了,刚涂上时是红色,随后就几乎成了黑色。有些图画看起来就像是用燃烧过的木棍的一端画出来的,就像你可以用燃烧过的火柴棒的一端做一个黑色标记一样。还有一些图画则是被刻在了骨头上,比如说鹿角或者象牙。
  现在试着想一想,那些穴居野人都会画些什么呢?假设说我让你随便画些东西,随便什么都行。试试看吧。你所画的东西,大概不会跑出以下五种:首先我猜是一只猫,其次是一艘帆船或者一辆汽车,再次是一间房屋,第四是一棵树或者一朵花,最后是一个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种类吗?
  事实上,穴居野人只画一种东西,不是男人、女人,不是树木、花草,也不是风景,他们主要是画动物。你觉着他们会画什么动物呢?狗吗?不,他们不画狗。那会是马吗?不,他们也不画马。会是狮子吗?不,也不是狮子。他们画的东西通常是体型庞大的奇怪动物,并且画得相当不错,所以,我们能够识别出这些动物。这里有一张穴居野人在几千年前绘制的图画。
  看得出来这是某种动物的图片,不是猫,也不是毛虫,而是他们生活的时代中的动物。它看起来像是一头大象,并且那确实是一头象——一头巨型大象。只是它的耳朵没有我们的大象耳朵大,并且身上长有长毛。现在的大象有兽皮,却几乎没有毛。这种动物叫猛犸象。它之所以长有长毛,是因为那时它生存的地区气候寒冷,长毛可以用来保暖。猛犸象真的要比我们的大象大出许多许多。
  现在已经没有存活下来的猛犸象了,但是人们发现了它们的骸骨,并把这些骸骨组放在一起形成了巨型的骷髅架。我们今天依旧把巨大的东西称为“猛犸”。你兴许听说过肯塔基州的“猛犸洞”。它叫这个名字,不是因为猛犸象曾生活在其中,相反,那里根本不曾有过猛犸,只是因为洞穴巨大的缘故。
  除了猛犸象外,穴居野人也画其他的动物,野牛就是其中之一,它属于水牛的一种。你可以从面值五美分的硬币上看到水牛的图片。它看起来有点像公牛。
  一个小女孩跟随父亲进入了西班牙的一个洞穴中。她的父亲来这儿是为了寻找箭头。当他在地面上寻找的时候,小女孩却在看洞顶,她看出了绘在洞顶的是一群公牛。于是就喊道:“看啊,公牛!”而她的父亲以为她看到了真公牛,就叫道:“在哪儿?在哪儿?”
  他们画的其他动物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那些并没有什么不同,比如驯鹿、长大角的鹿,还有熊和狼。
  穴居野人绘画的地方非常黑暗,因为洞穴中没有窗户,唯一的光亮来自于散发着烟气的火把。那么,他们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才绘制这些图画的呢?这些图片不可能仅仅是为了装饰,就像我们在墙上挂些物件一样,因为洞里边实在太黑了。我们觉得他们绘制这些图画是为了获得好运气,就像有些人为了获得好运,把马蹄铁放到了门框上。或许,他们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是为了记录穴居野人宰杀的某种动物。然而,也有可能,他们只是想画些东西而已,就像今天的小朋友在小木屋的墙壁上画画一样。这些小朋友有时甚至会在他们自家的房屋四壁上乱画,还有更糟糕的,那就是在书桌上画画。
  这些野人——长须多毛的穴居人——绘制的图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画,曾经作画的艺术家也已经在千万年前去世。你能想出一种你自己创作的东西,并且也能够保存同样长的时间的吗?
  ……

前言/序言


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开启缤纷的艺术宝藏 你是否曾经驻足于一幅画前,被其中流淌的情感所震撼?你是否曾惊叹于一座古老建筑的精巧构造,或是被一件雕塑的生命力所吸引?艺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人类文明的长河,承载着我们的梦想、故事与情感。现在,一本精心打磨的艺术入门指南,将邀请你踏上一场前所未有的奇妙旅程,去探索那蕴藏在艺术史中的无限可能。 这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而是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一串串解锁古老秘密的钥匙。它将用最生动、最有趣的方式,带领你穿越漫长的岁月,从史前洞穴中的壁画,到埃及金字塔的神秘符号,再到古希腊罗马的辉煌雕塑,一步步走进艺术发展的脉络。你将有机会亲眼“目睹”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杰作,倾听它们在时光中低语的故事,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艺术家们澎湃的创作激情。 古老的回响:文明的初啼与艺术的萌芽 我们的旅程将从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达开始。想象一下,在数万年前的幽暗洞穴中,我们的祖先用简单的矿物颜料,在粗糙的岩壁上描绘出栩栩如生的野牛、奔跑的鹿群。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图像,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更是远古人类与自然沟通、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独特方式。它们蕴含着原始的敬畏、对生存的渴望,以及一种对美的本能追求。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那片孕育了灿烂文明的土地——古埃及。雄伟的金字塔、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壁画中庄严的法老和神灵,无不展现着古埃及人对永恒、秩序和来世的深刻理解。你将了解他们如何用独特的象形文字和符号系统来表达信仰和观念,以及那些简洁而充满力量的艺术形式如何服务于宗教和王权。 穿越地中海,我们来到了古希腊。这里,人类对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雅典的帕特农神庙,至今仍以其和谐的比例、精美的雕塑震撼着世人。你将有机会“走近”那些肌肉线条流畅、神态栩栩如生的雕塑,体会古希腊人对理想人体的赞美,以及他们对理性、秩序和民主精神的崇尚。从米隆的《掷铁饼者》的动感,到维纳斯的优雅,你会感受到艺术如何成为表达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载体。 罗马帝国的崛起,带来了艺术的另一种辉煌。宏伟的斗兽场、壮观的万神殿、精美的马赛克拼贴,展现了罗马人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强大的帝国气魄。你将了解罗马艺术如何在继承希腊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现实主义的色彩,以及他们如何用艺术来歌颂战争、颂扬功绩,并传播罗马的文化和权力。 中世纪的回响与文艺复兴的曙光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在宗教的笼罩下,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宏伟的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尖顶、璀璨的彩色玻璃窗,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上帝。你将了解拜占庭艺术的华丽与神秘,以及罗马式艺术的厚重与庄严。这些艺术形式虽然在形式上与古典时代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承载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信仰的寄托。 而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终于迎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文艺复兴。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时代,艺术家们重新发掘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宝藏,并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人本身。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这些闪耀的名字,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你将亲眼“看见”《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感受米开朗琪罗《大卫》的雄伟与力量,欣赏拉斐尔《雅典学院》中伟大的哲学家们的对话。这个时代,艺术不再仅仅是宗教的奴仆,而是对人性、对科学、对世界的赞美。 从巴洛克到印象派:色彩与情感的碰撞 文艺复兴的余晖尚未散尽,艺术的风格又开始不断演变。巴洛克艺术以其戏剧性的光影对比、奔放的情感表达和华丽的装饰风格,将艺术推向了新的高潮。你将领略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受鲁本斯的画作中充沛的生命力。 随后,新古典主义以其严谨的构图、清晰的线条和对古典美德的歌颂,对巴洛克艺术的华丽进行了回应。而浪漫主义则以其对情感、想象力和个性的张扬,再次打破了艺术的边界。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激情,到透纳描绘壮丽海景的磅礴,你将感受到艺术如何成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的有力武器。 19世纪,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如莫奈、雷诺阿,大胆地打破了学院派的传统,将目光投向了日常的生活和瞬间的光影变化。他们用轻快、跳跃的笔触,捕捉阳光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你将学会欣赏莫奈笔下那些变幻莫测的睡莲,感受雷诺阿笔下人物的欢快与生动,体验艺术如何从描绘客观现实转向捕捉主观感受。 现代艺术的探索与未来展望 进入20世纪,艺术的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野兽派的色彩大胆奔放,立体主义将物体分解重组,表现主义则将内心的情感外化。从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到马蒂斯的鲜艳色彩,再到蒙克的《呐喊》所传递的深沉忧虑,你会发现艺术不再仅仅是“好看”,而是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 抽象艺术的兴起,更是将艺术带入了全新的维度。艺术家们不再拘泥于具象的描绘,而是用线条、色彩、形状来直接表达情感和观念。康定斯基的抽象画,如同跳跃的音符,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波洛克的滴洒画,展现了自由的创作姿态和无限的可能性。 从超现实主义对潜意识的探索,到波普艺术对大众文化的挪用,再到极简主义对纯粹形式的追求,20世纪和21世纪的艺术,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也激发我们对生活、对世界、对自身的不断反思。 不仅仅是艺术史,更是洞察世界的窗口 这本图书简介所描绘的,仅仅是浩瀚艺术史中的一小部分精彩片段。它旨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让你窥见艺术那令人着迷的深邃世界。你将不仅仅学习到关于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艺术家和不同作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将学会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理解”艺术。 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跨越了国界、语言和时间的限制。通过学习艺术史,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深刻地体会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并从中汲取灵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无论你是否自认为“懂艺术”,这都将是一次令人兴奋的学习体验。它将激发你的好奇心,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充满奇妙与可能的世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非凡的艺术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教材”——褒义的。 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艺术史是晦涩难懂的”这一固有印象。 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的艺术概念时,总能找到最生活化、最贴切的比喻。 比如,当解释透视法是如何被发现和应用的,作者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几何公式,而是描述了工匠们在修建宏大教堂时,为了让画面看起来更真实,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试错。 这种故事化的叙事,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术语瞬间变得有血有肉,甚至带着一种“工程师解密”的快感。 这种叙述方式,有效地避免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频繁查阅生僻词汇或概念,保持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愉悦感。 我认为,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了青少年的现代思维和跨越数百年的艺术遗产。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入门指南。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拿起这本书是有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的,因为这个年龄段(11-14岁)的孩子,注意力本来就很难长时间集中。 但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简直是为这个年龄段量身定做的“视觉盛宴”。 每一章的过渡都极其自然流畅,它不像传统艺术史那样按时间轴死板地推进,而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主题和问题展开,比如“什么是美?”或者“艺术家如何改变世界?” 这种提问式的引导,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探索欲。 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大量运用了高质量的插图和对比图,有时候只需要并排放置一幅古典主义的画作和一幅现代抽象画,作者就不需要过多解释,孩子自己就能从中感受到风格的巨大转变和背后的原因。 它没有用那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去评判艺术的好坏,而是鼓励读者去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种平等的交流方式,让我觉得我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书中的“导游”一起进行一场智力探险。 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忍不住想立刻找相关的艺术家作品多看几眼,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才是衡量一本好书的真正标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童年时期的一盏明灯! 我记得那时候我对艺术的了解几乎为零,觉得那些古老的画作和雕塑都离我很遥远,枯燥乏味。 直到我偶然翻开这本书,我的世界瞬间被点亮了。 作者的叙事方式太有魅力了,仿佛有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蹲下来,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描绘出那些隐藏在名画背后的故事。 我能清晰地想象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佛罗伦萨的街头争论不休的场景,也能感受到印象派画家们在莫奈的吉维尼花园里捕捉光影时的那种兴奋和激情。 书里对不同艺术流派的介绍,不是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像讲探险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比如,它会告诉我,为什么古埃及人偏爱那种特定的侧面人像画法,而不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立体感。 这种将艺术史融入到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中的讲解方式,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艺术原来是历史的另一面镜子,它记录了人类的情感、信仰和科技的进步。 我读完后,对博物馆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那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跳动着时代脉搏的鲜活记忆。 这种由内而外的好奇心,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给予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艺术史变成一个“英雄崇拜”的殿堂。 很多同类书籍倾向于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巨匠神化,让他们显得高不可攀。 但这本书记载了更多关于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挫折、被同行排挤的经历,甚至是一些“失败”的作品和被掩盖的历史角落。 这种写法的真实性,极大地拉近了艺术与读者的距离。 它告诉我们,伟大的创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挣扎和不断的自我怀疑。 我记得有一段描述了某位巴洛克时期雕塑家,如何因为一个细节的把握失误而彻夜难眠,这种细腻的情感刻画,比单纯赞美作品的“完美”要深刻得多。 它教会了我,欣赏艺术,不仅要看最终的结果,更要理解和尊重创作背后的心血和人性。 这种更全面的、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是培养未来艺术鉴赏者的关键所在。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远远超出了艺术范畴。 它实际上提供了一种极好的跨学科思维训练。 在讲解文艺复兴的辉煌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当时科学发现和哲学思潮的变动,展示了艺术如何受到技术进步(比如油画颜料的改良)和人文主义思想的驱动。 这种多维度的解析,让我明白,艺术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科学、政治、社会结构是紧密交织的整体。 这种宏观的视野,对我理解更复杂的现代社会现象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的科技发展、我们的网络文化,未来会被如何记录和解读? 这本书赋予了我一种“历史的视角”,使我能够以更批判和深入的方式去审视我们当下所接受的信息和美学标准。 我认为,对于渴望建立独立思考框架的青少年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评分

给7岁女儿买的!很喜欢!

评分

第16章 四合一

评分

很好的内容,孩子喜欢

评分

第25章 巅峰之作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做一个有艺术,敏感,的宝宝。希望孩子喜欢

评分

很有启发性的图书哦

评分

第11章 半身像和浮雕

评分

很失望,像成人看的艺术史大部头,全是字。色彩很单调。图片还很模糊,怀疑是盗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