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5-2011):异型大力钳 [Special Locking Pli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5-2011):异型大力钳 [Special Locking Plier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4265-2011
  • 异型大力钳
  • 特殊锁紧钳
  • 工具
  • 钳子
  • 机械工具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7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84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pecial Locking Plier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5-2011):异型大力钳》规定了异性大力钳的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5-2011):异型大力钳》适用于装配和维修作业用异型夹持式和管夹式大力钳(以下简称“大力钳”)。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钳工技艺的基石:现代钳工工具与操作规范详解 本书旨在为广大钳工、机械制造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极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全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加工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基础工具——钳工工具的使用、维护、标准规范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覆盖从传统手工工具到先进电动工具的广泛领域,确保读者能够掌握现代工业生产对高精度和高效率的要求。 第一部分:钳工工具的分类、原理与选型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基础,详细解析了钳工作业中所需各类工具的分类、设计原理、技术规格及其适用场景。 第一章:基础手工工具的结构与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了钳工工作中最常用、最基础的手持工具。 1. 锤类工具的精细化应用: 涵盖了圆头锤、平头锤、球头锤、八角锤等不同类型锤子的材料学特性、锻造工艺、以及在装配、拆卸、铆接和塑形过程中的精确打击技术。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选择不同重量和锤头硬度的工具来控制冲击力,以避免对工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 锉刀家族的系统梳理: 详细介绍了平面锉、半圆锉、圆锉、方锉、三角锉等各种形状锉刀的齿型(如粗齿、中齿、细齿、密齿)与用途的对应关系。讨论了锉削角度(如横向角、纵向角)对去除材料效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提供了不同材料(如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的最佳锉削参数组合。 3. 锯切工具的精度控制: 重点讲解了弓锯条、钢丝锯和带锯机的锯条选择。分析了锯齿间距(TPI)与被加工材料厚度及硬度的关系。阐述了在薄板、管材和异形材料上进行有效锯切的技巧,包括如何防止锯条卡死和过热。 4. 錾子与冲子的选择与维护: 讨论了用于分离、修整和标记的錾子(如扁錾、十字錾)和冲子(如中心冲、敲击冲)的正确使用姿势和安全规范。强调了工作端面几何形状对作业效果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章:测量与检验工具的溯源与精度保证 精准的测量是钳工作业的生命线。本章聚焦于高精度测量仪器的使用、校准和维护。 1. 卡尺与千分尺的深度解析: 除了传统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千分尺)的基本读数方法外,重点讲解了非接触式测量的原理对比。阐述了在不同温度、湿度环境下,如何对这些精密量具进行环境补偿和定期校准,确保读数的准确性达到微米级别。 2. 量规与标准件的系统应用: 详细介绍了塞尺、标准块规、螺纹规、样板(如圆柱度样板)在实际生产线上的快速检验流程。讨论了如何建立基于国家标准(如GB/T)的计量溯源体系,并强调了量具日常清洁和防腐蚀的重要性。 3. 表面粗糙度评定: 深入讲解了评定参数(Ra, Rz, Rq)的物理含义,并对比了机械式触针法和光学轮廓仪在不同工件表面检测中的优缺点及操作规程。 第三章:先进电动与气动工具的操作规范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动力工具的掌握成为现代钳工的基本技能。 1. 电动工具的安全操作与维护: 涵盖了角磨机、砂轮机、电钻和冲击钻的使用技术。重点分析了刀具磨损检测、转速与扭矩的匹配性调节,以及防止工具反冲的安全预防措施。 2. 气动工具的效能提升: 探讨了气动扳手、气动磨具和喷砂设备的连接、压力调节和润滑要求。强调了空气源洁净度对设备寿命和作业质量的关键影响。 第二部分:装配、紧固与连接技术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侧重于机械部件的精密装配、紧固件的选择与应用。 第四章:精密配合与公差配合的实践 1. 孔、轴尺寸的理论与实测: 详细解析了基本尺寸、偏差、配合性质(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的计算方法。结合图纸实例,讲解了如何利用千分尺和内径百分表来精确测量孔、轴的实际尺寸,并判断其是否在规定的公差带内。 2. 过盈配合的装配技术: 探讨了在过盈配合中,热胀冷缩原理的应用,包括加热轴或冷却孔的精确温度控制范围。讲解了液压机在压力装配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控制装配力来评估配合质量。 第五章:螺纹连接与锁紧技术 1. 标准与非标准螺纹的识别: 系统介绍公制、英制、管螺纹的参数标识方法。重点讲解了螺纹的制造误差(如螺距误差、牙型角度误差)对预紧力的影响。 2. 扭矩控制与预紧力管理: 深入阐述了螺栓连接的机械原理,包括螺纹系数和摩擦系数对预紧力的影响。详尽介绍了扭矩扳手的校准流程、不同紧固顺序(如对角线顺序)的应用场景,以及使用扭矩扳手时避免“二次拧紧”的技巧。 3. 防松与可靠性增强措施: 介绍了垫圈(如弹簧垫圈、齿形垫圈)、锁紧螺母(如尼龙嵌件锁紧螺母)、开口销、保险丝以及化学锁固剂在不同振动和载荷环境下的应用方案。 第六章:铆接、胶接与辅助连接技术 1. 铆接工艺的规范化: 区分了结构铆接和装饰铆接,重点讲解了冷铆和热铆的操作规范,包括孔的预留、铆钉的选择(材质与长度)以及成型冲模的使用。 2. 工业胶粘剂的选择与固化控制: 介绍了结构胶、瞬干胶、厌氧胶在不同材料间的粘接性能。强调了表面处理(脱脂、活化)对胶接强度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 第三部分:维护、安全与标准参考 本部分侧重于作业环境、工具的长期维护,以及职业健康与安全标准。 第七章:工具的保养与工作环境优化 1. 钳工工具的寿命管理: 提供了各类工具(尤其是测量工具和硬质合金刀具)的防锈、防尘、防震储存标准。讲解了如何根据磨损程度对锉刀、钻头和螺丝刀进行再打磨和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周期。 2. 工作台的布局与人体工程学: 分析了标准工作台的高度、照明强度对钳工作业效率和疲劳度的影响。提出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操作姿势建议,以减少职业病风险。 第八章:工业安全与标准对接 1. 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使用: 详细说明了在进行磨削、酸洗、高精度测量时,应选择何种等级的安全眼镜、防护手套和呼吸防护设备。 2. 标准体系的理解与应用: 简要回顾了中国国家标准(GB)体系中与钳工操作和工具检测相关的核心标准,强调理解标准对确保产品互换性和质量一致性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图文并茂,旨在成为每位致力于提升钳工技能的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散发出一种低调而专业的质感。我本来对这种行业标准类的书籍兴趣不大,觉得它们通常都枯燥乏味,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和纸张的细腻触感,让我对其中的内容产生了好奇。我猜想,这本规范一定是在材质和印刷工艺上投入了不少心思,也许是为了匹配其内容本身所蕴含的严谨性与权威性吧。书脊的工艺处理得非常平整,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折痕或损坏,这对于需要长期参考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整体来看,这是一本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做到了高水准的出版物,让人愿意把它摆在工作台上,而不是束之高阁。

评分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工具室里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当时他正在为采购一批新的钳类工具做准备,提到手头正好有一份关于特定型号钳子的技术参考。他当时随口提到,这本书在描述工具的几何形状和公差要求时,简直是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角度的微小偏差都给出了明确的数值范围,这对于确保工具的实际操作性能至关重要。我当时听得津津有味,虽然我对技术细节并非专业人士,但那种对“精确”的执着追求,透过他的描述都清晰地传递了出来,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标准”,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和无数张图纸的累积。这本书显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概述性读物,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每一个章节都可能对应着生产线上某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评分

最近我正在尝试自己动手修复一些老旧的五金件,发现自己对于一些基础工具的性能参数缺乏足够的了解。比如,一把钳子在设计时,厂家是如何平衡其“夹持力”与“操作手感”之间的矛盾的?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一定非常具有逻辑性,也许开篇就会有一个关于工具分类和术语定义的严谨铺垫,然后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核心的性能指标。我希望它能清晰地阐述,为什么某些“异型”设计会比传统设计在特定场合下更有效率,其中涉及的人体工程学原理,想必也是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能从中学到一些辨别工具优劣的“内行门道”,那这本书的价值对我来说就已经实现了。

评分

我认识的一位资深钳工,他告诉我,真正的专业人士看重的不是工具的品牌光环,而是其背后是否有扎实可靠的国家或行业标准作为支撑。他评价那些只有营销口号而无标准背书的产品是“空中楼阁”。他暗示,翻阅这本书,就如同获得了进入一个专业圈子的“暗语”和“通行证”。他特别强调,了解标准的制定过程和修订历史,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行业的技术演进轨迹。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解释这些规范是如何从国际标准对标、再到结合国内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调整的,这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技术决策,更有产业政策的影子。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纯粹是出于一种对“冷门知识”的好奇心驱使。我对机械制造领域一直抱有某种浪漫的向往,总觉得那些隐藏在日常用品背后的技术规范,才是真正构建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石。我设想,这本标准里一定包含了大量的图示和复杂的表格,用于量化描述那些我们肉眼难以察觉的结构差异,比如钳口的咬合力曲线图、特定受力点下的材料应力分析,甚至可能涉及对不同批次原材料的兼容性说明。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把“异型大力钳”从一个简单的工具,提升到一门工程学的范畴去解析,那它的价值就远超出了实用本身,变成了一种对工业美学的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