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压力管道设计及工程实例(第2版)》详细介绍了压力管道设计,既有系统的压力管道理论知识介绍,又有国内外大、中型工程项目典型的压力管道设计实例,同时与最新的现代工程技术紧密结合。书中在各章节展示了许多实际工程项目的典型图、典型的计算机三维模型、典型的施工现场照片,介绍了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压力管道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及提高压力管道设计工作效率的一些技巧,并结合最新版的国内外标准规范,对压力管道设计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压力管道设计及工程实例(第2版)》内容具体包括:压力管道基础知识、计算机辅助压力管道设计软件、材料基础知识、压力管道器材及其选择、装置设备布置、管道布置、压力管道的隔热和防腐蚀、长输管道和公用管道设计简述、应力分析和管道支吊架、压力管道设计制图、压力管道施工与检验、专业与项目管理。
本书第二版紧密结合现代化工程技术和最新版国内外压力管道标准规范,对一些压力管道设计方法技巧和典型工程实例等内容进行了更新。
本书内容实用,资料新颖,可供从事压力管道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压力管道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压力管道设计的特点
第三节 压力管道设计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压力管道的分级(类)
一、《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的管道分级(类)
二、美国国家压力管道标准的管道分级(类)
三、《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的管道分级(类)
四、《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管道分级(类)
五、《石油化工管道设计器材选用通则》的管道分级(类)
六、《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管道分级(类)
七、《石油化工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管道分级(类)
八、《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和《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的管道分级(类)
九、《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的管道分级(类)
第五节 压力管道设计的任务
一、管道布置
二、管道材料
三、管道应力
第六节 压力管道设计阶段的划分
一、设计阶段的一般划分
二、各设计阶段的内容和深度
第七节 压力管道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条件关系
一、与工艺系统专业的接口条件
二、与自控专业的接口条件
三、与电气专业的接口条件
四、与设备专业的接口条件
五、与土建专业的接口条件
六、与工程经济专业的接口条件
七、与采购专业的接口条件
八、与施工管理专业的接口条件
第八节 工程实例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压力管道设计软件
第一节 计算机辅助压力管道设计软件的类别
第二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AutoCAD
一、AutoCAD简介
二、压力管道设计常用的AutoCAD操作
第三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Microstation
第四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PDS
第五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PDMS
第六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AutoPlant
第七节 压力管道设计软件SmartPlant3D
第八节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软件AutoPipe
第九节 压力管道应力分析软件CaesarⅡ
第十节 管道应力分析软件PipeNet
第十一节 计算机辅助压力管道设计软件的选用
第三章 材料基础知识
第一节 压力管道常用材料分类
第二节 金属材料
一、黑色金属
二、有色金属
三、型钢
第三节 金属材料的性能
一、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二、钢材的热处理
三、常见元素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第四节 金属材料的腐蚀
一、根据腐蚀发生的机理分类
二、根据腐蚀形态分类
第五节 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限制条件
一、一般限制条件
二、常用材料的应用限制
三、常用金属材料的使用温度
四、在国外执行的某工程项目管道材料选用实例
第四章 压力管道器材及其选择
第一节 压力等级
一、公称压力(Nominal Pressure)PN
二、以ASMEB16.5为代表的美洲系列
三、以DIN2401为代表的欧洲系列
……
第五章 装置设备布置
第六章 管道布置
第七章 压力管道的隔热和防腐蚀
第八章 长输管道和公用管道设计简述
第九章 应力分析和管道支吊架
第十章 压力管道设计制图
第十一章 压力管道施工与检验
第十二章 专业与项目管理
附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压力管道设计参考书是设计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书。一本特别实用的、系统的压力管道设计参考书,对提高设计水平、加快设计速度、增进设计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石油化工行业,既有系统的压力管道理论知识介绍,又有典型的工程应用实例,同时能够紧密结合现代化工程技术在压力管道设计中应用的参考书少之又少。有很多压力管道设计人员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参考书,没有办法系统地了解最新的压力管道设计知识;或者只能在抽象的设计规范理论中,在工程项目实践中慢慢地摸索着了解、学习。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压力管道设计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标准规范在不断地更新、补充和完善,压力管道设计对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越来越强,很多压力管道设计参考书已经不能反映当前的实际和设计水平,难以满足压力管道设计人员的使用要求。
在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中,对国外标准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1978年,美国B31委员会改组为AMSE压力管道规范B31委员会,对于ASME B31.3自1980年后各版标准分别以ANSI/ASME B31.3、ASME/ANSI B31.3和ASME B31.3代号出版,1996年正式更名为ASME B31.3《工艺管道》,一直沿用到目前最新版的ASME B31.3。本书结合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讲述了一系列压力管道设计常用的国内外标准规范。
经常看到有些压力管道设计技术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在统计管道的材料时,仍在使用Excel的“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功能统计材料,更有甚者还在用数“正”字的办法分类统计材料。而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之后,一点鼠标,就可以把用原始的办法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瞬间保质、保量地完成。21世纪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创新压力管道设计技术的规范、理论、工作方法,才能使压力管道设计技术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和竞争力。本书将在某些章节,穿插讲述一些国内外大型工程公司的用于提高压力管道设计工作效率的技巧、方法或工程程序。
……
《现代工业流体输送系统:原理、规范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工业流体输送系统在设计、分析、施工和运行维护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领域,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高校师生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手册。不同于聚焦于特定压力管道规范的著作,本书立足于整个工业流体输送系统的宏观视角,涵盖了从基础流体力学到复杂系统集成、安全管理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流体输送基础与系统设计原理 本部分系统阐述了流体输送工程所需的基础理论。首先,详细回顾了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重点讨论了管道内紊流和层流状态下的速度分布、摩擦阻力计算方法,包括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的精确量化。引入了能量方程(如伯努利方程的实际应用形式)及其在系统水力设计中的应用。 接着,深入探讨了泵、压缩机等主要动能设备的选型与性能匹配。内容涵盖了离心泵、轴流泵、往复泵的特性曲线解读、有效气蚀余量(NPSH)的计算与裕度控制。对于气体输送系统,本书详细分析了气体压缩理论、等温/绝热压缩过程,以及不同类型压缩机(如离心式、螺杆式)在实际工况下的性能考量。 系统设计环节着重于流体动力学模拟(CFD基础应用介绍,非聚焦于特定软件操作),包括系统管网的阻力平衡、流量分配策略,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布置阀门和附件来优化系统能耗和运行稳定性。 第二部分:材料科学与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是流体输送系统的核心要素。本部分聚焦于管道材料的选择标准与承载能力分析。详细介绍了碳素钢、不锈钢、镍基合金以及非金属材料(如高分子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压力和腐蚀介质环境下的适用性评估。重点分析了材料的机械性能(屈服强度、抗拉强度、韧性)如何影响管道的设计壁厚。 在承载能力分析方面,本书提供了关于静载荷、动载荷和环境载荷(如风载、雪载)的综合考量方法。结构应力分析部分涵盖了管道在内压作用下的环向应力、纵向应力和径向应力计算,并引入了疲劳分析的基础概念,解释了循环载荷对管道寿命的影响。热应力分析是本部分的重点,详细阐述了管道因温度变化产生的伸缩及其对支吊架、连接点的约束作用,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应力松弛和柔性设计来控制热应力。 第三部分:施工、安装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工程。内容涵盖了管道预制、现场安装的规范化流程,包括管道的下料、坡口制备、对口精度要求。焊接工艺的选择与控制是本章的核心,详细讨论了SMAW、GTAW、SAW等主要焊接方法在不同管材和壁厚上的应用,并强调了焊接热输入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无损检测(NDT)技术被系统介绍,包括超声波检测(UT)、射线检测(RT)、磁粉检测(MT)和液体渗透检测(PT)在管道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场景、缺陷识别标准和局限性。此外,本章还包含了管道水压试验、气压试验的程序、安全注意事项和判定标准,确保系统在投入运行前达到预定的强度和密封要求。 第四部分:系统动态行为与安全管理 现代工业系统面临复杂动态挑战。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管道系统中的瞬态流动现象,特别是“水锤”效应的机理分析。详细介绍了水锤的产生条件(如阀门快速关闭、泵的突然停运)、压力波的传播速度计算,并提供了防止和减轻水锤影响的工程措施,如安装缓冲罐、泄压阀和柔性补偿器。 在运行安全管理方面,本书讨论了腐蚀控制策略,包括内部腐蚀(酸性腐蚀、微生物腐蚀MIC)和外部腐蚀的防护技术(涂层、阴极保护)。压力设备的安全完整性管理(SIS)被纳入讨论范围,涉及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等级(SIL)确定流程以及定期检验和维护周期规划。本书强调了风险评估在保障流体输送系统长期可靠运行中的指导作用。 总结 《现代工业流体输送系统:原理、规范与实践》旨在提供一个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的综合性视角,它不是一本仅仅罗列设计规范的代码手册,而是侧重于系统背后的物理原理、工程决策过程以及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工具书。通过对流体基础、结构力学、材料科学和运行动态的有机结合,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设计高效、经济、安全流体输送系统的必备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