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穷根究底,释疑解惑,逐条释义,中华典故,悉数收录!
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许多诗文常因为贴切地用典,显得含蓄、凝练、委婉、典雅,而且意味深长,令人联想翩翩。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辞典》已收并以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读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辞典》中属于典故而未做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
《汉语典故大辞典(套装共3册)》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聘请安徽大学《汉语大词典》的几位编委负责编纂。
出版《汉语典故大辞典(套装共3册)》工作早在国家“九五”期间就已开始筹划。根据《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意见,组织了班子,认真研究了《汉语大词典》处理典故条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编写体例,并着手编写。
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前言
凡例
主条目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
坦白说,当我开始翻阅这三册时,我主要是抱着“查资料”的目的,但很快就被它内容散发出的浓厚“叙事感”吸引住了。编纂者显然不满足于做一个冰冷的工具箱,他们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讲述者。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典故解释,也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场景再现,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人物的言行举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因为某个典故背后的故事而停下笔,陷入沉思。这套书成功地将“典故”从一个孤立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其鲜活的文化生命体。它带来的知识增量是巨大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浓厚兴趣,让我愿意主动去探索那些典故背后更广阔的文化图景。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知识投资。
评分这套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和规范性建设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在梳理和确立我们今天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些传统表达。我发现有些我一直以为是“俗成”的用法,在这套权威的辞典里被做了明确的批注和导向,指出了更符合原意的标准用法。这对于提升我们日常书面语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在当代被过度使用或曲解的典故,这本书进行了非常审慎的辨析,帮助读者避免“用错”的尴尬。对于从事教育或者文字工作的朋友们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语言规范基础,避免了因信息碎片化导致的理解偏差。它在传承的同时,也在尽力维护汉语的纯正性和生命力。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后,立刻被它浩如烟海的内容量震撼到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典故的来龙去脉,更像是搭建了一座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阶梯。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某个冷僻典故的考证过程,居然能追溯到不同朝代引文的微妙差异,甚至标注了哪些是正统的,哪些是后世附会的。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感到振奋。书中对典故的解释,从来不是生硬的定义,而是融入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小传以及诗词歌赋的引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比如解释“罄竹难书”时,它不仅解释了原意,还引述了不同版本中对“竹”的不同理解,这深度绝对不是网络搜索能轻易获得的。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国学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使用体验上,这套辞典的编排逻辑堪称一流。我通常是带着某个模糊的文学印象来查找的,比如知道某个成语出自某个历史事件,但记不清具体细节。这套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细致,无论是按照拼音首字母检索,还是按照典故本身的核心词汇检索,都非常高效。更绝的是,它还设置了“主题关联”的索引,比如查找所有与“忠义”或“奸诈”相关的典故,简直是为文学创作和论文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次我查阅完一个典故,总会不自觉地浏览一下相邻的条目,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在知识的迷宫里,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惊喜。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和功能上的强大,让它从普通的参考书,跃升为了值得反复研读的伴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典雅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配上那种复古的纹理,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书房。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纸张,触感细腻,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典故引文,也印得工工整整,毫无晦涩感。装帧上采用的三册分册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每一册的厚度适中,便于携带和翻阅,不像有些大部头工具书,捧起来就觉得吃力。书脊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即便并排放置,也能一眼识别出各自的侧重点,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典故”二字的敬畏之心。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是家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随时翻开它,沉浸其中。
评分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评分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评分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许多诗文常因为贴切地用典,显得含蓄、凝练、委婉、典雅,而且意味深长,令人联想翩翩。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辞典》已收并以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读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辞典》中属于典故而未做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
评分好书,不错,值得一读啊
评分从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到蒋介石北伐完成形式上统一中国,这短时间主要是北洋军阀的民国史,也是五色旗的存在的实际时间。
评分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评分13楼:‘楼主提到的一类“典故”,往往是以寓言的形式呈现的。它们描述一个事件,往往是历史事件,如“千金买骨”;或者比较近代的,如煮青蛙(浪费粮食!),则描述了一个科学实验或者科学观察,这同样可以归类为事件以内。从事件中,人们广泛认可的,从这个事件中提取出来的“道理”,则成为了引用这个典故者指向的目标。
评分现出的典故之书存在上述问题最主要是对语典缺乏认识。划清语典与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之间的界限是至关重要的。辞书关于语典的释文即“引用”“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必须再加上一层限定,这个限定就是“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这层限定,语典的范围即可明晰。所谓“离开源出语言环境即无法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词义角度上讲,用典的词语必须具有源出的语言环境义,因而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便无法了解该词语何以具有那样一个并非词语字面所具有的词义。这类词语多由源出语言环境高度概括、缩略而成,如“河洲”用写男女爱恋或称美后妃之德,源于《诗经•关雎》之意;成语中的“三人成虎”用写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源于《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他如名句“人生七十古来稀”缩略而成的“古稀”等均属此类;二是从构词角度讲,词语形成与源出语言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不了解源出语言环境,即没法理解其何以为词。成语中的“逃之夭夭”之用“夭夭”来言“逃”等即属此类。语典有了上面这样的界定,显然就能把它和一般成语及引语,普通语词等划分了开来。
评分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