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溯源,穷根究底,释疑解惑,逐条释义,中华典故,悉数收录!
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许多诗文常因为贴切地用典,显得含蓄、凝练、委婉、典雅,而且意味深长,令人联想翩翩。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辞典》已收并以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读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辞典》中属于典故而未做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
《汉语典故大辞典(套装共3册)》是国家“十五”出版规划的重点项目,由《汉语大词典》编纂处聘请安徽大学《汉语大词典》的几位编委负责编纂。
出版《汉语典故大辞典(套装共3册)》工作早在国家“九五”期间就已开始筹划。根据《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的意见,组织了班子,认真研究了《汉语大词典》处理典故条目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编写体例,并着手编写。
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前言
凡例
主条目录
正文
词目笔画索引
……
这套书对现代汉语的影响和规范性建设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是在梳理和确立我们今天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些传统表达。我发现有些我一直以为是“俗成”的用法,在这套权威的辞典里被做了明确的批注和导向,指出了更符合原意的标准用法。这对于提升我们日常书面语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尤其是那些在当代被过度使用或曲解的典故,这本书进行了非常审慎的辨析,帮助读者避免“用错”的尴尬。对于从事教育或者文字工作的朋友们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语言规范基础,避免了因信息碎片化导致的理解偏差。它在传承的同时,也在尽力维护汉语的纯正性和生命力。
评分使用体验上,这套辞典的编排逻辑堪称一流。我通常是带着某个模糊的文学印象来查找的,比如知道某个成语出自某个历史事件,但记不清具体细节。这套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细致,无论是按照拼音首字母检索,还是按照典故本身的核心词汇检索,都非常高效。更绝的是,它还设置了“主题关联”的索引,比如查找所有与“忠义”或“奸诈”相关的典故,简直是为文学创作和论文写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每次我查阅完一个典故,总会不自觉地浏览一下相邻的条目,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在知识的迷宫里,每走一步都有新的惊喜。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和功能上的强大,让它从普通的参考书,跃升为了值得反复研读的伴侣。
评分坦白说,当我开始翻阅这三册时,我主要是抱着“查资料”的目的,但很快就被它内容散发出的浓厚“叙事感”吸引住了。编纂者显然不满足于做一个冰冷的工具箱,他们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讲述者。即使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典故解释,也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场景再现,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人物的言行举止。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因为某个典故背后的故事而停下笔,陷入沉思。这套书成功地将“典故”从一个孤立的语言符号,还原为其鲜活的文化生命体。它带来的知识增量是巨大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浓厚兴趣,让我愿意主动去探索那些典故背后更广阔的文化图景。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知识投资。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后,立刻被它浩如烟海的内容量震撼到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典故的来龙去脉,更像是搭建了一座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阶梯。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某个冷僻典故的考证过程,居然能追溯到不同朝代引文的微妙差异,甚至标注了哪些是正统的,哪些是后世附会的。这种学术上的严谨性,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都感到振奋。书中对典故的解释,从来不是生硬的定义,而是融入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小传以及诗词歌赋的引用,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娓娓道来。比如解释“罄竹难书”时,它不仅解释了原意,还引述了不同版本中对“竹”的不同理解,这深度绝对不是网络搜索能轻易获得的。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国学的朋友来说,这套书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典雅厚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大功夫的精品。封面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配上那种复古的纹理,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文人书房。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纸张,触感细腻,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典故引文,也印得工工整整,毫无晦涩感。装帧上采用的三册分册设计也非常人性化,每一册的厚度适中,便于携带和翻阅,不像有些大部头工具书,捧起来就觉得吃力。书脊的设计也十分考究,即便并排放置,也能一眼识别出各自的侧重点,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纂者对“典故”二字的敬畏之心。光是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是家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随时翻开它,沉浸其中。
评分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评分23333333333333333333333
评分很给力!快递员很好!。。。。
评分第二阶段:
评分11楼:‘引经据典是不靠谱的,引经据典相当于“原来你要说A啊,那古时候有B,B可以推导出非A,所以A是错的。”
评分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本辞典的编纂以《汉语大词典》为基础。《汉语大词典》已收并已作典故处理的条目,除少数讹误者外,全部收录,不使遗漏;《汉语大词典》中属于典故而未作典故处理的条目,均改写予以收录;《汉语大词典》未收的典故,包括已收典故而遗漏的大量不同表现形式,尽量增补,力求完备。这里所说的典故,包括“事典”和“语典”两大类。所谓“事典”,是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神话传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宗教故事等。所谓“引用”,也不是直陈其事,而是使用一个能够体现故事内容或故事某一方面意义的词语或短句。所谓“语典”,是指诗文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本辞典除收录《汉语大词典》中的典故外,又增收了大量新的典故,包括各种变式,共计三万二千多条。《汉语典故大辞典(套装共3册)》基本上是一“事”一典,一个典故一个主要典故词目。虽然由于用法不同产生了不同意义的变式,也不分立为不同的主要典故词目。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典源的重复引用,节省篇幅。当然,对于故事内容复杂、时间跨度大、典源文字能分引者,则另当别论。涵盖内容多、能比较集中体现典故意义的典故词目,如“烹狗藏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等,确定“烹狗藏弓”为主要典故词目。读者掌握了主要典故词目便能知宗识变,一通百通。习见常用的典故词目应确定为主要典故词目。如“狐假虎威”、“滥竽充数”等,这类典故词目,古今用例多,结构固定,已经成为成语典故,应分别确定为主要典故词目。
评分很好,价格很实惠,是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评分这个东东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