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史(套装共2册)

中国文人画史(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辅圣 著
图书标签:
  • 文人画
  • 中国画
  • 绘画史
  • 艺术史
  • 美术
  • 中国艺术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48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1496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人画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奇特文化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特性的鲜明体现,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中国文人画史(套装共2册)》它以历代文人士夫为主体,凭借绘画艺术的平台,发乎创作,潜乎思辨,营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原则与独立图式系统,并且在本体论和方法论诸方面无不自成格局的人文气象。它经略虽小,却经历千余年的发生发展,由此汇成的历史长河,迢递逶迤,磅礴澎湃,为构建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更为奇特的是,这种营造与发挥,往往又被置于道与艺相矛盾或者说不以绘画为目的的文化情境之中,从而平添了许多似是而非、不期而然和无为白化的因素。一部中国文人画史,充盈着其他艺术史少有的阐释魅力。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逸的意识流程
第一节 归去来兮
第二节 文人之画与文人画
第三节 独特的趣味标准
第二章 在道与艺的张力中
第一节 两种艺术尺度
第二节 禅与墨戏
第三节 人格迹化
第三章 相互超越的历史
第一节 寻求新规范
第二节 从游观到居栖
第三节 文人画图式

下册
第四章 表现对象的位移
第一节 画什么与怎么画
第二节 脱序的文脉
第三节 笔墨中的自主实现
第五章 最后的浪漫
第一节 狂纵与迂怪
第二节 入缵大统
第三节 自我表现思潮
第六章 世俗化之旅
第一节 社会性回归
第二节 面对开放情境
第三节 重建意义
附录 中国文人画史纲
图版索引

前言/序言


意境的流转,精神的独白:中国文人画的百年回响 在中国悠久的艺术长河中,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独树一帜,成为了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它并非单纯的技巧展示,而是文人士大夫们寄情山水、抒发胸臆的“心画”,是他们超越世俗、探求真理的精神寄托。这套《意境的流转,精神的独白:中国文人画的百年回响》两卷本,将带您深入探寻中国文人画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领略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内涵。 卷一:溯源与勃兴——从魏晋风骨到宋元士气 本卷将目光聚焦于文人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勾勒出其从萌芽到成熟的轨迹。 魏晋风流,神韵初现: 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社会动荡、名士飘零,山水画开始悄然兴起。在这个时期,绘画已不仅仅是客观物象的描摹,更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情志。曹不兴、顾恺之等画家,虽然作品留传不多,但其“以形写神”的理念,已经为后来的文人画奠定了精神基础。尤其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更是将文学的情感与视觉的艺术巧妙地融合,展现出一种朦胧、飘逸的审美情趣,预示着文人画对“神韵”的追求。东晋的王羲之,作为一代书圣,其书法作品中行云流水、意态飞扬的风格,也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线条的运用和笔墨的节奏感,为文人画强调笔墨趣味打下了伏笔。 唐代雅集,意匠初成: 尽管唐代宫廷画院繁荣,但文人阶层的绘画活动也日益活跃。李思训、李昭道的金碧山水,虽然色彩浓丽,但其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已显露出文人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取向。而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画风,以其雄健奔放的笔墨,塑造出呼之欲出的神采,更是打破了人物画程式化的束缚,将绘画的表現力推向新的高度。唐代文人雅士之间形成的绘画交流,如王维,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更是杰出的画家,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念,将文人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确立了水墨写意的初步方向。本卷将详细解析唐代文人画在题材、技法以及审美意识上的早期探索,分析其如何从对自然的纯粹描摹,逐渐转向对自然背后精神的体悟。 宋代院体与文人画的交融: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稳固,为文人画的繁荣提供了沃土。本卷将重点阐述宋代文人画的勃兴,以及其与宫廷画院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宋代文人画的核心在于“理”与“意”的结合。他们追求“格物致知”的精神,将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观察与哲学思考融入绘画创作。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微的刻画,展现出北宋山水的壮丽与雄浑,但其背后蕴含的却是对宇宙和谐与人生哲理的感悟。郭熙的《林泉高致》,更是提出了“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的理论,将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提升到精神层面。同时,宋代文人画还注重笔墨的运用,苏轼、黄庭坚等文人艺术家,将书法中的笔墨韵味引入绘画,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线条的力度、墨色的变化和笔法的趣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笔墨语言。本卷还将探讨宋代文人画在花鸟、人物等题材上的创新,如赵佶的“院体画”中融入的写意精神,以及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点山水”,其淋漓尽致的水墨晕染,更是将写意山水推向了新的境界。 元代遗民的孤高与寄托: 元代,汉族文人遭遇政权更迭,许多人选择了隐居,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寄托于笔墨之中,文人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更为强烈的个性化和主观性。赵孟頫是连接宋元的重要艺术家,他提倡“古意”,复兴了宋代文人画的笔墨传统,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金石韵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元代遗民画家的创作,如“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温润秀雅,还是王蒙《青卞隐居图》的繁密苍劲,或是倪瓒《六君子图》的孤高萧疏,都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遗民的孤寂。他们笔下的山水,与其说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不如说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们精神自由的庇护所。本卷将深入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技法,特别是“写意”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文人群体的绘画风格差异,展现出元代文人画的士人精神和艺术追求。 卷二:流变与创新——从明清雅趣到近代传承 本卷将视角转向明清及近代,考察文人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演变、发展,并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明代吴门画派的雅俗共赏: 明代,文人画的创作更加走向多元化。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更为鲜明的个性。沈周的沉厚朴实,文徵明的温润雅致,唐寅的率性奔放,仇英的工致典雅,共同构成了明代文人画丰富多彩的面貌。本卷将详细解读吴门画派的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如何将文人画的笔墨情趣与市民文化的审美趣味相结合,使得文人画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欣赏。明代文人画在题材上也更加广泛,除了山水,花鸟、人物的写意创作也更为活跃,如陈淳、徐渭等,他们的花鸟画,笔墨淋漓,意态生动,极富表现力,更显出“野逸”的精神。 清代承续与变革: 清代,文人画的传承与创新并存。一方面,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他们宗法古人,力求笔墨的精谨与浑厚,但有时也流于程式化。另一方面,以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新文人画”或“野逸派”,则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语言,对传统文人画的意境和笔墨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寥寥数笔,却意境无穷,充满孤寂、冷逸之感,是对其人生境遇的深刻写照。石涛更是将“我用我法”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的山水,笔势雄健,构图奇特,色彩大胆,极富创造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本卷将深入剖析清代文人画的继承与反思,重点关注“扬州八怪”等新兴画派的崛起,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审美束缚,以更为自由奔放的笔墨,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展现了文人画强大的生命力。 近代文人画的坚守与转型: 进入近代,随着社会巨变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艺术家如吴昌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金石、书法、篆刻的技艺,开创了“缶翁画派”,其笔墨浑厚,气势磅礴,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精神。齐白石,虽然出身民间,却以其质朴、生动的笔墨,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与民间艺术的质感完美结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人民艺术家”。在这一时期,文人画的传承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而是呈现出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开始思考文人画的现代化转型,如何在保持民族精神的同时,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本卷将探讨近代文人画在“古为今用”的思潮下,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吸收外来艺术元素,如何创新笔墨与题材,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 文人画的精神遗产与当代回响: 最终,本卷将回溯文人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总结其核心精神——强调精神自由、追求自然之趣、注重笔墨韵味、融合文学素养。文人画所倡导的“得意忘形”、“诗情画意”的审美理念,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独立人格和人文关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卷将梳理文人画对当代中国画坛的影响,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继承与发展文人画的精神遗产,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赋予文人画新的生命与活力。 《意境的流转,精神的独白:中国文人画的百年回响》两卷本,将以详实的史料、精辟的分析和丰富的图例,为您呈现一部立体而生动的中国文人画史。它不仅是艺术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一次深入探寻,是对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一次深刻解读。希望这套书能带领您走进文人画的世界,感受那流转的意境,聆听那精神的独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文人气质,淡淡的宣纸色,烫金的繁体字,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寥寥几笔,勾勒出的山水意境,背后藏着的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哲学和人生态度。翻开第一卷,就被那些古老的画作深深吸引。从顾恺之的“神韵”说,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到宋元时期那些才华横溢却又不得志的文人画家们,他们的画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内心世界的独白。看着那些写意的山水,人物,花鸟,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笔下的喜怒哀乐,仕途的失意,隐逸的自在。尤其是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画家,他们的作品所展现出的独特风格和思想,让我耳目一新,对文人画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书中对不同时期文人画的流派、代表人物、创作理念的梳理可谓是条理清晰,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不乏对细节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讲到元代文人画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画家名字,而是深入探讨了元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文人画如何成为士人抒发情怀、保持气节的重要方式,以及这种艺术形式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紧密相连的。这种视角让我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

评分

这本书让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文人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特追求和人生选择。书中对文人画与隐逸文化、禅宗思想、儒家伦理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很多文人画家选择隐居山林,通过绘画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这与他们的哲学观和人生观息息相关。又如,佛教的“禅意”思想,也深刻影响了文人画的意境表达,追求超脱、空灵的境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人画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哲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在对文人画的史料考证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古籍、碑刻、文人笔记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同时,书中在介绍画作时,往往会附上高清的彩图,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欣赏到精美的画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画作的解读,它不仅分析了画作的艺术价值,更挖掘了画作背后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例如,对于一幅描绘竹石的画作,书中会详细介绍画中竹石的象征意义,以及画家在创作这幅画时所要传达的情感。这种“画中有话”的解读方式,让我对文人画的理解更进一层。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报告的模式,而是将历史事件、画家故事、艺术评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史诗般的宏大感,又不失人物传记的细腻。例如,书中在讲述某个画家时,会穿插讲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人生经历,他与其他文人的交往,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这种叙事方式让我对文人画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与时代、与人物紧密相连的鲜活存在。尤其是一些有趣的轶事,例如某位画家因为仕途不顺而寄情山水,或是某位画家因为性情孤傲而独辟蹊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文人画的千年变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文人画神化,而是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剖析了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曲折和不足。例如,书中也会提到一些文人画作品,因为过于强调个人情感而显得孤芳自赏,或是因为过分追求意境而忽略了技法的锤炼。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这本书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对文人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我明白,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文人画也不例外。但是,它所代表的那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那种对人格独立的坚持,那种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却是永恒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精神的深刻解读。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分析文人画的创作技法时,也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例如,它会详细讲解不同墨法的运用,如“焦、浓、重、淡、清”五色墨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干湿浓淡来表现物象的质感和精神。不仅仅是技法,书中更是强调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认为文人画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更是画家内心世界、情感、意境的抒发。它会引用大量的诗词歌赋,来印证画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将绘画、诗歌、书法融为一体,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笔墨”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更是文人画家人格、学养、情操的体现。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那些墨色的晕染,则能营造出无尽的意境。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什么文人画能够超越单纯的视觉美感,触及到人们的精神深处,引起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雅”字有着莫名的偏爱,而文人画恰恰是这种“雅”的最佳载体。这本书让我对“雅”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格,更是内在的气质,是学识、修养、情操的综合体现。书中通过对历代文人画家的生平、创作背景、艺术理念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将自身的学识、哲学思想、人生感悟融入到绘画之中。例如,对于那些厌倦官场、追求隐逸的文人来说,他们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自由、超然的向往。而对于那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士大夫来说,他们的画作则可能成为抒发愤懑、寄托情怀的载体。这本书让我明白,文人画不仅仅是“画”,更是“文”,是他们人生阅历、内心世界的写照。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精神力量,一种对生活、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购买这本书,是出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兴趣,但读完后,我对文人画的理解已远远超出了山水画的范畴。书中对花鸟画、人物画等领域中,同样具有文人画特征的作品,也做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觉得,文人画的精髓在于“意”,在于“气”,而不仅仅是“形”。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核心,并通过大量实例,展现了文人画如何通过简洁的笔墨,传达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例如,画一丛兰花,不只是写实地描绘其形态,更是要画出其“空谷幽兰”的品格;画几笔竹叶,不只是勾勒其外形,更是要表现其“岁寒知松柏”的坚韧。这种“以形写神,以意写形”的创作理念,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让我对中国画的“神韵”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文人画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读了这套书后,才发现之前的认知是多么的浅显。第二卷的内容更是拓展了我对文人画的认知边界。它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从早期受到文征明、唐寅等人的影响,到后期扬州八怪的个性张扬,再到海派文人的新式革新,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和艺术追求。书中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画家,如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不仅分析了他们的艺术风格,更挖掘了他们作品背后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特别是八大山人,他笔下的花鸟鱼虫,那种孤傲、荒寂、奇崛的风格,读这本书之前我只觉得孤单,读了之后才明白,那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超然,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而郑板桥的竹,则更是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他画的不只是竹,更是竹的品格,是读书人的风骨。书中的论述严谨又不失生动,引用的史料翔实,对艺术史的梳理脉络清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艺术时代。

评分

在我眼中,文人画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艺术,因为它总是能以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出最丰富的信息。而这本书,则将这种“聪明”背后的逻辑,条理清晰地展现出来。书中对“留白”艺术的处理,对“笔墨”的精妙运用,对“构图”的巧妙安排,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作者会通过具体的画作,来讲解如何通过大面积的留白,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山峦的层次感和空间的纵深感。书中还强调了文人画的“诗书画印”四绝结合,认为这是文人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这让我意识到,一幅好的文人画,不仅仅是绘画本身,更是文字、书法、印章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这种“集大成”的艺术理念,让文人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评分

問理與氣。曰:「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而今且從理上說氣。如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不成動已前便無靜。程子曰:『動靜無端。』蓋此亦是且自那動處說起。若論著動以前又有靜,靜以前又有動,如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繼』字便是動之端。若只一開一闔而無繼,便是闔殺了。」又問:「繼是動靜之間否?」曰:「是靜之終,動之始也。且如四時,到得冬月,萬物都歸窠了;若不生,來年便都息了。蓋是貞復生元,無窮如此。」又問:「元亨利貞是備箇動靜陰陽之理,而易只是乾有之?」曰:「若論文王易,本是作『大亨利貞』,只作兩字說。孔子見這四字好,便挑開說了。所以某嘗說,易難看,便是如此。伏羲自是伏羲易,文王自是文王易,孔子因文王底說,又卻出入乎其間也。」又問:「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未有人時,此理何在?」曰:「也只在這裏。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擔,或取得一碗,都是這海水。但是他為主,我為客;他較長久,我得之不久耳。」夔孫。義剛錄同。

评分

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曰:「發育是理發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氣流行發育。理無形體。」曰:「所謂體者,是強名否?」曰:「是。」曰:「理無極,氣有極否?」曰:「論其極,將那處做極?」淳。

评分

有是理後生是氣,自「一陰一陽之謂道」推來。此性自有仁義。德明。

评分

很好的书,拿到手就翻阅了一遍,经典著作,爱不释手。問:「太極不是未有天地之先有箇渾成之物,是天地萬物之理總名否?」曰:「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動而生陽,亦只是理;靜而生陰,亦只是理。」問:「太極解何以先動而後靜,先用而後體,先感而後寂?」曰:「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今只就起處言之,畢竟動前又是靜,用前又是體,感前又是寂,陽前又是陰,而寂前又是感,靜前又是動,將何者為先後?不可只道今日動便為始,而昨日靜更不說也。如鼻息,言呼吸則辭順,不可道吸呼。畢竟呼前又是吸,吸前又是呼。」淳。

评分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銖。

评分

問:「昨謂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曰:「發育是理發育之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氣流行發育。理無形體。」曰:「所謂體者,是強名否?」曰:「是。」曰:「理無極,氣有極否?」曰:「論其極,將那處做極?」淳。

评分

先有箇天理了,卻有氣。氣積為質,而性具焉。敬仲。

评分

若無太極,便不[番飛]了天地!方子。

评分

若無太極,便不[番飛]了天地!方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