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

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传凤,舒华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民国
  • 人物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辞典
  • 中国艺术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503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089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7
字数: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将民国时期(1912-1949)活跃在书界、印坛的艺术家工600余位,配以相关人像、书法、印蜕1100余帧。收人人物的主要活动时限自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涉及具体人物生平事迹延伸至生于1911年之前,或逝世于1949年之后。
  《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所收人物为长于书法、篆刻创作人士以及与书法、篆刻、金石、文字等相关的研究者、鉴藏者。人物身份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领域,部分社会贤达有作品流传且影响较大者,亦予收入。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词目笔画表
正文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词目首字音序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的具体信息,并力求详实自然,符合真实图书的介绍风格。 --- 《盛世华章:宋元明清服饰流变与文化密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深度力作,系统梳理了宋、元、明、清四个重要历史时期服饰制度的演变脉络、审美取向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思想。全书以严谨的考据精神和细腻的图像分析为基础,力求揭示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 第一部分:宋代服饰的文人士大夫风雅 宋代是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其服饰风格也呈现出内敛、雅致、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宋代士人阶层对服饰的理解与实践。我们详细考察了宋代官服的等级制度,特别是对公服(如圆领袍衫)和常服的形制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书中大量引入了宋代绘画、壁画以及出土的实物资料,对褙子、直裰等标志性女装和男装进行了断代研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宋代服饰与理学思想的关联进行了专题分析。宋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如何在服饰的色彩运用(如对黑、褐、皂等素雅色调的偏爱)和纹样设计(如偏爱写意花卉、自然景物)中得到体现,是本章节的核心议题。此外,我们还关注了宋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辽、金)服饰对中原地区的渗透与融合,呈现出宋代服饰文化并非孤立发展,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交流之中。 第二部分:元代游牧民族的强势融入 元代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服饰文化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色彩与中原传统的冲突与调和。本书以“融合与适应”为主题,剖析了元代服饰的双重性。一方面,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汉族的服饰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正”,试图以蒙古礼仪规范官方着装,这体现在对辫线袍、质孙服等蒙古袍服形制的推行上。 另一方面,本书并未忽略汉族士庶阶层在特定环境下的服饰延续。通过对元杂剧中的服饰描绘、元代传世或出土的衣物残片进行分析,我们勾勒出在民间及特定阶层中,传统服饰元素是如何顽强保存并与新的外来风格进行缓慢整合的。本部分特别关注了元代服饰在材质选择上的变化,例如对 कालीन(kāi)、绫等特定织物的使用,以及元代丝绸贸易对周边地区服饰风格的影响。 第三部分:明代的礼制复兴与等级固化 明代是中国传统服饰体系的集大成者,其服饰制度以恢复汉唐旧制为基调,构建了一个极其严密且等级森严的服饰体系。本书将明代服饰研究视为对“礼制”的深度解读。我们系统梳理了冕服、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的各个层级及其严格的规制。 对于男装,本书重点描绘了曳撒、贴里、道袍的形制演变,并着重分析了补子制度的成熟与普及,如何成为区分官员品级最直观的标志。在女装方面,袄裙、比甲、霞帔的形制变化,以及立领、交领的更迭,被置于社会礼教收紧的大背景下进行讨论。此外,本书对明代江南地区的文人服饰(如魏晋风度在明末的再现)以及宦官、士绅的服饰特殊性也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证,试图还原一个多维度的明代衣冠世界。 第四部分:清代服饰的满汉殊途与近代转型 清代服饰是本书探讨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具争议和变革性的时期。本书以“制度强制与风格对立”为主线,清晰界定了“旗装”与“汉装”在清代前中后期的并行与张力。 对于满族服饰,本书详尽介绍了马褂、长袍、坎肩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对马蹄袖、开衩方式等细节进行了图像学分析。对清代官员的服饰,如朝珠、翎顶、补子(由明代的方形改为圆形的演变)的系统性解读,展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研究视角投向了清末,探讨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服饰所经历的“阵痛”与“萌变”。我们通过对晚清社会风貌图景的考察,观察到“便装”的兴起,以及马褂、立领等元素如何成为近代中国服饰转向的过渡符号,为民国服饰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不仅依赖于《明实录》、《清稗类钞》等史料,更大量运用了文物实证法、图像学分析法和跨学科比较法。通过对比同时期的西方旅行家记录和中国士人画作,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可信的古代服饰文化图景。本书配有大量高清的文物图片、复原线稿及图表对比,旨在为历史爱好者、服饰设计专业人士及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一部权威且兼具可读性的参考专著。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情有独钟,《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我并非专业人士,但对那个时代的风骨和艺术气息有着深深的向往。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即使是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我通常会随意翻阅,然后被某个名字、某幅作品所吸引,再深入了解。例如,我偶然翻到了关于一位名叫“XX”的书法家的介绍,书中不仅列举了他的书法成就,还讲述了他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的交往轶事,以及他晚年的一些创作心得。这些生动的故事,让冰冷的人物和作品瞬间鲜活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墨客之间的情谊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书中大量的图片资料,为我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享受,我尤其喜欢那些泛黄的手稿和印章图片,它们本身就带着历史的温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民国时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绝不仅仅是笔墨和刀石的结合,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书”,让我对民国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真挚的情感连接。

评分

这套《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之前一直对民国时期的艺术特别是书法和篆刻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个时代大师辈出,涌现了许多独具匠心的大师。拿到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大门。我翻开目录,看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从沈尹默、于右任到吴昌硕、赵叔孺,再到邓散木、来楚生,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艺术传奇。书中的条目编排非常清晰,每个艺术家都有独立的一页或几页,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艺术风格、代表作品,甚至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趣事。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是文字的罗列,还穿插了大量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图片,很多都是我以前从未见过的珍贵资料。特别是那些手迹和印章的放大细节,让我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大师们运笔的力度、线条的韵味以及印章的刀法功力。读着读着,仿佛能听到毛笔在纸上沙沙作响,感受到刻刀在石面上留下的痕迹。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民国艺术史的生动画卷,让我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氛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常常会花上好几个小时,沉浸在其中,时而为某位书家的狂草惊叹,时而为某位篆刻家的布局巧思而折服。它极大地满足了我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对民国书画篆刻领域的求知欲,为我的艺术鉴赏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养料。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民国时期作为中国文化艺术转型的重要时期,涌现了无数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这本《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全面了解的需求。这本书的编纂无疑是极其用心和专业的,它不仅列举了艺术家的生平、字号、师承等基本信息,更深入地剖析了他们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对他们的书法风格和篆刻技艺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艺术家的深入探讨,比如对吴昌硕先生“金石派”书风的阐述,以及对赵之谦先生的“奇崛”印风的分析,这些都让我对他们的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附带的大量书法和篆刻作品图片,更是极具价值,我可以通过这些高清的图片,仔细观察大师们的用笔、用刀,以及作品的整体布局,这对于我学习和鉴赏艺术品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艺术史的索引,它帮助我系统地梳理了民国时期的书法篆刻艺术脉络,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评分

拿到《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我立刻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篆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民国时期篆刻家及其作品的权威著作,而这本辞典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翻阅其中的内容,我惊喜地发现,它不仅收录了像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这样大家熟知的名字,还挖掘了许多在民间声名显赫但鲜为人知的篆刻名家。每个条目都非常详实,不仅有艺术家的生平简介,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解读了他们的篆刻风格、用印习惯、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甚至还附上了大量高质量的印章拓片和印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印章细节的放大展示,那精湛的刀法、巧妙的布局,以及印泥的质感,都一一呈现在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大师的案头,亲眼见证一件件艺术品的诞生。这本书为我学习和模仿民国篆刻风格提供了绝佳的范本。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拓片,尝试去体会大师们的用刀之妙,去理解他们对章法的处理。通过这本书,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认识了更多优秀的篆刻家,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更深入地研究和创作的动力。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工具书,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艺术宝典,为我的篆刻之路点亮了明灯。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民国书法篆刻界的“百科全书”,对于任何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我是一名书法爱好者,一直想系统地了解民国时期那些对中国书法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当我拿到这本《民国书法篆刻人物辞典》时,我就知道我找到了想要的。它收录的人物之广泛,内容之详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的每一位艺术家,都配有详细的生平介绍,他们是如何学习书法、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都得到了细致的阐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大量精美的书法作品图片,涵盖了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我可以通过欣赏这些作品,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艺术家在笔法、结构、章法上的差异和独到之处。我常常会在一个下午,静静地坐在窗前,翻阅着书中的几位大家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的传人、沈尹默先生的温润秀雅,于右任先生的狂放不羁,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学习和临摹提供了极佳的范本,让我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评分

谭延闿诗书俱绝,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现在南京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延闿手书。

评分

1935年6月,胡汉民赴欧考察,停止了对蒋介石的抨击。1935年12月,尚在法国的胡汉民被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自欧洲返国,留在广州。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因脑溢血在广州病逝。

评分

吴稚晖的篆书很有名气,是民国无敌的篆体书法大家。在重庆时,蒋介石请他写“蒋金紫园墓碑”。全文800余字,吴稚晖已77岁了,仍能凝神贯注,用两个半天一丝不苟完成。陈布雷赞赏说:“圆浑凝重,苍劲有力而力不外露,是楷书篆化的精品。”

评分

吴稚晖,又名敬恒,清光绪辛卯科举人。参加过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推行新政。曾东渡日本,西至英法,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也支持过蒋介石的内外政策,他生于1865年,比孙中山大1岁,长于蒋介石22岁,是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最年长者。

评分

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他平生对美色了无兴趣,却对美食情有独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为文人,却精通骑射,马上功夫很是不错,兼有武人本色。

评分

谭延闿通权达变,善测政治风向,从三次任湖南总督到担任国民政府主席,到最后出任第一任行政院院长,构成了他整个民国时期名位鼎隆的煊赫篇章,从而成为群雄纷起的动荡时局中为数稀少的“政坛不倒翁”。他平生对美色了无兴趣,却对美食情有独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虽为文人,却精通骑射,马上功夫很是不错,兼有武人本色。

评分

吴稚晖,又名敬恒,清光绪辛卯科举人。参加过康有为、梁启超的《公车上书》,主张维新,推行新政。曾东渡日本,西至英法,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也支持过蒋介石的内外政策,他生于1865年,比孙中山大1岁,长于蒋介石22岁,是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最年长者。

评分

为人所广为诟病的是,吴稚晖经常为蒋介石摇旗呐喊。蒋介石在做某一件大坏事的前夕,总是由吴稚晖出面大造舆论。为此,民国十八年冬,冯玉祥曾给他一个电报,内容说:“如有人骂先生:苍髯老贼,皓首匹夫,不惜以党国元老为独夫作奴才,死后有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先生将何以自解?”

评分

谭延闿生于1880年,卒于1930年。谭延闿的女儿谭祥,是宋美龄在美国留学时的同学,后来嫁给了蒋介石的铁杆亲信、后来成为“副总统”的陈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