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胡宗南兵败西北详情,五天攻下延安却功亏一篑,国共易势的关键之战,国民党丧失民心动摇军心的根由。
内容简介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谈话主要与胡宗南在西北的军事行动有关。尤其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攻取延安、1948年瓦子街之失败,叙述详尽,并记录了盛文个人对国共两党实力消长的分析和见解,值得史家参考。
作者简介
盛文(1906-1971),字国辉,湖南长沙人,黄埔六期及陆大十期毕业。历任军事干部,1940年为三十四集团军参谋长,1942年受命西北第八战区“剿共”前敌总指挥,1943年任西安警备司令。抗战胜利后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6年任胡宗南郑州绥靖公署参谋长。
目录
弁言
一、家世及早年教育
(一)少年时代
(二)从北大投笔从戎
(三)打金家寨共党老巢
(四)进陆大及参加抗战
二、重庆参谋会议后的际遇
(一)参谋长会议首次的崭露头角
(二)共党开始对付我
(三)担任胡宗南参谋长
三、陇南“剿匪”
(一)中央军在西北的多边作战
(二)陇“匪”的崛起
(三)受命“剿匪”前敌总指挥
(四)首次为陇“匪”包围
(五)转败为胜的关键
(六)“匪”患的肃清
(七)“匪”首的处决
(八)平定“匪”乱的意义
(九)兰州欢迎会上的一幕
(十)杜家滩之役的实情
(十一)李友三的余波
四、盛世才的二三事
(一)西北问题之一
(二)神秘人物
(三)宝鸡的劫案
(四)西安的特别客
(五)英雄迟暮
五、胡宗南对安定西北的贡献
(一)甘肃的动乱之源
(二)中央的消极政策
(三)对付共党的抗日大学
(四)与陕甘地方人士的纠葛
(五)胡宗南对西北的建设
(六)战略指挥官不同于战术
六、胡宗南的立身处事
(一)俭朴克己的生活
(二)爱护部属无微不至
七、囊形地带的收复和爷台山之役
(一)担任陇东封锁
(二)严格执行封锁
(三)囊形地带
八、丧失民心动摇军心之由
(一)决策者的摇摆不定
(二)陈辞修的责任
(三)河南共党没扩张的原因
(四)陈辞修的器量
九、延安之役
(一)攻击延安的背景
(二)“五天攻下延安”的御前争议
(三)攻延安的部署
(四)作战经过
(五)延安之役的影响
(六)惟一完成的“剿”共计划
十、抽调陕北“剿”共部队的争辩
(一)陕北部队不能抽调的原因
(二)我和刘斐间的激辩
(三)蒋主席坚持抽调陕北部队
(四)刘斐的挑拨离间
十一、陕北撤兵的悲剧——瓦子街的覆灭
(一)陕北撤兵的布置
(二)彭德怀乘虚南下
(三)刘戡增援宜川
(四)瓦子街之战
(五)违命救关中
(六)“革职查办押解南京审判”的经纬
(七)程潜报我回湖南
十二、西北的撤退
(一)仓促回京参加会议
(二)决定撤退西北
(三)撤退的中辍
(四)不得不撤
(五)全国最穷的秦岭
十三、说刘斐
(一)刘斐的发迹
(二)刘斐在中央的地位
(三)克复延安后刘斐对我的忌刻
(四)刘斐对陕北的撤兵促成全盘的崩溃
(五)调回董钊挽救局部危局
(六)刘斐的失意和牢骚
(七)“人民解放军最大的功臣”
(八)领袖对他没有一点怀疑
(九)政略的错误导致大陆的失败
十四、从延安战役谈到中国地图
(一)编纂“剿”共史
(二)毛泽东盘踞陕北的目的
(三)延安战役双方伤亡数字
(四)战乱中遗失的日记和游记
(五)打仗必须用外国地图
十五、延安——共党的神经中枢
(一)陕西的地理概况
(二)土厚水深影响建设
(三)共党在政治上的“阴谋”
(四)共党陕甘宁边区的基地
(五)陕北的风土
(六)陕北的行政区划及人口
(七)我当选陕北及湖南国代的原因
(八)我治军的态度
十六、共党的政治措施
(一)抗战时期的计谋
(二)胜利后的政策
(三)通俗易行的口号
(四)军事进步党务腐化
(五)九条行动纲领
(六)共党内部的特务组织
(七)对外的特务渗透
(八)摆样子的卫兵没用
(九)共党成功并非偶然
后记
精彩书摘
九、延安之役
(二)“五天攻下延安”的御前争议
(1)攻延安的首次密谈
三十六年一月间,蒋主席召集胡长官和我到南京去,他首次表示将要进攻延安。因为延安是共党的首都,乃共党发号施令之中枢。主席问我们有没有力量攻取延安。这时我部队董钊的整编第一军完全在山西和共党作战,仅剩刘戡的整编二十九军,这部队也在整训之中,不过已快完成,驻在洛川一带。当时三人会谈之中,胡长官问我:“你看怎样?攻延安有没有把握?”我说:“有把握,可以攻!”主席说:“你做计划,这个计划你要亲自做,不要假手任何人,绝对保持机密,做好了我来看看。”攻延安的计划只有主席、我和胡长官三人知道,连国防部都被蒙在鼓里。回西北后,我亲自做了计划,预定五月十日攻击。
(2)五天下延安的刍议
计划做完后的两星期,主席打电话给我,要我亲自送去南京。主席看了我草拟的计划后,一切都表示同意,只对于我五天拿下延安表示异议。他说:“你做的一切都很好,但时间不够。共军盘踞陕北十三年、二十三县,无论军事、政治、文化、经济、教育都根深蒂固,你想五天时间攻下延安是不可能的。”我说:“论兵力,他优势,我们劣势,共军在陕北有十五万人,我们集中全力加上董钊的力量,也只有八万人。就因为他们在陕北根深蒂固,假如我们作旷日持久的战争,必然注定失败,所以我的着眼是奇袭,此外我还有别的花样。”他说:“你带回去再研究,时间太短!
(3)“还是五天?”
过两星期主席又打电话给我,问我研究结果如何?要我亲自送去。我又去,他一看还是原来的计划,丝毫未有改变。“还是五天?”我说:“还是五天,不能六天!如果我们五天攻不下,我们整个西北都会瓦解,这是最后的孤注一掷,如果这一着失败,我们等于倾家荡产,一无所有。”我一再强调不能六天,只能五天。商量很久,问我许多关于部队情况,最后他还是说:“你拿回去再研究!”
我带回去又过了两星期,这时已是二月中旬,主席打电话叫我和胡长官两人去。我将过去几次与主席会谈的经过报告胡长官,胡先生也说:“共军盘踞延安如此之久,你要五天攻下来,荒唐吧?”我说:“荒唐就杀头嘛!”惟因盘踞十三年,所以我认为必须五天不能改!
(4)消息的泄漏
这时毛泽东好像也隐隐约约地晓得动静,天天广播:“听说胡宗南要攻延安!”“听说蒋府走狗盛某几次到南京计划攻延安!”他所以知道这消息,我想是国防部知道一点蛛丝马迹而泄漏的。作战次长刘斐是国防部里重要的共谍,也是蒋先生最亲信的一个人。他是湖南人,日本陆大毕业,一个聪明人,他看我们几次悄悄地来,悄悄地去,我们行踪也无法太秘密,我想他可能隐约地推断出我们的任务。攻延安,共党当然坐立不安,大叫“蒋府走狗盛某人非常狂妄”等等。
(5)“准备攻吧!”
第三次到南京是我和胡先生一起去的,胡先生问我:“能不能改变?老先生不同意怎么办?”我说:“还是五天,非五天不攻,因为攻不下。”胡先生说:“好吧!”同时说了句笑话:“我们有诸葛亮保障!”我在军中被称为诸葛亮。见面后,主席问我:“有没有改变?”我说:“没有!”“你有没有把握?”我说:“绝对有把握!”他看我信心很强,于是说:“好吧!你去吧!你准备攻吧!”数度的御前争议,主席终于采纳了我的计划。
(三)攻延安的部署
(1)董钊佯装南下增援
回西安后,我立即准备。但董钊的部队怎么调动呢?他在西北“剿”共的部队是主力,稍一移动共党立刻警觉,共党有十五万兵,我们只有八万。正好这时共党的陈赓正围攻运城安邑黄河三角地带的潼关东北地区,我于是下命令给董钊,叫他宣传进兵南下增援三角地带,肃清陈赓的“匪”部,把部队开到河津龙门一带停止,拼命宣传增援黄河三角地带,以转移注意。
……
前言/序言
弁言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云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本所访问人员力求应访者尽情畅谈,所成笔录文稿保留口述原意,不予刻意修饰。初稿送应访者校订后视为定稿。惟应访者记忆难免有所疏误,或有涉及价值判断、个人恩怨、政治立场,而纪录或语意不清,印刷或有手民误植,尚祈读者赐函指正。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组谨识
一九九四年八月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烽火岁月:一个世纪的中国记忆》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烽火岁月:一个世纪的中国记忆》 图书简介 《烽火岁月:一个世纪的中国记忆》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口述史著作。本书摒弃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个体生命经验的肌理之中,通过大量详实、鲜活的第一手口述材料,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而又细腻入微的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图景。全书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政治事件脉络,而是广撷博取,从社会、文化、经济、思想等多个维度,立体呈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选择。 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以“记忆的碎片”为核心,围绕几个关键的历史断裂点和生活侧面展开。它首先将目光投向了晚清至民国初年的乡村与城市生活。通过多位受访者的回忆,读者得以窥见传统宗法社会解体时的微妙变化:从乡绅士绅的衰落,到新式学堂的建立,再到传统手工业面临的冲击。例如,书中详述了江南某地一位旧式学徒如何从传统的木匠作坊,见证了第一批机器工具的引入,以及这种转变对家族手艺传承带来的复杂情感冲击。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有温度、有气味的真实存在。 进入民国“黄金十年”,本书的视角转向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都市文化的兴起。我们听到了来自上海、北平的知识分子对新思潮的追捧与困惑,他们如何在西方哲学与本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一位曾参与过五四运动后在留洋归国学者指导下教书的老先生,详细回忆了当时课堂上关于“德先生”与“赛先生”的争论,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新观念偷偷带入古老的私塾教育体系中。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城市中产阶层的生活细节,包括对月份牌年画的喜爱、对摩登服饰的模仿,以及家庭内部代际冲突的生动案例。 抗日战争的阴影是本书无法回避的核心部分。不同于侧重于正面战场的描述,本书的重点放在了后方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沦陷区的挣扎。我们听到了来自四川腹地家庭的年轻女性,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成为支撑家庭的支柱,甚至冒险参与到抗战物资运输的行列中。在沦陷区,几位受访者以近乎颤抖的笔触,回忆了物资匮乏、流离失所的恐惧,以及在黑暗中维护人性尊严的不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几位乡村教师的回忆,他们在炮火连天中坚持开办“流亡学校”,用最原始的方式守护着民族的文化火种。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坚韧与无奈的交织,极具感染力。 解放战争及其后的社会改造,是本书展现的另一个重要维度。从个体对政治运动态度的转变,到土地改革中家庭关系的重塑,本书试图呈现一个多侧面的历史现场。一位经历过新旧社会更迭的农民讲述了他从“被解放者”到“生产模范”的心路历程,其中包含了对旧制度的控诉,也流露出对新生活模式的适应与迷茫。书中也记录了部分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经历的思想改造和重新定位,他们如何努力将个人的学术追求融入到集体主义的叙事中,其中的内心挣扎被娓娓道来,避免了简单的褒贬,力求还原其复杂性。 随后的数十年,是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期。书中细致描绘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乡村生活的集体化进程,包括集体劳动、公共食堂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剧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个体劳作价值的重新思考。一位在公社担任过“记工员”的老人,详细记录了粮票、工分、批斗会等具体细节,这些细节构筑了一个特定时代独特的社会肌理。在城市层面,本书也涉及了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人阶级的崛起,以及家庭结构从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过程。 《烽火岁月》的叙事风格追求朴实、沉静,力求让历史事件的声音直接从受访者口中传达出来,尽量减少了转述和评判。编者通过精心的提炼和组织,使得这些零散的记忆片段,最终汇聚成一幅关于“如何成为现代中国人”的宏大而又充满个体悲欢的史诗。本书不仅是对一个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记忆、身份和民族精神韧性的深刻探究。它邀请读者沉浸其中,与那些经历过风雨的老人一同,重新审视我们走过的漫长道路,理解今日中国的某些底色是如何被锻造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