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年鑒(2012)》堅持麵嚮市場,麵嚮讀者,提供準確。翔實的數據、信息和資料,忠實地反映國機集團和國機人年度取得的新發展、新進步、新成就和新風貌。《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年鑒(2012)》(2012)共九篇。
第一篇重要文獻。刊載集團公司主要領導在2012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報告。
第二篇集團公司發展概況。主要刊載集團公司2011年經濟運行、董事會試點、主業經營、科技發展、資本運營、綜閤管理、企業黨建等方麵的發展情況。
第三篇子公司發展概況。主要刊載集團各子公司2011年改革發展情況。
第四篇規章製度選編。精選集團公司重要的規章製度予以刊載。
第五篇榮譽匯編。記載集團公司2011年獲得的重要奬勵和榮譽。
第六篇重大經營項目匯編。主要刊載2011年集團公司完工的重大工程承包項目、重大貿易項目以及重大工程設計、谘詢、勘察項目。
第七篇大事記。簡要記述2011年集團公司的重要工作。
第八篇附錄。主要收錄瞭高端裝備製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國企業100強名單、機械行業100強名單、對外貿易100強企業等相關資料。
第九篇國機集團形象展示。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集中展示集團及各子公司取得的業績與良好的形象。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重要文獻
提升質量效益 推進可持續發展
創建世界一流企業——任洪斌在國機集團2012年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發揮政治優勢 爭創一流企業 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徐念沙在國機集團2012年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把握發展形勢 調整優化結構 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奠定堅實基礎——徐建在國機集團2012年工作會議上的報告
第二篇 集團公司發展概況
經濟運行概況
董事會運行情況
主業經營
科技發展
資本運營
綜閤管理
企業黨建
第三篇 子公司發展概況
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福馬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海洋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地質裝備總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機床總公司
中國重型機械有限公司
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通用機械工程總公司
中國自動化控製係統總公司
中國成套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國機重丁集團有限公司
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
國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汽車工業進齣口總公司(中汽凱瑞貿易有限公司)
中國汽車丁業國際閤作總公司
國機資産管理公司
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
中國中元國際工程公司
北京起重運輸機械設計研究院
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
江蘇蘇美達集團公司
中國浦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磨料磨具進齣口公司
洛陽中收機械裝備有限公司
中國聯閤工程公司
中國汽車工業丁程公司
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長春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瀋陽儀錶科學研究院
閤肥通用機械研究院
甘肅藍科石化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
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
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重慶材料研究院
成都工具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蘇州電加工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桂林電器科學研究院
第四篇 規章製度選編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信息化建設
項目管理辦法(試行)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信息係統
數據采集與利用管理辦法(試行)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戰略製定暫行指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戰略管理辦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資産處置管理暫行辦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有資産産權管理申報文件規範指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關於所屬企業領導人員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的規定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內部審計工作規定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審計聯席會議管理辦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基本建設項目審計辦法
中共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會議製度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效能監察辦法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營業績考核“經營管理指標”考核實施細則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經營統計製度
第五篇 榮譽匯編
第六篇 重大經營項目匯編
第七篇 大事記
第八篇 附錄
第九篇 國機集團形象展示
精彩書摘
2.深入開展交流活動,促進融閤傳承文化。2011年是中工國際成立十周年,也是中丁國際“轉型升級年”。中工國際以此為契機,以“轉型升級共攀高峰”為主題,組織各部門參加學習實踐《員工行為準則》專題會和《十年——我們一起走過》企業文化交流會,並藉助公司成立十周年和上市五周年的契機,推齣中工國際司歌《中工之歌——中工國際勇嚮前》。通過以上活動加深廣大員工對公司曆史的認識,加強員工之間的瞭解和溝通,促進公司文化精神的傳承。
3.人纔建設內外並舉,完善製度激勵人心。中工國際根據發展現狀,及時確定閤理的人纔培養措施,並加大人纔引進力度,實現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齊頭並進,切實滿足公司人纔發展需要。在人纔培養方麵,2011年組織開展第三期“贏在中層”職業經理人培訓和第四期項目經理培養,開展新員工“一幫一”引導等人纔培養工作,推齣“決勝未來”——打造明星業務員培訓計劃,並於2011年7月舉辦第一期明星業務員培訓。在人纔引進方麵,中工國際在沿用現有招聘渠道的同時,積極探討更好的人纔招聘模式,加大內部推薦人纔的力度,同時不斷完善人纔激勵製度,調動員工工作熱情。
4.項目管理日益規範,信息平颱不斷完善。2011年,中工國際全麵推廣項目管理體係,項目管理信息係統從1月份起開始試運行,所有項目的開發和執行管理工作已基本納入項目管理信息係統,各方管理更加透明,監測手段更為豐富,真正成為集項目全方位過程管理和公司經營決策於一體的重要工作平颱。此外,中工國際還在項目後評價、閤作夥伴關係管理、三證體係及HSE監控、培訓方麵做瞭大量工作,不斷提高項目管理的規範化水平。2011年,中工同際製定信息化發展規劃,商業智能係統的建設已進入開發調試階段,完成企業信息一體化平颱和貿易軟件係統的需求調研。信息化建設工作本著“規範、實用、創新、高效”的原則,圍繞信息化應用係統建設、信息化管理兩大方麵,以主營業務信息化為重點、信息化發展規劃為亮點分步驟開展。
……
前言/序言
2012 年中國機械工業發展概覽:聚焦轉型升級與創新驅動 引言 2012 年,對於中國機械工業而言,是充滿挑戰與機遇並存的關鍵一年。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大背景下,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對機械工業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年度的行業發展,清晰地展現齣從“製造大國”嚮“製造強國”邁進的堅定決心,尤其體現在技術創新、高端化發展以及綠色製造等多個維度。 第一部分:宏觀經濟環境與行業運行態勢 2012 年,中國機械工業整體運行在政府穩增長政策的支撐下保持瞭平穩增長的態勢,但增速相較前幾年有所放緩。宏觀層麵,國內需求逐步釋放,尤其在基礎設施投資的帶動下,工程機械、重型機械等子行業需求保持瞭一定的活力。然而,齣口市場麵臨的壓力顯著增加,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全球市場需求不振,使得外貿結構調整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經濟指標分析: 本年度,規模以上機械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雖然保持瞭正增長,但增速的剪刀差現象愈發明顯。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産品領域利潤空間被持續壓縮,而高技術附加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零部件和高端裝備領域則展現齣較強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企業普遍感受到“微利時代”的壓力,促使他們加速內部管理優化和技術升級。 2. 投資結構變化: 固定資産投資結構顯示齣明顯的導嚮性。國傢在“十二五”規劃的指引下,將投資重點更多地轉嚮瞭節能環保裝備、新能源裝備以及高端數控機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傳統領域的重復建設現象得到有效遏製,産能過剩問題在部分子行業,如鋼鐵機械、水泥機械等,仍是製約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部分:技術創新與結構調整的深化 2012 年是中國機械工業技術創新體係構建的關鍵一年。行業發展的主鏇律已從過去單純追求規模擴張,轉嚮依靠創新驅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1.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國傢層麵的重大專項和産業升級計劃,有力地推動瞭關鍵零部件和基礎技術的突破。其中,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數控係統、精密減速器、高性能軸承等“工業母機”的核心部件,成為科研投入的重中之重。雖然在部分尖端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但國産化替代的步伐正在加快,部分細分領域的可靠性和壽命指標已接近國際水平。 2. 數字化與智能化初步落地: 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閤”)的深入推進,使得機械製造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速。本年度,企業開始積極探索和應用製造執行係統(MES)、産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信息化工具,以提升生産效率和柔性製造能力。智能製造的概念開始從理論走嚮試點示範,尤其是在汽車製造、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機器人應用和自動化生産綫的集成度進一步提高。 3. 綠色製造與節能減排: 麵對日益嚴格的環保要求,節能、環保型機械裝備的研發成為新的增長點。例如,高效節能電機、餘熱迴收利用設備、以及滿足國III、國IV排放標準的工程機械發動機等,市場需求強勁。機械企業自身也在推行清潔生産工藝,減少能源消耗和汙染物排放,力求在發展中實現環境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部分:重點子行業發展透視 2012 年,不同子行業的發展錶現齣明顯的差異性。 1. 工程機械: 在經曆前幾年的高速增長後,工程機械行業在 2012 年麵臨較大的去庫存壓力和市場調整期。産能過剩問題凸顯,企業競爭從單純的價格戰轉嚮技術、服務和品牌競爭。頭部企業開始著力拓展海外市場,並嚮高附加值、專業化的特種工程機械領域延伸。 2. 農業機械: 在國傢強力支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機補貼政策的推動下,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高。大型聯閤收獲機械、高效復式作業農機具的市場份額穩步提升。然而,農機後市場的服務體係建設,以及小型、適用性強的丘陵山區農機具的研發,依然是亟待解決的短闆。 3. 工業基礎件: 工業基礎件(如軸承、液壓件、氣動元件、密封件等)的升級是保障整個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石。本年度,國內企業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加大瞭對特種材料、錶麵工程和精密加工工藝的投入,力求擺脫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尤其是在核電、航空、高速軌道交通所需的超精密部件方麵取得瞭階段性成果。 4. 高端數控機床: 高端數控機床仍是國傢重點扶持的戰略産業。雖然國産高檔數控係統的穩定性、可靠性和軟件生態仍需時間積纍,但 2012 年以來,國産五軸聯動加工中心和高精度磨床的精度和可靠性指標得到顯著提升,開始在對精度要求相對寬鬆的零部件加工中得到應用驗證。 第四部分:挑戰與展望 2012 年的機械工業發展,充分暴露瞭中國製造在“大而不強”上的結構性矛盾。主要的挑戰集中在: 核心技術受製於人: 關鍵零部件和高端裝備的“卡脖子”問題未能根本解決,限製瞭行業整體的價值鏈攀升。 産業集中度偏低: 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研發投入不足,多數仍停留在低端加工和仿製階段,抗風險能力較弱。 人纔結構失衡: 既懂機械製造工藝,又精通信息集成和係統控製的復閤型人纔極為匱乏。 展望未來,2012 年的調整與轉型,為機械工業嚮更高層次發展奠定瞭思想基礎。行業將堅定不移地走創新驅動之路,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的投入,優化産業布局,以期在未來的全球製造業競爭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