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改編電影》
作者 :李歐梵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29293
分類:藝術及音樂>電影>電影評論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語言版本:中文(繁)
頁數:288頁
版次:第1版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向來文學作為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取材養料,從文字到影像,隱藏著一條魔幻鑰匙,當中涉及導演編劇對文學的獨特詮釋、專業演員的演繹,還有時代轉變衍生的現代意義等。
為何文學往往拍不出經典電影?
為何經典電影多來自二流小說?
作為被改編多次的莎士比亞,在又有著什麼意義?
又中國現代文學為何如此難拍等等?
此書作為李歐梵的「後啟蒙」書寫,他要藉著電影重溫文學,啟蒙別人,也啟蒙自己。
「電影和文學的關係,實在難以簡單道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文學的本體是文字,電影的本體是影像。文字又由字和句組成,串連在一起,遂而產生內容,但語言學上仍把內容和形式分開,嚴格來說,西方語言學理論所說的符旨和意旨仍在語言的層次,並未涉及內容,而一般讀者則只看內容,不管形式。電影亦然,一般觀眾只看影片中的內容情節,並不注重電影本身的意象和剪接技巧,所以如果先看文學作品再看改編的影片的話,就會覺得影片的內容淺薄多了。但西方的文學和電影理論家則往往單從形式本身著手,認為形式構成內容,甚至後者是為前者服務,這就產生了一個很大的分歧。
我想採取一個較折衷的方法,內容和形式並重,但形式絕對不是內容的工具;我也揚棄所有「主題先行」和上綱上線式的先入為主的政治宣傳或說教的論調。至少,我覺得這種方法有助於了解電影和文學的對等關係,特別是當我們從改編後的影片來追溯和推論原來的文學經典的時候。」
——李歐梵
作者簡介
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後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專攻中國現代文學及思想史,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哈佛大學等,著有《上海摩登》、《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及《一起看海的日子》(與妻子李子玉合著)等。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港台原版”这个标签吸引的,毕竟现在市场上太多翻译的学术著作了,难得能看到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这本书的行文节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像是跟随一位资深学者的脚步,进行一次充满惊喜的文化考察之旅。李欧梵先生的笔触细腻又不失力度,他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文学和电影在改编过程中产生的微妙张力——文学的内在独白是如何被视觉化的场景所取代或强化,那种“失落”与“获得”的辩证关系,他讲得非常透彻。我特别喜欢他那种批判性的眼光,他既肯定了改编的艺术成就,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中的局限性,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好。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忍不住翻出以前看过的老电影片段来对照,发现很多当年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在先生的解读下立刻变得豁然开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代记忆和文化心理变迁的侧写。书中的引述和旁证也相当丰富,看得出作者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但所有的研究都融入在了流畅的叙事之中,读起来毫不费力,只有酣畅淋漓。
评分这书的价值,我觉得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地域性”的深度挖掘上。我们总谈论文学改编,但很少有人能像作者这样,将香港和台湾两地的独特文化脉络和政治环境,作为核心要素来分析改编现象。他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游刃有余。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作家的作品被改编后的本土化处理,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创作者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审查压力下,进行“二次创作”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电影场景时,那种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功底,虽然是文字作品,却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胶片特有的颗粒感和光影效果。这本书读起来不累,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分享他观察了很久的现象,轻松中蕴含着深刻的见解。它拓宽了我对“改编”这个词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搬运”,而是“重塑”与“对话”。对于想深入了解华语电影早期发展脉络和其文学渊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百科全书般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我前段时间刚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口气读完了。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感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老派的印刷质感,放在书架上都带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李欧梵先生的文章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力,他不像某些评论家那样故作高深,而是能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于闲谈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文学与电影之间的转换关系,剖析得条理清晰。特别是他谈到港台地区,那些早期的文学作品如何被搬上大银幕,那种文化土壤的碰撞与融合,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某个具体作品的分析,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叙事结构或镜头语言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社会情绪和时代背景,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深厚的学养。这本书更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以为自己很熟悉的“经典改编”,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文化张力。每次读完他的段落,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一会儿,仿佛自己也参与到那场跨媒介的对话之中。对于真正对文艺片和香港台湾电影黄金时代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带有历史印记的质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速消费品,而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作者在探讨文学改编时,有一个很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就是将“地域性”的书写,与“媒介转化”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探讨了特定社会语境如何塑造了电影的表达方式。他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而是带着一种深切的共情和理解去分析创作者的困境与创造力。我发现自己对一些特定年代的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只是觉得“好看”,现在则能理解其背后复杂的文化挪用和思想表达。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过渡自然流畅,即便是涉及比较专业的电影理论概念,也被作者用清晰的语言阐述明白,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它对于提升一个普通读者对影视评论的鉴赏能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迫不及待想重新翻看那些老电影的,充满启发性的佳作。
评分我很少遇到能让我如此沉浸其中的学术性读物。这本书的体例很特别,它似乎没有一个固定的线索强行贯穿始终,而是像一系列精彩的文化碎片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篇都能独立成立,又相互映衬,形成一个宏大的叙事网。李欧梵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那种老派文人的优雅和对细节的精准拿捏,让人读起来非常享受。他谈及的很多早期的改编案例,现在可能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但通过他的梳理,这些作品的生命力又被重新点燃。我特别留意了他对于“权力”与“文本”之间关系的处理,文学作品如何在被电影工业接纳的过程中,其原有的反叛精神或边缘色彩是如何被驯化或保留下来的,这部分思考非常尖锐和深刻。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哪个被遗忘的经典,或者哪种颠覆性的解读。看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对港台文化消费的习惯有了一个全新的审视,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