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中国史新论 美术考古分册 港台原版 颜娟英 联经出版 艺术史

【中商原版】中国史新论 美术考古分册 港台原版 颜娟英 联经出版 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顏娟英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美术史
  • 考古学
  • 艺术史
  • 颜娟英
  • 联经出版
  • 港台原版
  • 中商原版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公司
ISBN:9789860238372
商品编码:1123277847

具体描述

《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冊》


作者: 顏娟英/主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07/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238372

規格:平裝 / 560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藝術總論> 藝術史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七篇論文,內容涵蓋由地下考古發掘出來的漢畫像與鉛釉陶;古代中國的墓葬空間與圖像;討論傳統中國畫,特別與文人畫有著密切關係的圖像與文字互動表現模式;士大夫文人與繪畫藝術;由畫家與觀眾互動角色考察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以及中國近代初期的展覽會。

本書脫離概括式的綜合敘述,走入各種主題剖析的專論。七篇論文都是zui新的研究成果,反映目前藝術史學界的多元與深度。

讀者將發現更多方法論的反論與思考,典範的追求,價值觀的顛覆,以及新出土考古資料的解讀與新藝術史觀的建立。幾位作者都努力引導讀者深入觀察現象,與研究對象直接對話,耐心分析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撲朔迷離,嘗試理解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實面貌。


作者簡介

顏娟英(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1972)、歷史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1975),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碩士(1979),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史博士(1986)。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8月~),國立臺灣大學、中央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1995~)。

研究藝術史主要分為中國與臺灣兩個區域。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博士論文:〈唐長安七寶臺佛教造像〉。著有《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1998)、《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2001)等專書14冊,論文四十餘篇,書評、翻譯等其他專文五十餘篇。

曾獲2002年行政院新聞局圖畫類圖書著作金鼎獎,2002年行政院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98年臺灣教授臺灣筆會年度十大好書獎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图书简介,重点聚焦于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中商原版】中国史新论 美术考古分册 港台原版 颜娟英 联经出版 艺术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 洞悉中华文明的视觉脉络:一部纵贯古今的艺术史考察 本书系一套系统梳理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多重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史的框架。我们避开了对特定考古发现或某一阶段美术史的过度集中分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叙事,将艺术、思想、社会变迁紧密结合,勾勒出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独特审美图景。 卷一:源起与奠基——史前至秦汉的造型语言 本卷聚焦于中国艺术的“原点”。我们详细考察了距今数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物中所蕴含的原始符号与生命意识,并将其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几何纹样、动物形象的成熟发展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了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区域性文明在玉器制作上的精湛技艺及其所承载的社会等级与宗教信仰。 进入青铜时代,本书超越了单纯对礼器形制的罗列,转而深入剖析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演变如何反映权力结构和宇宙观的建构。从狞厉的饕餮纹到趋向规范化的云雷纹,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转换被置于政治史的语境下进行讨论。秦汉帝国统一后,艺术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雕塑、画像石与画像砖的叙事功能,特别是它们如何服务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宣传,以及地方艺术如何开始显现出与中央风格的张力。汉代漆器和织锦等应用艺术的繁荣,也展示了帝国物质文明的巅峰面貌。 卷二:融合与转型——魏晋南北朝的个体精神觉醒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与思想激荡的时代,也是中国艺术史上“自觉”意识初步形成的关键转折期。本卷着重探讨了玄学思潮、佛教东传如何深刻影响了视觉艺术的表达。 在书法领域,我们不再将王羲之视为终点,而是探讨了隶书向楷书过渡中蕴含的“法度”与“意态”之争,分析了早期行草书如何在文人阶层中成为表达个人性情的重要媒介。绘画方面,顾恺之的“传神论”被置于当时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中考察。更重要的是,佛教艺术的引入,特别是石窟造像的本土化过程,被视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我们细致比较了云冈与龙门石窟在不同阶段的造像风格,揭示了从犍陀罗风格到中国化“秀骨清像”的审美蜕变轨迹。 卷三:盛世的恢弘与内敛——隋唐宋元的气象万千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与开放的胸襟造就了中国艺术的第一个巅峰。本书详述了盛唐时期佛教艺术的集大成,如敦煌壁画中充满生命力的飞天形象,以及长安城所代表的宫廷艺术的规范性与装饰性。唐代金银器的工艺水平和对域外艺术元素的吸收,被视为大唐气象的物质载体。 进入宋代,美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微与内省阶段。本书将宋代艺术视为“士大夫文化”的结晶,详细辨析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分野,分析了宋徽宗时代对绘画的制度化管理如何促进了山水、花鸟画的技法成熟。不同于对宋代瓷器制作工艺的简单介绍,我们更侧重于探讨定窑、汝窑等名窑的釉色与造型所体现的“宋人趣味”——一种追求自然、内敛、去繁就简的哲学导向。 元代艺术则是在异族统治下,知识分子群体身份重塑的产物。我们着重分析了“元四家”如何通过对笔墨语言的极致探索,构建起一个超越现实、寄托情怀的艺术世界,标志着文人画理论的最终确立。 卷四:世俗化与新变——明清的多元面貌 明清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知识,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艺术的多元性。本书着重审视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工艺的极致与普及: 明代官窑的制度化发展与民窑的创新,特别是景德镇瓷器的全球影响力,展示了手工业技术向市场驱动转型的过程。 2. 文人画的延续与异化: 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后期的“四王”摹古,再到“四僧”的个性化表达,探讨了文人画在高度成熟后如何面对继承与突破的困境。 3. 市民趣味的崛起: 以晚明小说插图、版画和民间年画为代表的世俗艺术,展现了与精英艺术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和叙事张力。 4. 中西交汇的边缘: 郎世宁等西方画家在清宫廷中的活动,分析了中国传统绘画在面对透视学和光影理论冲击时的反应与适应。 结语:方法论的探讨与未来视野 本套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分析框架,强调艺术史研究必须是跨学科的,需要综合运用社会学、思想史、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像手册或断代史的汇编,而是试图在时间长河中捕捉中国艺术的内在逻辑、不断迭代的审美范式,以及它如何持续回应时代挑战的历程。本书的叙述力求避免将某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绝对化”或“孤立化”,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化互动场域中进行考察和评价。 ---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艺术史动态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其提供了看待中国艺术史的“新论”视角。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已有的成熟结论,而是充满了挑战性与探索欲。作者对于一些长期被奉为圭臬的“定论”敢于提出审慎的质疑,并尝试从新的考古发现或文献解读中寻找支撑点,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刺激。它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面向未来的研究态度,正是学术生命力所在。每一次翻开它,都像是在与学界的前沿保持同步,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对于那些追求学术深度和思想创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兴奋剂,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塑造一种更具活力和思辨性的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论。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呈现出一种罕见的、既严谨又充满文采的特质。用词精准到位,术语的运用毫无晦涩感,每次出现专业名词时,作者都会用流畅自然的语句进行解释或嵌入语境,确保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然而,这种清晰并非以牺牲表达的力度为代价。在描摹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时,作者的文字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一种对艺术的深切敬意和饱满的热情,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时而雄健有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作品时的叙述方式,那种仿佛能穿透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时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更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着你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娓娓道来其间的曲折与辉煌,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观点。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之开阔,着实让人叹服。它显然超越了一般高校教材的范畴,真正做到了融汇贯通,不拘泥于单一的地域或时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比较研究上的功力,他/她总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艺术之间的隐秘联系与本质差异。例如,在分析元代文人画的“逸气”时,作者并没有将其孤立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士大夫阶层精神危机与身份认同重塑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甚至不惜引证当时的其他文类作品作为佐证。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引用和对比,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艺术史研究的真正魅力在于其无所不包的关联性。它不再是孤立的图片解读,而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思想史与社会变迁史。对于习惯了传统断代史研究的读者而言,这种整合性的视角无疑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非常好,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手感,让人爱不释手。开本设计也很考究,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手持阅读,都显得恰到好处。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印刷质量,那些古代艺术品的图片,色彩还原得极为精准,细节层次分明,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壁画或青铜器照片,也能清晰地展现出其原貌的肌理和神韵。我通常阅读艺术史类书籍时,会习惯性地对照着网络图片来加深理解,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高到让我几乎可以忽略这一点,它提供了一种更为沉浸和原汁原味的视觉体验。翻阅其中关于宋代瓷器的章节时,那种温润如玉的釉色仿佛要从纸面上溢出来一般,这绝非普通影印本所能比拟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在学术严肃性与审美享受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对于真正热爱中国艺术史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本身。

评分

作者在叙述框架上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他/她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套以“问题”和“观念”为核心的分析体系。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并非仅仅是在罗列史实和作品,而是在引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智力对话。比如,在探讨唐代佛教造像的演变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造型的变化,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思潮、信仰重塑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复杂脉络。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思的论证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每当读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作者总能提出一个精辟的论断,让你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逻辑链条,并立刻回顾前面阅读过的案例进行印证。这种结构化的叙事,使得原本庞杂的艺术史知识变得井然有序,逻辑清晰,非常适合希望系统性建立自己艺术史观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