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用心对话发现植物与人共生的互利之道,用心领悟感受植物与人共通的喜怒哀乐。
内容简介
探查事物是了解自然、环境、生命种种真相的过程,而《与植物有个约会》便是探寻植物生命历程的过程,在与植物的约会中领会自然本源,解读生命这道命题,其本质是解读人生,也是看清我们自己。
植物的朴素形态,激起我们内心的温柔、浪漫和诗意,与植物约会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生命之“道”的过程,在与植物的约会中领会自然之美,其实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
生命这道命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解读,花开几度,岁月几何,解读植物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解读人生。
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决定一切事物的发展高度,“与植物约会”,就是看清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欣赏植物的生命哲学,便能参透幸福的秘诀。
植物教会我们乐观地看待世界,豁达地面对人生,在植物的世界里,领略到达观的精神追求与思想境界,体悟修身养性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骆回,广东龙川人,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风险投资研究权威,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毅和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品牌研究所所长,广东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淳林。
他是强烈的生活叙述者;
他是严谨的工作思考者;
他是勤奋的实践哲学探索者;
他是财富三角形学说创始人;
他创业经营公司二十多年,浸沉于纷繁工作,领悟管理中的本质规律;
他阅读生命点滴,体验多彩生活,体察生命本源,勤于思考,乐于分享。
著作:
自然类《与植物有个约会—对话:植物与人》;
文化类《与房子有个约会—对话:房子与人》;
营销类《与上帝有个约会—感觉营销》;
管理类《与伯乐有个约会—会跟和慧根》;
人文类《与温哥华有个约会—移民、留学见闻》;
哲学类《与三角形有个约会—财富哲学探源》。
内页插图
目录
赏花篇
火鹤花
虎刺梅
栀子
朱槿
桂花
勒杜鹃
茉莉花
兰花
茶花
米兰
水仙
百合
美人蕉
睡莲
夜来香
凤梨花
鹤望兰
琴叶珊瑚
龙船花
荷花
向日葵
凤仙花
黄蝉
鸡冠花
长春花
黄虾花
千日红
巴西野牡丹
玫瑰
木槿
牵牛花
朱蕉
杜鹃
蒲公英
观叶篇
鸟巢蕨
肾蕨
绿萝
狐尾椰子
棕竹
美丽针葵
蒲葵
孔雀竹芋
金钱树
虎尾兰
变叶木
龟背竹
鸭脚木
一品红
爬山虎
枫树
龙血树
花叶良姜
水竹
大叶伞
苏铁
品果篇
石榴
金桔
荔枝
火棘
木瓜
番石榴
柠檬
杨桃
龙眼
芒果
柚子
黄皮
人心果
观树篇
白兰花
阴香
凤凰木
木棉
紫薇
黄槐
垂柳
竹子
幌伞枫
含笑
鸡冠刺桐
鸡蛋花
九里香
春羽
红花继木
小叶榄仁
桃花心木
大王椰
假槟榔
三药槟榔
夹竹桃
洋紫荆
红刺露兜
旅人蕉
银杏树
罗汉松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人类能与植物心灵相通吗?这曾经是困扰我内心已久的问题。
每每面对神采迥异的各类植物,心里似乎感受到它喜怒哀乐的情绪涌动,于是总难免幻想它突然现出入的形态,如老友相见,“把酒话桑麻”。植物世界,真的存在那样一种能动的主观意志吗?
在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上,很难再找出比植物更重要更富有奉献精神的生物。它们为这个星球的所有生命体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氧气和食物。植物的每一片叶子都在吐出人类及动物呼吸必需的新鲜氧气;我们的食物也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植物。植物与我们朝夕相处,那相处是与生俱来的,以至于我们想当然地认为,植物不过是为“我”的生存而提供“用处”的物品,是无须顾及对方感受的“东西”而已。
但植物学家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通向植物神秘内在世界的门。早在20世纪初,维也纳生物学家弗朗斯就通过实证,提出“植物与人一样,也有着生存的自觉,能轻松自如、婀娜多姿地活动自己的身体”的观点。比如苜蓿,当土壤干涸时,为了寻觅生存所必需的水分,它的根系可以伸延达40英尺之远,力量之大足以钻透坚硬的混凝土地段。又如藤本植物,为了托起自己沉重的主茎并不断地向上蔓延,它们总是伸出许多卷须朝四周探索,一旦发现支撑物,就紧紧地缠绕住它。弗朗斯实验指出,藤本植物总是朝离自己最近的支撑物蔓延。倘若这个支撑物被移走,藤本植物就会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朝另一个最近的支撑物伸展。
由此证明,植物的生存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而其目的性之强甚至为人类所不及。植物的生存有着强烈的目的性!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事实啊。据说南美洲有一种兰花,当花朵盛开的时节,引来许多黄蜂上下飞舞。奇怪的是,飞来的全都是雄蜂,没有雌蜂。原来,兰花的形状和颜色都像极雌蜂的模样,香气也与雌黄蜂的性引诱剂十分相似。雄蜂从形态和气味上判断,以为兰花就是雌蜂,以致受骗而试图与花朵交配!兰花为什么会产生出与昆虫相类似的物质?谜底就在兰花的繁殖需要上。当雄蜂在花朵上爬来爬去准备交配时,就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的枝头上,雄蜂充当了义务的传粉员。“用心良苦”而聪明绝顶的兰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植物确实具有使用化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之强,“语言”“词汇”之繁多,所表达“意愿”之丰富,超出了我们以往的想象。
不仅如此,研究还在揭开更多难以置信的事实:植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有感情,有记忆,能与人类进行沟通,还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感能力!
生物学家萨文宣称,人的情绪能够感染植物,尤其是人类两性之间的爱情更能使植物产生舒适的反应。在日本,一些生物学家利用仪器与植物通话获得成功。当他们向植物“倾诉”爱慕之情时,科学家通过仪器发现植物会发出节奏明快、和谐的信号,像唱歌一样动听。
美国测谎仪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Backster)得出更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植物还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感官知觉的能力。他曾在耶鲁大学当众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只蜘蛛与植物置于同一屋内,当触动蜘蛛使其爬动时,仪器记录纸上出现了奇迹:早在蜘蛛开始爬动前,植物便产生了反应。巴克斯特认为,这正是植物能够猜测到蜘蛛逃跑意图的表现。巴克斯特还发现,植物一旦遇到重大危险.会像人一样“昏厥”过去。有一次,一位植物学家参观巴克斯特的实验室。当他走进实验室时,巴克斯特的测谎仪突然停止信号显示。巴克斯特问他最近是否干过什么伤害植物的事情,植物学家老实地承认,自己前些时间在炉子上烘烤过植物。那位植物学家离开后,植物重新“苏醒”过来,测谎仪重又出现了信号反应。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的约会系列:与植物有个约会》 引言:一段意想不到的绿色邂逅,一场关于生命与情感的深度探索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是否曾停下脚步,去感受身边的那些沉默而充满生命力的存在?“我的约会系列”第四部,《与植物有个约会》,正是这样一次打破常规的邀约。它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在那里,植物不再仅仅是背景中的点缀,而是拥有独特个性和情感的“约会对象”。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园艺指南,也不是一部传统的爱情小说,而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个体情感需求以及生命意义的全新解读。 “约会”,这个词语本身就饱含着期待、互动与情感的交流。当我们将它与“植物”结合,便碰撞出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植物有个约会》巧妙地借用了“约会”这一概念,来探讨人与植物之间那种既微妙又深刻的联结。在这里,每一次“约会”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感官的体验,一次对生命不同形态的理解与接纳。 本书的核心并非在于传授复杂的园艺技巧,而是致力于发掘植物身上那些不为人知的“情感”维度。作者以一种充满诗意与想象力的笔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植物“约会对象”。它们可能是一株沉默寡言却拥有坚韧生命力的多肉,可能是一盆热情奔放、色彩斑斓的月季,也可能是一株深邃宁静、散发着智慧气息的蕨类。每一个植物个体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它们的生长姿态、叶片纹理、花朵盛开的时刻,甚至连它们在风中摇曳的方式,都成为了它们向我们传递情感的语言。 第一章:初识——沉默的语言,唤醒感官 故事的开端,往往是一次不经意的遇见。也许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某个街角的花店,抑或是在自家窗台上偶然一瞥。读者将跟随主人公的视角,开始这场别开生面的“约会”。初识阶段,重点在于打破我们对植物的固有认知。我们习惯于将植物视为静态的观赏品,但在这本书中,它们却开始“说话”了。 这种“说话”,并非人类语言的直接翻译,而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受。例如,当主人公第一次“约会”一株吊兰时,它那垂挂而下的姿态,宛如一位羞涩的少女,用低垂的目光诉说着内心的柔软;而当主人公抚摸一盆仙人掌时,那看似尖锐的刺,实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铠甲,背后隐藏的是对外界侵扰的警惕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 作者会引导读者去“倾听”植物的声音。这种倾听,是对生命状态的敏感捕捉。是雨后叶片上晶莹的水珠,如同泪滴般晶莹剔透,诉说着对甘露的渴望;是阳光穿过叶脉投下的斑驳光影,仿佛是它们在低语,分享着自然的秘密;是花朵在晨曦中悄然绽放,那种生命力的爆发,是对生命的赞歌。通过这些细致的描写,读者会被邀请进入一个全新的感官世界,学会用触觉、视觉、嗅觉,甚至是一种直觉去感知植物的存在。 第二章:互动——生长与陪伴,情感的播种 真正的约会,必然伴随着互动与交流。在《与植物有个约会》中,互动并非是喂食、浇水这样单调的日常,而是上升到一种情感的共鸣。主人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观察,逐渐发展为一种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过程。 主人公会为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但这不仅仅是为了让植物“活下去”,更是为了让它们“活得更好”,如同我们为心爱的人布置温馨的家。每一次修剪,每一次施肥,都饱含着对植物的关怀与期待。而植物的回应,则体现在它们更为茁壮的生长,更为鲜艳的色彩,更为繁盛的花叶。这种物质层面的变化,被赋予了情感的解读。当一盆植物在主人公的悉心照料下焕发新生时,这便是一种“被爱”的回应,一种生命之间传递的喜悦。 本书强调的是“陪伴”的力量。植物以它们独特的方式,填补了现代人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孤独与空虚。它们不吵不闹,却始终在那里,静静地陪伴着主人公度过每一个清晨与黄昏。在主人公情绪低落时,一抹绿色或许能带来一丝慰藉;在主人公欣喜若狂时,一株盛开的花朵也能分享这份喜悦。这种无声的陪伴,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触动人心,它让主人公意识到,即使在最孤单的时刻,也有生命在默默地支持着自己。 第三章:理解——生命力的哲学,存在的意义 随着“约会”的深入,主人公开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植物。它们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生命力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本书会通过主人公的思考,引导读者去探讨生命的韧性、适应性以及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 例如,主人公会观察到,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某些植物也能顽强地生存,它们在逆境中汲取力量,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现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教会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也要像植物一样,保持坚韧,寻找生长的可能。 同时,本书也会触及植物的“周期性”。从发芽、生长,到繁盛、衰败,再到种子孕育新的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循环。这种循环,让主人公开始思考生命的短暂与永恒,开始理解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这种对生命循环的理解,能够帮助主人公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得失,去珍惜当下拥有的美好。 第四章:共鸣——打破藩篱,和谐共生 《与植物有个约会》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体与植物之间的情感互动,它更倡导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当主人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植物,便也越来越能理解自然,理解生命的多样性。 主人公会将这种“约会”的体验,投射到更广阔的世界。她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开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她意识到,我们并非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个体,而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植物的爱,最终升华为对整个地球的敬意与责任。 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渴望与依恋。它鼓励读者走出书本,去真实的感受身边的植物,去尝试与它们建立联系。即使是一盆小小的绿萝,一株路边的野花,也能成为一次充满意义的“约会”。这种约会,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重拾生命的活力,并最终理解,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最美好的约会。 结语:一场持续的邀约,一次永恒的发现 《与植物有个约会》不是一本读完就结束的书,而是一次持续的邀约。它邀请读者在阅读之后,将这种“约会”的精神带入自己的生活。每一次的浇水,每一次的修剪,每一次的静静观察,都可以成为一次与植物的深情对话。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定义,重新思考“陪伴”的意义,并最终在与植物的“约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它是一本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理解的书,而这一切,都从一次简单而又非凡的“与植物有个约会”开始。它是一场持续的发现之旅,在这场旅程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物的美丽,更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