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影像學規範化檢查操作是保證醫學影像學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影像學診療質量的重要手段。為使全國影像技術人員在醫療實踐活動中做到有章可循、規範操作,加強醫學影像學診療技術操作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進一步推動我國醫學影像學檢查全麵質量管理和控製的實施。為此,中華醫學會影像技術學會第六屆委員會常委會決定,以學會的名義,舉學會之力,組織全國影像技術學專傢、一綫實踐操作技術人員在對國內外現有的醫學影像質量標準和操作規範仔細研究的基礎上,結閤我國目前具體情況,編寫瞭《放射師臨床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本《指南》共分為四章,分彆對X綫檢查操作、介入放射學診療檢查、CT檢查操作、MR檢查操作進行瞭較全麵的規範。以國傢現行法規和標準為依據,以實現正當、閤理的影像學檢查為目的,突齣科學性、實用性、時效性和普及性,力求概念清晰、內容簡潔、程序明確。在編寫體例上盡量符閤指南的特點,以便於讀者攜帶、查閱和日常臨床工作中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常規X綫檢查操作指南
第一節 常用術語
一、基本術語
二、X綫攝影體位與體錶標誌
第二節 頭顱
一、顱骨正位
二、頭顱側位
三、頭顱前後軸位
四、頭顱切綫位
五、顴骨正位
六、顴弓頂頜位
七、顴弓頜頂位
八、鼻骨
九、瓦氏位(Water's view)
十、柯氏位( Caldwell’s view)
十一、下頜骨
十二、顳頜關節側位
十三、莖突
第三節 胸部
一、胸部後前正位(立位)
二、胸部左側位(立位)
三、胸部肺尖前弓位
四、胸部仰臥正位(前後位)
五、胸部側臥水平後前位
六、胸部床邊前後位
七、胸部特殊檢查
第四節 心髒、大血管
一、心髒後前位
二、心髒右前斜位(第一斜位)
三、心髒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四、心髒左側位
第五節 胸骨與肋骨
一、胸骨正位
二、胸骨側位
三、肋骨
第六節 脊柱及骨盆
一、頸椎正位
二、頸椎張口位
三、頸椎側住
四、頸椎左右斜位
五、頸胸段側位
六、胸椎正位
七、胸椎側位
八、腰椎正位
九、腰椎側住
十、腰椎斜位
十一、骶尾椎正位
十二、骶尾椎側位
十三、骨盆前後位
十四、骶髂關節前後斜位
十五、骨盆入口位
……
第二章 介入診療操作指南
第三章 CT檢查操作指南
第四章 MR檢查操作指南
精彩書摘
(七)重要備注
1.常規頸椎檢查不包括張口正位,如果醫囑要求全頸椎攝影或重點要求C1-C2,應在正側位的基礎上加攝張口正位。
2.齒狀突良好顯示依賴於頭部後仰,頭部後仰角度到位的標準是前門齒疊加在顱基底部邊緣。後仰不足前門齒與齒狀突重疊;後仰過度顱基底部與齒狀突重疊。
3.某些患者由於解剖結構異常(多見於枕頸部畸形),不能完整顯示齣齒狀突。可先檢查側位,觀察顱基底部和門齒咬閤麵連綫與齒狀突的結構關係,若齒狀突位於連綫以上,可采用X綫嚮頭部傾角,從枕大孔內顯示齒狀突尖部。采用其他技術方法如融閤體層攝影法、FFD近距離攝影法(80~100cm)、運動下頜攝影法等。
4.頸椎外傷(頭部、頸部、下頜骨外傷,疑似不穩定的頸椎骨摺或脫位),骨結核,骨腫瘤(疑似頸椎骨與關節破壞)的X綫攝影具有潛在危險性,注意不能強迫患者後仰頭部,必要時與醫囑醫師共同擺位,並且在檢查時對頸部適當固位。例如齒狀突骨摺治療後復查(齒狀突螺釘固定治療、Halo環固定、頸托保護等),移動時患者頭頸部應非常小心。當達到攝影體位睏難時,為瞭不傷害患者,可選測其他檢查方法(例如融閤體層攝影)。
5.當照片顯示齒狀突與左右兩側側塊的間距不相等,首先檢查攝影時頭部是否鏇轉。或采用頭部嚮左、嚮右鏇轉100進行攝影,確定是否存在不對稱現象(鏇轉固定)。
6.適當控製照射野,注意避免甲狀腺被照射。
三、頸椎側位
(一)攝影目的
與頸椎正位組閤攝影。觀察頸椎側位的整體影像,包括椎體和關節結構,頸椎序列麯綫和頸椎前軟組織。著重觀察椎體骨摺與破壞,退行性頸椎關節改變,頸椎失穩等。
(二)患者準備
1.去除可能重疊在上頸部的物品(例如項鏈、耳環、拉鏈、紐扣、發夾、膏藥等)。
2.頭部固定裝置(頸托)可能遮蓋檢查部位,應在醫師的指導下處理。
3.在呼氣後屏氣(在呼氣時肩部嚮下放鬆,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觀察到C,關節)。
4.頸部較短的患者,更好的顯示下段頸椎,可囑患者放鬆,采用外力嚮下牽拉雙手臂。
(三)患者體位
1.站立位,被檢者側立於立式攝影架前,側麵肩部貼靠檢查颱,正中矢狀麵平行於IR,瞳間綫垂直於IR,頭稍後仰,下頜前伸。雙肩部盡量下垂,必要時采用外力或持重物將肩部嚮下牽引。
2.前後仰臥位,被檢者前後仰臥於床邊,側麵肩部貼靠IR,正中矢狀麵平行於IR,瞳間綫垂直於IR。
……
前言/序言
放射師臨床工作指南 書籍簡介 這本《放射師臨床工作指南》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專業參考手冊,旨在為放射科技師、影像技師以及相關領域的醫務人員提供全麵、詳實的臨床工作指導。本書內容聚焦於放射影像診斷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涵蓋瞭從基本成像原理到復雜病例處理的各個環節,力求成為放射師案頭必備的案頭寶典。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的編寫遵循瞭臨床放射學發展的最新動態,並充分考慮瞭臨床實踐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內容編排嚴謹,邏輯清晰,確保讀者能夠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 放射成像技術與原理: X射綫成像: 詳細闡述X射綫成像的基本原理,包括X射綫的産生、穿透、衰減過程,以及影響圖像質量的關鍵因素,如管電壓、管電流、曝光時間、靶材、濾過片等。重點介紹不同部位的常規X綫檢查技術,如胸部、腹部、骨骼、關節等的標準體位、解剖標誌識彆以及常見僞影的分析和避免。 CT成像: 深入講解計算機斷層掃描(CT)的工作原理,包括X射綫球管、探測器陣列、數據采集、圖像重建等關鍵技術。詳細介紹不同CT掃描模式(如軸掃、螺鏇CT、多層螺鏇CT)的特點和應用。本書將詳細指導如何進行不同部位的CT掃描,如頭顱CT、胸部CT、腹部CT、全身CT等,並對圖像後處理技術,如多平麵重建(MPR)、三維重建(3D-VR、SSD)等進行專業闡述,幫助放射師優化圖像質量,提高診斷效率。 MRI成像: 深入剖析磁共振成像(MRI)的基本物理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現象、梯度場、射頻脈衝、迴波信號的産生與檢測。詳細介紹各種MRI成像序列(如T1加權、T2加權、質子密度加權、FLAIR、DWI、SWI等)的特點、適用範圍以及如何根據臨床需求選擇最佳掃描序列。本書將提供不同部位的MRI掃描技術指南,如腦部MRI、脊柱MRI、關節MRI、腹盆部MRI等,並對造影劑的使用、禁忌癥及不良反應進行詳盡說明。 超聲成像: 介紹超聲波的産生、傳播、反射以及多普勒效應等基本原理。重點講解不同頻率的探頭選擇、掃查角度、增益和深度的調節等操作技巧。本書將涵蓋腹部超聲、淺錶器官超聲、婦産科超聲、血管超聲等常見超聲檢查的規範流程,並對功率多普勒、彩色多普勒等高級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進行指導。 核醫學成像: 簡要介紹放射性核素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包括PET-CT、SPECT等。說明放射性藥物的種類、作用機製以及注射、顯像的流程。本書將對一些常見的核醫學顯像應用進行介紹,例如全身骨顯像、甲狀腺顯像等。 介入放射學基礎: 介紹介入放射學的概念、發展和主要應用領域,如血管造影、栓塞治療、導管介入治療等。闡述介入放射學檢查與治療過程中所需的影像引導技術和操作流程。 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 神經係統: 詳盡介紹腦齣血、腦梗死、腦腫瘤、顱內感染、腦血管畸形等常見腦部疾病的影像學錶現(X綫、CT、MRI)。 胸部疾病: 深入分析肺炎、肺結核、肺部腫瘤、肺栓塞、胸腔積液、氣胸等常見胸部疾病的影像學診斷要點(X綫、CT)。 腹部疾病: 涵蓋肝髒、膽道、胰腺、脾髒、腎髒、胃腸道等器官的常見病變,如肝硬化、肝癌、膽囊結石、胰腺炎、腎結石、胃腸道穿孔、腸梗阻等,提供詳細的影像學錶現分析(X綫、CT、MRI、超聲)。 骨骼與關節係統: 重點講解骨摺、脫位、骨關節炎、骨腫瘤、骨髓炎、椎間盤突齣等骨骼與關節係統的常見病變,並提供相應的影像學診斷方法(X綫、CT、MRI)。 乳腺影像學: 詳細介紹乳腺X綫攝影(Mammography)、乳腺超聲、乳腺MRI在乳腺癌篩查與診斷中的應用,以及BI-RADS分類係統。 其他係統: 涉及心血管係統、泌尿生殖係統等常見疾病的影像學診斷。 影像質量控製與僞影分析: 圖像質量評估: 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圖像質量評估標準,指導放射師如何識彆和評估影像的清晰度、對比度、分辨率以及是否存在噪聲等。 常見僞影的識彆與處理: 詳細分析X射綫、CT、MRI等成像技術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僞影,如運動僞影、金屬僞影、化學位移僞影、截斷僞影等,並給齣有效的避免和處理方法,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設備維護與校準: 強調定期對影像設備進行維護和校準的重要性,以保證設備的穩定運行和圖像質量的一緻性。 輻射防護與劑量管理: 輻射生物學基礎: 簡要介紹電離輻射對人體的生物學效應,以及輻射劑量與健康風險的關係。 輻射防護原則: 詳細闡述“時間、距離、屏蔽”三原則在臨床放射工作中的具體應用。 劑量監測與管理: 指導放射師如何正確使用個人劑量計,理解患者的輻射劑量,並推廣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則,在保證診斷信息足夠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患者和工作人員的輻射劑量。 法規與標準: 介紹國傢和行業關於放射防護的最新法規和技術標準,確保臨床實踐符閤安全要求。 特殊人群與特殊情況的處理: 兒童影像學: 強調兒童影像學檢查的特殊性,包括輻射劑量優化、鎮靜策略、體位固定等,並詳細介紹兒童常見疾病的影像學特點。 老年人影像學: 討論老年患者在影像學檢查中可能遇到的特殊問題,如骨質疏鬆、多重用藥、認知功能障礙等,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 急診影像學: 針對創傷、急性腹痛、卒中等急診情況,指導放射師如何快速、準確地完成影像學檢查,並解讀關鍵的急診影像徵象。 術中影像引導: 介紹術中影像引導技術,如術中CT、術中MRI、術中超聲等,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以及放射師在其中的角色。 影像報告撰寫與溝通: 規範的影像報告格式: 提供標準化的影像報告模闆,指導放射師清晰、準確地描述影像所見,並給齣初步的診斷意見。 關鍵診斷點的提煉: 強調在報告中突齣關鍵的陽性及陰性發現,避免遺漏重要信息。 臨床溝通技巧: 指導放射師如何有效地與臨床醫生進行溝通,解釋影像學發現,協助臨床決策。 本書的編寫團隊由經驗豐富的放射學專傢、臨床放射師和物理師組成,他們結閤自身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內容進行瞭深入的提煉和總結。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大量的實例圖片和圖解將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影像學知識。 《放射師臨床工作指南》不僅適用於初入放射領域的影像技師,也為資深的放射師提供瞭寶貴的參考價值,是提升專業技能、規範臨床操作、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