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第2版)》在第一版基础上修正了书中存在的一些错漏之外,并补充了一些适应当前仿古建筑设计与建造需要的新内容。全书共分7章,分别介绍了中国仿古建筑的特色,中国仿古建筑木构架、屋面瓦作、围护结构、台基地面结构以及装饰装修等方面的知识,最后还就仿古建筑设计施工方面进行了点拨。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第2版)》综合了《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等专著的基本内容,对仿古建筑的基本构造、名词术语、设计原理、施工要点等,进行专题专述、以文配图、释疑解难,以求达到使初学者易学易懂,给教学者解决疑难,让设计者有所参考,供施工者学习借鉴的目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中国仿古建筑特色论述
1.1 中国仿古建筑的形式
1.1.1 中国古建筑历史文献原著有哪些
1.1.2 中国仿古建筑结构特点及其组成如何
1.1.3 中国仿古建筑的类型如何划分
1.1.4 汉式建筑有何特点
1.1.5 宋式建筑有何特点
1.1.6 清式建筑有何特点
1.1.7 庑殿建筑是怎样的
1.1.8 歇山建筑是怎样的
1.1.9 硬山悬山建筑是怎样的
1.1.10 攒尖建筑是怎样的
1.1.11 何谓殿堂楼阁
1.1.12 亭子游廊建筑是怎样的
1.1.13 水榭石舫建筑是怎样的
1.1.14 垂花门、楼牌是怎样的
1.2 中国仿古建筑的度量
1.2.1 中国仿古建筑的度量尺度是怎样的
1.2.2 何谓“材份等级”制,如何运用
1.2.3 何谓“斗口”制,如何运用
1.2.4 中国仿古建筑的规模等级如何确定
1.2.5 中国仿古建筑平面度量名称如何称呼
1.2.6 中国仿古建筑面阔进深尺寸如何确定
1.2.7 中国仿古建筑的檐柱尺寸如何确定
1.2.8 中国仿古建筑的柱子是垂直的吗
1.2.9 中国仿古建筑屋顶坡度线如何确定
1.2.10 《营造法式》“举折”法是怎样的
1.2.11 《工程做法则例》“举架”法是怎样的
1.2.12 《营造法原》“提栈”法是怎样的
1.2.13 檐廊柱之外的屋檐伸出如何确定
1.2.14 屋顶转角的起翘尺度如何确定
1.3 中国仿古建筑的斗
1.3.1 斗是何物,有何作用
1.3.2 件中的“斗”是怎样的,其规格如何
1.3.3 件中的“”是怎样的,其规格如何
1.3.4 件中的“翘”是怎样的,其规格如何
1.3.5 件中的“昂”是怎样的,其规格如何
1.3.6 件中的“升”是怎样的,其规格如何
1.3.7 件中的附件是指什么,其规格如何
1.3.8 斗有哪些类型,如何划分
1.3.9 外檐斗有哪些种类
1.3.10 内檐斗有哪些种类
1.3.11 不出踩斗有哪些种类
1.3.12 出踩斗有哪些种类
1.3.13 斗的规格如何计量
1.3.14 斗中垫板、正心枋、里外拽枋是指什么
第2章 中国仿古建筑木构架
2.1 庑殿建筑的木构架
2.1.1 庑殿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1.2 如何布置庑殿建筑柱网
2.1.3 庑殿横排架简图如何表示
2.1.4 屋架梁的构造与规格是怎样的
2.1.5 抱头梁的构造与规格是怎样的
2.1.6 承重梁的构造与规格是怎样的
2.1.7 何谓随梁枋与穿插枋
2.1.8 排架中柱子的构造与规格是怎样的
2.1.9 桁檩及其板枋的构造与规格是怎样的
2.1.10 扶脊木的构造和规格如何
2.1.11 何谓额枋,其构造和规格如何
2.1.12 何谓平板枋及角云,其规格如何
2.1.13 何谓棋枋和间枋,其规格如何
2.1.14 何谓承椽枋、围脊枋、天花枋,其规格如何
2.1.15 庑殿建筑山面结构如何处理
2.1.16 太平梁和雷公柱是何结构
2.1.17 木构架中角梁结构和规格如何
2.1.18 屋面木基层的构造是怎样的
2.1.19 椽子的构造和规格如何
2.1.20 飞椽的构造和规格如何
2.1.21 何谓衬头木、大小连檐木
2.1.22 何谓椽板、隔椽板、瓦口板
2.1.23 何谓闸挡板、里口木
2.1.24 何谓菱角木、龙径木、眠檐勒望
2.2 歇山建筑的木构架
2.2.1 歇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2.2 歇山建筑柱网布置如何
2.2.3 歇山横排架简图如何表示
2.2.4 歇山“顺梁法”和“趴梁法”构造如何
2.2.5 歇山“趴梁”的设置有几种
2.2.6 歇山卷棚顶木构架是怎样的
2.2.7 何谓带麻叶头的小额枋和穿插枋
2.2.8 何谓山花板和博风板,其规格如何
2.2.9 何谓“轩”,其构造如何
2.2.10 “茶壶档轩”是何构造
2.2.11 “弓形轩”是何构造
2.2.12 “一枝香轩”是何构造
2.2.13 “船篷轩”是何构造
2.2.14 “鹤颈轩”是何构造
2.2.15 “菱角轩”是何构造
2.2.16 轩梁、荷包梁、弯椽等的规格如何
2.2.17 何谓蒲鞋头、山雾云、抱梁云、棹木
2.2.18 何谓假梁头,有何作用
2.3 硬山、悬山建筑的木构架
2.3.1 硬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3.2 悬山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3.3 悬山燕尾枋的规格如何
2.3.4 硬山、悬山建筑的平面布置如何
2.4 亭子建筑的木构架
2.4.1 单檐亭子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4.2 重檐亭子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4.3 独立凉亭的平面柱网布置有哪些
2.4.4 单檐亭子下架的规格如何
2.4.5 单檐亭子上架的规格如何
2.4.6 单檐亭子角梁、椽子规格如何
2.4.7 重檐亭子木构架的规格如何
2.5 游廊、水榭、石舫的木构架
2.5.1 游廊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5.2 水榭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2.5.3 石舫木构架的基本组成是怎样的
第3章 中国仿古建筑屋面瓦作
3.1 屋面形式
3.1.1 屋面的种类和形式有哪些
3.1.2 庑殿屋顶是怎样的
3.1.3 歇山屋顶是怎样的
3.1.4 硬山、悬山屋顶是怎样的
3.1.5 攒尖屋顶是怎样的
3.2 屋面瓦作
3.2.1 屋面瓦作的内容有哪些
3.2.2 屋面苫背(补衬)操作工艺是怎样的
3.2.3 何谓“做细望砖”
3.2.4 屋面铺瓦操作工艺是怎样的
3.2.5 屋面瓦的种类有哪些
3.2.6 何谓檐头琉璃瓦剪边及檐头附件
3.2.7 何谓“星星瓦”钉瓦钉、按钉帽
3.2.8 何谓“筒瓦裹垄”、“筒瓦捉节夹垄”
3.2.9 何谓“堵抹燕窝”
3.2.1 0干槎瓦屋面与仰瓦灰埂屋面有何区别
3.3 屋脊构造
3.3.1 屋面筑脊的种类有哪些
3.3.2 宋制正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3 清制正脊的做法有哪些
3.3.4 清制“带吻正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5 清制“筒瓦过垄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6 清制“皮条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7 清制“小青瓦过垄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8 清制“小青瓦鞍子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9 清制“小青瓦清水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10 清制“小青瓦扁担脊”构造与规格如何
3.3.11 《营造法原》正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12 《营造法原》屋脊头有哪些
3.3.13 宋制垂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14 清制垂脊有哪些种类
3.3.15 清制琉璃垂脊的构造如何
3.3.16 清制黑活布瓦垂脊的构造如何
3.3.17 清制铃铛排山脊的构造如何
3.3.18 清制披水排山脊的构造如何
3.3.19 清制披水梢垄的构造如何
3.3.20 吴制垂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1 戗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2 围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3 博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4 攒尖屋顶垂脊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5 攒尖屋面宝顶的构造与规格如何
3.3.26 屋面瓦件的规格如何
第4章 中国仿古建筑围护结构
4.1 木门窗围护结构
4.1.1 仿古建筑的围护结构是怎样的
4.1.2 仿古建筑木大门结构是怎样的
4.1.3 何谓“实榻门”和“棋盘门”
4.1.4 何谓“撒带门”和“屏门”
4.1.5 何谓“直拼门”、“贡式樘子对子门”、“将军门”
4.1.6 何谓“风门帘架余塞腿子”、“随支摘窗夹门”
4.1.7 何谓“门光尺”,有何作用
4.1.8 木隔扇的结构是怎样的
4.1.9 门钉、铺首、门钹是指什么
4.1.10 大门包叶、寿山福海是指什么
4.1.11 面叶、鹅项、屈戌海窝是指什么
4.1.12 木隔扇心屉与裙板的图案有哪些
4.1.13 何谓“宫式、葵式、整纹、乱纹”
4.1.14 仿古建筑的木窗结构是怎样的
4.1.15 槛窗心屉的宫式、葵式、槟式是指什么
4.1.16 门栊、门楹、连楹木、楹木、摇梗有何区别
4.2 砖墙砌体围护结构
4.2.1 前檐槛墙围护结构是怎样的
4.2.2 里外包金、墀头是指什么
4.2.3 “廊门桶子”、“廊心墙”是指什么
4.2.4 何谓“直线檐、抽屉檐、菱角檐、鸡嗉檐”
4.2.5 何谓“冰盘檐”
4.2.6 什么是“头层檐”及“盖板砖”
4.2.7 什么是“枭砖”、“半混砖”、“炉口砖”
4.2.8 什么是“连珠混”及“砖椽子”
4.2.9 硬悬山建筑山面墙体围护结构是怎样的
4.2.10 砖砌墙体的类别有哪些
4.2.11 何谓“干摆墙”、“丝缝墙”
4.2.12 何谓“淌白墙”、“糙砖墙”、“碎砖墙”
4.2.13 何谓“虎皮石墙”、“干山背石墙”
4.2.14 何谓“三七缝”、“梅花丁”、“十字缝”、“五进五出”
4.2.15 什么是“粗砌带刃缝”、“细砌带刃缝”
4.2.16 何谓墙门和门楼
4.2.17 古建墙体灰浆材料的品种和规格如何
4.2.18 古建墙体砖料的品种和规格如何
4.2.19 庑殿歇山建筑山面墙体围护结构是怎样的
4.3 砖料装饰构件
4.3.1 何谓“砖博缝”、“砖挂落”
4.3.2 何谓“琉璃博缝”、“琉璃挂落”、“琉璃滴珠板”
4.3.3 何谓“影壁”,其构造如何
4.3.4 琉璃影壁的构件有哪些
4.3.5 砖须弥座的构造是怎样的
4.3.6 何谓“砖细贴墙面”,其构造如何
4.3.7 什么是“砖细抛方”和“台口抛方”
4.3.8 何谓“砖细月洞”、“地穴”、“门窗樘套”
4.3.9 何谓“砖细漏窗”
4.3.10 “全张瓦片式”、“软景式”、“平直式”是指什么
4.3.11 何谓“砖浮雕”
4.3.12 何谓“墙帽”,有哪些形式
4.3.13 何谓“砖碹”,有哪些形式
第5章 中国仿古建筑台基地面结构
5.1 台基结构
5.1.1 仿古建筑房屋的台基尺寸如何取定
5.1.2 普通台明的构造是怎样的
5.1.3 何谓“柱顶石”,其构造规格如何
5.1.4 何谓“磉墩”,其构造规格如何
5.1.5 何谓“背里”和“金刚墙”
5.1.6 何谓“阶条石”,其构造规格如何
5.1.7 何谓“陡板石”,其构造规格如何
5.1.8 何谓“角柱石”,其构造规格如何
5.1.9 何谓“土衬石”,其构造规格如何
5.1.10 石须弥座的构造是怎样的
5.1.11 须弥座“上、下枋”的构造如何
5.1.12 须弥座“上、下枭”的构造如何
5.1.13 须弥座“束腰”的构造如何
5.1.14 须弥座“圭脚”的构造如何
5.1.15 须弥座“螭首”的构造如何
5.1.16 何谓“踏跺”,其形式与构造如何
5.1.17 踏跺中“踏跺石”形式与规格如何
5.1.18 踏跺中“垂带”形式与规格如何
5.1.19 踏跺中“象眼”形式与构造如何
5.1.20 踏跺中“平头土衬”形式构造如何
5.1.21 踏跺中“御路石”形式与规格如何
5.1.22 何谓“姜磋石”、“燕窝石”
5.1.23 水榭平台的基座构造如何
5.1.24 石舫的船台构造如何
5.1.25 古建筑的基础是如何处理的
5.1.26 清制夯筑灰土有何要求
5.1.27 何谓“夯筑二十四把小夯灰土”
5.1.28 何谓“夯筑二十把小夯灰土”
5.1.29 何谓“夯筑十六把小夯灰土”
5.1.30 何谓“夯筑大夯灰土”
5.1.31 何谓“夯筑素土”
5.2 其他石作构件
5.2.1 何谓地面过门石、分心石、槛垫石
5.2.2 何谓“门枕石”、“门鼓石”
5.2.3 石栏杆的构造如何
5.2.4 何谓“滚礅石”、“夹杆石”
5.2.5 何谓“抱鼓石”、“砷石”
5.2.6 何谓“牙子石”、“街心石”
5.2.7 何谓“沟门”、“沟漏”、“石沟嘴子”、“带水槽沟盖”
5.2.8 何谓“石墙帽”、“门窗碹石及碹脸石”
5.2.9 石构件加工的次序如何
5.2.10 石料加工精度分几等
5.2.11 石浮雕的工艺是怎样的
5.2.12 何谓“筑方快口加工”、“斜坡披势加工”
5.3 地面结构
5.3.1 台明砖墁地面的种类有哪些
5.3.2 台明砖墁地面的垫层有哪些
5.3.3 细墁地面的操作工艺是怎样的
5.3.4 金砖地面的操作工艺是怎样的
5.3.5 淌白与粗墁地面的操作工艺是怎样的
5.3.6 砖墁地面施工要求如何
5.3.7 砖墁地面排砖形式有哪些
5.3.8 何谓“甬路”及“海墁”
5.3.9 砖墁甬路是怎样的
5.3.10 石墁甬路是怎样的
5.3.11 何谓“散水”
第6章 中国仿古建筑装饰装修
6.1 通用装饰构件
6.1.1 何谓“挂落”
6.1.2 何谓“五纹头宫万式”、“五纹头宫万式弯脚头”、“七纹头
句子头嵌结子”
6.1.3 何谓“雀替”、“花牙子”
6.1.4 何谓“三幅云栱”、“麻叶云栱”、“雀替下云墩”
6.1.5 何谓“寻杖栏杆”
6.1.6 何谓“花栏杆”
6.1.7 何谓“吴王靠”
6.1.8 何谓“坐凳楣子”
6.1.9 何谓“挂檐板”、“滴珠板”
6.1.10 何谓“卡子花”、“团花”、“握拳”、“工字”
6.1.11 何谓“钩阑”
6.2 室内装修结构
6.2.1 室内装修结构是指哪些内容
6.2.2 何谓“壁纱橱”,其构造如何
6.2.3 何谓“飞罩”和“栏杆罩”,其构造如何
6.2.4 何谓“门洞罩”,其构造如何
6.2.5 何谓“落地罩”,其构造如何
6.2.6 何谓“床罩”,其构造如何
6.2.7 何谓“博古架”,其构造如何
6.2.8 何谓“板壁”,其构造如何
6.2.9 何谓“井口天花”,其构造如何
6.2.10 何谓“海墁天花”,其构造如何
6.2.11 何谓“藻井”
6.2.12 “平棊”和“平”是指什么
6.3 室外装饰结构
6.3.1 室外装饰结构是指什么
6.3.2 “单排柱担梁式”垂花门的构造如何
6.3.3 “一殿一卷式”垂花门的构造如何
6.3.4 “四檩廊罩式”垂花门的构造如何
6.3.5 “五檩单卷棚式”垂花门的构造如何
6.3.6 何谓“冲天柱式木牌楼”
6.3.7 何谓“夹杆石”,其构造如何
6.3.8 牌楼“落地柱”的构造如何
6.3.9 何谓“牌楼雀替”,其构造如何
6.3.10 牌楼额枋、摺柱与花板的规格如何
6.3.11 牌楼平板枋和斗栱的规格如何
6.3.12 何谓“檐楼”,其构造如何
6.3.13 何谓“屋脊顶式木牌楼”
6.3.14 何谓“二柱一间一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
6.3.15 何谓“二柱一间三楼、四柱三间七楼”牌楼
6.3.16 牌楼屋脊顶的构造如何
6.3.17 何谓“乌头门”
6.4 仿古建筑油漆彩画
6.4.1 仿古建筑油漆彩画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6.4.2 仿古建筑油漆的基层处理内容是什么
6.4.3 做地仗的内容有哪些
6.4.4 刷油漆工艺的操作内容有哪些
6.4.5 作画的基本操作内容有哪些
6.4.6 仿古建筑彩画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6.4.7 仿古建筑彩画如何构图
6.4.8 仿古建筑彩画如何设色
6.4.9 什么是“和玺彩画”
6.4.10 “金龙和玺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1 “龙凤和玺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2 “龙草和玺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3 “金琢墨和玺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4 什么是“旋子彩画”
6.4.15 “金琢墨石碾玉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6 “烟琢墨石碾玉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7 “金线、墨线大点金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8 “金线、墨线小点金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19 “雅伍墨、雄黄玉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20 什么是“苏式彩画”
6.4.21 “枋心式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22 “包袱式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23 “海墁式彩画”的图案内容如何
6.4.24 斗栱的设色和图案如何
6.4.25 斗栱板的设色和图案如何
6.4.26 椽子端头的设色和图案如何
6.4.27 天花板的设色和图案如何
6.4.28 井口板的图案及传统彩画是怎样的
6.4.29 支条图案及传统彩画是怎样的
6.4.30 何谓“灯花”,其图案如何
6.4.31 挂檐板的图案如何
6.4.32 仿古建筑的“裱糊”是怎样的
6.4.33 何谓“平棚”、“一平两切”、“卷棚”
6.4.34 何谓“白樘篦子裱糊”
6.4.35 何谓“五彩遍装”
6.4.36 何谓“碾玉装”
6.4.37 何谓“青绿叠晕棱间装”
6.4.38 何谓“解绿装饰屋舍”
6.4.39 何谓“丹粉刷饰屋舍”
6.4.40 何谓“杂间装之制”
6.4.41 宋制彩画的“叠晕”是指什么
第7章 仿古建筑设计施工点拨
7.1 仿古建筑设计点拨
7.1.1 仿古建筑工程设计图的内容有哪些
7.1.2 确定面阔与进深的要点是什么
7.1.3 绘制庑殿正面屋顶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4 绘制庑殿正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5 绘制庑殿侧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6 绘制歇山正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7 绘制歇山侧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8 绘制硬、悬山正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9 绘制硬、悬山侧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10 绘制单檐亭子木构架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11 绘制亭子正立面屋顶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12 绘制亭子剖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1.13 绘制石舫立面图要掌握哪些要点
7.2 仿古建筑施工点拨
7.2.1 五边形台基如何放线
7.2.2 六边形台基如何放线
7.2.3 八边形台基如何放线
7.2.4 台明石作构件如何连接
7.2.5 山墙砖博风的博风头如何砍制
7.2.6 墙体砖券如何“发券”
7.2.7 檐柱柱顶与柱脚的连接构造如何
7.2.8 角檐柱的柱顶连接构造如何
7.2.9 金柱与重檐金柱的连接构造如何
7.2.10 重檐角金柱的柱顶连接构造如何
7.2.11 童柱的连接构造如何
7.2.12 脊瓜柱的连接构造如何
7.2.13 趴梁与桁檩的连接构造如何
7.2.14 悬山燕尾枋的连接构造如何
作者著作简介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综合了《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等著作的基本内容,易学易懂,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已多次重印,成为古建领域的畅销图书。广大读者对于该书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作为出版者我们深感欣喜和鼓舞。读者认为该书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快速掌握古建知识,称其为“现代精简版营造法式”、“学古建必备案头书”。
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了读者对于该书的一些批评和修改意见,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邀请原书作者对第一版的书稿进行了通读,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并根据读者反馈补充了一些适应当前仿古建筑设计与建造需要的新内容。另一方面,书中插图较多,而且大多具有丰富的、有价值的细节内容,而第一版的插图较小,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改善阅读体验,我们提升了用纸品质,并调整版式使其更为合理,这样,本书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收藏价值,希望修订过后的图书能够成为此领域的一本经典图书。
最后,再次感谢读者对本书的大力支持,也希望《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第二版)》能够为我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化学工业出版社建筑出版分社也将为建筑行业专业人士、高等院校建筑专业师生以及广大建筑爱好者带去更多更好的专业图书。
化学工业出版社建筑出版分社
2013年3月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第2版) 一、 传承与创新:古韵今生的建筑智慧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仿古建筑的构造精髓,而非简单复刻,而是基于对传统建筑智慧的深刻理解,结合现代工程技术与材料科学,探寻古法与现代工艺的和谐共生之路。我们不仅仅是复现历史的形态,更要挖掘其内在的建造逻辑和人文精神,让仿古建筑在当今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 夯实基础: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1. 木结构体系的精微之道: 榫卯结构的科学解析: 详细阐述不同类型榫卯的构造原理、受力特性及在不同部位的应用。通过图解和实际案例,展示榫卯连接的巧妙之处,如何实现构件的精确咬合与牢固固定,并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以抵抗地震等外力。我们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榫卯工艺的演变与特色,例如斗拱的形制、尺寸、组合方式及其在承重、装饰、传导荷载等方面的多重功能。 梁、柱、枋、檩、椽的协同作用: 剖析这些基本构件在整体木框架中的作用,它们如何相互支撑、传递荷载,形成稳定而富有弹性的建筑骨骼。重点解析梁架的结构形式(如抬梁式、穿斗式),柱的承重方式,以及枋、檩、椽的布置规律,如何合理分配屋顶和楼板的重量,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斗拱的奥秘: 专门辟章节详细解读斗拱的构造、层级、出跳变化及其在不同等级建筑中的应用。我们会从斗口、拱券、升等基本单元出发,讲解其如何层层叠叠、相互咬合,最终将沉重的屋顶荷载均匀传递至柱身。同时,也会探讨斗拱在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审美演变,以及其作为等级象征和装饰艺术的意义。 屋顶结构的力学分析: 探讨屋顶坡度、曲线、瓦件铺设方式对结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屋顶形式(如庑殿、歇山、攒尖)的构造特点,如何通过精确的构件组合与搭接,形成轻盈而坚固的屋顶结构。 2. 砖石结构的坚实之基: 墙体的构造与砌筑技法: 详细介绍砖、石材的选用、规格、砌筑方式(如顺砌、丁砌、包砌),以及不同墙体(如承重墙、隔墙、院墙)的构造要求。重点分析砖石结构如何通过咬合、搭接、灰缝的配合,形成坚固的整体。 拱券、穹顶的力学原理: 深入讲解拱券、穹顶在砖石结构中的应用,分析其受力特点和建造工艺。我们会从基本的半圆形拱到更复杂的异形拱,探讨其在桥梁、城墙、建筑门窗等部位的巧妙运用。 木砖与结构结合: 探讨在砖石结构中,木砖作为连接件的妙用,如何通过木砖将木构件与砖墙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实现结构体系的有机结合。 3. 地基与基础的稳定之道: 传统地基处理技术: 介绍传统建筑在选址、夯土、桩基等方面的经验,如何根据不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建筑物的长期稳定。 石砌基础与台基: 详细解析石砌基础的构造、材料选择以及台基的层级、尺寸、排水等设计要素,分析其如何为上部结构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 三、 细部工艺的精湛演绎 1. 屋面瓦作的艺术与技术: 瓦材的种类与性能: 介绍青瓦、琉璃瓦、筒瓦、板瓦等不同种类瓦材的特点、烧制工艺、物理性能及其在不同建筑上的应用。 铺瓦工艺与排水系统: 详细讲解瓦片的叠瓦方式、搭接技巧、勾缝处理,以及屋脊、滴水、瓦当等细节的处理,如何形成有效的排水体系,保护建筑主体免受雨水侵蚀。 特殊屋面构造: 探讨悬山、硬山、歇山、庑殿、攒尖等不同屋顶形式的屋面瓦作特点,以及翼角、翘角等装饰性构件的工艺处理。 2. 门窗构件的精雕细琢: 隔扇、槛窗、花窗的构造: 详细分析不同类型门窗的结构组成、尺寸比例、材料选择、雕刻工艺及安装方式。重点解析其在采光、通风、装饰等方面的作用。 雕刻工艺与纹饰寓意: 介绍不同风格的门窗雕刻,如龙凤、祥云、花鸟、几何纹样等,并深入解读这些纹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3. 彩画、梁枋装饰的辉煌: 彩画的类型与技法: 介绍苏式彩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等不同风格的彩画特点、颜料配制、绘制技法,以及在梁、枋、斗拱、藻井等部位的应用。 木雕、石雕的应用: 讲解在梁、柱、雀替、栏板等构件上的木雕、石雕工艺,分析其题材、风格、雕刻手法,以及与建筑整体风格的融合。 4. 抹灰、粉饰与墙体保护: 传统抹灰材料与工艺: 介绍石灰、砂、糯米浆等传统抹灰材料的配比与性能,以及不同墙体的抹灰方法,如何起到防潮、保温、装饰的作用。 漏窗、漏斗等细部处理: 探讨这些细节在视觉效果和功能性方面的考量。 四、 现代工程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1. 新型材料的应用: 木材防腐、防虫处理: 结合现代化学技术,介绍如何对仿古建筑使用的木材进行有效的防腐、防虫处理,延长建筑寿命。 现代加固技术: 探讨在仿古建筑修复与改造中,如何审慎地运用碳纤维、钢结构等现代加固技术,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提升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 新型防水、保温材料: 介绍适用于仿古建筑的环保型防水、保温材料,如何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提升建筑的居住舒适度。 2. 现代测量与设计手段: 三维扫描、BIM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精确的数据采集、设计与施工管理,提高仿古建筑的建造精度和效率。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探讨CAD在仿古建筑节点深化、构件绘制中的应用,如何更高效地实现复杂结构的精确表达。 3.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施工与环保材料: 强调在仿古建筑建造过程中,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材料,以及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施工工艺。 节能与生态设计: 探讨如何在仿古建筑中融入节能技术,如被动式通风、自然采光设计等,使其更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仿古建筑案例,从宏观的建筑选址、布局,到微观的构件节点、工艺细节,进行深入的剖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仿古建筑的建造特点与技术难点,并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实践指导。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仿古建筑的“形似”与“神似”并重。 六、 结语:薪火相传,古韵新声 《中国仿古建筑构造精解(第2版)》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传承与发展史。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更多建筑从业者、爱好者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掌握精湛的建造技艺,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续写中国仿古建筑的辉煌篇章。本书的目标是让仿古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复制品,而是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充满生命力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