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集联

兰亭序集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无闻 著,徐立,曹健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古籍
  • 王羲之
  • 兰亭序
  • 集联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642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对联以冯承素模本为字形,艺术效果佳。
  不仅为书法家提供书法创作之借鉴,同时也为楹联家提供对联创作之参考。
  卷首附有《兰亭序》三种唐摹本的对照表(彩印),可做欣赏之用。

内容简介

  

  《兰亭序》的书法与文学水平历来为人称道,其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可谓旷绝古今。随着对联形式的普及,清代以来集《兰亭序》文字为联几成风气。《兰亭序集联》是徐无闻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纂集的一本重要图书,在搜集前人集联基础上,并加以自撰对联而成,至1993年完成,共得联语一千六百馀幅。

作者简介

  徐无闻(1931-1993),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大学。生前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兼作唐宋文学、书法篆刻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评审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印社名誉社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导 言(曹 健)
兰亭序唐摹本三种
兰亭序集联
四言联
五言联
六言联
七言联
八言联
九言联
十言联
十一言联
十二言联
十三言联
十四言联
二十二言联

前言/序言

  导 言
  曹 建
  二十年前,在追随徐无闻先生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他集《兰亭序》为联之事。壬辰中,得见《兰亭序集联》全本,不禁深为先生好古之心与用功之专一而感佩莫名。先生以书法名天下,而其所擅长,又何止于书法?其集联之事,足见先生承继先辈的好古之心;其集联之多,又足见先生用心学习进而超越古人的发扬之意;其集联之妙,更见先生所阅之广,文学功底之深厚。
  一
  徐无闻先生一生,好古之心、尚古之情贯穿其日常生活与艺术活动。集字为联便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几十年不辍而成最终之规模。一九九一年,先生曾带领弟子选辑出版《殷墟甲骨书法选》。在该书前言中,先生有一段关于甲骨文集联的评论:‘集甲骨文字为对联,是书法创作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集联时,应以已有公认识读的字为限,不宜以同音字随意通假,更不宜用偏旁去拼凑出“新”甲骨文。”“古文字是历史的产物,不乱写乱造古文字,才是尊重历史。’‘集字为联,正因为有字的限制,才能见出作者的文学水平。’由此可知,一方面,先生以集联为书法创作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先生又以集联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尝试。在该书之末,附录有先生自撰对联四十一副。‘诗书一体’的传统,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书法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所谓文人自觉的魏晋以后。钱锺书认为:‘中国诗文常与书画有密切联系,是“姐妹艺术”。书法艺术也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发。’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草书,怀素观夏云奇峰、惊蛇入草而悟草书,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大进,黄庭坚观长年荡桨而大悟。这些书法界津津乐道的故事与文学家的体察自然并无二致。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一方面,书法与文学的相得益彰,并非可以混淆两种艺术之间的界限。如果把诗文内容的识读完全等同于书法的解读,则有些本末倒置了。从历史上看,商周甲骨文内容多为占卜记事,青铜器铭文也多为记事记功,没有多少文学性可言;即使是汉碑,也多是生者对于死者的褒赞之词。可以说,东晋以前的书法作品内容的文学性大都不强。换句话说,东晋以前的文学作品罕有依靠书法来流传的,孔孟语录没有这样,先秦诸子散文、两汉大赋也没有如此。这种情况在东晋以后有所改变,如王羲之《兰亭序》、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等,不过这类作品的数量还是极为有限。就拿唐诗宋词来说,许多诗词原件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其文字内容却以刻本而流传千古。例如,李白的诗歌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他的诗稿墨迹早已不见,其在书法上的名声仅仅依靠唯一的一件《上阳台帖》;现在所知的杜甫墨迹也已经没有了,仅有的几个碑刻也难见到拓片,更不用说实物了。反过来说,书法史上有许多作品内容的文学性不值一提,但其书法水平却堪称优秀。例如,怀素《苦笋帖》‘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一句大白话,居然成为书法巨迹流传至今。这不能不说是其书法水平较高的原因。
  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书法与文学也自然有着共性。两者的相互补益,如《兰亭序》的书、文并茂,在书法史上也自有地位。
  二
  《兰亭序》的书法与文学水平历来为人称道,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影响,随着梁武帝、唐太宗等先后推波助澜,可谓旷绝古今。因此,在临摹《兰亭序》之外,以《兰亭》而生发的‘永字八法’成为千古定法,集《兰亭序》字为诗文、对联、蒙学读物等也代不乏人。
  从梁朝开始,集王羲之书法为蒙学课本就开始了。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认为《千字文》有周兴嗣本和萧子范本两种:‘《梁书?周兴嗣传》曰:高祖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勅兴嗣与陆倕制碑,及成,俱奏,高祖用兴嗣所制者。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爲之。《萧子范传》曰:子范除大司马南平王户曹属从事中郎,使制千字文,其辞甚美。命记室蔡薳注释之。《旧唐书?经籍志》:千字文一卷,萧子范撰。又一卷,周兴嗣撰。是兴嗣所次者,一千字文;而子范所制者,又一千字文也。’至于周兴嗣本,又有集王羲之书与锺繇书两说。倪涛《六艺之一录续编》卷九有载:‘《宋史?李至传》言千字文乃梁武帝得锺繇书破碑千馀字,命周兴嗣次韵而成。本传以为王羲之,而此又以为锺繇,则又异矣。《隋书》、《旧唐书志》又有演《千字文》五卷,不著何人作。’可见在六朝隋唐时期,集王羲之字为千字文者并非孤例。
  唐代集王羲之书法为文也蔚为风气。怀仁和尚《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堪为代表,千百年来成为历代书法家上溯王羲之的不二法门。王羲之书法的影响,有唐一代达到顶峰,当时的爱好者中,不乏得其神韵者。孙鑛《书画跋跋》卷二上论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时认为:‘右军真迹,存世者少矣,即有之,亦在传疑。又,寥寥数字,展玩不饱,惟赖此碑尚稍存笔意。缘彼时所蓄右军名迹甚多,又摹手、刻手皆一时絶技,视真迹真可谓毫发无遗恨。今观之,无但意态生动,画画皆如鸟惊石坠,而内擫法紧,笔笔无不藏筋藴铁,转折处笔锋宛然,与手写者无异。如《兰亭》诸刻,得体者多不得势,得态者多不得骨,流动、严密二妙难兼。而此帖中如趣、流、类、群、领、怀、后、游、闲、朗、之、斯、足、会、迹、不、无、尽等字,皆有体有势,有态有骨,流动中不失严密,具八面之妙,以此想右军笔法,真是得心应手,超妙入神。’孙鑛认为,《集王圣教序》不只是保存了王羲之的字形,而且在笔法的表现上也是深得王书内擫法之神韵。明代王世贞认为文徵明书法多源于《圣教序》:‘右军诸帖,惟《圣教序》在行草间,极有益学者。近世文太史书法多出此。’周天球认为宋拓本《圣教序》‘当作书家上上乘具法眼者’,‘欲见右军真面目,无如《圣教序》’,‘其集字模刻皆出一时国工,视宋所汇集模刻,高出数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古今集右军书凡十八家, 以《开福寺》为最, 不虚也。此犹之刘凤诰之集杜诗乎?’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称‘自怀仁《圣教序》出,号称集王羲之书,天下景从’,‘著录可见,约有:《舍利塔碑》,仪凤四年三月,越王贞撰,李君惠集;《建福寺三门碑》,开元五年正月,卢藏用撰,吴光壁集;《怀素律师碑》,开元六年二月,崔融撰,僧行敦集;《兴福寺碑》,开元九年十月,僧大雅集;《令长新诫》,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撰,王良辅集;《嵩岳寺碑》,开元二十七年,李邕撰,胡英集;《梁思楚碑》,上元元年十月,郭翥撰,卫秀集;《永仙观碑》,大历六年三月,萧森撰并集;《楚王堤记》,贞元十三年三月,卢虔撰,张仲严集;《僧道源发愿文》,贞元十四年正月,王洽撰,王承规集;《周孝侯碑》,元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陆机撰,黄□集;《李藏用碑》,大和四年,王源中撰,唐玄序集;《六译金刚经》,大和六年春日,唐玄序集。’
  其后,由于《兰亭序》墨迹难见,世间学书法者又有以《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字反集为《兰亭序》者。清人王澍就记载了他所见到的姜宸英收藏的此类《兰亭序》。
  随着对联形式的普及,清代以来,集《兰亭序》文字为联几成风气。梁章鉅《楹联丛话》称:‘王右军《兰亭序》字,执笔者无不奉为矩型。近人有集字为楹联者,亦自巧思绮合。’并列举五言如‘畅怀年大有,极目世同春’等四副,六言如‘文情生若春水,弦咏寄之天风’等二副,七言如‘大文间世有述作,至乐在人无古今’等三十三副,八言如‘毕生所长岂在集古,闲情自托亦不犹人’等八副,九言一联。同时记载郑云麓《知足斋集禊序楹帖》(道光十四年刻本)中之佳联,如‘人品清于在山水,天怀畅若当风兰’、‘世间清品至兰极,贤者虚怀与竹同’等十九副,其他还有如马慧裕《集禊帖》(咸丰六年贻谷堂刊本)、佚名《集禊楹联》(清刊本)、佚名《兰亭序帖集字联》(一九一七年上海扫叶山房本)等为代表。书法家中,何绍基集字为联可谓表率,其所集《兰亭序》为联近四百副。这种集《兰亭序》文字为联的形式,吸引了众多后学者,近年来出版的陈凤桐《兰亭序集字对联大观》集联二千四百馀副,可谓大观。然惜其仅存文字,没有图版。
  从书法临摹到创作,集字未尝不是一个通向成功之路的捷径。米芾《海岳名言》云:‘人谓我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因此,从临摹《兰亭序》到《兰亭序集联》再到创作,可以说是许多书法家的必经之路。不过,在书法学习中必须认识到,集字作品与原作之间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的,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就指出《集王圣教序》的问题:‘《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集字与原作的反复揣摩,不懈追求,从一字及于多字,从一联及于多联,一而再,再而三,或许才是臻于上乘的更好路径。
  三
  徐无闻先生《兰亭序集联》,在搜集前人集联基础上,加以自撰而成最终之规模,既为书法家提供书法创作之借鉴,也为楹联家提供对联创作之参考。
  《兰亭序集联》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终于一九九三年,前后历时数十年。从集联内容来看,文字思想涉及儒、释、道,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如‘与古为怀足自异,斯文可乐与人同’、‘与贤者游信可乐,集古人文亦大观’。
  数十年的集联工作,虽然未能在生前见到出版,但这项工作与徐无闻先生的其他学术艺术活动互相补益,为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做好了准备。先生的书法,尤其是行书创作,无疑直接得益于此项工作。
  就书法笔法而言,中国书法不外乎内擫与外拓两大类。虽然关于内擫与外拓的讨论,书法界聚讼不断。不过我认为,两者偶有交叉,但大致可分,并且也能够作为理解中国书法笔法系统的钥匙。所谓内擫法,就是以聚锋为主的用笔方法;所谓外拓法,就是以铺毫为主的用笔方法。前者以篆法为基,行草书中以王羲之为代表;后者以隶法为基,行草书中以王献之为典范。前者可简称为篆法系统,后者可称为隶法系统。徐无闻先生或许因为在三代书法中浸淫日久,尤其是小篆笔法的精研,或许因为长期出入《兰亭序》为主的王羲之一脉书法,其笔法系统可以说是典型的内擫一路。换言之,先生的书法深得内擫法精髓。因此,也可以说,先生的书法是以小篆与王羲之行书为基础,打通了内擫法的书体界限而臻于自由王国。观其各体书法,内擫法用笔可谓一以贯之。这一点,或许正是先生以篆书家、行书家、楷书家、隶书家对于传承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可以说,徐无闻先生是王羲之一脉书风在二十世纪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


《山川入梦录》 导言:行走在历史的褶皱与自然的呼吸之间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文本的注释或汇编,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漫游,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层叩问。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旨在揭示自然之美、人文之思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相互成就。它是一部关于“行迹”的记录,也是一卷关于“心境”的图谱。 《山川入梦录》以近乎散文诗的笔调,串联起中国地理空间中的重要文化节点,从北方的雄浑开阔到江南的婉约秀丽,从巴蜀的神秘险峻到塞外的苍凉壮阔,皆有所涉猎。它探讨的不是特定时期某位书家的技法演变,而是“物我两忘”的境界如何在山水游历中得以实现;它不着墨于某件传世墨宝的款识考据,而是关注创作主体如何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捕捉到“道”的踪迹。 全书结构松散而内在逻辑紧密,仿佛一次不期而遇的访旧,又像一场精心策划的哲学对话。我们试图在那些被时间磨平的古道上,重新听见先贤的足音;在那些被云雾缭绕的峰峦间,重新体悟天地造化的力量。 --- 第一卷:北地苍茫——气象与骨力 本卷聚焦于中国北方广袤的地理与人文基调。我们不讨论特定书法作品的风格流变,而是着重于北方文化所蕴含的“气势”与“骨力”。 一、燕山故土的呼吸:从长城到蓟门 此部分追溯了古代北方边防线上的人文精神。长城不仅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地带的心理边界。我们探讨在这种地缘政治压力下,文人阶层如何将“坚韧不拔”的精神内化为艺术表达的基调。这里的文字,不再追求精巧,而追求开张大度、浑厚磅礴。我们考察的是在风沙与凛冽寒风中,如何炼就一种不动如山的内在力量。 二、黄河之心的回响:中原的浑厚 黄河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其文化底蕴的厚重感是无与伦比的。本章深入探究了中原地区祭祀文化、礼乐制度对艺术精神的形塑。此地的艺术语言,往往是内敛而深沉的,它沉淀了数千年的礼制规范,在表象的克制之下,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古朴”与“浑厚”的哲学内涵,而非具体的碑刻文字。 三、太行山脉的沉思:刚毅与隐逸的张力 太行山脉,自古便是连接南北的屏障,也孕育了独特的隐逸文化。本节探讨了士人如何在险峻的山川中寻找精神的自由。这种自由,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与自然最严酷环境的对话中,确立自我独立的人格。我们审视了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的那种略带悲凉但又极其坚定的生命哲学。 --- 第二卷:江南烟雨——韵致与灵动 本卷笔锋转向南方,探寻那片水网密布之地孕育出的细腻、灵动与富有生命力的美学范式。 一、吴越水乡的柔情:光影与韵味 江南的魅力在于其对“韵味”的极致追求。水是这里的灵魂,它塑造了建筑的线条,也润泽了文人的心性。本章探讨了“情致”在艺术中的体现,那是一种不以力量取胜,而以韵律、节奏感和层次感打动人心的美学。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在曲径通幽处感受生命的律动,而非对某一特定书体或风格的分析。 二、巴蜀奇景的变幻:奇崛与出世 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兼具巴渝的原始野性与文人的超脱之思。这里的山水带有强烈的“奇崛”色彩,促使艺术表达倾向于更加奔放和富于想象力的形态。本节侧重于探讨在奇特自然景观激发下,个体如何摆脱既有规范,追求一种近乎“神游”的创作状态。 三、湖湘之地的开阔:气韵与兼容并蓄 洞庭湖畔与湘江流域,自古便是人才辈出的地方。这里的文化精神是兼容并蓄、充满开拓精神的。本章描绘了此地文人如何将北方的雄阔气象与江南的精微细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文化张力。我们探索的是这种“气韵”的来源,是地理环境与人文交汇碰撞的结果。 --- 第三卷:哲思的渗透——道、自然与心境 本卷超越了地理的界限,将视角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探讨山水、人文与哲学观念的最终融合。 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中国古典美学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心与物、主观与客观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本章分析了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文人如何通过游历、沉思,逐步消解自我与外界的界限。这种“忘我”,并非自我消失,而是在对外部世界的深刻理解中,确认了自我的精神坐标。这是一种超越了技法层面的审美体验。 二、时间的颗粒与永恒的追求 我们考察了中国文人对“时间感”的独特认知。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四季更迭、江河奔流)与历史的兴衰更迭,构成了他们精神世界中的“永恒”概念。艺术活动,便是试图在瞬息万变的瞬间捕捉到某种不变的规律,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嵌入到宏大的宇宙秩序之中。 三、一笔之下的宇宙观 全书收束于对“气”与“韵”的终极探讨。我们认为,无论是雄浑的北方气象,还是灵动的江南韵味,其背后都指向一种对生命本体的洞察。真正的艺术成就,是创作者将个体的情感、哲学的思辨,以及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凝聚于一个纯粹而有生命力的载体之中,使观者能从中窥见一个完整的宇宙图景。 《山川入梦录》献给所有热爱行走、热爱沉思、并在山水之间寻求生命意义的求索者。它引导读者放下对具体文字的执念,去感受一种流淌于中国文化血脉深处的精神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它的名字吸引的,觉得名字里带着一种古典的、难以言喻的美感。拿到手后,我立刻被它那精妙的排版和严谨的结构所折服。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仿佛是浑然天成的一条河流,牵引着读者的思绪向前奔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他总能找到一个极其生活化、却又恰如其分的意象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理,使得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思考框架,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对许多事物的既有认知。我已经把这本书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会翻开其中一页,随意浏览几段,总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清新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致力于搜集那些关于“时间感知”的文本研究,这本书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时间流逝的细腻捕捉,那种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失个人情感的微观刻画,简直是大师级的技艺。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其中,几乎忘记了外界的一切喧嚣。书中对于“瞬间的永恒性”的阐述,让我对“活在当下”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种需要通过深刻的内省才能达到的生命状态。作者的语言极具张力,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舒缓,时而又如惊雷炸响般震撼人心,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完美地烘托了内容的情绪起伏。如果你对人类经验的本质感到困惑,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指引一条幽微而坚定的方向。

评分

这部厚重的典籍,初翻开时,那墨香便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沉淀了时光的古朴气息。我本是抱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来翻阅的,没想到竟被其中对于“境”与“心”的探讨深深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洞察人性的能力,他笔下的那些历史片段,那些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是遥远的过去,反而像是昨日才发生的事情,与我此刻的处境有着奇妙的共鸣。特别是对某几段关于文人雅士在特定环境下心境描摹的文字,简直是入木三分,连带着周围的环境、那时的气候,都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得到。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那种内敛的、不事张扬的雅致,恰到好处地衬托了书中所蕴含的深厚底蕴,让人爱不释手,每次摩挲封面,都觉得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这本书并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它需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像是在一口陈年的老茶,初品涩,回味却悠长。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感和印刷工艺,简直是为“沉浸式阅读”而生的。那种略带磨砂感的纸面,使得墨色看起来更加深沉有力,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从内容上来说,作者展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视野,他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我关注了书中关于“意象的符号学意义”的章节很久,那里面对某些经典符号的解读,完全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充满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洞察力。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画面感,仿佛在脑海中构建了一部默片,每一个场景都精心打磨过,细节丰富到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更高维度的思维空间进行漫游。

评分

购买这本书纯粹是一次偶然的“盲选”,当时在书店里,我只是随便翻了翻,但里面的某种论述风格,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不像许多新出版的书籍那样急于表达观点,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克制、甚至有些“留白”的处理方式,把大量的阐释空间留给了读者自己去填充和消化。这种互动性,让我觉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一场主动的探索。我特别喜欢它对“传承与创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这种辩证的视角在现今社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被重新整理和擦拭过,很多原本纠结不清的思路都豁然开朗。这绝对是一本需要被反复阅读、甚至值得收藏的佳作,它的价值会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而不断显现。

评分

第三章 出则悌

评分

4.订单内每个商品都可发表一个晒单帖(不包括同一个商品购买多个),赠品晒单帖暂时不奖励京豆。

评分

第三十七课

评分

闻过则喜

评分

孟信卖牛

评分

第十课

评分

宋濂借书

评分

心正笔正

评分

史籍记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