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套装共3册)》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裁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百家谱及姓苑等书。诸书后世颇多失传,赖林氏之征引,后之学者始得约略考知其梗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祖其文而损益之,盖古姓谱之存于今而称详赅者,莫先于此矣。然林氏以二十旬而纂撰成帙,姓繁时迫,故援引讹谬者有之,考稽失实者有之,世代颊倒者有之,此其所以见讥于洪迈也。且是书于北宋时即颇有散佚。
前言
凡例
总目
韵目
元和姓纂原序
元和姓纂原序
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序
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后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再序
元和姓纂四校记凡例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首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元和姓纂四校记卷末
附录一 古今万姓统谱之姓纂引文
附录二 张氏四书姓纂引文之检讨
附录三 沈涛书元和姓纂后
附录四 罗韩姓纂佚文删定补正记
附录五 罗振玉唐书宰相世系表补正之采正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新增附录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提要辩证
后记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姓氏索引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人名索引
刚收到这套《元和姓纂》,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单凭其精美的外包装和严谨的学术定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我一直认为,了解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我们的血脉传承,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套书的编纂显然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目录的条理清晰,到内容涵盖的广泛性,都体现了编者高超的学术水准。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在“四校记”部分的呈现,这表明了编者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是极其严谨和审慎的,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细微之处,辨别可能的讹误,从而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非常在意,追求知识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的人来说,这种“二度创作”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姓氏的演变脉络,以及那些背后蕴含的丰富故事。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深处的大门。
评分最近刚开始接触这套《元和姓纂》,整体感觉非常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浩瀚的姓氏海洋。我一直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考证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用心,虽然是古籍类书籍,但阅读起来并不感到生涩,注释清晰,方便查阅。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对每一个姓氏的梳理,不仅列出了姓氏的起源,还深入探讨了其流传的区域、代表性的郡望和堂号,甚至还提及了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姓氏的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现,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脉络。我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查找我关注的几个姓氏,希望从中能够获得更详实的资料。而且,据我所知,这套书的“四校记”部分,是对原文进行校勘和辨析的重要文献,这对于我们这些注重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原文的细微之处,辨别可能存在的讹误,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信息。对于任何对中国姓氏文化、古代历史和文献校勘感兴趣的读者,这套书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这套《元和姓纂》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无论从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它都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厚厚的几卷书,精美的装帧,本身就足以吸引那些对传统文化有情怀的读者。我平时阅读一些古代史籍,常常会遇到一些姓氏方面的问题,例如某个名臣的姓氏如何而来,某个家族的郡望是哪里,这些零散的信息总是让我觉得不够系统。而这套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初步浏览了一下,发现它收录的姓氏数量非常庞大,而且对每个姓氏的追溯都非常详尽,从远古的传说,到历朝历代的变迁,再到后来的分支和发展,都有涉及。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四校记”,这对于像我这样希望深入研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的人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这意味着书中不仅有内容,还有对内容的严谨考证和辨析,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真实面貌至关重要。我打算花一段时间好好研读一番,相信这套书一定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学术体验。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套《元和姓纂》的时候,我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元和姓纂”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权威感。书籍的整体设计非常符合我对古籍类图书的想象:质朴又不失典雅,封面上的文字庄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一直对古代的文献和名物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家族体系时,姓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套书显然就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而生的。它的内容非常系统,对于每个姓氏的追溯都力求详尽,从起源、演变到分布、名望,几乎涵盖了姓氏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它还附带了“四校记”,这意味着在原有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校勘和辨析,这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从而更深入地把握知识的本质。我准备静下心来,花点时间好好钻研一下,相信这套书一定会成为我研究古代历史道路上的重要伙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封面,搭配烫金的字体,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非常有分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非常不错,厚实而略带泛黄,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我一直对古代姓氏文化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每个姓氏背后都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家族故事。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光是翻看目录,就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博大精深。各种姓氏的起源、演变、郡望、堂号等等,信息量太庞大了。我尤其期待能够找到关于我自家姓氏的记载,了解它的源流,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据我了解,这套书还附带了“四校记”,这简直是如虎添翼,对于考据严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极大的价值。这意味着在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上,会有更大的保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姓氏文化的朋友,我非常推荐这套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历史文化百科。
评分好东西。好给力。好了京东加油。好干掉某猫。
评分《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
评分好书,治古史必备。买来还未及拆封呢,不过看起来印刷不错呢,还是评价一下咯。
评分国历代姓氏学著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瑰宝。现从历代姓氏学著述中,选取学术性较高,影响较大的九种作简要介绍。
评分郑樵氏作《族略》,全祖其文,盖亦服其该博也。但宝以二十旬而成书,援引间有讹谬。且当矜尚门第之时,各据其谱牒所陈,附会攀援,均所不免。观《白居易集》自叙家世,以白乙丙为祖,而云出自白公胜。颠倒时代,悖谬显然,其他可知。洪迈《容斋随笔》称《元和姓纂》诞妄最多,盖有由也。然於唐人世系则详且核矣。书至宋,已颇散佚。故黄伯思《东观馀论》称得富弼家本,已阙数卷。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绝无善本,仅存七八。此本在《永乐大典》中,皆割裂其文,分载于太祖《御制千家姓》下,又非其旧第。幸原序犹存,可以考见其体例。今仍依《唐韵》,以四声二百六部次其后先,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各条补其阙佚。仍厘为一十八卷。其字句之讹谬,则参校诸书,详加订正,各附案语於下方。
评分“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袁)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眇房。郝利亲,冯汉疆。戴护君,景君明。董奉德,桓贤良。任逢时,郝仲郎,田广由,荣惠常。乌承禄,令狐横。程忠信,吴仲皇。许终古,贾支仓。陈元始,韩魏唐。掖容调,柏杜阳。曹富贵,李尹聚。萧彭祖,屈宗谈。……” 从上述引文,可看出该书的几大特点:
评分?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套装共3册)
评分3.《元和姓纂》
评分《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