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全彩大全版)》通过2010张彩图、390幅病原菌墨线图,180万文字,详细介绍了全国南方、北方48种落叶和常绿果树上的常见病虫害1000多种,其中落叶果树病害412种,害虫546种,常绿果树病害239种,害虫237种。书中录入的病原采用最新的分类系统,病原描述、防治方法和技术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目前最具现代气息的精编果树植保大全。本书体现了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可做为中国进入21世纪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防治现代果树病虫害的实用指南,是各地果树站,植保站,农技站,林果站,农药经销人员鉴定、识别病虫害的工具书,也可供果林科技人员、广大果农、城乡绿化人员、农林院校师生参考,并可做为水果产区农家书屋必备图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果树种类迅速增加,种植结构不断调整,集约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程度不断提高,外来危险性生物不断侵入,再加上有害生物自身变异和冰冻雨雪灾害频发,我国原生性重大有害生物频繁暴发,农业生物灾害此起彼伏,果树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当前,果产品优质、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市场竞争的关键和众多消费者的普遍需求。因此,防治病虫害、提高果产品质量已成为新形势下果树种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全国来说,如何针对我国48种果树上千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做到科学防治,达到最佳防治效果,首先需要对生产上出现的病虫害做出准确的识别诊断,了解其发生规律,对症进行防治。如石榴因其独有的延缓衰老、预防动脉硬化、减缓癌变进程的作用被认知,现在被誉为"人类已知的最具抗衰老作用的木本植物",这使得石榴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但石榴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和冻害发生普遍且严重,是直接造成石榴毁产的主要原因。就拿桃蛀螟和石榴干腐病来说,经常出现十果九蛀的情况,这主要是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怎么掌握最佳时期才是防治的技术关键。2008年安徽出现了梨树炭疽病大流行,四川出现了柑橘大实蝇大面积暴发成灾,造成人们不敢吃橘子,引发橘果类滞销,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果树在发展过程中随果树品种更替、栽培方式变化,防控技术和病虫害都在发生变化。20世纪70~80年代,苹果小国光品种上炭疽病为害突出,90年代更换富士品种后,轮纹病成为主要病害。进入21世纪实施套袋栽培后,早期落叶病、枝干轮纹病成为苹果树的主要病害,黑点病也随之出现了。蛀果害虫桃小食心虫由主要害虫变成次要害虫。蛀叶的金纹细蛾由次要害虫变成主要害虫。梨圆蚧在一些果园又猖獗起来。生产上果农急需掌握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技术,其难度要比推广新品种和新栽培技术大得多。
面对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长期以来我国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控制病虫为害。现在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生物灾害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正在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新理念。我国已把植物保护工作提高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和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植保体系构架正在兴建。一支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正在形成。其中科技是贯穿始终的首要推动力,要把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果农素质的道路上来。
现在全国水果面积已发展到1.6亿亩,年产量1.2亿吨。我国出口的苹果、梨已获南非市场检疫准入,苹果、梨进入欧美市场,果品贸易不断上升。及时发现并封锁防治对梨出口有重大影响的梨枯枝病,及时销毁感染栎树猝死病的苗木,及时拦截苹果蠹蛾及柑橘溃疡病人为扩散都是重要的防止病害流入和传出的手段。我国的苹果、梨、柑橘质量有所提高,一些填补果品淡季的应时小树种李、杏、大樱桃、枇杷、石榴、草莓、芒果、荔枝、龙眼、橄榄、油梨、西番莲、杨桃等的种植有了长足发展,再加上草莓、樱桃、李、杏、桃、油桃、葡萄利用日光温室进行设施栽培、进行反季节生产,病虫害防治更加复杂。针对上述问题,90年代出版的老图谱早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追上来,本书作者一直在拍摄果树病虫害彩色照片,全面收集果树病虫害防治资料,在全国众多专家支援下,现在原图谱基础上,升级出版图文混排的《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以适应防治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害的需要,为加快全国标准果园创建步伐做些贡献。全彩大全版用2010幅彩图、390幅病原图、180万文字,介绍全国南北方48种落叶果树和常绿果树上的病虫害1000多种,其中落叶果树病害412种,害虫546种,常绿果树病害239种,害虫237种,成为中国现代果树病虫识别与防治大全。从广度上看相当于48本小册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果树上的害虫有一部分是专门为害一种果树的专性寄主害虫,大部分是多寄主的害虫,如桃蛀螟果树型新学名为Conogethes punctiferacis,能为害100多种植物,除幼虫蛀害桃、李、杏、苹果、无花果、梅、樱桃、石榴、葡萄、山楂、柿、核桃、板栗、柑橘、荔枝、龙眼、枇杷、芒果、香蕉、菠萝、柚、银杏等果树外,还为害玉米、向日葵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橘小实蝇等为害果树种类也很多。对于这些多寄主的害虫,按常规只写一次即可,但实际上同是桃蛀螟,在南方、北方发生代数、各地发生时期、在不同树种上为害情况又各有特点,为了保持每种果树病虫害的系统全面,便于使用,减少参见出现频率和重复,只好在重要寄主树先做全面介绍,以后再出现时做简要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了内容系统性,又节约了篇幅。
现在我国出版的图文混排同类书,已经很简单了,也有读者反映病害的病原和病原图,害虫的形态特征还是需要的,尤其是鉴定时很需要!对此本书保留了全写的内容,做到全、简搭配,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需要。关于病原或称菌物,近年我国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菌物》、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真菌学》,《中国真菌志》已出版30多卷,最近又出版了《植物病理学(第5版)》、《沈阳昆虫原色图鉴》、《中国园林害虫》等专著,为我们摄写本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本图鉴的病原按照国际菌物分类系统发展趋势,参照世界通用的《菌物词典》第9版(2001年)和2002年Cavaller smith对前几年提出的生物八界分类系统进行的修订,把生物分为6个界:即细菌界、原生动物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假菌界。本图鉴把有关病原或称菌物按6界系统进行规范,分别把书中的病原菌一一列出新的归属。新的分类系统中:原生动物界(包括黏菌门、根肿菌门);假菌界(包括丝壶菌门、卵菌门);真菌界(包括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无性型真菌,又称无性孢子类);细菌界,包括薄壁菌门、厚壁菌门、软壁菌门(又称柔壁菌门);动物界线虫门;植物界中的被子植物门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这个新分类系统与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保持一致,以利教学和生产紧密结合及学术交流。至于病毒病的学名按世界统一标准订正。
本书内容新,不仅病原或称菌物首先采用新的分类系统,病原真菌形态特征也采用中国真菌分类专家的最近研究成果和病原图,病虫学名均按《中国真菌志》、《沈阳昆虫原色图鉴》、《中国园林害虫》等新专著订正其中文名,拉丁学名。使本书质量明显提高;书中选用了一大批确有实效的新杀虫、杀菌剂,并按2009年和2010年农药管理信息汇编订正。农药名称一律用中文通用名,书后附有新编中国现代果树农药使用技术简表。
本书的出版得到全国众多专家的支持。帮助我们的专家有:戚佩坤先生、稽阳火先生、成卓敏先生、徐公天先生、张治良先生、杨子琦先生、何振昌先生、徐志宏先生、王璧生、罗禄怡、刘开启、高启超、刘兵、王洪平、夏声广、吴增军、许渭根、梁森苗、宁国云、康振生、张炳炎、陈福如、李元胜、邱强、蒋芝云、冯玉增、彭成绩、张玉聚、郭书普、吴鸿、邓国荣、李剑书、王立宏、林晓民、刘联仁、胡淼等,其中有些专家提供了宝贵的图片,使本书系统全面,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现代果树病虫原色图鉴》。云南农业大学张中义教授为本书鉴定部分标本,本书还得到了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北京农友科技图书书店的支持,在本书出版之际致以诚挚的谢意。果树植物保护内容浩瀚,日新月异,且由于我们的知识构成和水平的限制,书中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同行和果农批评指正。
吕佩珂研究员 苏慧兰高级农艺师
2013年3月于北京
作为一名园艺专业的学生,我总觉得很多专业书籍在理论深度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道鸿沟,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过于简化流于表面。然而,这本图鉴的编写风格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描述语言精准而严谨,每一个学名和术语的使用都恰到好处,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但同时,它又通过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大量的现场照片,将复杂的病理机制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解释某种真菌的侵染途径时,书中结合了显微照片和宏观病斑照片进行交叉验证,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病原体在植物体内的生命周期。我甚至发现它对一些地方性、不常见的病虫害也有所收录,这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认识到果树病虫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远比课堂上接触到的要丰富得多。
评分说实话,这类专业图鉴我手里至少有三四本,但很多时候都是束之高阁,因为它们要么是太老了,很多新出现的抗性病害没有收录,要么就是图例太少,根本无法覆盖实际工作中的所有情况。这本图鉴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的“新”和“全”。它似乎是基于近些年的田间数据更新的,里面提到的很多新出现的虫害类型和抗药性变异,都在其他旧版本里找不到清晰的对应。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防治误区的解析,书中明确指出了几种常见的错误用药习惯,这些都是血淋淋的教训,能有效避免新手走弯路。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思路,让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库,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吸收新信息的参考工具。
评分这本厚厚的画册刚拿到手,首先被它精美的印刷质量所震撼。那种色彩的饱和度和细节的清晰度,简直能让人感受到果实表皮的纹理和病斑的细微变化。对于我这种痴迷于植物形态研究的人来说,光是翻阅这些高清彩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书中的插图布局非常科学,通常会将健康植株与受病虫害影响的植株放在一起对比,这种直观的对比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辨识难度。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生长阶段病害表现的捕捉,有些早期的、不明显的症状,往往是农户容易忽略的,但在这本书里却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果园里发现了一些叶片卷曲的情况,描述起来很模糊,但在书中对照了类似症状的图片后,我立刻锁定了几种可能性,并根据图鉴的引导,最终确认了病因。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价值连城。而且,这种高标准的视觉呈现,也让这本图鉴在学术交流中显得格外专业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容排版也值得称赞,这让长时间查阅的体验变得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使在光线不佳的棚内翻阅,图片也不会反光刺眼。更重要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做得极为人性化。我常常不是知道病名来查,而是根据症状,比如“叶片出现黄化斑点”或“果实表面有蜡质分泌物”,就能快速定位到相关章节。这种多维度检索的能力,极大地节省了紧急情况下查找信息的时间。而且,图鉴中对不同地区的常见病虫害进行了大致的地域区分,这对于跨区域调运或交流经验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总而言之,这本图鉴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模糊的田间问题,转化为清晰的、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超乎预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结合了多年田间经验的实战手册。我注意到,在描述每一种病虫害时,作者团队似乎非常注重“可操作性”。他们没有仅仅停留在给出病名和图片,而是深入到发病规律、发生条件以及最关键的——防治策略的描述上。特别是关于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部分,内容详实且具有很强的地域适应性,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平衡产量和农残风险的种植户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上次遇到一种飞虱爆发,传统的化学药剂效果不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参考书中推荐的几次用药间隔和替代方案,调整了喷洒的策略,结果显著改善了虫口密度。很多老果农可能会依赖经验,但这本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系统化的应对流程,让经验得以固化和优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