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的故事》是房龙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房龙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的故事从远古的时候讲起,讲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源起,讲述希腊与罗马时代的辉煌,沿着宗教兴起的线索讲述到中世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从城市的兴起、文艺复兴、讲述到世界性的变革和各国的革命。在追溯到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时,也讲述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评述他们的功过。
作者简介
作者:(美)房龙 译者:夏欣茁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读者众多。他是伟大的知识普及者,大师级人物。从1913年起,他开始写书,直到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代表作包括《宽容》、《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房龙地理》等。郁达夫曾说。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变得娓娓动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永恒一天人间亿年
第二章 舞台的奠定
第三章 人类的始祖
第四章 史前人类
第五章 象形文字
第六章 尼罗河谷
第七章 埃及的故事
第八章 美索不达米亚
第九章 苏美尔人
第十章 摩西
第十一章 腓尼基人
第十二章 印欧人
第十三章 爱琴海
第十四章 古希腊人
第十五章 占希腊城市
第十六章 古希腊自治
第十七章 古希腊生活
第十八章 古希腊戏剧
第十九章 波斯战争
第二十章 雅典与斯巴达之争
第二十一章 亚历山大大帝
第二十二章 回顾
第二十三章 罗马与迦太基
第二十四章 罗马的兴起
第二十五章 罗马帝国
第二十六章 拿撒勒人约书亚
第二十七章 罗马的陨落
第二十八章 教会的兴起
第二十九章 穆罕默德
第三十章 查理曼大帝
第三十一章 北欧人
第三十二章 封建制度
第三十三章 骑士制度
第三十四章 教皇与皇帝之争
第三十五章 十字军东征
第三十六章 中世纪城市
第三十七章 中世纪自治
第三十八章 中世纪世界
第三十九章 中世纪贸易
第四十章 文艺复兴
第四十一章 表达的时代
……
精彩书摘
这是整个航海大发现时代最重要的一次探索。它耗时三年,以巨大的金钱和人力损失为代价才得以完成。但它证明了两件事:一是地球确实是球形的;二是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地域并不是印度的一部分,而是一个全新的大陆。从此,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开始大力开发印度和美洲的贸易。为了防止这对竞争对手爆发战争,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唯一一个经选举而登上至圣宝座的异端分子)不得不以格林威治以西五十度的经线为界,将世界等分为两个部分,史称1494年的托德西亚斯分界线。葡萄牙人可以在这条经线以东的地区建立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则获得了经线以西的开发权。这就是为什么整个南美大陆除巴西之外都成为西班牙人的地盘,而所有印度群岛和非洲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葡萄牙人,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和荷兰殖民者(这两个国家都不买教皇的账)抢走了他们的殖民地。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到威尼斯的里阿尔托时,那里号称是中世纪的华尔街,立即引发了一场大恐慌,股票和债券的价格狂跌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但不久之后,情况表明哥伦布并未真正找到通往中国的海路,威尼斯商人们这才从惊恐中恢复过来。不过达·伽马与麦哲伦的探索证明,向东由海路到印度群岛是完全可行的。到了这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两大商业中心——威尼斯和热那亚的统治者们才开始懊悔当初没有听从哥伦布的建议。不过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如今的地中海只不过是一片内海而已,他们和印度与中国的陆路贸易所占的贸易份额急速缩水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意大利的辉煌也步人了尾声,大西洋成为贸易与文明的新中心——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
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遵循着怎样一条奇特的轨迹啊!五千年前,尼罗河谷的居民们开始用文字来记录他们的历史。接着,文明从尼罗河流域传播到了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又一路从克里特到希腊再到罗马。地中海这片内海变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沿岸的城市则成为了孕育艺术、科学、哲学和教育的摇篮。十六世纪,文明再次向西转移,大西洋沿岸的国家开始成为了世界的新霸主。
有人曾断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欧洲大国之间的自杀性战争已经大大削弱了大西洋国家的重要地位。他们预言文明将跨过美洲大陆,在太平洋找到新的家园。对此,我持怀疑态度。
随着西部航线的拓展,船只的体积也在逐渐增大,航海家们的经验更是日益丰富。来自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平底船逐渐被腓尼基人、爱琴海人、希腊人、迦太基人以及罗马人的帆船所取代。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又将它们改良为横帆的帆船,直到英国人和荷兰人驾驶着满帆的帆船到来,才把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船只赶下了航海舞台。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仰赖于船只的先进程度了。飞机已经取代并将继续取代帆船和轮船的地位。下一个文明中心会出现在哪里,完全要看谁拥有最强大的空中和水上运输能力。海洋将再次成为小鱼们的宁静家园,正如它们当初与人类的始祖共同生存在大海深处时-样。
……
前言/序言
《地球的史诗:从太初之光到文明之巅》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横跨亿万年的宏大叙事,它不是讲述一个物种的兴衰,而是描摹一个星球的呼吸、演化与觉醒。 《地球的史诗:从太初之光到文明之巅》 是一部旨在超越传统历史编纂范式的综合性巨著。它将目光投向了比人类起源更为深远的宇宙洪荒,追溯了构成我们存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的源头,并以此为基石,构建了一部关于“存在”的完整编年史。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文明或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而是以地球系统科学、宇宙学、地质学、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的视角,描绘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动态画卷。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代表着地球演化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一个能量形态或物质组织层级的质变。 --- 第一部分:宇宙的熔炉与行星的诞生(The Cosmic Crucible and Planetary Genesis) 本部分始于时间本身的诞生——“大爆炸”的余波。我们不再把宇宙视为一个静态的背景,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剧变和化学合成的动态过程。 核心内容聚焦于: 元素炼金术: 恒星的生命周期,特别是超新星爆发如何成为播撒重元素(碳、氧、铁等构成生命和行星的基石)的宇宙工厂。我们详细分析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混乱与吸积过程,探讨了地球原始内核、地幔和地壳是如何在引力、热能与放射性衰变的作用下分层固化的。 “撞击纪元”的洗礼: 重点阐述了冥古宙(Hadean Eon)时期,月球的形成撞击、火星大小天体的撞击如何塑造了地球的初始形态,并为早期水循环和大气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不是简单的地质事件罗列,而是对这些极端物理条件如何孕育出化学复杂性的深入探讨。 原始海洋的化学汤: 追溯了水圈的形成,以及地质活动释放的火山气体如何构成了早期大气。重点描绘了早期海洋内部,在深海热泉口、富含矿物质的岩石表面,有机分子如何克服熵增的挑战,开始进行自我复制的尝试。 --- 第二部分:生命的黎明与蓝色的革命(Dawn of Life and the Azure Revolution)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硬件”的构建,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对“软件”——生命——起源与早期形态的细致解剖。 核心内容聚焦于: 从无机到有机: 探讨了生命起源的多种理论模型,特别是对早期遗传物质(可能是RNA世界)的结构稳定性、能量获取机制(如原始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的化学分析。不涉及任何宗教或哲学思考,纯粹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化学动力学。 原核生物的统治与“大氧化事件”: 详细描述了蓝细菌(Cyanobacteria)的出现,这被视为地球历史上最重大的环境工程项目。我们分析了氧气从一种有毒副产品,如何逐渐积累并彻底改变了地球化学循环——氧化了地表矿物,改变了海洋的颜色,并为需氧生物的爆发性进化铺平了道路。这部分将氧气视为一种地质力量,而非仅仅是呼吸的产物。 真核生物的内共生奇迹: 深入研究了线粒体和叶绿体通过内共生(Endosymbiosis)进入原始细胞,如何极大地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这是复杂生命结构得以出现的关键物理化学飞跃。 --- 第三部分:多细胞的崛起与寒武纪的爆发(The Rise of Multicellularity and the Cambrian Explosion) 这一部分标志着生命形态的复杂化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从单细胞的“微生物圈”跃升至宏观生物的时代。 核心内容聚焦于: 全球气候的冰封与解冻: 详述了“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即多次全球性冰期对生命进化的压力与选择。探讨了冰盖下的极端环境如何促进了新的代谢途径的出现,以及冰期结束后,营养物质被释放到海洋中,为生命的大爆发积蓄了化学势能。 身体蓝图的定型: 聚焦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关键的形态发生基因(Hox Genes)的出现如何允许生物体发展出多样化的身体轴、附肢和器官。我们以地质记录中发现的早期奇特生物群(如埃迪卡拉生物群和更晚的早期节肢动物化石)为例,分析了硬壳、骨骼等矿化结构对捕食与防御的进化影响。 陆地的征服: 描述了植物和真菌如何首先走出水域,改变了陆地的风化模式和土壤的形成过程,从而为后来的动物登陆创造了生态位。这被视为生物圈对岩石圈和大气圈的第一次大规模化学重塑。 --- 第四部分:超级大陆的漂移与生命的大筛选(Supercontinents and the Great Filters) 本部分着眼于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与生物圈的周期性互动,特别是五次“大灭绝”事件对进化树的修剪作用。 核心内容聚焦于: 板块构造的驱动力: 解释了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如何驱动了盘古大陆(Pangaea)的聚合与分裂。重点分析了大陆漂移对洋流、气候模式和生物地理分布的长期影响。 “大灭绝”作为进化的催化剂: 详细分析了二叠纪末期(Permian-Triassic Extinction)和白垩纪末期(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事件的地球物理或外来冲击成因。我们着重于分析这些灾难性事件如何清空了生态位,使得幸存的谱系得以快速辐射演化,例如恐龙时代的兴起及其终结。 脊椎动物的崛起与多样化: 叙述了从海洋鱼类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以及最终哺乳动物和鸟类在不同大陆格局和气候背景下的适应性辐射。 --- 第五部分:生物圈的复杂化与地质时间的缩影(Biosphere Complexity and the Temporal Miniature) 本部分将视角收回到近期的地质时间尺度,关注哺乳动物时代的演化路径,并探讨生物圈对大气化学的持续影响。 核心内容聚焦于: 冰期旋律与生态系统的重构: 描述了新生代(Cenozoic Era)中,全球冷却趋势如何导致草原的扩张和森林的收缩,以及这如何塑造了现代哺乳动物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化学循环的再平衡: 分析了生物活动(如碳的生物泵、土壤的形成)如何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含量,从而影响了地球的平均温度,展示了生物圈作为恒温器的角色。 时间尺度的感知: 最后一章通过将数十亿年的地质时间压缩到可感知的尺度,引导读者反思任何单一生命形式在宏大时间河流中的短暂性。本书的结尾回归到对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敬畏,强调其内在的物理法则和化学定律所驱动的、永不停止的演化动力。 --- 《地球的史诗》 是一部为所有对“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根本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准备的地图集。它没有神话,没有英雄,只有能量、物质和时间在极端条件下的深刻互动。它描绘了行星本身如何成为其上一切事物的最终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