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台湾四百年-精装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倬云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文化
  • 历史
  • 文化
  • 台湾
  • 精装本
  • 珍藏版
  • 社会
  • 政治
  • 风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王府井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77043
商品编码:11256613122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台湾四百年:历史的沉浮与现代的建构 一本深入探索台湾历史脉络、文化交织与身份认同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时间序列的编年史,而是一部立体而多维的台湾史诗。它以宏大的视野和细腻的笔触,追溯了自史前文明萌芽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台湾岛,考察了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汗水、构建社群、经历剧烈变迁的每一个关键历史节点。本书旨在揭示,今日台湾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文化特质乃至民众心态,是如何在四百年的风云变幻中被雕刻、塑造和不断重塑的。 第一编:岛屿的初啼——史前、原住民与早期海洋接触 在欧洲人大规模抵达之前,台湾岛早已是多元文化共存的舞台。本编首先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描绘了台湾岛上南岛语族社群的生活图景。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等)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土地伦理与生态智慧。他们如何与这片多山的、多雨的岛屿环境共生,发展出独特的“部落文明”。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本书不回避早期国际竞争的视角,深入分析了十六世纪葡萄牙水手的惊鸿一瞥,以及西班牙人在北部的短暂驻扎。重点在于阐述,这些外部势力的出现,如何首次将这个孤立的岛屿,推入了全球贸易和权力角逐的漩涡之中。 第二编:殖民的烙印——荷兰、明郑与清帝国的版图 本篇的核心在于分析系统性的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基础的重塑。 荷兰统治时期(1624-1662): 我们不再将荷兰东印度公司仅仅视为贸易者,而是现代殖民体制的奠基者。详细剖析了他们如何建立堡垒(如热兰遮城)、推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并引入汉人垦丁,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早期商品经济的雏形。同时,本书也关注传教士的工作,以及荷兰人与原住民关系紧张的根源。 明郑时期(1662-1683):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标志着汉文化治理的首次大规模确立。本编侧重研究郑氏政权如何试图将台湾转化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其在田制、教育和军事上的布局,为后续的汉化进程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调。 清朝统治(1684-1895): 清廷对台湾“边疆”的治理策略极其复杂,经历了从“姑息”到“开山抚番”的转变。我们细致考察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对渡台禁令的松弛与收紧,以及因此产生的械斗、民变(如朱一贵、林爽文事件)的社会根源——土地矛盾、族群张力与官方腐败。本书力求呈现,正是清朝后期,尤其是在海防压力和洋务运动背景下,台湾才真正被纳入中央帝国的经济和军事体系,完成了从“化外之地”到战略要地的蜕变。 第三编:现代化的阵痛——日治时期的激荡与重塑(1895-1945) 马关条约的签署,使台湾迎来了长达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统治,这是台湾历史中最为剧烈也最具争议的现代化阶段。 本书以批判性的眼光,探讨了日本殖民政府如何推行“内地延长主义”的温和与高压并存的政策。一方面,我们肯定了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港口、卫生系统)、土地调查和教育普及方面带来的现代化遗产;另一方面,我们深刻剖析了其在经济上的掠夺性(如“米糖经济”),以及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压同化政策。 对于“皇民化运动”,本书进行了细致的社会心理分析,考察了台湾精英阶层与普罗大众在面对“大东亚共荣圈”时的复杂选择与挣扎。通过对日治时期知识分子群像的刻画,展现了现代台湾文化认同在“日本性”与“本土性”之间的撕裂与融合。 第四编:战后的转型与认同的迷雾(1945至今) 二战结束,台湾的命运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接收与冲突(1945-1949): 本编首先梳理了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初期的行政混乱与经济失控,并深入分析了“二二八事件”的爆发及其深远的历史遗留问题,着重探讨了初期的“中央”与“地方”之间信任的崩塌过程。 威权体制下的社会经济奇迹: 随后,本书详述了戒严时期台湾如何在美国援助和自身努力下,成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同时,也无畏地揭示了政治高压下,民间社会、知识分子和党外运动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抗争。 民主化的浪潮与身份的再确认: 随着解除戒严和后续的民主化进程,台湾社会迎来了空前的政治自由化。本书详尽记录了野百合学运、政党轮替等关键事件,并探讨了在全球化与本土意识觉醒的背景下,台湾“身份认同”议题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当代政治与社会讨论的核心。本书不会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呈现了不同世代、不同族群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多元且持续的探索过程。 结语:面向未来的岛屿叙事 本书最后总结了台湾四百年历史所留下的深层印记——一个在海洋文化、大陆文明、殖民现代性与本土意识之间不断进行张力平衡的独特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种复杂的、充满韧性的生命经验的集合体。通过回顾历史的崎岖道路,读者得以更清晰地理解今日台湾在世界舞台上的独特地位与未来的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总觉得会是长篇大论的官方定调,读起来会很费劲。然而,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却异常流畅且富有张力,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遣词造句考究却不矫揉造作,很多地方的论述逻辑清晰得像是一条条被精心梳理的丝线,引导着读者的思绪层层深入,却又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让人不得不停下来细细揣摩。它不像是在“说教”,更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即便是涉及复杂的制度演变,作者也能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解读,保证了可读性的同时,学术的严谨性也并未打折扣。对于想要了解特定历史脉络,但又不想被艰涩术语困扰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极佳的桥梁。

评分

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寻找一些能够解释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历史基因”。读完之后,我发现它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在探讨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演变时,作者的分析具有穿透性。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化元素的交融与冲突的描述,让我对“本土性”和“外来影响”之间复杂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某一特定节日的习俗,在书中被追溯到了几个世纪前的不同文化互动中,这种溯源过程极富启发性。它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对特定地域文化基因图谱的绘制。对于那些对文化人类学、社会变迁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历史坐标系是无比宝贵的,它帮助我们理解脚下的土地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以及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摸起来细腻光滑,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尤其是那些历史图片的印刷质量,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之处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将人瞬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的版式布局也颇为讲究,文字与图表的穿插布局错落有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反而有一种典雅的韵味。对于我这种对书籍的物理形态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完全是视觉和触觉的双重享受。每次翻阅时,那种墨香与纸张的清雅气息混合在一起,都让人心生敬畏,觉得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精装的厚重感和细节处理,无疑让它超越了一般的阅读材料,成为书架上一个亮眼的存在。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变迁,这本书的叙述角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它没有局限于宏大的政治事件叙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阶层民众在历史洪流中的生活细节和心理轨迹。比如,书中对早期移民拓荒时期的衣食住行、习俗礼仪的描摹,细致到令人咋舌,让我对“生活史”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深化。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擅长从微观的切口切入,然后徐徐展开一个时代的侧影,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避免了传统史书的枯燥感。读完相关章节后,我甚至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社会现象,其根源究竟埋藏在多早以前的土壤里。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视角去审视历史的进程,远比教科书上的干巴巴的论断要生动得多。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审慎和克制。在众说纷纭的议题面前,书中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种观点并存的局面,并通过详实的注释和引文来支撑其论述的可靠性。这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和对历史真相的尊重。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话题的处理方式尤为巧妙,既保证了叙述的完整性,又避免了陷入不必要的意识形态的泥潭,让读者能够基于扎实的史料去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不预设立场”的写作态度,在当代许多历史解读作品中是相对少见的。它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也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持重和可靠,值得反复玩味和对照研究,绝对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式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