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铸成日记》这本书,我真心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当我翻开它的第一页,仿佛就被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吸引住了,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朴实而又深沉的力量,他记录下的不仅仅是时代的洪流,更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一份份细微的感受和思考。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细节而驻足,因为一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书中那些生动的人物,那些鲜活的事件,都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我能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他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定,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他的日记,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在深夜里促膝长谈,分享着岁月的点滴,感悟着人生的无常。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段历史的见证,一份份情感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历史是如何由无数个个体共同塑造的。
评分《徐铸成日记》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馈赠。它以一种极其个人的视角,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重要节点。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并没有将历史事件进行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作者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亲历了那个年代的某些片段。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朴素的力量,不矫揉造作,却字字珠玑。他对于事物的判断,对于人性的洞察,都显得十分深刻和独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时代的洪流中,作者也始终保持着一份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份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思考。
评分不得不说,《徐铸成日记》带给我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也不是那种高谈阔论、理论深刻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股清流,缓缓地流淌进我的心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但正是这种平实,反而让我感受到了文字背后强大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生活细节的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情世故。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味道,看到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景。书中对个人情感的描绘也十分细腻,既有慷慨激昂的时刻,也有低回婉转的忧伤,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个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在场感”,仿佛作者就在我身边,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评分《徐铸成日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史书。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俯视历史,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察和记录时代的变迁。作者的文字质朴而有力,就像一股涓涓细流,缓缓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太多的细节,那些细节让我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他对于自身情感的记录也相当细腻,有得意时的意气风发,也有失意时的黯然神伤,这些都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个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温度”,它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的书。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徐铸成日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它的期望值并没有很高,我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史料读物。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读起来毫无障碍,而且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他记录的事件,无论是重大的还是琐碎的,都写得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人物的刻画,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十分真挚,让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那个年代人们的喜怒哀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时代,更像是认识了一群活生生的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和鲜活,它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1938 年 5 月 1 日至是年 6 月 27 日 , 发表杂 文 、短论八十余篇 。同王任叔一样拿起杂文 武器的还有唐弢 、柯灵 、文载道 、周木斋 、周黎 庵等 。他们的杂文 ,如鲁迅先生所说 ,虽“不 敢说是史诗 ”,但“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 ”,也 可以说 ,投映着那个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绝续 之秋的时代 。举凡国内 、国际的经济 、政治 、 军事 、文化 、外交 、哲学 、文学 、历史 、艺术和人 们的思想情绪 、精神状态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 ,无不关涉 ,无不状写 ,无不论评 。国内外 军政要人 、革命家 、思想家 、哲学家 、工人 、农 民 、士兵 、商人 、学生 、教师及一般市民 ,法西 斯头子 、叛徒 、特务 、汉奸 、无耻文人等各色人 物 ,都以各自的音容 、体貌 、步态集于他们的 笔下 ,走 进 他 们 的 杂 文 天 地 。或 叙 述 , 或 状 写 ,或评议 ,或赞扬 ,或同情 ,或揭露 ,或谴责 , 或鞭挞 。表达着他们分明的是非 ,热烈的好 恶 ,鲜明的主张 。但大多篇章都紧紧围绕着 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这一主题 。
评分过了一天,可能是康生之流授意的吧,在《光明日报》登了一条署名“新闻”,说我去年在民盟新闻小组谈过,《文汇报》复刊后,将一切听罗隆基的指挥。真是白昼见鬼。新闻界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个人很倔强,从来不盲目接受什么人的指使,而且,任何人也不会这么笨,会当众说出心里的打算。
评分这本运动档案汇编的一百二十一篇文字,大体勾勒出徐铸成在三场政治运动中不断逆转的人生轨迹。最初是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还算“和风细雨”,他的“思想检查”对自己作了初步否定;其后是1957年夏开始至次年收尾的“反右”,已属“疾风骤雨”,他被打成“右派”交代“反党罪行”时对自己基本否定;最后是1966年至1971年“文革”初、中期,势如“狂风暴雨”,他提交的许多思想汇报、罪行交代等对自己来了个彻底否定。前后二十年,他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渐次丧失,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后又成为从被严格监督到控制使用的边缘人。但在漫长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自我否定之外,也曾有过一个短暂的自我肯定期。我曾见过一些文字材料,也可视为档案而为该书漏收,足可证明这一点。这里,且举三件材料为例,是徐铸成“右派”摘帽前后的另类自述,更为切实而详细地反映他在这场运动过后的认知变化,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遗。
评分这本运动档案汇编的一百二十一篇文字,大体勾勒出徐铸成在三场政治运动中不断逆转的人生轨迹。最初是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还算“和风细雨”,他的“思想检查”对自己作了初步否定;其后是1957年夏开始至次年收尾的“反右”,已属“疾风骤雨”,他被打成“右派”交代“反党罪行”时对自己基本否定;最后是1966年至1971年“文革”初、中期,势如“狂风暴雨”,他提交的许多思想汇报、罪行交代等对自己来了个彻底否定。前后二十年,他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渐次丧失,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后又成为从被严格监督到控制使用的边缘人。但在漫长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自我否定之外,也曾有过一个短暂的自我肯定期。我曾见过一些文字材料,也可视为档案而为该书漏收,足可证明这一点。这里,且举三件材料为例,是徐铸成“右派”摘帽前后的另类自述,更为切实而详细地反映他在这场运动过后的认知变化,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遗。
评分围绕若干主题的日记摘抄
评分先后在《大公报》、《文汇报》工作的徐铸成先生,在几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由于生活颠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记时断时续。这些日记有的在早年的战乱流离中遗失,有的在政治运动中被查抄而未发还。这本《徐铸成日记》,就是从作者现存的日记中选取了1947年、1949 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这七个片段,参与、见证了国共内战、建国大业、朝鲜战争、中苏友好、“反右”运动、整理文史资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当典型的历史代表性。日记原文均据作者手迹实录,不做删改。原文中涉及的人与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范围内作了大量注释,使得本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都大大增强,极具史料价值,是读者走进20世纪中国、触摸历史时不可多得的读物。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中国著名记者、新闻评论家和新闻学家。
评分杂文的抨击 ,并未完了 ”。①延宕至新时期以
评分这本运动档案汇编的一百二十一篇文字,大体勾勒出徐铸成在三场政治运动中不断逆转的人生轨迹。最初是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还算“和风细雨”,他的“思想检查”对自己作了初步否定;其后是1957年夏开始至次年收尾的“反右”,已属“疾风骤雨”,他被打成“右派”交代“反党罪行”时对自己基本否定;最后是1966年至1971年“文革”初、中期,势如“狂风暴雨”,他提交的许多思想汇报、罪行交代等对自己来了个彻底否定。前后二十年,他的政治身份、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渐次丧失,生活状况不断恶化,后又成为从被严格监督到控制使用的边缘人。但在漫长的二十年里,他除了自我否定之外,也曾有过一个短暂的自我肯定期。我曾见过一些文字材料,也可视为档案而为该书漏收,足可证明这一点。这里,且举三件材料为例,是徐铸成“右派”摘帽前后的另类自述,更为切实而详细地反映他在这场运动过后的认知变化,或可作为对该书的一点补遗。
评分作为沪、港两地《文汇报》创办者之一,以及桂林、上海《大公报》总编辑,徐铸成先生1949年2月应邀从香港北上,参加新政协及稍后的开国大典,以进步报人之姿步入新社会,任上海《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他原以为将一展抱负,发挥所长,不料随着一波波政治运动兴起,却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去年10月作为“徐铸成作品系列”丛书之一,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徐铸成自述:运动档案汇编》,收录了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初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检讨、认罪交代以及对他人的检举揭发。这些都不是正儿八经的文章,既不属工作所需,更非乐意而为,因而不难揣测作者本人如若健在,是否愿意原封不动地发表出来,其中终究牵扯到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极易勾起记忆里的伤痛和无奈,有些内容甚而有损形象。然而,又确如该书封底介绍所言,“这样的历史档案,既具第一手史料价值,为1950-1970年代的历次运动保存一套独特的文本,又从一个侧面呈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心路历程,有着超越个体‘立此存照’的社会意义。”与前些年出版的聂绀弩、邵燕祥以及最近面世的李慎之的运动档案一样,这本书对研究徐铸成本人乃至一代文化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脉络不可或缺,而且对探讨随各类政治运动衍生的检讨、认罪文化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本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