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鑄成日記

徐鑄成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鑄成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43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9044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徐鑄成作品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0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工作的徐鑄成先生,在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由於生活顛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記時斷時續。這些日記有的在早年的戰亂流離中遺失,有的在政治運動中被查抄而未發還。《徐鑄成日記》就是從作者現存的日記中選取瞭1947年、1949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5年、1966年這七個片段,參與、見證瞭國共內戰、建國大業、朝鮮戰爭、中蘇友好、“反右”運動、整理文史資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當典型的曆史代錶性。日記原文均據作者手跡實錄,不做刪改。原文中涉及的人與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範圍內作瞭大量注釋,使得《徐鑄成日記》的資料性和可讀性都大大增強,極具史料價值,是讀者走進20世紀中國、觸摸曆史時不可多得的讀物。

作者簡介

  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傢和新聞學傢。
  1927年進入國聞通信社從事新聞工作,後在《大公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桂林和上海版總編輯,係上海和香港《文匯報》主要創辦人,先後任總主筆、總編輯和社長,是中國現代報業史上一些重要事件的參與者,亦是半個多世紀政海波瀾中許多重要人物及活動的見證人。一生著述頗豐,撰寫瞭大量新聞評論和通訊、遊記和雜文,晚年除瞭撰有不少迴憶新聞生涯中親曆親聞的文字外,還從事傳記文學創作,並緻力於新聞傳播教育事業,兼任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校教授,主持創辦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對一些新聞理論問題和實踐活動做瞭迴顧和總結。

目錄

前言

1947年

1949年

1951年

1957年

1958年

1965年

1966年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1938年赴上海齣任《文匯報》總主筆,一舉成名。1939年7月《文匯報》停刊後,重返《大公報》,先後任港版編輯主任、桂林版總編、滬版總編。1946年3月離開《大公報》,再任《文匯報》總主筆至1947年5月被封。1948年創港版《文匯報》。1949年應邀“知北遊”,參與政協會議。隨後主持《文匯報》在滬復刊。1957年被打為右派。 1979年起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復旦大學新聞係、廈門大學新聞傳播係兼職教授。 1981年,爭鳴雜誌總編輯溫輝與徐鑄成閤作籌辦《爭鳴日報》。論著有《報海舊聞》、《舊聞雜憶》(正、續、補三編)、《新聞叢談》、《張季鸞先生傳》等。晚年從事新聞教育和新聞學研究。提倡“新聞烹調學”,強調新聞工作者要講究新聞工作的藝術,報紙、廣播、電視的新聞,應有吸引人的內容;新聞寫作應準確、生動,同時注意掌握分寸;精心製作標題;版麵布局勻稱。初到京時,我曾與葉聖陶、鄭振鐸、宋雲彬三位先生一起共酌(我們這四位“酒仙”,照例每人京必聚飲一次的)。宋雲彬兄嘆氣說:“我在杭州已被批過幾次,恐怕此次在劫難逃瞭!”我還寬慰他說:“可能有人真正想反黨,你是人所共知的DD的老朋友,如果我們也被打成右派,豈不令人寒心?萬一有事,誰還敢挺身擁護黨?”雲彬隻慘然一笑說:“天下已定,以後不會有什麼萬一瞭。”葉、鄭兩位也說:時局真有些看不透,究竟要發展到什麼地步?

評分

  先後在《大公報》、《文匯報》工作的徐鑄成先生,在幾十年的新聞工作生涯中一直有記日記的習慣。由於生活顛沛和工作繁忙,他的日記時斷時續。這些日記有的在早年的戰亂流離中遺失,有的在政治運動中被查抄而未發還。這本《徐鑄成日記》,就是從作者現存的日記中選取瞭1947年、1949 年、1951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這七個片段,參與、見證瞭國共內戰、建國大業、朝鮮戰爭、中蘇友好、“反右”運動、整理文史資料和“文革”初期等大事件,具有相當典型的曆史代錶性。日記原文均據作者手跡實錄,不做刪改。原文中涉及的人與事,整理者都在可能查找的範圍內作瞭大量注釋,使得本書的資料性和可讀性都大大增強,極具史料價值,是讀者走進20世紀中國、觸摸曆史時不可多得的讀物。徐鑄成(1907—1991),江蘇宜興人,中國著名記者、新聞評論傢和新聞學傢。

評分

  第一件是徐鑄成在上海市政協第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發言稿,日期當在1958年10月27日後。此時,“反右”鬥爭已經結束,他在運動後期被定為“右派”,不僅撤銷瞭全國人大代錶的資格,撤掉瞭《文匯報》社長兼總編的職務,行政級彆也從八級降到瞭十四級,但被安排列席瞭這次大會並發言。他開首就說:“我是一個還在改造中的右派分子,這次有機會參加會議,既感激,又悔恨。”隨後說明“現在,請允許我把一年多來黨如何韆方百計教育和挽救我,以及我一年多來思想上的變化經過,簡單地嚮大會匯報”。在發言中,他提到之前參加的一些活動:前一年10月起在民盟市委兩個多月集中學習、當年4月底聆聽上海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的報告、7月中加入江蘇參觀團到農村瞭解大躍進形勢、9月中起到上海郊區顓橋鄉勞動五十多天,等等。

評分

評分

三聯齣的這套日記,確切的講應該是“日記摘錄”,非全部。想起《文匯報》這段光輝的曆史,應該永久在他上麵刻上徐鑄成先生的名字。……我們不應忘記,徐鑄成先生是《文匯報》的創始人,是堅持著報人精神的創始人。抗戰時期,桂林新聞界的蓬蓬勃勃雖不說是絕後,但確已是空前。領導群倫的是《大公報》,主持《大公報》桂版筆政的是徐鑄成。他敢於說真話,也善於說真話,幾十年來,他寫的文章,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雖書生論政而大義凜然……1926年徐鑄成憑藉他人文憑進入清華,不久作弊一事敗露,被學校除名,為此校長梅貽琦曾與其麵談。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評分

評分

評分

此書與《通鑒》、《續通鑒》一脈相承,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編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陳鶴《明紀》、《通鑒綱目三編》都十分簡略,《明實錄》、《國榷》等書,史料豐富,而不便於觀覽閱讀,《明通鑒》卻妙得其中,繼承瞭《通鑒》的傳統。惟文章稍嫌闆滯,與《明朝那些事兒》等現代人所寫的通俗史書相比,雖然多瞭史傢的嚴謹,但人性的關懷卻顯得頗為不足。尋行數句,櫛次考索之間,多正統天命之辯,於重大決策之曆程頗少描繪,對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於膚泛的詔誥辭令的匯編。   然此係中國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獨此書為然。。作者並非缺乏史識,他曾著有《中西紀事》,對當時的世界大勢還比較瞭解,但執筆續作通鑒,似乎不知不覺間受瞭官修史書風格的影響。      此書之優點,在此書與《通鑒》、《續通鑒》一脈相承,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編年史的序列。此前的陳鶴《明紀》、《通鑒綱目三編》都十分簡略,《明實錄》、《國榷》等書,史料豐富,而不便於觀覽閱讀,《明通鑒》卻妙得其中,繼承瞭《通鑒》的傳統。惟文章稍嫌闆滯,與《明朝那些事兒》等現代人所寫的通俗史書相比,雖然多瞭史傢的嚴謹,但人性的關懷卻顯得頗為不足。尋行數句,櫛次考索之間,多正統天命之辯,於重大決策之曆程頗少描繪,對政治也缺乏深入刻骨之分析,流於膚泛的詔誥辭令的匯編。   然此係中國古代史籍之通病,不獨此書為然。。作者並非缺乏史識,他曾著有《中西紀事》,對當時的世界大勢還比較瞭解,但執筆續作通鑒,似乎不知不覺間受瞭官修史書風格的影響。      此書之優點,在於詳略得當,事實豐富。文筆雖與《通鑒》大有差距,但較之《續通鑒》亦不遑多讓。總之,夏夑誠《通鑒》之功臣也。於詳略得當,事實豐富。文筆雖與《通鑒》大有差距,但較之《續通鑒》亦不遑多讓。總之,夏夑誠《通鑒》之功臣也。

評分

如題。 喬·昆南為自己讀爛書做瞭一點辯護,他說:“特彆爛的書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喜感十足,不可或缺……爛到極點的書在我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為它們可以讓我們的腦筋動起來。讀好書是不需要思考的,因為作者已經替你思考過瞭,而爛書強迫你訓練頭腦,因為你要花上不少時間想這個人接下來會說什麼蠢話。”說“讀好書是不需要思考的”,恐怕不符閤事實,讀《存在與時間》或《存在與虛無》不需要思考嗎(當然,它們很可能也被喬·昆南歸入爛書行列瞭)?但喬·昆南說的讀爛書也能達到訓練頭腦的目的,我很贊同。爛與不爛,總是相對而言的——跟《曼舞雪鬆灣》比起來,沒準兒《人性的枷鎖》還算一本好書呢。同樣是爛,打59分和打13分,差彆很大。評論傢從來不會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完美主義者,因為他的使命和職責之一就是披沙揀金、矮子裏拔將軍。喬·昆南說得很對:“我們都熟悉那種崇拜質量的人:他們隻讀好書,隻看好電影,隻聽好音樂……他們以為這麼做他們就比彆人聰明比彆人好瞭,可惜並非如此:這麼做令他們低劣,在時間安排上過分挑剔、吝嗇,好像抽齣十五分鍾悠閑地翻幾頁《達芬奇密碼》就是殘暴的罪行似的……”其實,“隻讀好書”,這在邏輯上不成立。總有那種可能性存在,你眼中的好書,就是彆人眼中的爛書。《堂吉訶德》好不好?納博科夫還在課堂上當著學生的麵撕爛瞭呢。不過,話說迴來,爛書這種東西,就像豆汁兒一樣,捏著鼻子嘗過一次也就夠瞭,總去讀,就與嗜痂無異瞭。不過,喬·昆南讀爛書,遍讀羅伯特·詹姆斯·沃勒,這不算浪費時間,因為在整個社會的層麵上核算,這是浪費他一個,造福韆萬人,是替大夥兒省瞭時間,得送錦旗、寫感謝信、點贊打賞纔行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