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李嘉图全集(第5卷):讲演集

大卫·李嘉图全集(第5卷):讲演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罗·斯拉法,[英] M.H.多布 著,蔡受百 译
图书标签:
  • 李嘉图
  • 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
  • 讲演
  • 历史
  • 学术
  • 经济思想
  • 英国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著作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3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0710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英国议会下议院议员,李嘉图曾多次在任职期间发表关于经济问题的证言、演说和发言。《大卫·李嘉图全集(第5卷):讲演集》就是这些讲演稿的汇集,体现了李嘉图对济贫税、偿债基金、预算案、高利贷法令、农业萧条、银行特许状、养老金议案等多方面问题的看法。

目录

在下议院的讲话编目

在不同场合的讲话编目

卷头语

前言

布鲁厄姆勋爵关于在议会中的李嘉图的一段特写

在下议院的讲话

1819年会议

1819―1820年会议

1820年会议

1821年会议

1822年会议

1823年会议

关于高利贷法令的证词,1818年

前言

在高利贷法令特别委员会做证的记录,1818年4月30日

关于恢复现金兑付的证词,1819年

前言

向关于银行恢复兑现事宜秘密的委员会做证的记录,1819年3月4日、19日

向上院关于银行恢复兑现事宜的秘密委员会做证的记录,1819年3月24日、26日

在不同场合的讲话,1811―1823年

关于议会改革的两篇文章,1818年

前言

对议会改革的意见

为无记名投票方式辩护

附录

一、关于皮尔议案致报馆的信稿

二、韦斯顿1822年《对地主第二次讲话》的批注

译名对照表
亚当·斯密:《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导读与精要 本书简介: 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其影响之深远,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它不仅是一部探讨国民财富积累与分配的巨著,更是一部深刻剖析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市场运行机制以及政府角色的里程碑式的文献。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论点、结构脉络以及其对后续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一部分:核心理论的构建——劳动价值论与分工的威力 《国富论》开篇便着手探讨财富的真正源泉。斯密摒弃了重商主义将财富等同于金银的观念,明确指出劳动才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他提出了早期的劳动价值论雏形,认为一个社会真正的财富,在于其每年可供消费的劳动生产物总量。 随后,斯密提出了经济学中最具洞察力的概念之一——劳动分工。他以著名的制针业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分工如何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这种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同一工人操作不同步骤,更体现在不同工人专门负责某一道工序。这种分工的益处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工人熟练度的提高、时间浪费的减少,以及机器和工具的发明。 斯密深刻认识到,劳动分工的扩大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只有在需求足够大、交换媒介(货币)普及的条件下,分工才能充分展开,进而推动社会财富的积累。 第二部分:交换的媒介与价格的决定——看不见的手 在分工导致互换的需求产生后,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出现变得至关重要。斯密详细分析了货币的起源、职能以及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特性。 更关键的是,斯密阐述了市场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他区分了自然价格(Natural Price)和市场价格(Market Price)。 自然价格: 被认为是商品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或工资、利润、地租)的总和,代表了其“真实成本”。 市场价格: 则是由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暂时决定的价格。 当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时,生产者会获得超额利润,吸引更多资本和劳动力进入该行业,从而增加供给,使价格回落。反之,当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时,生产者亏损,资本和劳动力会流出,供给减少,价格回升。 正是这种内在的、无意识的调节机制,构成了斯密经济思想中最著名的比喻——“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无意中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这为自由市场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国民财富的组成与要素报酬 斯密将国民财富的构成清晰地划分为: 1. 劳动(Labor): 劳动力的报酬即工资(Wages)。 2. 资本(Stock or Capital): 资本的报酬即利润(Profit)。 3. 土地(Land): 土地的使用报酬即地租(Rent)。 他对要素报酬的分析充满了对社会阶层动态关系的洞察: 工资: 斯密认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积累速度。他倾向于支持工人阶级工资的提高,认为高工资能够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并对人口增长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他特别指出,抑制工人工资的政策是“不人道且专制的”。 利润: 利润被视为对资本家承担风险和进行资本运作的补偿。利润率的变动与资本积累的速度密切相关。 地租: 斯密将地租视为土地所有者对土地自然且原始的“使用权”的报酬,其数额往往是价格的剩余部分。 第四部分: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动力 《国富论》的核心议题在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斯密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资本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如工具、机器、建筑物)和流通资本(如原材料、待售的存货)。 他强调,只有通过节俭(Frugality)而非挥霍,才能积累资本。资本的增加使得生产性劳动(直接创造商品或服务的劳动)的投入得以扩大,从而推动国民收入的增长。这种对资本积累的重视,直接挑战了当时主导的重商主义对货币储备的迷恋。 第五部分:政府职能的界定——自由放任的逻辑 尽管斯密是自由市场的坚定拥护者,但他并非一个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为政府的职能划定了清晰的界限,构成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re)政策的理论基石: 1. 国防的责任: 保护社会免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 2. 司法和治安的责任: 建立公正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权利和契约的履行,维持社会秩序。 3. 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的责任: 投资于那些私人资本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承担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运河)以及对教育和基础科学的研究支持。 在这些核心领域之外,斯密强烈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尤其是反对政府通过关税、补贴或特许垄断来偏袒特定行业,他认为这些行为扭曲了“看不见的手”的有效性。 结语:超越时代的洞察 《国富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深刻的人性观察报告。斯密以其严谨的逻辑和广阔的视野,首次系统地描绘了一个以私有产权、自由交换和有限政府为基础的、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系。它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树立了无法逾越的标杆,对后世的经济思想、政治实践以及全球贸易格局产生了持久且决定性的影响。阅读本书,即是重温人类理解自身经济行为的源头活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经济学历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总是怀有一种特别的敬意,而大卫·李嘉图无疑是其中一位绕不开的巨匠。过往的阅读,多集中在他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济学经典著作,虽然受益匪浅,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那就是思想的“现场感”。这本书的“讲演集”形式,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李嘉图在进行思想传播时的真实状态。他是否会运用当时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来佐证他的经济学观点?他的语言风格,是严谨而学术,还是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他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关于价值、地租、利润等问题,通过一次次演讲,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听众。也许,他会巧妙地回应当时的社会争议,用他的经济学理论来阐释现实问题。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李嘉图思想的机会,更是一次对历史现场的重现,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是如何通过口头表达,影响和塑造当时的社会认知,感受他思想的温度与力量。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大卫·李嘉图全集(第5卷):讲演集》,就被那沉甸甸的纸质和跨越时空的思想所震撼。虽说李嘉图的名字与经济学紧密相连,但这本书的“讲演集”形式,预示着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场与经济学巨匠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我一直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以及他对比较优势的深刻洞察津津乐道,但总觉得这些理论在书中以抽象的概念呈现,总隔着一层面纱。这次的讲演集,我期待能从李嘉图亲口阐述的文字中,感受到他思想的温度,理解他当年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提炼出这些经济规律的。想象一下,在某个灯光昏黄的讲演厅,李嘉图站在众人面前,用他富有逻辑的语言,条分缕析地讲解着地租、利润、工资的相互关系,或是为何自由贸易能够增进国家福祉。这不仅仅是学习经济学,更像是走进历史,触摸那个时代经济思想的脉搏。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那些教科书上精炼的公式和定理,在讲演中是如何被铺陈开来,又是如何被生动地解释和论证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从“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的更高层次。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作品绝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本身,更在于他们如何将抽象的道理融入具体的语境,并以最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听者。这本书的“讲演集”属性,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落地”的渴望。我一直对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赞叹不已,尤其是他关于财富分配的论述,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但有时候,阅读那些严谨的经济学论文,难免会感到一些疏离感,仿佛置身于象牙塔中。我希望这本讲演集能够打破这种隔阂,让李嘉图的声音直接回荡在我的耳边。他会在讲演中引用当时社会的具体事例吗?他会如何回应听众可能提出的质疑?这些互动性的细节,是我最期待从书中捕捉到的。也许,他会通过生动的类比,将复杂的经济模型变得妙趣横生;又或许,他会直面当时社会的经济弊病,用犀利的言辞揭示问题的根源。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李嘉图思想的机会,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历史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耳聆听一位经济学巨擘的智慧之声,感受他思想的锋芒与温度。

评分

读经济学著作,有时候会感觉像是在解读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虽然内容深刻,但总觉得少了一些人情味和生动性。李嘉图这位经济学巨擘,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往往是以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呈现。这本书的“讲演集”形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李嘉图。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他思想的温度。想象一下,在某个历史的瞬间,李嘉图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群求知的听众,用他充满智慧的语言,剖析着当时的经济现象。他是否会用一些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他关于地租、利润、工资的理论?他是否会针对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发表他的经济学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教科书上冰冷的理论,是如何在他的口中变得鲜活,如何被赋予生命力,并引发深刻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对李嘉图经济学思想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的思想魅力。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经济学发展历程的爱好者,我对李嘉图的学术地位自然是了然于胸。然而,过往的阅读体验,大多集中在他那些奠基性的经济学著作上,虽然内容深刻,但总觉得少了些“人情味”。这本书以“讲演集”的形式出现,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补充。我一直对李嘉图如何将他那些精妙绝伦的理论,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清晰而有力地传达给不同层次的听众感到好奇。他的讲演,是否充满了逻辑的严谨,还是夹杂着一些具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他是否会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像“边际效用”或“比较优势”这样的核心概念?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被反复引用的经济学定律,在李嘉图本人的口中,是如何被赋予生命力的。想象他如何在一个个讲座中,循循善诱,引导听众理解资本的积累是如何影响工资水平,或者土地的稀缺性是如何决定地租的变动。这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入挖掘,更是一种对思想传播方式的探索,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李嘉图这位经济学先驱的智慧与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