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

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彼羅·斯拉法,[英] M.H.多布 著,鬍世凱 譯
圖書標籤:
  • 李嘉圖
  • 經濟學
  • 古典經濟學
  • 通信集
  • 曆史文獻
  • 19世紀
  • 英國經濟
  • 經濟思想史
  • 學術著作
  • 經濟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16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260711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收錄瞭李嘉圖就貨幣、利潤、效用等問題與馬爾薩斯、穆勒、薩伊等同時代的著名經濟學傢進行探討的書信149封。

目錄

第六至九捲序

通信集介紹

1811、1814和1815年日曆

1810―1815年書信

1.李嘉圖緻霍納1810年2月5日

2.李嘉圖緻霍納1810年2月6日

3.李嘉圖緻菲利普?弗朗西斯爵士1810年4月24日

4.穆勒緻李嘉圖[810年12月25日

5.李嘉圖緻穆勒1811年1月1日

6.穆勒緻李嘉圖1811年1月4日

7.李嘉圖緻杜濛1811年1月6日

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6月16日

9.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1年6月18日

10.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6月20日

1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6月21日

12.李嘉圖緻[馬爾薩斯](片段)1811年6月23日

13.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7月7日

14.李嘉圖緻[馬爾薩斯][關於牙買加匯兌的劄記]

[1811年7月]

15.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7月14日

1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1年7月17日

17.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7月26日

18.李嘉圖緻珀西瓦爾1811年7月27日

19.珀西瓦爾(羅森海根代筆)緻李嘉圖

1811年8月2日

20.李嘉圖緻邊沁1811年8月13日

2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8月14曰

22.穆勒緻李嘉圖1811年9月22日

23.李嘉圖緻穆勒[811年9月26日]

24.穆勒緻李嘉圖1811年10月15日

25.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1年10月17日

26.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10月20日左右

27.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1年10月22日

2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12月3日

29.李嘉圖緻蒂爾尼1811年12月11日

30.蒂爾尼緻李嘉圖1811年12月12日

3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1年12月12日

32.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1年12月22日

33.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2年]1月1曰

34.李嘉圖緻霍納1812年1月4日

35.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2年2月23日

3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片段)[1812年或1813年夏季]

37.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2年8月29日

38.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2年12月17日

39.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2月25日

4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3月22日

41.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3月24日

42.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8月10日

4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8月17日

44.李嘉圖緻特羅爾1813年11月8曰

45.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3年12月30日

4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1月1日

47.特羅爾緻李嘉圖1814年3月2日

48.李嘉圖緻特羅爾1814年3月8日

49.穆勒緻李嘉圖[1814年4月18日]

5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6月26日

5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7月6日

52.李嘉圖緻邊沁和穆勒1814年7月15日

5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7月25日

54.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8月5日

55.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8月11日

56.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8月19日

57.穆勒緻李嘉圖1814年8月28日

58.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8月30日

59.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9月11日

6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9月16日

61.穆勒緻李嘉圖1814年9月30日

62.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10月9日

63.辛剋萊緻李嘉圖1814年10月19日

64.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10月23日

65.辛剋萊緻李嘉圖1814年10月29日

66.李嘉圖緻辛剋萊1814年10月31日

67.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11月23日

68.穆勒緻李嘉圖1814年11月24日

69.普萊斯緻李嘉圖1814年12月7日

7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4年12月18日

71.李嘉圖緻薩伊1814年12月24日

72.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4年12月29日

7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1月13日

74.李嘉圖緻馬爾薩斯E1815年2月6日

75.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2月12日

7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2月13日

77.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3月9日

7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3月10日

79.特羅爾緻李嘉圖E1815年]3月10日

80.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3月12日

馬爾薩斯緻霍納1815年3月14日

81.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3月14日

82.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3月15日

8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3月17日

84.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3月19日

85.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3月21日

86.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3月24日

87.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3月27日

8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4月2日

89.李嘉圖緻馬爾薩斯[815年4月4日

90.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4月5日

91.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4月17日

92.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4月18日]

9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4月21日

94.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4月23日

95.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5月5日

9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5月8日]

97.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6月11日

98.李嘉圖緻默.1815年6月12日

99.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6月19日

10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6月27日

10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7月16日

102.特羅爾緻李嘉圖[1815年7月23日左右]

103.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7月30日

104.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8月1日

105.惠肖緻李嘉圖L815年8月8日

106.薩伊緻李嘉圖1815年8月2日

(8月14日收到)

107.李嘉圖緻薩伊1815年8月18日

108.李嘉圖緻[薩伊]1815年8月26日

109.穆勒緻李嘉圖1815年8月23日

(8月26日收到)

110.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8月26日

111.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8月27日

112.格倫費爾緻李嘉圖(片段)

[1815年8月29日左右]

113.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8月25日

(8月29日以後收到)

114.李嘉圖緻穆勒1815年8月30日

115.格倫費爾緻李嘉1815年9月8日

116.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9月10日

117.薩伊緻李嘉圖1815年9月10日

薩伊緻李嘉[]1815年12月2曰

(上一封信的另一種文本)

118.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0曰

119.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1日

120.特羅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1日

12].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4日

122.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7日

123.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8日

124.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9月28日

125.格倫費爾緻李嘉圖E1815年9月30日]

126.馬爾薩斯緻李嘉圖E1815年]10月1日

127.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10月7日

12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0月11日

129.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0月15日

130.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10月17日

131.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0月16日

(10月17日收到)

132.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10月17日

133.格倫費爾緻李嘉圖1815年10月17日

134.穆勒緻李嘉圖1815年10月10日

(10月20日收到)

135.李嘉圖緻穆勒1815年10月24日

136.李嘉圖緻特羅爾1815年10月29日

137.馬爾薩斯緻李嘉圖E1815年]10月30日

138.穆勒緻李嘉圖1815年11月9日

139.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1月13日

140.李嘉圖緻穆勒1815年11月27日

141.特羅爾緻李嘉圖1815年11月26日

142.穆勒緻李嘉圖1815年12月1日

143.李嘉圖緻穆勒1815年12月9日

144.李嘉圖緻馬爾薩斯1815年12月24日

145.穆勒緻李嘉圖1815年12月22日

(12月24日或以後收到)

146.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2月22日

(12月24日或以後收到)

147.李嘉圖緻特羅爾1815年12月25日

148.馬爾薩斯緻李嘉圖1815年12月28日

149.李嘉圖緻穆勒[1815年12月30日]

通信者索引1810一1815年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大衛·李嘉圖著作的圖書簡介,重點介紹《大衛·李嘉圖全集》中其他捲冊的內容,而不涉及《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 --- 《大衛·李嘉圖全集》:經典經濟學思想的宏大構建(不含通信集部分) 本書係對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之一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1823)畢生思想的權威性匯編,旨在全麵呈現其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奠定的理論基石。李嘉圖被譽為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其嚴謹的邏輯推理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刻影響瞭亞當·斯密之後經濟思想的發展軌跡,並為後世的經濟分析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全集(除通信集外)係統地梳理瞭李嘉圖在價值理論、分配理論、國際貿易以及貨幣與銀行業務等核心議題上的建樹,構成瞭理解現代經濟學思想史的關鍵文本。 第一捲: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本書是李嘉圖的代錶作,也是他理論體係的核心所在。它不僅是早期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裏程碑,更是一部邏輯嚴密、論證精湛的學術巨著。全捲圍繞政治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問題展開:價值、分配和賦稅。 在價值理論部分,李嘉圖對斯密的勞動價值論進行瞭修正和發展。他區分瞭商品價值的決定因素——稀缺性和勞動投入量。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商品的交換價值主要由生産它們所必需的相對勞動量決定。這一理論為後續的經濟分析奠定瞭基礎,盡管它在後世受到瞭諸如邊際效用學派的挑戰,但其對客觀價值尺度的追求在曆史長河中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分配理論構成瞭本書的精髓。李嘉圖清晰地闡述瞭地租、利潤和工資這三種國民收入分配形式之間的相互關係。 地租理論(The Theory of Rent): 李嘉圖提齣瞭著名的“邊際地租”理論。他指齣,地租的産生源於土地肥力(或區位)的差異。隨著人口增長和對糧食需求的增加,需要開墾肥力較差的土地。在同一生産體係中,利潤率相同的生産,在肥沃土地上獲得的剩餘(即地租)便會增加。這一理論深刻揭示瞭土地所有者階層利益與社會整體經濟發展之間的潛在矛盾。 利潤與工資: 李嘉圖認為,工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維持勞動者生存所需的最低生活水平(盡管他對此的錶述不如馬爾薩斯和後來的曆史唯物主義者那樣固定化)。利潤則是剩餘價值——勞動和資本投入後剩餘的部分。他推導齣,在假定工資水平穩定的前提下,隨著社會發展和耕種邊際土地,地租增加必然以犧牲利潤為代價。這引齣瞭他著名的“利潤下降趨勢”的論斷,暗示瞭資本積纍的最終極限。 在賦稅方麵,李嘉圖係統分析瞭各種稅收對不同階層財富分配的影響,強調瞭稅收政策對經濟效率和收入再分配的深遠效應,特彆是針對榖物法(Corn Laws)的論戰中,他有力地論證瞭自由貿易對國民福利的增進作用。 第二捲:高價榖物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On the Influence of the High Price of Corn on the Profits of Stock) 本書是李嘉圖早期對當時英國核心經濟政策——榖物法——進行批判性分析的文獻。在拿破侖戰爭期間,為保護國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而實施的榖物法,導緻國內糧食價格長期居高不下。 李嘉圖運用其初具雛形的分配理論,論證瞭高榖價對國民經濟的弊端。他清晰地指齣,高榖價直接推高瞭工人的名義工資,因為維持工人生活所需的食物成本增加瞭。而工資的上漲,在利潤率不變的前提下,必然擠壓資本傢的利潤空間。長此以往,利潤的下降將削弱資本積纍的動力,阻礙工業發展,最終損害整個國傢的財富增長潛力。 本書是李嘉圖從一個單純的理論傢走嚮一個積極的社會改革者的重要標誌。他堅定地站在工商業資産階級的立場上,通過嚴謹的邏輯分析,為廢除榖物法、實行自由貿易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武器。 第三捲:論貨幣與金融體係的改革(Essays on the Depreciation of Gold and Monetary Reform) 李嘉圖在金融和貨幣領域的貢獻同樣卓著,尤其體現在他對英格蘭銀行票據貶值問題的深入研究中。在經曆瞭長期戰爭和信貸擴張後,英國的紙幣對黃金的匯率齣現瞭顯著的貶值,引發瞭關於貨幣穩定性的全國性大辯論。 李嘉圖的立場鮮明:他堅持貨幣的價值應由其所代錶的貴金屬(黃金)含量決定。他嚴厲批評瞭當時英格蘭銀行的彈性票據發行政策,認為這種不以黃金儲備為約束的發行必然導緻貨幣貶值和物價上漲,最終損害商業信用和儲蓄者的利益。 他係統闡述瞭“價格流動論”(Price-Specie Flow Mechanism)的早期雛形,即過多的貨幣發行最終會通過國際收支渠道流齣,迫使國內價格水平嚮國際水平靠攏。因此,他主張恢復金本位製(Gold Standard),並提齣瞭一套詳盡的、旨在確保貨幣穩定的銀行改革方案。這些論述不僅在當時成功引導瞭英國的貨幣政策討論,也為現代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審慎貨幣管理原則奠定瞭理論基礎。 第四捲:對馬爾薩斯經濟學批評及其他論述(Critical Writings and Minor Essays on Economic Theory) 本捲收錄瞭李嘉圖對當時其他重要經濟學傢的重要文獻的評論和反駁,特彆是與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 R. Malthus)之間著名的理論交鋒。 李嘉圖對馬爾薩斯《人口論》中關於“有效需求不足”的觀點持保留態度,並堅持認為,如果勞動和資本得到充分應用,大規模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會成為經濟停滯的長期原因。他更傾嚮於認為,經濟增長的瓶頸在於勞動力和資本的積纍速度是否能夠跟上人口增長,以及利潤率是否足以激勵投資。 此外,本捲還包括他對國民收入核算、資本性質(視其為勞動的暫時性消耗而非永久性積纍)的更細緻的界定,以及他對經濟周期現象的早期觀察。這些散篇論述展現瞭李嘉圖在麵對復雜現實問題時,堅持運用其核心理論框架進行分析的努力,完善瞭他作為係統性經濟學傢的形象。 總結 《大衛·李嘉圖全集》(不含通信集)所涵蓋的文本,共同構成瞭一部邏輯嚴謹、影響深遠的經濟學經典。從價值與分配的基石理論,到對自由貿易和金本位的堅定倡導,李嘉圖以其無可匹敵的演繹推理能力,為經濟學設定瞭後世難以超越的分析高度。閱讀這些文本,不僅是迴顧一段輝煌的曆史,更是理解現代經濟學分析範式形成過程的必經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所呈現的,是一幅關於思想形成的動態畫捲。我尤其被信件中流露齣的李嘉圖對待學術的嚴謹和執著所打動。他並非簡單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而是不斷地在與同行的交流中打磨、提煉。他會在信中引用他人的觀點,然後逐一進行批駁或吸收,這種細緻入微的論證過程,讓我看到瞭“批判性思維”是如何在實踐中運作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例如對某個詞匯的用法、對某個數據來源的考量,都體現瞭他非凡的學術品格。同時,他的一些信件中也顯露齣對現實經濟狀況的深切關注,比如對糧價波動、貨幣政策的看法,這些都反映齣他的經濟學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植根於對社會經濟現實的深刻洞察。更讓我意外的是,信件中偶爾齣現的對傢人、朋友的問候,以及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提及,讓這位嚴肅的經濟學傢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和人性化。他不再是教科書裏那個冰冷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生活的人。這種“去神秘化”的呈現,反而讓我對他的學術成就更加敬佩,因為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在真實的生活背景下,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思考達成的。

評分

這部《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仿佛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這位經濟學巨匠思想發展的“幕後故事”。與其說它是完成的學術論著,不如說是思想從萌芽到茁壯成長的過程記錄。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他與當時其他經濟學傢的書信往來,那種直白而坦誠的學術辯論,讓我看到瞭理論是如何在不斷的質疑和迴應中被塑造和升華的。他並不迴避他人的批評,反而會認真思考,並在後續的信件中進行迴應和補充。這種開放而嚴謹的態度,讓我對學術研究的本質有瞭更深的理解。信件中對當時英國社會經濟狀況的描述,如對物價、就業、稅收等方麵的關注,也讓我看到瞭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是如何與現實世界緊密相連的。他並非僅僅在構建一套脫離實際的理論體係,而是在積極地分析和解決他所處的時代所麵臨的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信件中偶爾流露齣的個人情感和生活片段,讓李嘉圖的形象更加豐滿和人性化。他不再是冰冷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鮮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這種真實性,極大地拉近瞭我與這位曆史人物的距離。

評分

讀完這五年的通信,我最大的體會就是,李嘉圖的思想並非一夜之間成熟,而是經過瞭一個漫長而艱辛的自我辯駁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他與當時經濟學界的重量級人物的通信,就像是一場場沒有硝煙的“思想辯論賽”。他如何應對馬爾薩斯對人口理論的挑戰,如何與其他學者探討價值、地租等核心概念,這些細節都展現瞭他思維的敏銳和邏輯的嚴謹。很多時候,他會在信中承認自己對於某些問題的看法還需要進一步推敲,或者在聽取他人意見後有所修正。這讓我認識到,即便是偉大的思想傢,也並非一開始就擁有完美無瑕的理論,而是在不斷的學習、交流和反思中成長。信件的內容涉及瞭對當時經濟政策的討論,例如關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的貿易問題,以及貨幣製度的爭論,這讓我更清晰地看到瞭他的理論是如何與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相結閤的。他並非僅僅沉浸在抽象的理論世界,而是積極地將自己的經濟學洞見應用於分析現實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是我在這部通信集中最受啓發的部分。

評分

讀完這本《大衛·李嘉圖全集(第6捲):通信集(1810年-1815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學術巨擘的思考過程如此鮮活而真實。與其說是閱讀一本曆史文獻,不如說是走進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李嘉圖在這些信件中,並非以那個我們熟知的、體係嚴謹的經濟學傢的麵貌齣現,而是更像一個在思想的泥沼中摸索、與同仁激烈辯駁、甚至偶爾流露齣睏惑與欣喜的普通人。信件的長度和討論的深度,無不體現瞭他對經濟學問題的投入程度。他與當時的傑齣學者們,如馬爾薩斯,在信中針鋒相對,甚至有些措辭尖銳,但字裏行間又透露齣對彼此智慧的尊重。這種思想的碰撞,讓我看到瞭理論是如何在不斷的交流與質疑中逐漸成型、完善的。尤其令我著迷的是,他會在信中反復推敲某些概念,例如對價值論的早期思考,那些反復齣現的修正和補充,比任何 textbook 的定論都更能揭示其思想的動態演變。而且,這些通信不僅是純粹的學術討論,有時也觸及瞭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格局,以及一些社會現象的觀察,為理解李嘉圖的理論背景提供瞭寶貴的一手資料。這讓我對“經濟學”這個學科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抽象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充滿瞭生動的人文關懷和曆史縱深感。

評分

這幾年的通信就像是李嘉圖的“思想實驗室”,讓我得以窺見他如何將零散的觀察和初步的洞見,逐步構建成後世稱頌的經濟學體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並非總是抱著“我全知全能”的態度。在某些信件中,他會坦誠地承認自己對於某些問題的疑慮,或者接受瞭朋友提齣的某些有益的建議。這讓我覺得,即便是偉大的思想傢,其成長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滿瞭不斷的自我審視和吸收。他與不同觀點的經濟學傢之間的往來,尤其精彩。例如,他如何巧妙地迴應馬爾薩斯關於人口增長對經濟影響的論調,既堅持瞭自己的觀點,又在邏輯上不斷精進。信件的語境,如涉及當年的戰爭、貿易管製等時事,也讓我更清晰地理解瞭李嘉圖的理論是如何針對現實問題而産生的。他不僅僅是在構建一套普適性的經濟規律,而是在積極迴應他所處的時代。閱讀這些書信,就如同參與瞭一場智力遊戲,看他如何拆解問題,如何構建論證,如何用嚴密的邏輯去說服對方。這種過程的展示,遠比直接閱讀結論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它讓我認識到,真正的學術研究,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需要開放的心態、敏銳的觀察以及與他人的有效溝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