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真菌细胞生物学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真菌细胞生物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邢来君,李明春 著
图书标签:
  • 真菌学
  • 细胞生物学
  • 研究生教育
  • 创新教育
  • 生物技术
  • 微生物学
  • 生命科学
  • 高等教育
  • 科研方法
  • 实验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66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769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0
字数:6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真菌细胞生物学》内容广泛,包括了蛋白质内容及周围的基本相互作用、多肽链的二级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中的协同转变(变性与折叠)、蛋白质结构预测与设计以及蛋白质功能的物理基础等几个部分。其主旨是阐述蛋白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即以物理学(特别是统计物理和热力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与蛋白质相关的物理学问题。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真菌细胞生物学》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简明易懂的语言和简繁适当的数学估算对蛋白质相关的基础物理问题进行介绍,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目录


前言
缩写表
1 真菌的细胞骨架
1.1 微管细胞骨架
1.1.1 微管细胞骨架的构成
1.1.2 微管的装配
1.1.3 微管正极末端
1.1.4 微管上的马达蛋白
1.1.5 细胞末端的蛋白标记
1.2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1.2.1 肌动蛋白骨架的构成和功能
1.2.2 依赖肌动蛋白的马达蛋白
1.2.3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极体
1.3 胞裂蛋白骨架
1.3.1 胞裂蛋白复合物的结构
1.3.2 胞裂蛋白的组装
1.3.3 胞裂蛋白的功能
1.4 讨论
参考文献
2 真菌细胞的内膜系统
2.1 真菌内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2.1.1 关于真菌的內膜系统
2.1.2 內膜系统的研究方法
2.2 内膜系统的细胞器
2.2.1 内质网
2.2.2 高尔基体
2.2.3 液泡/管状液泡
2.2.4 过氧化物酶体
2.2.5 沃鲁宁体
2.3 真菌内膜系统的分泌途径
2.3.1 真菌的分泌途径
2.3.2 囊泡的形成与转运
2.3.3 囊泡融合
2.4 真菌内膜系统的胞吞途径
2.4.1 网格蛋白与披网格蛋白囊泡
2.4.2 质膜内陷和丝状小体
2.4.3 內体和多泡体
2.4.4 液泡与胞吞途径
2.5 讨论
参考文献
3 真菌细胞壁
3.1 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3.1.1 细胞壁组分的分离技术
3.1.2 细胞壁的组成和真菌的进化演变
3.1.3 细胞壁的多糖结构
3.1.4 细胞壁的蛋白结构
3.2 真菌细胞壁多糖的生物合成
3.2.1 几丁质
3.2.2 B-1,3,葡聚糖
3.2.3 a-1,3.葡聚糖
3.2.4 B-1,6.葡聚糖
3.2.5 B-1,4.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的合成
3.2.6 小结
3.3 细胞壁蛋白的重构和运输
3.3.1 概述
3.3.2 GPI锚定蛋白的生物合成和重构
3.3.3 CPI锚定蛋白从內质网到高尔基体的选择性转运
3.3.4 从高尔基体外侧网络到质膜的运输
3.3.5 细胞壁蛋白的运输途径
3.4 讨论
参考文献
4 丝状真菌的有丝分裂
4.1 细胞周期循环
4.1.1 细胞循环周期概要
4.1.2 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
4.1.3 细胞周期的过程
4.1.4 单细胞酵母的细胞周期
4.1.5 丝状真菌的细胞周期
4.2 丝状真菌的有丝分裂
……
5 丝状真菌的减数分裂
6 真菌的极性生长
7 真菌无性繁殖-分生孢子的形成
8 低等真菌和卵菌有性生死中的性激素
9 子囊菌有性生死的交配型和发育的信号转导
10 担子菌交配型基因及信号转导途径
11 真菌和卵菌侵染植物的细胞生物学
12 真菌的细胞凋忘和自噬
拉丁学名与中文名称对照表
主题索引
彩插

精彩书摘

  1.2.2 依赖肌动蛋白的马达蛋白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肌动蛋白的马达蛋白——肌球蛋白(mvnsin)的活性。肌球蛋白是一种分子马达,以肌动蛋白骨架作为运行的轨道。实际上-肌球蛋白也是A.rPase,通过ATP的水解导致构型的变化从而在肌动蛋白上移动。这种ATPsre同微管马达蛋白一样,能够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所以又被称为机械化学酶(mechanochemicial enzymc)。至今所研究的肌球蛋白在肌动蛋白上的移动方向都是从(一)端移向(+)端,而ATP是马达蛋白运动的能源。
  肌球蛋白在细胞中有许多功能,并且可以分为18种不同的类型.在构巢曲霉中.I型肌球蛋白被鉴定出来对蛋白质分泌和极性生长是必需的,并且它定位在生长的菌丝顶端(Yamashita ct aL 2000)。其他类型的肌球马达蛋白也被描述鉴定.如在酿酒酵母中V型肌球蛋白由MYO2基因编码,沿着细胞顶端肌动蛋白骨架轨道将分泌囊泡定向运输至细胞膜中。亚细胞器如高尔基体组件、线粒体、液泡及过氧化物酶体同样由MY。2介导 沿肌动蛋白骨架定向运输到子细胞芽体中。此外,V型肌球蛋白对于RNA的转运也是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定向运输由次级V型肌球蛋白My04介导。因此认为肌球蛋白马达参与囊泡朝向细胞皮层转运,并且使囊泡与细胞膜融合(Takeshita etal2005)。在出芽酵母的芽体成熟前,一种肌球蛋白环在分裂位点形成,它是由肌动蛋白和Ⅱ型肌球蛋白(酿酒酵母中由J/yO/编码)形成的复合物。这种肌球蛋白环的收缩可能引导初级隔膜的形成。初级隔膜由几丁质组成,而几丁质由几丁质合酶仁:hs2催化合成,后者能与收缩环发生结合。
  在酿酒酵母中,肌动蛋白骨架对有丝分裂纺锤体横贯于芽颈部的定位同样是必需的星形微管由肌动蛋白骨架所引导,定位于子细胞芽体的皮层,以保证纺锤极体正确定位在该过程中,微管和肌动蛋白骨架通过由Biml和Kar9介导的相互作用而联系在一起其中,Bim〕与微管的正向末端结合,而Kar9与My02结合。微管在芽体皮层的定位还需要Bud6蛋白,该蛋白是极体的成分之一。微管定位于子细胞的皮层后,引起Lt。1的释放,Ltcl是cYPase.TeiTll的鸟苷酸释放因子。激活的TelTll继而激活有丝分裂终止网络(mitotie exit network,MEN),后者是有丝分裂的完成所必需的。该机制保证只有当纺锤极体正确定位于芽颈部时,有丝分裂才会进入后期阶段(5。。hat、and Amon 2004)。
  ……

前言/序言


研究生创新教育系列丛书:分子生物学前沿专题 本书聚焦于当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具活力和前瞻性的领域,旨在为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的平台。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材,而是精选了近年来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组编辑技术、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等关键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和最新进展,旨在启发创新性思维,培养解决复杂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 第一部分:信号转导网络的复杂性与动态调控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细胞内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如何实现对生命活动的精准控制。重点关注那些在发育、疾病(特别是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关键通路。 1. 膜受体与跨膜信号传递的精细机制: 我们详细分析了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和酪氨酸激酶受体(RTKs)激活后的分子事件链。特别关注了受体二聚化、内吞机制以及受体后信号复合物(Signalosomes)的快速组装与解离。书中引入了先进的成像技术(如STORM、FRET)如何揭示这些分子事件在时空上的动态变化,强调了信号整合和“噪音”在生物学决策中的作用。 2. 非编码RNA在信号调控中的新角色: 传统观点侧重于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但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微小RNA(miRNAs)、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和环状RNA(circRNAs)如何作为“分子开关”或“分子支架”,在转录后和表观遗传层面调控关键信号通路(如MAPK、PI3K/Akt通路)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探讨了特定LncRNA如何通过招募染色质修饰酶来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胞命运的决定。 3. 细胞器间通讯与信号整合: 现代生物学越来越认识到,细胞信号并非在孤立的细胞质中发生。本部分详细阐述了线粒体、内质网(ER)以及溶酶体在信号传递中的枢纽作用。例如,探讨了ER应激反应(UPR)与mTORC1信号通路之间的交叉对话,以及线粒体动态变化(融合与分裂)如何反馈调节凋亡和能量代谢信号。 --- 第二部分:基因组工程与精准遗传学 本部分是关于当前最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中的应用的专题论述。 1. CRISPR/Cas系统的演进与精准化: 本书超越了对CRISPR/Cas9基础原理的介绍,重点阐述了其“第二代”和“第三代”技术的进步。详细介绍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的工作原理、限制条件及其在克服Cas9脱靶效应方面的优势。此外,探讨了新型核酸酶(如Cas12、Cas13)在RNA编辑和诊断学中的应用潜力。 2. 染色质可及性与转录调控的靶向修饰: 探讨了如何结合基因编辑技术与表观遗传学工具,实现对染色质状态的动态控制。内容涵盖了CRISPR-dCas9融合激活子(CRISPRa)和抑制子(CRISPRi)系统,用于无创地调控内源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利用可编程的转录因子工程实现对特定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性组蛋白修饰。 3. 体内基因治疗的挑战与策略: 分析了当前基因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递送系统的效率、免疫原性以及持续表达问题。详细对比了腺相关病毒(AAV)载体、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系统在不同组织靶向性上的表现,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设计更安全的“安全开关”和“剂量可控”的基因治疗方案。 --- 第三部分:蛋白质组学与结构生物学的融合 本部分着重介绍高通量技术如何推动我们对细胞蛋白质组的理解,以及结构信息如何指导功能研究。 1. 定量蛋白质组学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组: 介绍了基于质谱(MS)的最新定量方法,如TMT和SILAC,及其在揭示疾病状态下蛋白质丰度变化的精准度。重点讨论了蛋白质相互作用组(Interactome)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基于化学交联质谱(Cross-linking MS)技术如何捕捉瞬时和弱相互作用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信息。 2. 蛋白质折叠、聚集与质量控制: 探讨了细胞如何通过分子伴侣系统(Chaperones)维持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状态。深入分析了错误折叠蛋白质的聚集如何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发生机制。同时,介绍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和自噬溶酶体系统在清除受损或错误折叠蛋白质中的协同作用。 3. 冷冻电镜(Cryo-EM)对亚细胞结构的解析: 阐述了高分辨率冷冻电镜技术如何突破传统X射线晶体学对样本稳定性的要求,使得对大型、动态的膜蛋白复合体和核孔复合体等复杂结构的解析成为可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如何通过高分辨率结构模型来推断酶促反应的机制和药物靶点。 --- 第四部分:系统生物学与计算模型的应用 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利用大规模数据和计算方法整合分子信息,建立预测性的生物学模型。 1. 生物网络建模与动态仿真: 介绍了几种主要的网络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模型(ODE/PDE)和布尔网络模型,用于模拟细胞周期、细胞分化或代谢流动的动态过程。重点在于如何使用实验数据(如组学数据)来校准和验证这些计算模型,并预测干预措施的效果。 2. 轨迹追踪与单细胞数据分析: 鉴于单细胞技术(scRNA-seq, scATAC-seq)的爆炸性增长,本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利用轨迹推断算法(Trajectory Inference)重建细胞发育或疾病进展的连续路径。探讨了如何通过降维和聚类技术,识别出在异质性细胞群体中罕见但关键的细胞状态。 3. 机器学习在生物学发现中的潜力: 讨论了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图神经网络GNN)在药物重定位、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的后续发展)以及生物标志物识别中的应用前景,强调了构建高质量、标注清晰的生物学数据集对于训练有效模型的重要性。 ---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深入且富有洞察力,避免冗余的综述性语言,旨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能直接接触到学科最前沿挑战和方法的参考读物。读者在阅读本书后,应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交叉性、复杂性以及技术驱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读了差不多一半了,感觉最大的收获在于作者对于真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讲解非常细致入微。一开始我对真菌的认识仅限于一些常见的霉菌和蘑菇,觉得它们不过是些简单的生物。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真菌细胞最基本的膜结构开始,深入剖析了细胞壁的组成及其在维持细胞形态和抵御外界环境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关于几丁质的合成与降解的章节,让我对真菌独特的生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着,书中对细胞器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在蛋白质合成与修饰中的协作,以及液泡在物质运输和细胞内的稳态维持中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和模式图,将抽象的细胞器运作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即便是一些复杂的生物化学通路,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介绍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时,书中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描述,以及配子结合和孢子形成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这些生命现象背后的分子机制。这本书在逻辑上也安排得很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真菌细胞生物学知识体系。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尤其适合那些想要在真菌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希望在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相关领域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引导。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极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仿佛作者在为我们构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真菌细胞世界模型。从基础的细胞结构,到复杂的代谢途径,再到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每一个章节都衔接得天衣无缝,如同流水一般自然流畅。作者在讲解真菌的遗传物质时,对于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阐述,特别细致,不仅解释了基本的分子机制,还着重强调了真菌特有的基因结构和表达调控方式。比如,对于内含子的存在及其在mRNA前体剪接中的作用,以及真菌启动子区域的特点,都做了清晰的对比和说明。书中对于基因突变与修复的讨论,也让我对真菌的遗传变异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了突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细胞自身是如何进行修复的,这对于理解真菌的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者对真菌代谢途径的梳理也堪称一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列出代谢产物,而是将各种代谢途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动态的网络。例如,在讨论碳水化合物代谢时,书中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一些特有的真菌糖代谢途径整合在一起,并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能量的转化过程。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读者能够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去理解真菌细胞的生命活动。我认为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大量的图表和案例的穿插,使得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对真菌细胞信号转导和信息传递的讲解上,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许多教科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被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核心内容之一,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系统的阐述。书中详细介绍了真菌细胞如何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最终调控基因表达、代谢活动和形态发生。我特别被书中关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在真菌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的讲解所吸引。作者详细解释了GPCRs如何识别不同的信号分子,并通过激活下游的信号分子,如G蛋白、AC、PLC等,来引发一系列的细胞反应。书中还重点阐述了钙离子、cAMP等第二信使在信号放大和传递中的关键作用。此外,书中还对真菌的应激反应,例如,对渗透压、氧化应激、紫外线辐射等的响应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了解到真菌细胞并非脆弱不堪,而是拥有强大的应激和修复能力。这种对细胞内部精细调控机制的深刻理解,让我对生命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展示,它能够激发读者对细胞信号转导领域的浓厚兴趣,并为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折服的是其对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和调控机制的深入挖掘。它并没有将这些内容简单地作为附录或点缀,而是将其置于与主要细胞生命活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次级代谢产物对于真菌生存、竞争以及与环境互动的不可或缺性。书中对各种抗生素、毒素、色素以及其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合成途径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了基因簇的结构和表达调控来解释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我特别对书中关于基因调控元件,如转录因子、信号分子以及感应器,如何协同作用,在适宜的条件下启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书中还举了大量具体的例子,例如,青霉素的产生、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等,并通过分子机制的解释,让我们理解这些物质产生的生物学意义。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在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这让我看到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我对真菌的认识从生物学层面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更具有实践价值的层面。对于那些对真菌资源开发和利用感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指导性读物。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真菌生长发育调控机制的精彩解读。书里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生长因子和信号通路,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这些调控网络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讨论细胞周期调控时,书中对CDK-cyclin复合物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以及其受到各种信号分子精确制约的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丝状真菌形态发生和分化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介绍了不同环境因素,如营养物质可及性、pH值、温度等,如何影响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向、分枝模式以及是否形成孢子或菌核。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基因,如GPA2、RHO1等在细胞形态发生中的作用的讲解,让我理解了这些基因是如何响应外界信号并转化为细胞结构和行为的改变的。此外,书中对真菌病原菌侵染宿主过程中的分子互作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病原真菌如何识别宿主细胞、如何分泌效应蛋白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以及如何穿透植物细胞壁等。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真菌的生存和繁衍充满了复杂的调控与适应,它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环境,而是积极主动地与外界进行交互。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并引导我们去探索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对于那些对真菌的生命过程和适应性演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激发我们的研究热情。

评分

书的质量还行,但是封皮破损,实在难看,书本侧面有类似脚印的痕迹

评分

书的质量还行,但是封皮破损,实在难看,书本侧面有类似脚印的痕迹

评分

还看了一点点,应该不错

评分

还看了一点点,应该不错

评分

还看了一点点,应该不错

评分

还看了一点点,应该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还行,但是封皮破损,实在难看,书本侧面有类似脚印的痕迹

评分

还看了一点点,应该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还行,但是封皮破损,实在难看,书本侧面有类似脚印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