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植物志》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以及重庆出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它承载几代植物学家的梦寐以求之愿,凝聚数十位老中青植物学家10多年的心血,以300多万字之4卷本巨著,首次对中科院及相关研究单位在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多次野外科学考察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标本积累跨越60年,融地域的特殊性、编研的巨擘性、记录的完整性和对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学术思想和学识经验的抢救性于一体,厚重而珍贵。是对青藏高原植物区系研究“空白区”和“薄弱区”的重大突破,对于深入开展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长期的参考利用价值。
《昆仑植物志》是我国一部系统记载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的大型专著。全书分为4卷,共收录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迄今所知的维管束植物2600余种(包括种下类型)。本卷收录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香蒲科至兰科植物共10科 106属 532种 15亚种37变种。书中除在各属种名下列出其主要相关文献、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和生境外,还特别列出附带详细地点的凭证标本号以供查阅。另含属种检索表若干,墨线图版80个,彩色图版8个;书末附有新分类群特征集要、标本采集史、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山文水系图。
吴玉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协审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中国植物专家组(CPSG)成员,青海省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植物系统分类专家。先后参加“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等国家、中科院、省级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多次参加或带队在青藏高原的江河源头地区、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东帕米尔高原以及西藏、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在青藏高原的高原、高山区和无人区进行野外考察及科学探险的经验和第一手科研资料。独著或主编出版《青藏高原维管植物及其生态地理分布》《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地区的禾本科植物》(英文版)等专著多部。
序
前言
编写说明
编写分工
昆仑植物志第四卷系统目录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单子叶植物纲 MONOCOTYLEDONEAE
七十八 香蒲科 TYPHACEAE�お�
七十九 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八 十 茨藻科NAJADACEAE�お�
八十一 泽泻科ALISMATACEAE�お�
八十二 禾本科GRAMINEAE��
八十三 莎草科 CYPERACEAE�お�
八十四 灯心草科 JUNCACEAE�お�
八十五 百合科 LILIACEAE�お�
八十六 鸢尾科IRIDACEAE�お�
八十七 兰科ORCHIDACEAE
附录A 新分类群特征集要DIAGNOSES TAXORUM NOVARUM
附录B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馆藏所涉《昆仑植物志》标本采集史
中名索引
拉丁名索引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山文水系图
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从帕米尔高原隆起,横贯东西2 500余千米,草原和荒漠,茫茫苍苍,雪峰高耸,冰川纵横,巍峨神奇。从远古开始,昆仑山就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向往的圣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禹贡》和《水经注》对它都不止一次地提到,其中记述大多与一些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汉代以降,许多边塞诗吟咏的内容均涉及这一区域,然而直到近代,国内外的一些探险考察队进入这一地区,这一地区地理、生物的概貌才逐渐被揭开。
刘慎谔是第一个到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考察的中国植物学家。他于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初,由叶城入昆仑山区,在西藏西北部考察,8月抵克什米尔的列城,采集标本2 500余号(《刘慎谔文集》,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此后,随着20世纪50年代的新疆考察,1973年开始的青藏高原综合考察,中国植物学者才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采集。1975年我由格尔木出发,经西大滩,翻过海拔4 700余米的昆仑山山口,在五道梁、风火山、沱沱河地区进行了路线考察,亲身感受到在这一地区考察的艰辛。这里植物种类虽然较少,但有其特殊性。植物区系中许多中亚高山成分和旱生成分,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邻近国家,以及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的植物区系都有联系,而与我国其他区域的植物有很大不同。
我很高兴看到《昆仑植物志》由诸多同行编著完成并即将出版。 这部著作凝集了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研究植物分类的同行们的心血,是他们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对困难的情况下,继完成《青海植物志》之后又一部同心协力完成的力作,难能可贵。《昆仑植物志》的出版,必将促进对这一地区植物的更深入研究,也将为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中国植物志》已出版了,但《中国植物志》并不能完全替代地方植物志,尤其是一些边远和自然环境特殊地区的植物志。地方植物志针对植物的地区信息,如植物形态上有无变异、有何特殊用途,以及分布地点等的记载更为详尽。这些内容可补全国植物志的不足,也更便于应用。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概括描绘了当地的风光,展现了保卫边疆的决心。如今,时代不同了,但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精神是永远的。
是为序。
九十四岁衰翁
2010年3月8日于昆明
这套书的插图质量,我必须给予最高的评价。我见过许多植物图谱,很多要么是过于写实的科学线条画,缺乏艺术美感,要么是过于艺术化的水彩,牺牲了科学的严谨性。然而,这部作品的插图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们既保持了植物解剖学特征的精确性——花药的形状、胚珠的排列甚至气孔的结构都清晰可见,同时,整体的色彩运用和光影处理又极为讲究,赋予了画面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特别是那些对花部细节的特写,其线条的细腻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情况下,比起阅读冗长的文字描述,直接查看这些高质量的插图,就能快速建立起对该物种的直观认知,这对于野外识别工作而言,是无可替代的优势。
评分这套植物志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股严谨而又古朴的气息。我尤其欣赏它所采用的纸张质感,那种略带粗粝却又吸墨性极佳的纸张,使得那些细致入微的植物插图和复杂的拉丁学名都显得清晰可辨,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密度,又没有让版面显得拥挤不堪。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描述特定物种的形态特征时,所选用的术语精准而又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透过文字想象出植物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真实面貌。那些详尽的形态学描述,无论是叶序、花序的排列方式,还是果实的成熟期特征,都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植物学功底和极其耐心的田野考察积累。即便是对于初涉植物学领域的爱好者来说,这种详尽的描述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入口,让人能逐步建立起对一个植物科属的基本认知框架。
评分从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部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学术著作。它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和所采用的物种命名系统,无疑是对特定地区植物多样性历史脉络的一次重要梳理与定格。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历史文献中记载却在现代野外难寻的植物的考证,其考证过程的严谨性,几乎带有一种侦探小说的色彩。编纂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现在是什么”,更是在探寻“过去是如何演变的”。这种对时间维度和地域变迁的关注,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服务于当下的科学研究,更像是为未来的植物学家留下的一个重要参照点,让我们得以衡量环境变迁带来的物种动态,其学术和文化上的厚重感,是新一代电子数据库短期内难以企及的。
评分我对这部植物志的检索系统感到非常满意,它提供了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便捷性。不同于一些传统的分类工具书仅仅依赖于严格的林奈分类法,这部志书似乎融入了更多现代分子系统学的思考,尽管没有直接引用那些复杂的基因序列数据,但其物种划分的逻辑性明显体现了对现代分类学趋势的关注。当你试图查找某个特定地域的植物时,它不仅仅是按照科属进行排列,还巧妙地加入了基于显著形态特征(比如“有乳液的植物”或“叶片具蜡质层”)的交叉索引提示,这极大地提升了实际应用中的效率。我曾经尝试用几个模糊的田间观察记录去寻找一个不确定的物种,结果通过几步跳转,便成功锁定了目标,这种流畅的查找体验,绝对是长期野外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工具书的标志。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编纂团队对“使用者场景”的深刻理解。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对植物生态背景的描绘。它绝非仅仅是一本植物的“图谱”或“名录”,更像是一部记录特定地理区域生命演化史的史诗。在描述每一种植物时,作者总会穿插介绍其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它是哪种昆虫的唯一传粉者?它的根系如何影响土壤的固氮过程?甚至连它在当地传统医学或民俗中的地位也被一并提及。这种全景式的叙述,使得原本枯燥的物种描述变得鲜活起来,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植物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镶嵌在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命网络之中。特别是对于那些稀有或濒危物种的记录,其描述的紧迫感和保护的必要性,让人读后深思良久,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