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經過近三十年的搜集整理,編纂齣這部目前全麵且巨擘的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後無來者。
《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初編編後
《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經過近十年的搜集、整理和近兩年時間的徵求意見與修訂補充工作,現在終於脫稿瞭。收編這本將近七韆個筆名(包括極少彆名)的工兵書,我們的目的是為瞭方便從事文學、史學的研究工作者、教學工作者,以及圖書館編目工作者、谘詢工作者檢索筆名之用。現代文壇筆名花樣之多,情況之復雜,為我們收編之初未能料到,若非親曆收編工作,實難想象其中的甘苦,故在書稿完成之前就有不少同誌建議將收編過程寫齣來,以利讀者參考。
“筆名”本是個外來語,其意是一個人當其寫作時所署的假名。其所以要隱去真實姓名而署假名,是與作者所處的時代、麵臨的復雜環境以及尖銳的鬥爭需要分不開的。如明、清兩代齣現的章迴小說,因其在當時被認為是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作者為怕影響自己榮譽,故隱去真實姓名而署以假名。再如我國新文學運動的主要領導者、現代著名作傢、文藝理論傢、文學翻譯傢瞿鞦白同誌,由於他是馬列主義傳播者,在他既不可能用真實姓名——瞿雙,又不可能再用“鞦白”繼續發錶文章的情況下,便用瞭“宋陽”、“易嘉”等十餘個筆名。特彆是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先生,他所發錶的雜文,都有鮮明的針對性和強烈的戰鬥性。在黑暗的舊中國,當“魯迅”這個極有影響的筆名為齣版當局所密切注意時,他為瞭同形形色色的醜惡鬥爭,衝破白色恐怖和文化“圍剿”的羅網,爭取文章的發錶,便改用瞭一百多個不同的筆名。正如他自己所說:“以真名招一種無聊的麻煩固然不值得。但若假名太近於滑稽,則足以減輕論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很好。”足見魯迅先生不但主張使用筆名,而且所使用的筆名均有他的意圖。也還有齣於謙遜,或避免在同一刊物上齣現同一作者的幾篇文章,故分彆署以假名。可以說這些都是造成筆名齣現如此紛繁的原因。
為瞭不讓人知道自己的真實姓名,有人曾經用瞭十餘個,甚至百餘個筆名,由此産生瞭因長期使用某一筆名為人所熟知,而原姓名反而湮沒無聞的情況。如魯迅、茅盾、巴金……即一例,有的因為使用筆名較多,使人難於記憶,難於辨識,也就常使人把同一人之作誤為多人之作。很明顯,這就給研究工作者、圖書館編目工作者帶來瞭睏難。他們有時苦於無法集中某一作傢的所有作品,或見到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由於不知究為何人所寫,往往不敢引用或收錄。我們收編這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提供掌握筆名之便。
既然是為著這樣的目的,所以在收編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盡力求“準”求“全”的原則。所收資料多數采自前人所輯錄(參考書列後),其次采自多種報刊中的記載,再次是訪問作傢本人及其親友,以及不少研究工作者的熱情提供。
特彆是徵求意見稿發錶後,得到瞭許多讀者熱情、誠懇的幫助。有的為我們指齣初稿中的錯誤,如“吳謙”非魯迅筆名;“方瑩”、“部生”、“無枚”、“預”、“子敬”、“毛騰”非茅盾的筆名。有為我們提供遺漏的,如對茅盾,我們遺漏瞭“維敬”、“止水”、“方仲”、“仲元”等幾個筆名。還有經作者本人核實給予更正和補充的。另一方麵,有的作傢因早已故世,前人所輯他的筆名是否齊全,是否絕對準確,已難求得旁證。即使健在的作傢,自己也不能完全記得所用過的筆名。還有的作傢齣於謙遜,認為早期作品不盡成熟,不樂意列齣全部筆名。據老資格的編輯說,作傢列不全自己的筆名,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當時鬥爭情況復雜,偶用某一筆名,其後不再用瞭;二是在特殊情況下,署名甚至是由編輯代擬的,代擬的筆名更易為作者所遺忘。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盡管我們作瞭多方努力,仍深感要絕對準確地掌握現代文壇的所有筆名,實非易事。加之水平和見聞有限,所輯難免無誤,無漏,誠懇地希望讀者指正。
最後,本書在收編過程中曾得到重慶師範學院蔣洛平、劉安章和四川大學王錦厚、杭州大學王欣榮等同誌的支持與幫助,得到《抗戰文藝研究》編輯部的支持與幫助,在修訂過程中並得到國內許多同誌和朋友的鼓勵與支持,以及重慶齣版社的大力支持,均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曾健戎 劉耀華
1986年2月
《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增補版)》編後
《中國現代文壇筆名錄》初編,於20世紀80年代初,由重慶齣版社齣版麵市後,曾陸續收到國內多位學者、讀者收集的筆名,並熱情、誠懇地指齣書中誤漏之處,由於當時未能及時進行續編工作,深感遺憾。
2011年初,重慶齣版社決定再版初編,故特將新收到的筆名,以及初編中存在的誤漏之處,予以修訂、增補。
在修訂、增補過程中,一方麵盡力改正初編中:誤將筆名當作原名,或原名欠準確之處,另方麵亦盡力整理、補充新收到的筆名。新收筆名中,雖然每位作者筆名的多少不等,但總量不少。其中筆名較多者,如梁啓超30餘個、瀋增植50餘個,李廣候90餘個,茅盾雖早已收入133個,此次又新收入近50個。同時還收入少量颱灣和少數民族,以及當代作者的筆名。據初步統計共收入新作者1300餘位,新筆名6100餘個,加上初編中收入的6800餘個。本書總共收入12900多個筆名。
為方便讀者檢索筆名與原名,此次修訂、增補的排序原則,仍以初編之排序為準,同時接受讀者建議,為有利於讀者參考,仍保留原初編中所寫:“編後”以及有關筆名的文字列於附錄中。
經過近一年時間完成修訂、增補工作,深感現代文壇筆名花樣之多、情況之復雜,極難做到完全準確無誤。我們雖已盡力,由於水平、見聞有限,仍難免無誤無漏,誠懇地希望讀者指正。
最後,本書在修訂、增補過程中再次得到王錦厚、範文瑚、陳鬆溪等許多學者、同誌和朋友的關心、支持與幫助,得到重慶齣版社、重慶市文聯、作協的關心與支持,均在此錶示衷心感謝!
曾健戎 劉耀華
2013年3月
這本書的“增補版”名副其實,內容上的更新和完善看得齣是經過瞭長時間的跟蹤和修正的。我過去使用過舊版的一些參考資料,總會遇到一些新近發現或重新確認的作傢信息無法收錄的遺憾。而這個新版本則補足瞭這些空白,特彆是對那些在當代文學史上重新被重視起來的、早期被忽略的女性作傢或邊緣流派作傢的筆名進行瞭補充,拓寬瞭我們對“現代文壇”概念的理解邊界。這種與時俱進的修訂,保證瞭資料的時效性與完整性。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梳理,更是在引導我們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和研究我們自己的文學史,這對於任何希望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石。
評分初次接觸這套資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浩瀚的體量和嚴密的邏輯性。它絕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名字,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國近現代文壇的側史。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信息點和令人拍案叫絕的關聯。編者顯然下瞭極大的功夫,不僅僅停留在廣為人知的作傢群體,對於那些在特定時期或特定流派中有著獨特貢獻,但名聲稍遜一籌的作者群體,也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證和收錄。這種學術上的“不遺漏”,極大地提升瞭其作為工具書的價值上限。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一些筆名形成背景的簡短闡述,那些寥寥數語,往往能勾勒齣一個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心態與抱負,極富曆史畫麵感,讓人在查閱資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這種深度挖掘和細緻梳理的工作,是任何普通搜索引擎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說實話,作為一名研究生,我對於這種基礎資料的權威性要求極高,畢竟直接關係到論文的可靠性。我花費瞭大量時間去交叉比對瞭幾個核心作傢的筆名信息,發現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審慎和紮實。它似乎采用瞭多方印證的原則,對於存在爭議或信息模糊的條目,處理得相當得體,既沒有武斷地下結論,也提供瞭必要的說明和考量範圍。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在引用時感到無比踏實。在文史研究領域,信息的精確度就是生命綫,這本書無疑在這方麵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它不僅是給我們提供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會我們如何去對待曆史文獻和身份考證這一嚴肅的課題,其示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真是一絕,拿到手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紙張的質感很好,內頁的印刷清晰流暢,光是翻閱的過程就成瞭一種享受。封麵設計得簡潔卻又不失韻味,恰到好處地傳達齣一種學術研究的嚴謹與對文學的敬意。細節之處更能體現齣編者的用心,比如目錄的編排、索引的設計,都極為考究,方便讀者快速定位所需的資料。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愛好者,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係統、權威的參考資料來梳理那些如繁星般閃耀的筆名背後的真實身份,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不僅是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點綴。這種對實體書品質的極緻追求,在當今這個數字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我非常欣賞這種對手工製作品的堅持與熱愛。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閱讀體驗是驚喜連連的,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工具書”的刻闆印象。以往總覺得這類資料枯燥乏味,但這本書在保證學術準確性的前提下,融入瞭相當程度的敘事魅力。它不像冷冰冰的檔案匯編,更像是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帶著你穿梭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迷宮之中,輕輕點撥那些隱藏的暗門和綫索。我尤其欣賞其對不同曆史階段筆名使用頻率和演變趨勢的隱性勾勒。通過對數據和現象的梳理,讀者可以間接地窺見文壇生態的變遷——從早年革命浪漫主義下的激情澎湃,到後期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多元探索,筆名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這種潛藏在字裏行間的時代精神的提煉,讓這本書的閱讀價值遠超其字麵信息本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