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芒狂欢节:从圣烛节到圣灰星期三(1579-1580)

罗芒狂欢节:从圣烛节到圣灰星期三(1579-15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著,许明龙 译
图书标签:
  • 法国历史
  • 罗芒
  • 狂欢节
  • 宗教节日
  • 16世纪
  • 文化史
  • 社会生活
  • 圣烛节
  • 圣灰星期三
  • 节日习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26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89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芒狂欢节:从圣烛节到圣灰星期三(1579-1580)》讲述的是在1580年2月份的两周时间中,罗芒城(当年属于多菲内省,现今属于德龙省)的居民妆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乃至动物,欢快地跳舞、游戏、赛跑、联欢……在狂欢节期间每天上演的节目中,罗芒人的游行队伍行进在手艺人和显贵之间。全城到处都有自发的民间演出,街道与街道,行会与行会,各显其能,一比高下。黑社会人物法官盖兰设下陷阱,致使罗芒人互相厮杀。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城乡概况
第二章 税收:平民向贵族抗争
第三章 1576年:让·德布尔格的陈情书
第四章 1578年:雅克·科拉审慎的造反
第五章 1579年:球王塞尔弗的首届狂欢节
第六章 1579年:抗税和债务
第七章 1580年:罗芒的民俗大师安托万‘盖兰
第八章 1580年:丰盛星期二或上帝与我们同在
第九章 虐杀农民的屠戳场
第十章 “喜鹊和乌鸦啄去了我们的眼珠子……”
第十一章 范型、会社、“王国”
第十二章 冬天的节日
第十三章 再说农民
第十四章 追求平等的先民
鸣谢
译名对照表
参考书目
手稿与抄本

精彩书摘

  火药的第二个要素(准确地说是第二种成分.也就是说,有了木炭还需要硝石,就在这里。硝石就蕴藏在16世纪从罗讷河到北阿尔卑斯民众的抗税行动中。我在这里要谈一谈两个特权等级所享有的特殊免税权。免税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完全不是虚幻的想象。据说,时间是在安贝尔二世1341年发布那项极为重要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免税令20多年之后,最晚不迟于在罗芒举行多菲内三级会议的1370年7月。
  从此以后,直至黎胥留时代,免税始终是一条得到切实执行的规定;不过也有若干例外,例如贵族和教会在某些时候也会被要求缴纳这个税或那个税,但是,这种例外情况不被看作此后可以照此办理的先例。1370年多菲内三级会议颁布的那个法令,完全符合法国贵族的行事原则,所以在此后数百年中一直具有不言而喻的法律效力,尽管当时颁布这项法令仅仅出于一时之需。当时(1370年)之所以颁布这项法令,完60全是为了争取多菲内地区的特权等级对法国国王的支持。(贵族免税在整个法国始终是中央君主政权的一个副产品。)国王狡诈地故意混淆多菲内三级会议同意的“自愿奉献”和国王庄园的正常收益。①国王因而需要在多菲内省的上层人物中找到一批同谋,于是乎,贵族得以享受免税,以便进一步在普通百姓身上榨油。
  长期存在于多菲内地区的因抗税而产生的社会悲剧,从此埋下了日后将要发芽生根的种子。第三等级在16世纪展开了远比15世纪更为波澜壮阔的斗争,他们要求如同其他人一样享受免税。其余两个等级实实在在地享受着免税的优惠待遇,第气等级理所当然地拒不承认这种免税优赢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依据1341年法令的精神,平民们明确地坚持认为,任何人都无需纳税。否则,包括贵族和教会人士在内的所有人,都应无一例外地按照各自应当承担的份额向国王缴纳“自愿奉献”,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或许更大。
  从14世纪最后30余年以来,多菲内每年举行一次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与另外两个等级最严重的冲突就在多菲内三级会议上上演。这里有必要对多菲内三级会议这个庄严的机构说上几句,这肯定对于我们理解罗芒狂欢节何以闹出如此大的动静大有裨益。
  多菲内三级会议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的16世纪是如何组成的?肯定地说,三级会议的结构远非稳定和固定,由于受1560—1580年间的宗教之争和内乱的影响,这个机构时而被推向正确方向,时而被推向错误方向。
  迪塞尔在他的著述中指出,①多菲内三级会议的名册上有:教会代表36人,贵族代表270人(这些人大多是拥有大庄园并享有司法权的乡绅),第三等级代表115人。第三等级代表包括各个城市的市议会议员、某些集镇的议会议员,甚至还有若干村庄的村民会议成员。这些地方中的大部分都位于国王和王储的直辖庄园中,有些地方则位于某些乡61绅的私人土地上。
  由于遴选代表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某些乡村教区尽管直接隶属于领主乃至国王,在三级会议中却没有自己的代表,而且在1579—1680年间却也参与了起义,罗芒北面的伐鲁瓦便是其中之一。
  从总体上看,三级会议无论采用何种投票方式,贵族始终在全省三级会议中占有等级优势,在人数上也压倒其他等级。②贵族不但享有权威。
  ……
狂欢序曲:欧洲大陆的社会风俗与信仰变迁(1450-1650) 引言:时代的脉动与仪式的回响 本书深入考察了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欧洲社会结构、民间信仰和季节性仪式之间复杂而迷人的互动。这一时期是文艺复兴的余晖与宗教改革的巨变交织的时代,传统的世界观正在遭受挑战,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完全确立。我们聚焦于那些周期性发生的公共庆典、地方性的习俗,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维系社区认同和处理社会张力的重要媒介。全书旨在通过对具体风俗的细致剖析,揭示隐藏在狂欢、游行和宗教仪式背后的社会心理、权力结构和文化韧性。 第一部分:节庆的地理与时间骨架 第一章:日历的重构与年度循环 本章首先梳理了中世纪晚期至早期现代过渡期,欧洲各地历法实践的差异性。不同于后世统一的格里高利历,本研究区域内,地方性的“圣人日”和季节性农耕周期共同构成了时间感。我们考察了“时令”的物质性体现——从冬至的“暗日”到夏至的“长日”——这些时间节点如何被赋予特定的宗教和世俗意义。重点分析了以收获、播种和祈雨为核心的农时节庆,它们是农业社会焦虑的集中投射。 第二章:狂欢的地域差异与社会阶层 “狂欢”并非铁板一块的现象。本章对英格兰、法兰西、神圣罗马帝国南部和伊比利亚半岛的狂欢传统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北欧的狂欢往往与寒冷气候下的“驱邪”和“逆转”主题相关,而地中海沿岸则更侧重于丰饶和肉体的释放。更重要的是,我们揭示了不同阶层在狂欢中的角色差异:贵族往往通过赞助和组织盛大的游行来展示其权力,而平民的狂欢则更倾向于对既有秩序的暂时颠覆和讽刺(如“愚人节”的影子)。 第二部分:仪式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面具、伪装与身份的流动性 面具与化妆是这一时期仪式文化的核心元素。本章探讨了面具在仪式中扮演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它们不仅是用于遮蔽日常身份的工具,更是允许个体在短时间内扮演“他者”——无论是动物、死者还是异教神祇——的文化载体。我们分析了教会对这些“伪装行为”的持续谴责,以及这种谴责本身如何反过来烘托了仪式的吸引力。通过对地方性“假面舞会”的案例研究,我们展示了身份暂时解绑对社区内部张力的缓解作用。 第四章:圣徒崇拜与地方性神圣空间 宗教改革之前,地方圣徒的崇拜是构成社区认同的基石。本章侧重于圣徒遗物、圣像游行和朝圣地的经济与社会影响。我们研究了特定圣徒的“职能”——例如,特定圣徒负责治疗瘟疫,特定圣徒负责保护牲畜。这些地方性的信仰体系,尽管在教义上可能与罗马教廷的主流叙事存在出入,却构成了平信徒日常精神生活的核心。我们考察了这些崇拜活动如何与世俗的集市、商业往来融合,形成独特的“神圣经济圈”。 第三部分:冲突、边缘与跨界 第五章:从狂欢到忏悔的权力过渡 本书的核心观察点之一,在于狂欢的“终结”——即向忏悔期(如四旬斋)的强制性过渡。这种从无序到秩序的剧烈转换,揭示了早期现代国家和教会对民众行为的规范化努力。我们分析了地方官员和教区神父如何运用权力,确保狂欢的“释放”不会演变成真正的社会叛乱。过渡期的仪式,如“扔掉脂肪节”或“焚烧狂欢王”,被视为对潜在混乱的预演和安全阀的释放。 第六章:异端、边缘群体与仪式中的“他者” 并非所有参与者都遵循既定脚本。本章将目光投向了仪式边缘的群体:流浪汉、吉卜赛人、以及因宗教异议而被边缘化的教派成员。我们考察了这些群体如何利用公开的庆典和游行来争取可见性,或者反过来,如何成为被公开羞辱和谴责的对象。某些狂欢仪式中对“异类”的模仿和嘲弄,实际上是主流社会界定自身“正统”边界的一种手段。 第七章:印刷术时代的仪式传播与误读 随着印刷术的普及,一些地方性的狂欢故事和活动被记录并传播到更远的地区。本章分析了手抄本和早期印刷小册子如何影响了对这些仪式的认知。对于身处异乡的读者而言,这些关于他人狂欢的记述,往往被简化、夸大,甚至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我们对比了亲历者的描述与传播文本,揭示了文化信息在跨区域流动中发生的意义偏移。 结论:韧性、适应与文化遗产的延续 本书总结认为,1550年至1650年间的欧洲社会,并非被单一的“宗教改革”或“理性化”所主导。相反,它是传统仪式性智慧与新兴的政治、宗教力量不断拉锯、融合的动态场域。这些看似重复的季节性庆典,实际上是社会抵抗、身份确认和集体记忆构建的复杂工程。它们的持续存在,证明了民众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对仪式性慰藉和社区联结的深层需求。这些狂欢与宗教的交织,为理解早期现代欧洲的社会心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当典雅,但绝非故作高深。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个人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具体风俗时所采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对世俗享乐的描绘是如此的生动热烈,以至于与随后严格的禁食和祈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这不仅仅是历史的复述,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作者是高明的导演。尽管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富有个人见解的评论,使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思想上的共鸣。对于那些对早期现代欧洲社会心理和民间宗教实践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富矿。

评分

这本书提供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它挑战了许多传统上将“宗教”与“世俗”简单二元对立的解读。作者巧妙地证明了,在那个特定时期,狂欢的激情与信仰的虔诚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在复杂的文化互动中相互渗透、相互界定。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僵硬的、被教条完全控制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矛盾、正在努力寻找自身平衡点的复杂共同体。阅读时,我不断地思考,我们今天的节日和仪式,在多大程度上仍然承载着类似的社会功能和心理释放作用?这本书成功地跨越了时间鸿沟,使得古代的狂欢节具有了当代的回响。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动力学。

评分

读完后,我感到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尽管这本质上是一部历史研究。作者对于中世纪晚期狂欢文化遗存与早期现代国家权力构建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框架。那些关于游行队伍、假面、食物禁忌和性别角色的描述,细致入微,却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学术距离,避免了过度浪漫化或猎奇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时间”概念的探讨——从放纵的“狂欢节时间”到神圣的“四旬斋时间”的转换,如何被统治阶级和教会用作社会控制的工具,这一点极具启发性。这种对仪式性时间序列的结构性分析,远超出了对单一事件的描述,它揭示了一种深植于欧洲社会肌理中的内在节奏和权力运作逻辑。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着迷的历史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挖掘了文艺复兴晚期法国宗教冲突背景下,民间狂欢文化与宗教礼仪之间的复杂张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带领读者亲身走进了十六世纪末的街道,感受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狂热。书中对“罗芒狂欢节”这一特定时间段的社会心理描摹尤其精彩,那种由盛大的庆祝活动突然转向禁欲和忏悔的巨大落差,被阐释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通过对地方志、私人信件以及少量幸存下来的仪式记录的交叉印证,构建出一个立体可感的历史场景。它并非仅仅是事件的罗列,而是在探讨在社会秩序摇摇欲坠之时,人们如何通过这些周期性的集体仪式来处理内心的焦虑和对权威的潜在反抗。阅读过程如同解谜,每一次对文献的解读都揭示出更深层的文化密码。

评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性。很多时候,历史书读起来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但在这本书里,作者成功地将那些看似碎片化的教会法令、地方官员的报告以及教会法庭记录,编织成一张有机的网。他没有回避史料的模糊性,而是坦然地展现了在特定年份(1579-1580)所能捕捉到的历史残影,并基于此推导出当时社会氛围的微妙变化。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是清晰的线条,而是充满了噪音和断裂的复杂文本。特别是关于狂欢节期间对社会等级的短暂颠覆与随后的权力回归的分析,深入剖析了社会张力的释放机制。

评分

这样一支杂乱无章、纪律松弛、补给不足的军队,怎么能成功地和一个军事大国的组织完善的军队作战呢?说真的,我们怎样说的清这样的军队竟然赢得最后胜利的道理呢?•••今日最有说服力的答案是:不是美国人打赢了,而是英国人失败了,或者说是英国见到它的事业从长远看并无希望而干脆放弃了。美洲的地形(加上殖民地的分散,意味着那儿没有要害地会给英军切断)使英国人认识到他们没有能力打败美国。在革命的头四年里,人口最多的城市----波士顿、纽约、费城和查尔斯顿----都落入了英国人之手,被英国正规军占领,但并无决定性的影响。美国的中心到处都是,又到处都不是,它存在于每个人自身中。此外,法国给美国的民兵和非正规军提供了极重要的帮助,美国与法国长期结盟的幽灵使英帝国提心吊胆。(加粗斜体为强调)

评分

《福星小子2:Beautiful Dreamer》和《风之谷》正是押井守和宫崎骏的起点,即便它们并非处女作;而1984这一年被坊间称作“日本动画大师元年”,则可谓名至实归。

评分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罗芒狂欢节:从圣烛节到圣灰星期三(1579-1580)》讲述的是在1580年2月份的两周时间中,罗芒城(当年属于多菲内省,现今属于德龙省)的居民妆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乃至动物,欢快地跳舞、游戏、赛跑、联欢……在狂欢节期间每天上演的节目中,罗芒人的游行队伍行进在手艺人和显贵之间。全城到处都有自发的民间演出,街道与街道,行会与行会,各显其能,一比高下。黑社会人物法官盖兰设下陷阱,致使罗芒人互相厮杀。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

评分

好评如潮!好评

评分

应该选择破坏它,再重建一个新世界'还是应该继续努力地恢复它本来的样子.

评分

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十年之前,我从兰州前往黄河上游的炳灵寺石窟,沿着盘山路,自行车骑到永靖县的刘家峡码头。在这里,我要搭乘快艇横渡著名的刘家峡水库,才能溯黄河而上,来到炳灵寺石窟。第一次见到刘家峡水库的我,被这万顷碧波感动,盛夏时节,身在西北高原,却有环湖碧绿满山。快艇激起的水花,带来沁心凉意,催走了适才傲人的暑气。在这湖地洞天中破浪二十多分钟,尚未涤尽千尺湖水,亲水岸边的炳灵寺码头已在眼前,码头背后就是石窟庄严。

评分

这是一件包含有多种意义的事件,一位史学大家对此做了破译。《罗芒狂欢节:从圣烛节到圣灰星期三(1579-1580)》讲述的是在1580年2月份的两周时间中,罗芒城(当年属于多菲内省,现今属于德龙省)的居民妆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乃至动物,欢快地跳舞、游戏、赛跑、联欢……在狂欢节期间每天上演的节目中,罗芒人的游行队伍行进在手艺人和显贵之间。全城到处都有自发的民间演出,街道与街道,行会与行会,各显其能,一比高下。黑社会人物法官盖兰设下陷阱,致使罗芒人互相厮杀。

评分

彼得兔的故事  躲在被子里的小兔子是谁呀?他为什么不敢把脸露出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从前,有四只可爱的小兔子,他们分别叫跳跳、墩墩、棉尾巴和彼得。  四只小兔子和兔妈妈生活在一起。噢,差点忘了告诉你们,他们的家在一棵大杉树的树根底下。那里有许多软软的细沙,可舒服啦!  一天早上,兔妈妈给孩子们穿好衣服,整理好小篮子,然后对他们说:“宝贝们,现在可以出去采野果了。不过一定要沿着小路走,千万不要跑到麦克先生的菜园里去了。你们的爸爸就是在那个菜园里被抓住的,他还被麦克太太做成了一块大馅饼。”   兔妈妈一边给彼得整理衣服,一边再次叮嘱道:“现在可以出门了,一定要小心啊!”   然后,兔妈妈带着篮子和雨伞也出门了。她穿过小树林,来到面包店,买了一条黑面包和五个小小的葡萄干圆面包。  跳跳、墩墩和棉尾巴很听话,他们照妈妈说的,沿着小路走,采摘路边的野黑莓。  可彼得呢?他太顽皮了。  他一出门就把妈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直接跑到了麦克先生的菜园,在大门下找了个缝隙钻了进去。  刚开始,彼得只是吃了一些莴苣和芸豆。接着,他又啃起了小萝卜。  大概是吃得太快了,不一会儿,彼得觉得很不舒服,于是想找点西芹来换换口味。  绕过一片黄瓜藤,彼得发现了一个人——跪在菜地里收拾卷心菜苗的麦克先生。麦克先生一看到彼得就跳了起来,他举起铁耙追赶着彼得,并大叫道:“站住!刚开始a,彼得只a是吃了一些a莴苣和芸豆。接着,他又啃起了小萝卜。 咏读唐诗300首(彩b图注音)(最新版)(附光盘) 《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彼得兔的故事》 裁缝和小老鼠的故d事 《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猫汤姆的故事》   四只小兔子e和兔妈妈f生活在一起。噢,差f点忘了告诉你f们,他们的家在一棵大杉树的树根底下。那里有许g多软软的g细沙,可舒服啦!   大概是吃得太快了,不一会儿,彼得觉得很不舒服,k于是想找点西芹来换换口味。   j麦克先生提脚便朝着彼得踢过来,彼得却翻身从窗口跳了出去。   原k来是麦克先生在给洋葱松土呢!看啊!那是什么?麦克先l生身l后不远处——菜园的大门就在那里!   跳跳、墩墩和棉尾巴却享受了一顿丰盛的晚餐,有面n包、牛奶,还n有他们亲手采摘的野黑莓。  ★轻轻松松让孩子爱上阅o读   ——p莫里斯·桑达克 6314条 7344条 23676条 4554条q 52582条 1858q条 3042条 1621条 《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彼得兔的故事》 s弗洛莆茜家s的小兔子 《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松鼠纳特金的故事t》 小猫汤姆的u故事 温克夫人的故事   四只小兔子和兔妈妈生活在一v起。噢,v差点忘了告诉v你们,他们v的家在一棵大杉树的树根底下。那里有许多软软的细沙,可舒服啦!   大概是吃得太x快了,不一会儿,彼得觉得很不舒服,于是想找点西芹来换y换口味。   y一群好心A的麻雀听到了彼得的哭泣声,赶忙飞过来安慰他,鼓励他努力A逃出A去。就A在这时,麦克先生打算用一只筛子扣住彼得。彼得奋力从夹克里挣脱出来。   彼得绕过一个小水C塘,看见一只白猫蹲在塘边呆呆地盯着水里的金鱼。彼得不敢招惹猫,只好转身走开了。   彼得小心翼翼地跳下独轮车,沿着菜园的墙角,飞一般地向大门冲去。   ……F   你永远也无法揣测,孩子们会从“彼G得兔”系列故事里读到多么丰富H的人生! (当代插画大师) 6314条 5964条 9217条 23676条 (98%好I评) (98%好评) (97%好评J) (96%好评) 彼得兔的故事 弗洛莆茜家的小兔子 《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松鼠纳特金的故事》 小猪布兰德的L故事   M彼得兔的故事   可彼得呢?他太M顽皮了。   绕过一片黄瓜藤,彼得发现了一个人N——跪在菜地里收拾卷心菜苗的麦O克先生。麦O克先生一P看到彼得就跳P了起来,他P举起铁耙追赶着彼得,并大叫道:“站住!   可那个窗口对Q麦克先生来Q说太小了,而且他也厌烦了像这样追来追去。于是R,他很不开心地回到了卷心菜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