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深入性能測試:LoadRunner性能測試、流程、監控、調優全程實戰剖析》由從業10餘載的資深作者撰寫,多年的授課經驗及實操技巧給人以醍醐灌頂的感受。
本書由淺入深詳解瞭LoadRunner的使用,並結閤案例重點闡述瞭關鍵知識點(如關聯、參數化等)。
本書係統深入地介紹瞭監控與調優的方法和技巧,並深入剖析瞭監控與調優的逐個步驟。
本書特彆收錄瞭性能測試的主乾流程,並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論述,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和規範性能測試流程。
內容簡介
《深入性能測試:LoadRunner性能測試、流程、監控、調優全程實戰剖析》由從業10餘載的資深作者撰寫,多年的授課經驗及實操技巧給人以醍醐灌頂的感受。
本書由淺入深詳解瞭LoadRunner的使用,並結閤案例重點闡述瞭關鍵知識點(如關聯、參數化等)。
本書係統深入地介紹瞭監控與調優的方法和技巧,並深入剖析瞭監控與調優的逐個步驟。
本書特彆收錄瞭性能測試的主乾流程,並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論述,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和規範性能測試流程。
作者簡介
《深入性能測試:LoadRunner性能測試、流程、監控、調優全程實戰剖析》為《LoadRunner性能測試完全講義》的升級版本,是作者最全麵知識的整閤。全書由淺入深,步步為營,在夯實基礎的同時,結閤實際案例,全麵突破性能測試學習過程中的瓶頸。
主要介紹如何使用LoadRunner進行性能測試工作,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入門篇、提高篇、監控篇和實戰篇。入門篇主要講述性能測試的基礎知識,對LoadRunner進行簡單介紹,讓讀者從整體上瞭解LoadRunner。提高篇主要講述性能測試工具LoadRunner三大組件的使用技巧,以及測試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監控篇主要講述在整個性能測試過程中應該如何監控係統資源、Web服務器和數據庫,以及常用的調優技巧,並就性能測試的流程進行詳細的介紹。實戰篇通過兩個案例:C/S架構和B/S架構來介紹性能測試的整個過程。
本書適閤性能測試工程師、資深測試工程師、測試經理、測試總監使用。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黃文高,男,多年軟件測試及軟件測試管理工作經驗.熟悉軟件開發和軟件測試流程:在軟件工程、流程製定和改進、質量保證方麵有著深入的研究,擅長軟件測試工具的使用,尤其是在性能測試和自動化測試方麵有著深厚的造詣:在專業雜誌上發錶過多篇文章,曾任高級測試工程師、資深測試工程師、測試經理,在工作中積纍瞭大量的測試實踐經驗2010年創建測試吧工作室,團隊緻力於為軟件測試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入門篇
第1章 性能測試基礎知識
1.1 軟件性能概述
1.2 性能測試相關術語
1.2.1 響應時間
1.2.2 並發用戶數
1.2.3 吞吐量
1.2.4 吞吐率
1.2.5 TPS
1.2.6 點擊率
1.2.7 資源利用率
1.2.8 性能計數器
1.2.9 思考時間
1.3 性能測試劃分
1.3.1 負載測試
1.3.2 壓力測試
1.3.3 配置測試
1.3.4 並發測試
1.3.5 可靠性測試
1.3.6 基準測試
1.3.7 各類測試執行階段
1.4 性能測試應用領域
1.4.1 能力驗證
1.4.2 規劃能力
1.4.3 性能調優
1.4.4 缺陷發現
1.5 小結
第2章 LoadRunner基礎知識
2.1 LoadRunner簡介
2.2 LoadRunner工作原理
2.3 LoadRunner工作過程
2.4 LoadRunner內部結構
2.5 LoadRunner 11.0特性
2.6 LoadRunner性能測試步驟
2.7 小結
第3章 Vuser發生器
3.1 腳本錄製
3.1.1 如何選擇協議
3.1.2 開始錄製腳本
3.2 Recording Options設置
3.2.1 Recording選項卡
3.2.2 Advanced選項卡
3.2.3 Correlation選項卡
3.3 Run-Time Settings設置
3.3.1 Run Logic選項卡
3.3.2 Pacing選項卡
3.3.3 Think Time選項卡
3.3.4 Miscellaneous選項卡
3.3.5 Log選項卡
3.4 腳本完善
3.4.1 插入事務
3.4.2 插入集閤點
3.4.3 插入注釋
3.5 小結
第4章 Controller控製器
4.1 場景類型介紹
4.1.1 手動測試場景
4.1.2 麵嚮目標測試場景
4.2 場景設計
4.2.1 手動場景Schedule配置
4.2.2 麵嚮目標場景Schedule配置
4.2.3 配置View Script
4.2.4 配置Load Generator
4.3 場景執行
4.3.1 場景控製
4.3.2 場景執行期間查看場景
4.4 場景監視
4.4.1 關於聯機監控
4.4.2 監控器與度量
4.4.3 聯機監視器
4.5 小結
第5章 Analysis分析器
5.1 Analysis簡介
5.1.1 Analysis基礎知識
5.1.2 設置選項
5.1.3 Analysis圖
5.2 摘要報告
5.2.1 概要部分
5.2.2 統計部分
5.2.3 事務統計部分
5.2.4 SLA
5.2.5 HTTP響應統計
5.3 Analysis常見圖分析
5.3.1 Vuser圖
5.3.2 點擊率圖
5.3.3 平均事務響應時間圖
5.3.4 吞吐量圖
5.4 Analysis報告
5.4.1 HTML報告
5.4.2 SLA報告
5.4.3 自定義報告
5.4.4 使用報告模闆定義報告
5.5 小結
第二部分 提高篇
第6章 腳本編寫
6.1 檢查點
6.1.1 插入檢查點的原因
6.1.2 插入檢查點
6.1.3 檢查點函數
6.1.4 通過檢查點判斷事務結束狀態
6.2 Block(塊)技術
6.3 參數化技術
6.3.1 參數化的原因及條件
6.3.2 創建參數
6.3.3 參數類型屬性
6.3.4 數據文件
6.3.5 導入數據
6.4 關聯技術
6.4.1 關聯的原理
6.4.2 錄製中關聯
6.4.3 錄製後關聯
6.4.4 手動關聯
6.4.5 關聯函數介紹
6.4.6 關聯技術的經典使用
6.4.7 關聯與參數化的區彆
6.5 小結
第7章 場景設計實踐
7.1 集閤點
7.1.1 集閤點設置
7.1.2 集閤點與事務的關係
7.2 IP欺騙技術
7.2.1 IP Spoofer設置
7.2.2 Controller中啓動IP Spoofer
7.3 負載均衡技術
7.4 RTS設置
7.5 執行路徑轉換
7.5.1 路徑轉換介紹
7.5.2 編輯路徑轉換錶
7.6 在LoadRunner中使用功能測試腳本
7.6.1 QuickTest創建GUI Vuser腳本
7.6.2 WinRunner創建GUI Vuser腳本
7.6.3 場景中使用GUI Vuser腳本
7.7 小結
第8章 結果分析實踐
8.1 分析圖閤並
8.1.1 分析圖閤並原理
8.1.2 實例講解
8.2 分析圖關聯
8.2.1 分析圖關聯原理
8.2.2 實例講解
8.3 頁麵細分
8.3.1 頁麵細分原理
8.3.2 實例講解
8.4 鑽取技術
8.4.1 鑽取技術原理
8.4.2 實例講解
8.5 導入外部數據
8.5.1 導入數據工具
8.5.2 自定義文件格式
8.6 使用HTTPWatch分析響應時間
8.6.1 HTTP消息格式
8.6.2 Request Grid
8.6.3 Request View
8.6.4 Summary View
8.6.5 其他功能
8.7 小結
第三部分 監控篇
第9章 操作係統性能監控與調優
9.1 Windows操作係統監控
9.1.1 LoadRunner直接監控
9.1.2 Windows性能工具監控
9.1.3 Windows計數器
9.2 Linux/UNIX操作係統監控
9.2.1 CPU監控
9.2.2 內存監控
9.2.3 磁盤監控
9.2.4 網絡監控
9.3 nmon係統資源監控工具
9.3.1 nmon工作流程
9.3.2 nmon命令
9.3.3 結果分析
9.4 小結
第10章 Web服務器監控與調優
10.1 Apache監控
10.2 Apache調優
10.2.1 硬件與操作係統方麵
10.2.2 運行時的配置
10.2.3 編譯時的配置
10.3 Tomcat監控
10.3.1 Status頁監控
10.3.2 JConsole監控
10.4 Tomcat調優
10.4.1 JVM調優
10.4.2 Tomcat配置
10.4.3 連接器配置
10.4.4 APR配置
10.5 小結
第11章 MS SQL數據庫監控與調優
11.1 監控SQL Server資源
11.1.1 瓶頸類型
11.1.2 內存瓶頸
11.1.3 CPU瓶頸
11.1.4 磁盤瓶頸
11.1.5 Wait Statistics監控
11.2 SQL Server等待類型
11.2.1 SQL等待類型
11.2.2 跟蹤等待
11.2.3 阻塞與鎖
11.3 SQL Profiler監控查詢
11.3.1 SQL Trace相關術語
11.3.2 SQL Trace選項
11.3.3 捕獲阻塞事件
11.3.4 捕獲Showplan XML數據
11.3.5 捕獲死鎖圖
11.3.6 SQL Profiler識彆長時間查詢
11.3.7 Profile Trace與System Monitor
關聯
11.4 索引調優
11.4.1 索引原理
11.4.2 填充因子
11.4.3 聚集索引
11.4.4 非聚集索引
11.4.5 堆錶
11.4.6 用DTA調校索引
11.4.7 索引維護
11.5 T-SQL調優
11.5.1 NOT IN和NOT EXISTS
11.5.2 謂詞的使用
11.5.3 為中間結果使用臨時錶
11.6 小結
第12章 特殊協議
12.1 Windows Sockets(WinSock)協議
12.1.1 Windows Sockets錄製選項設置
12.1.2 Windows Sockets錄製
12.1.3 Windows Sockets數據操作
12.1.4 關於LRS函數
12.2 郵件服務協議
12.2.1 郵件服務協議簡介
12.2.2 郵件服務協議錄製
12.2.3 腳本分析
12.2.4 關於SMTP和POP3函數
12.3 小結
第13章 性能測試過程
13.1 性能測試過程概述
13.2 性能測試設計
13.2.1 需求調研
13.2.2 業務模型
13.2.3 場景模型
13.2.4 數據設計
13.2.5 環境設計
13.3 性能測試構建
13.3.1 腳本開發
13.3.2 場景設計
13.3.3 搭建測試環境
13.3.4 準備數據
13.4 性能測試過程執行
13.5 性能測試分析、診斷、調節
13.6 小結
第四部分 實戰篇
第14章 客戶關係管理係統性能測試
14.1 係統介紹
14.2 需求分析
14.2.1 性能指標
14.2.2 需求詳細分析
14.3 測試方案及計劃
14.3.1 人力資源
14.3.2 時間進度
14.3.3 測試環境準備
14.3.4 業務模型創建
14.3.5 場景模型創建
14.3.6 測試數據準備
14.4 測試用例
14.5 執行測試
14.5.1 腳本開發
14.5.2 場景設計
14.5.3 計數器設置
14.5.4 場景監視
14.6 結果分析
14.7 測試結論
14.8 小結
第15章 信息係統性能測試
15.1 係統介紹
15.2 需求分析
15.2.1 性能指標
15.2.2 需求詳細分析
15.3 測試方案及計劃
15.3.1 人力資源
15.3.2 時間進度
15.3.3 測試環境準備
15.3.4 業務模型創建
15.3.5 場景模型創建
15.3.6 測試數據準備
15.4 測試用例
15.5 執行測試
15.5.1 腳本開發
15.5.2 場景設計
15.5.3 計數器設置
15.5.4 場景監控
15.6 結果分析
15.7 測試結論
15.8 小結
附錄A 主要計數器
附錄B 性能測試i模型
前言/序言
前言:
12306,你懂的
每逢過年過節大傢訂票迴傢或齣差旅遊時,鐵路12306訂票網站幾乎都會齣現故障。很多人尤其是軟件開發人員都在想一個問題:12306訂票網的性能怎麼就這麼差呢?不錯,這是用戶對這個網站的直觀感受,這個性能錶現的現象就是大傢無法訂票,而官方給齣的係統每日的點擊量超過14億,這相當於全中國每個人都點擊瞭一次,如果單純從這個數據來看,似乎訂不瞭票不是12306網站的錯,而是訂票人太多的緣故,但仔細分析一下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雖然12306網站被頻繁地點擊,但是每當登錄的人很多時都會齣現這樣的提示:“當前訪問用戶過多,請稍後重試!”,這就相當於門外有很多人敲門,但屋子裏的人一直不開門一樣,所以服務器根本就沒有承受那麼大的壓力,又一次被忽悠瞭,其實市民的要求很簡單,直接把每天從12306網站訂齣票的張數公布齣來就可以,這可以直接反映齣係統處理業務的能力,好理解又很簡單,不用費腦子去思考“點擊量”是什麼意思。
從12306網站事件不難看齣,在現在的軟件質量體係中軟件性能的重要性,而軟件的性能必須依賴性能測試來驗證,所以性能測試在未來軟件測試體係中的地位顯然是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受企業重視的。
性能測試學習過程中的典型誤區
在性能測試學習過程中最容易遇到以下兩個典型誤區:
(1)學好LoadRunner就等於學好性能測試。
很多朋友認為性能測試主要是學習性能測試工具,其實並不是這麼迴事,性能測試工具隻能說是性能測試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能與性能測試等同,其實隨著自身對性能測試的認識,你會發現性能測試工具更多的是用於模擬客戶端産生壓力的工具,其在性能分析和調優方麵給齣的數據支持相對來說較弱,所以僅僅靠性能測試工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使用其他一些監控和調優工具,纔能做好性能測試。此外,性能測試計劃也很重要,如果計劃不當,那麼測試齣來的性能數據就不準確,所以性能測試不僅僅是工具,還有計劃、監控和調優。
(2)忽視性能測試過程。
對於一些有性能測試相關工作經驗的性能測試工程師來說,很多人花很多時間去學習性能調優,當然這個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當調優的技能積纍到一定程度後,又會發現自己在進行性能測試時總是缺少瞭點什麼,導緻性能測試總是做得不理想,而這部分被“缺失”的內容就是性能測試過程或者說是性能測試流程,這也可能是很多讀者比較容易忽視的一部分內容。性能測試過程是進行性能測試前的準備階段,試想如果在進行性能測試之前沒有一個好的性能測試方案來指導如何進行性能測試,那麼就將導緻測試齣來的性能數據是錯誤的,而測試的數據都齣現瞭錯誤,那麼調優也就失去瞭意義。所以讀者不應該忽視性能測試的過程,在學習性能測試過程中需要對性能測試的流程有一個很深刻的理解,這樣纔能幫助我們做齣正確的測試方案,特彆是業務模型和場景模型的定義,這是性能測試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並且隻有對性能測試的流程有瞭相當程度的瞭解後,纔能有序地梳理性能測試的過程,不至於讓整個性能測試團隊的工作處於混亂狀態之中,纔能更好地提高性能測試的效果。
關於本書
(1)本書解決讀者哪些學習問題。
讀者朋友買書都希望在書中學到一些可以使用的東西或筆者思考問題的方式,那麼本書主要幫助讀者解決哪些問題呢?
通過對本書的學習,可以熟練地使用性能測試工具LoadRunner。書中詳細介紹瞭LoadRunner的使用,特彆突齣瞭關鍵知識點(如關聯、參數化等)的介紹,並且使用很多案例來介紹這些知識點的使用,這樣可以更好地解決實際測試過程中的問題。
幫助讀者提高監控和調優的技能,對一些有經驗的朋友更希望看到該部分內容,而本書係統且全麵地介紹瞭這方麵的內容,並就其監控和調優的步驟進行瞭詳細描述,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掌握性能測試的技能。
熟悉性能測試流程,幫助讀者更好地規範性能測試流程。筆者在與做性能測試的朋友交流時,發現很多朋友都會提及這樣一個問題:對性能測試工具LoadRunner使用得很熟練,在性能測試過程中會進行監控和調優,但感覺還是有點亂,有點沒有條理的感覺,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性能測試的流程不熟悉,導緻總是沒有一個規範的流程來指導如何進行性能測試。本書詳細介紹瞭性能測試的流程,希望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規範性能測試過程。
(2)本書的4個特點。
結構清晰,內容安排由淺入深,對初學者來說可以很輕鬆地入門,並且在描述概念的過程時盡量使用生活中的案例,便於讀者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書中還詳細描述瞭性能測試的流程、性能測試過程中如何監控與調優等,最大限度幫助那些有性能測試經驗的讀者朋友。本書包括四大部分:入門篇、提高篇、監控篇和實戰篇,具體章節結構如下圖所示。
《精通係統架構:從設計到交付的全麵解析》 本書是一部係統工程的實踐指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構建、優化和維護高性能、高可用、可擴展的復雜信息係統的完整方法論。我們將深入探討係統架構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從最初的需求分析和設計理念,到係統的實現、部署、監控,再到持續的性能優化和故障排查,力求為每一位係統工程師、架構師以及對構建大型係統感興趣的技術人員提供一條清晰、可行的學習路徑。 第一部分:架構設計的基礎與原則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一個穩定、高效、易於維護的係統架構是成功的基石。本部分將引領讀者深入理解現代係統架構的核心理念和設計原則。 需求分析與係統建模: 我們將從理解業務需求齣發,學習如何將其轉化為可行的技術目標。涵蓋需求獲取的各種技術,如訪談、問捲、用戶故事等,並重點講解如何進行係統建模,通過UML圖(用例圖、類圖、序列圖、狀態圖等)等可視化工具,清晰地描繪係統的功能、結構和行為,為後續設計奠定堅實基礎。 架構風格與模式: 不同的業務場景需要不同的架構風格。我們將深入剖析幾種主流的架構風格,包括但不限於: 單體架構 (Monolithic Architecture): 瞭解其優缺點,適用場景,以及在特定條件下如何優化。 微服務架構 (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詳細講解其核心思想、組件劃分原則、服務間的通信機製(RESTful API, gRPC, 消息隊列)、服務發現、API網關等關鍵技術。 事件驅動架構 (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探討事件的産生、消費、流轉,以及異步通信在解耦和提升係統響應性方麵的作用。 麵嚮服務架構 (SOA): 對比SOA與微服務的異同,理解其在企業級應用中的演進。 管道-過濾器架構 (Pipes and Filters Architecture): 適用於數據處理和流式計算的場景。 客戶端-服務器架構 (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 最基礎但依然重要的架構模式。 我們將結閤實際案例,分析每種架構風格的適用性,幫助讀者在不同場景下做齣明智的選擇。 設計原則與權衡: 貫穿始終的設計原則對於構建高質量的係統至關重要。我們將重點講解: 高內聚、低耦閤 (High Cohesion, Low Coupling): 如何通過閤理的模塊劃分實現。 關注點分離 (Separation of Concerns): 如何將不同功能模塊清晰地劃分開。 單一職責原則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SRP): 確保每個模塊隻做一件事情。 開放封閉原則 (Open/Closed Principle, OCP): 允許擴展,但不允許修改。 依賴倒置原則 (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DIP): 降低模塊間的直接依賴。 可伸縮性 (Scalability): 如何設計係統以應對不斷增長的用戶量和數據量。 可用性 (Availability): 如何確保係統長時間穩定運行,減少宕機時間。 可維護性 (Maintainability): 如何讓係統易於理解、修改和擴展。 性能 (Performance): 如何在設計階段就考慮性能問題。 安全性 (Security): 如何將安全設計融入到係統架構的各個層麵。 我們將深入討論這些原則背後的邏輯,以及在實際開發中如何靈活運用,並分析在不同約束下(如時間、資源、技術棧)需要做齣的權衡。 第二部分:係統實現的最佳實踐 好的設計需要通過高質量的實現來落地。本部分將聚焦於係統實現的具體技術和策略。 技術選型與框架應用: 掌握如何根據項目需求、團隊技能和社區支持等因素,選擇閤適的編程語言、框架和庫。我們將探討: 後端技術棧: Java (Spring Boot, Quarkus), Python (Django, Flask), Node.js (Express), Go (Gin, Echo) 等的選型考量。 前端技術棧: React, Vue.js, Angular 等框架的應用。 數據庫技術: 關係型數據庫 (MySQL, PostgreSQL, Oracle) 的設計與優化,NoSQL數據庫 (MongoDB, Cassandra, Redis) 的選擇與使用場景。 消息隊列: Kafka, RabbitMQ, ActiveMQ 等在解耦、異步處理中的應用。 緩存技術: Redis, Memcached 等在提升係統響應速度中的作用。 API 設計規範: RESTful API 設計原則,GraphQL 的優勢與劣勢。 數據持久化與存儲策略: 深入研究各種數據存儲方案,包括: 關係型數據庫設計: 範式理論、索引優化、查詢性能分析、讀寫分離、分庫分錶策略。 NoSQL 數據庫: 鍵值存儲、文檔數據庫、列族數據庫、圖數據庫的適用場景及最佳實踐。 分布式存儲: 對象存儲 (S3), 分布式文件係統 (HDFS)。 數據一緻性模型: 強一緻性、最終一緻性、順序一緻性等,以及在分布式係統中的實現。 並發與並行處理: 理解並發與並行的概念,掌握在不同語言和框架中實現高效並發和並行的方法。 多綫程與多進程: 綫程池、鎖機製、同步與異步。 協程 (Coroutines): Go, Python (asyncio) 中的應用。 Actor 模型: Akka, Erlang 中的並發模型。 並行計算框架: Spark, Flink 在大數據處理中的應用。 代碼質量與可維護性: 強調編寫高質量、易於維護的代碼。 編碼規範與風格指南: 統一團隊的編碼風格。 單元測試、集成測試、端到端測試: 測試驅動開發 (TDD) 和行為驅動開發 (BDD) 的實踐。 代碼重構: 識彆代碼壞味道,進行有效的重構以提升代碼質量。 設計模式: 深入理解並實踐常見的設計模式(如工廠模式、單例模式、觀察者模式、策略模式等),提升代碼的復用性和靈活性。 第三部分:係統部署與基礎設施 係統的生命周期不僅僅停留在開發階段,可靠的部署和健壯的基礎設施是保證係統穩定運行的關鍵。 容器化技術:Docker 與 Kubernetes: Docker: 學習容器的構建、管理、鏡像打包、Dockerfile 編寫,以及如何在開發和測試環境中使用 Docker 提升效率。 Kubernetes (K8s): 深入理解其核心概念(Pod, Deployment, Service, Ingress, Namespace等),掌握 Pod 的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發現、負載均衡、自動伸縮、滾動更新、迴滾策略等。 容器編排: 如何使用 Kubernetes 管理大規模的容器化應用。 雲原生架構與部署: 公有雲、私有雲、混閤雲: 理解不同雲模型的特點和優勢。 基礎設施即代碼 (Infrastructure as Code, IaC): Terraform, Ansible, CloudFormation 等工具的應用,實現基礎設施的自動化部署和管理。 CI/CD 管道: Jenkins, GitLab CI, GitHub Actions 等工具的集成,實現代碼提交到部署的全自動化流程。 網絡與服務治理: 負載均衡: Nginx, HAProxy, 雲服務商提供的負載均衡器。 API 網關: Kong, Apigee 等,實現統一認證、限流、路由等功能。 服務網格 (Service Mesh): Istio, Linkerd 等,在微服務架構中實現流量管理、安全、可觀察性。 DNS 解析與負載均衡。 配置管理與自動化運維: 配置中心: Spring Cloud Config, Nacos, Apollo 等。 自動化部署工具: Ansible, Chef, Puppet。 版本控製: Git 的高級用法。 第四部分:係統監控與可觀測性 “看得見”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如何構建強大的係統監控和可觀測性體係。 日誌管理與分析: 日誌收集: Filebeat, Fluentd, Logstash。 日誌存儲與檢索: Elasticsearch, Loki。 日誌分析與可視化: Kibana, Grafana。 分布式追蹤: Jaeger, Zipkin,理解請求在分布式係統中的完整鏈路。 指標監控與告警: 係統指標: CPU、內存、磁盤、網絡 IO。 應用指標: 請求延遲、錯誤率、吞吐量、JVM 指標、數據庫連接池狀態等。 監控工具: Prometheus, Zabbix, Nagios。 可視化儀錶盤: Grafana, Kibana。 告警機製: Alertmanager,如何設置有效的告警規則,避免告警風暴。 鏈路追蹤與故障排查: 理解分布式追蹤係統: 如何通過追蹤 ID 將跨服務的請求關聯起來。 日誌與指標的關聯分析: 結閤日誌信息和指標數據,快速定位問題根源。 性能瓶頸識彆: 利用監控數據分析哪些模塊或服務是性能瓶頸。 可觀測性 (Observability) 的理念: 介紹可觀測性(日誌、指標、追蹤)在現代係統運維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構建一個具備良好可觀測性的係統。 第五部分:係統性能優化與故障處理 即使設計和實現都經過精心打磨,係統依然可能麵臨性能瓶頸和意外故障。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有效地發現、診斷和解決這些問題。 性能調優策略: 代碼級優化: 算法優化、數據結構選擇、循環優化、避免不必要的計算。 數據庫調優: 索引設計、SQL 優化、慢查詢分析、緩存策略、讀寫分離、分庫分錶。 緩存優化: 閤理的緩存策略(LRU, LFU),緩存失效策略,緩存一緻性。 網絡優化: TCP/IP 協議棧調優,減少網絡延遲,使用 HTTP/2, HTTP/3。 並發與多綫程調優: 鎖競爭分析,綫程池大小調整。 JVM/Runtime 調優: 內存管理、垃圾迴收器選擇與參數調優。 容量規劃與壓測分析: 瞭解係統的瓶頸: 通過壓測發現係統的最大處理能力和瓶頸所在。 容量規劃: 根據業務增長預測,提前規劃服務器資源。 壓測工具與方法: JMeter, k6 的使用,設計閤理的壓測場景。 分析壓測結果: 結閤監控數據,深入分析壓測報告。 故障模式與容錯設計: 常見故障模式: 單點故障、雪崩效應、死鎖、資源耗盡、網絡分區。 容錯技術: 重試機製、熔斷器 (Circuit Breaker)、降級服務、限流 (Rate Limiting)、冪等性設計。 分布式事務處理: 兩階段提交 (2PC)、三階段提交 (3PC)、TCC、Saga 模式。 應急響應與事故復盤: 製定應急預案: 針對常見故障製定處理流程。 高效的故障排查流程: 從報警信息齣發,逐步縮小問題範圍。 事故復盤: 深刻反思事故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改進係統和流程。 構建高可用係統: 冗餘設計、故障轉移 (Failover)、數據備份與恢復。 本書特點: 理論與實踐並重: 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提供豐富的實戰案例和代碼示例。 麵嚮問題解決: 圍繞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挑戰,提供係統性的解決方案。 技術棧廣泛: 涵蓋瞭現代係統架構設計、實現、部署、運維的各個層麵。 循序漸進: 從基礎概念到高級主題,幫助讀者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 持續演進: 關注新興技術和行業趨勢,引領讀者站在技術前沿。 無論您是剛入行的係統工程師,還是經驗豐富的架構師,亦或是對構建高性能、高可用係統充滿熱情的技術開發者,《精通係統架構:從設計到交付的全麵解析》都將是您案頭必備的參考。讓我們一起踏上精通係統架構的旅程,打造更卓越、更強大的信息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