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带吴钩,仗宝剑,行天下,重然诺,轻死生,身手不凡的侠客;武功高超,追星赶月,走险千里,“叫得响,踢得开”的镖头;通十八般武艺,熟悉各种套路,精技击,懂暗器,带出大批武林高手的武师……武林豪杰精英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却给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的认识与真实的武林渐行渐远。
《武林掌故》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这些武林名人特点鲜明的习武生涯、成长过程、不凡事迹,可以帮助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武林。
作者简介
张大为,1943年12月生于河北唐山市,曾任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音像协会副秘书长兼北京汇宇国际版权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退休后受聘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进口音像制品专家审查委员会。他于1957年拜程全宝为师学习“少林拳”,1959年拜吴斌楼为师学“戳脚翻子”。1964年参加北京大学生运动会武术比赛获得优异成绩,曾协助吴斌楼老师整理过大量拳谱。自20世纪80年代始,陆续在《体育报》、《中华武术》、《武术健身》、《武魂》、《武林》、《精武》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数十万字,论文《试论武术流派的产生、繁衍与发展》获首届全国武术论文研讨会荣誉奖。出版《武术谚语释义》(独著)、《吴斌楼戳脚翻子全书》(合著)等书,编导拍摄武术音像制品一百多集。当选北京武术协会第五届委员;北京武术协会第六届委员、理事、副秘书长;首届中国民间武术家联合会副主席。
目录
序
自序
说说武状元
练武的人都崇拜武状元,其实唐朝开始的武科考并没有武状元之称。中国历史上首名武状元出自明末,他叫王来聘,是崇祯皇帝亲选的。此后出的武状元,多有故事。
大儒颜习斋、李恕谷与武术
颜习斋(1635-1704),河北博野人,名元,号习斋,虽为大儒,却武功高超,因倡导习武而在武林颇有影响。李恕谷(1659-1733)是颜习斋的徒弟,于康熙庚午中举,随即归隐练武,独创两趟剑术,对习武者影响很大。
解读《大刀王五歌》
王五(1844-1900),原名王正谊,字子斌,河北沧州人,精通“披挂门”、“六合门”武艺,因善使一口超乎寻常的大刀,并且刀法纯熟、德义高尚而被武林人称为“大刀王五”。他的相貌、性格少有人知,却在一首诗中得到解读。
“魏氏一门”行侠仗义
武林所称“魏氏一门”,指著名武师魏昌义、魏赞魁、吴斌楼,三人均为河北蠡县齐庄人。魏昌义(约1840-1920)是清末民初的名镖师,以“戳脚翻子”见长,武林人称“赛毛遂”,曾是北京福源镖局的大镖头。魏赞魁(1854-1951)是魏昌义的徒弟,也是清末民初的名镖师,精通“戳脚翻子”,善使“牛头镋”,武林人称“铁腿”。吴斌楼(1898-1977)是魏赞魁的徒弟,精“戳脚翻子”,以“花鞭”、“快枪”见长,武林人称“花鞭吴”。“魏氏一门”三人多行侠仗义,仅每人举其一例。
“勇士”马永贞遭暗算
马永贞(?-1879),山东临清人,回族,是清末武林高手,精“弹腿”、“查拳”。武林人称“勇士”。然而,他恃勇托大,遭到上海流氓暗算而亡。
“鼻子李”功兼内外
“鼻子李”原名李瑞东(1851-1917),京东武清人,由于鼻孔外翻,武林送其绰号“鼻子李”。他精通六门武功,以内功外功兼长而声名远扬。他的高超武功曾受到慈禧的赞赏。
“醉鬼张三”的三个谜
“醉鬼张三”原名张长祯(1862-1945),河北束鹿人,久居京城,保过镖,护过院,当过把总和武师,护送清朝钦差赴过藏,精“内家拳”,尤善轻功。因其善饮,腰间挂一酒壶,走路摇摇晃晃而得武林绰号“醉鬼张三”。他的一生,有三个待解之谜。
“末代镖师”李尧臣
李尧臣(1876-1973),河北冀县人,精“三皇炮锤”,尤善蹿房越脊、飞镖暗器,以及“春点”隐语,他在清末民初活跃于镖局,以保镖从未失手而名扬武林,武林人称“末代镖师”。
“沱南侠”韩其昌
韩其昌(1895-1988),河北深县人,精“翻子”、“弹腿”、“连环套刀”,尤以“梅花桩”拳法见长。他为人慷慨,行侠仗义,被武林人称为“沱南侠”,又因其独臂垫大车而得“铁胳膊”绰号。
“查拳大家”张英振
张英振(1896-1977),山东冠县人,出生于“查拳”世家,精“查拳”、“查枪”,其“铁砂掌”、“弹腿”功夫高超,被武林人士称为“查拳大家”。1928年在南京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中荣获“道德剑”。
“花鞭”吴斌楼
吴斌楼(1898-1977),河北蠡县人,精“戳脚翻子”,“九节鞭”和“鞭里加刀”功夫高超。青年时落脚北京,当过镖局副镖头。在一次走镖中,凭“九节鞭”和“鞭里加刀”折服劫匪,从此获“花鞭吴”绰号。
“螳螂高手”单香陵
单香陵(1905-1983),山东黄县人,少年时学成“六合螳螂拳”,成年后“螳螂拳”武艺越发精湛,武林人称“螳螂高手”,曾以一掌击碎九块方砖为广和楼戏园解围而名动京城。
“武当独传”金子弢
金子弢(1906-1986),生于北京,年轻时以施主身份入武当山向道士李合林学得密不传人的“武当拳”。1980年作为浙江选手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表演“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使失传的武当绝技重现于世,被武林称为“武当独传”。
抗日英雄节振国
节振国(1910-1940),山东武城人,少年时学得少林拳术,精于棍棒,善于纵跳翻跌,练就“蹿缸”轻功,抗日战争时期刀劈日寇,后参加共产党的游击队,1940年在与日寇作战中牺牲,是闻名冀东的“抗日英雄”。
“陈式太极名家”雷慕尼
雷慕尼(1911-1986),湖北武昌人,年轻时因体弱拜师学“大红拳”,后学“杨式太极”,再学“陈式太极”,颇得“陈式太极”真传,是德高望重的“陈式太极名家”。
“格格拳师”爱新觉罗 · 受之
爱新觉罗·受之(1914- ),生于北京皇亲家族,为皇太极之后。少年习武,善使“花枪”、“春秋大刀”、“雁翅”,13岁参加国术联欢游艺大会,成为北京武术界女武童,中年办武术社培养武林弟子,人称“格格拳师”。
“神弹子”沈辅臣
沈辅臣(约1870-?),回族,河北沧州人,精“查拳”、“通臂”、“太极”、“八卦”,尤其善使弹弓,百发百中,武林人称“神弹子”。
“武林姐妹”杨沫、白杨
著名作家杨沫(1914-1995)、电影明星白杨(1920-1996)为亲姐妹,祖籍湖南,生长于北京,姐妹二人先后入四民武术社习武,均精“形意拳”和“太极”。在文学和电影界著名的姐妹俩因在武林中也有名,被人称为“武林姐妹”。
“八极高手”陈彦龄
陈彦龄(1924- ),河北枣强人,精“三皇炮锤”,兼习“罗汉”、“二郎”、“洪拳”,后专门拜师学习“八极拳”,师父边教边打,将其练成“八极高手”。
“三门四艺熔一炉”的马全福
马全福(1929-1994),北京人,8岁拜师练习“如意通臂”,又拜求多师,习得三家门派四种拳术,后在实践中将三家门派四种拳术熔于一炉,随意而发,自名“自然拳”,武林人称“三门四艺熔一炉”的马全福。
“高家八卦掌”传四代
北京高家“八卦掌”的第一代为高文成(1873-1920),传其子高子英(1908-1996),高子英传其子高继武(1942- ),高继武传其子高强。高家武功因四代传习,在武林享有盛誉,称为“高家八卦掌”。
“武林奇人”朱鹤亭
朱鹤亭,道号玄鹤子(道不言寿,故不宜写其年龄),山东青岛人,少年时在父亲督促下习练武术和各种道家养生功法,因他学识见解超凡、道家武功神秘莫测而有“武林奇人”之称。
“岳氏散手”称武林
“岳氏散手”是清末民初名拳之一,相传为宋时岳飞所创,传于世后,经刘仕俊、刘成有、刘德宽、纪德、陈子正、郭成尧等著名武术家继承创新而发扬光大,今已演变为四支而著称于武林。
武人从艺 艺人习武
中国武林,历来多有武人从艺、艺人习武的现象。出生于武林世家的杨小楼武功高强,成为京剧名家;京剧大师谭鑫培武功超凡,曾作为武师护过院;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精通“剑术”和“太极”……
天桥名把式
北京老天桥曾是武林名把式聚集之地,武林名人“中幡”宝三、“神弹子”张玉山、“跤王”沈三、“大刀”张宝忠……一个个武林高手,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火神庙内四民社
清末北京火神庙内曾办起四民武术社(简称“四民社”),一百多年来,从这里走出多少武林高手,已不可数。
隆福寺中“通背拳”
曾是北京香火圣地的隆福寺也曾是武林精英集中的地方,“北方大侠”曾居于寺中,武林中的王氏绝技,也从这里流传下来。
精彩书摘
匪首气得嗷嗷大叫,手挥钢刀,一个“开山劈石”直奔魏昌义的脑门劈来。魏昌义趁其举刀之时,进右腿伏身而入,以右手刁住他的右腕,随进左腿,闪其背后,以左掌对准他的后颈便是一剁,匪首登时口吐白沫昏倒在地。
双方数次打斗,顾、白等皆败北。于是他们便策划使用流氓手段,实施盯梢、偷袭、暗杀、群殴。马永贞却恃勇托大,不加防范。一日,顾、白等潜入马永贞住宿的客栈,趁其早晨洗脸之时,抛石灰迷其眼,随后众人齐上,乱斧砍下,致使马永贞伤重而亡。
那后生跃步上前一把抓住韩其昌的手指便撅,谁料没有撅动。于是两只手扳住手指屏住气一齐用力,脸憋得通红仍是撅不动,这才知道韩其昌的功力非同小可,忙跪下叩头谢罪。
院里的鬼子发现出了事,正要往屋里冲,节振国如同疯了一般,几步蹿到院北丈把高的石墙前,施展腾挪,纵身一跃,跳了出去。等鬼子的子弹射到墙头时,节振国已经无影无踪了。
1915年夏天,陈子正在军中献艺空手夺手枪:由一少将军官持手枪于十丈外向他射击,他则要躲避枪弹,夺回手枪。只听号令一响,他疾驰近前,那少将一枪不中,未及二枪,他已将其手中短枪夺走。
大刀王五不是个简单的赳赳武夫、绿林豪杰、草莽英雄、江湖镖客,而是个有头脑有见识的奇士英才,是个不同于一般武林高手的杰出人物。所以他才能成为谭嗣同的好朋友,才能成为谭嗣同绝命诗中“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一昆仑。
他的豪爽气概更是活灵活现。他丝毫不掩饰自己杀贪官除恶霸的往事,而是得意地“自言少年事,谈笑杀人伙”。“天下多奸吏,安得尽授首”。他认为这种行侠仗义的事是自己应该做的,所以“男儿贵坦白,为盗何足丑?”
……
前言/序言
我结识斯亮是先睹其文,再闻其声,后见其人。那一首《荒原夜祭》,对亲人生离死别的哀痛,感人至深,无法不使人泣下多,青衫湿。敉平内乱之后,经历了大动乱、大劫难出现的“伤痕文学”,实际上是批判法西斯主义的先锋文学。像钱江秋潮,奔涌而来。“忆悼散文”是其中最早一支,是散文复苏的序幕。在思想解放、文艺自由的大背景下,悼亡者,批四凶,奠英雄,怀故人,这是全民族长期压抑、沉默、彻悟后的情感大爆发,大宣泄。这些散文诉真情、去虚饰,不雕凿,有力地召唤散文中真情实感,摒弃“瞒和骗”,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一类散文中佼佼者,已经跃过政治层面,进入审美层面,执着追求鲜明个人性和醇美人性,激活了五四散文的心。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忆悼散文名篇,也是五四散文的人和心潜入当代散文的先声。斯亮通过曾志伯母之笔写出的《千里寻亲》,道出她与“杨叔叔”之间的朴素、纯真、善良的人性之爱的感情,荡涤人魂。
回忆录、史传之类纪实性文字,真实是它的生命。在我国历来有着正负两种传统。既有太史公的“不虚美,不隐恶”的正传统,也有着儒家“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以至为“亲者讳”的负传统。斯亮的书,写双亲真挚朴实,亲切自然。文品出自人品。她曾有着“红色公主”之称,但她只认为她是一名操手术刀的外科大夫,悬壶济世的医生,低调为人,内心平和。难以从她身上找到令人侧目的“官二代”、“太子党”的种种陋习。后来虽然做了“官”,但登龙乏术,无袖可舞,如此而已。略说一点,斯亮曾担任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上千份提案中,我在网上发现她有一份极有价值和重大意义的提案;选择某些中小城市,进行公民直选的试验。这是一份政改提案,二千多年的专制主义是中华文化传统的痼疾,自由、民主是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提案有理论深意焉。
斯亮书成,嘱余作序,略陈读后点滴所得,遵命为文,就教于斯亮并海内方家,时在癸巳初春。
顾骧
武林掌故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林掌故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