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史是近年来拥有广泛关注者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一个人的视角折射整个时代是这种方法的特色,因而能够在反映历史大环境、大趋势的同时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写得引人入胜,是一种外行也有兴趣的历史学研究、写作方法。名著如《奶酪与蛆虫》《马丁盖尔归来》等都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产物,在国内也都很有影响力。但在中国史领域,以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还不多见,《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生平(1857-1942)》可谓目前罕见的成功范例,显然将吸引大批读者的关注。
全书以撰写传主刘大鹏其人的生平故事为主要内容,平易近人,趣味性强。
海报: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生平》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生平》提供了一份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历史独树一帜、才华横溢,又充满深刻人文关怀的叙述。从一位偏僻乡村下层绅士的视角,它使读者宛如置身于这一遥远的时空之中,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来理解国家大事如何与日常生活发生接触,以及这些大事对于生活和普通民众观念的真正(常常与直觉相悖)影响。在这一点上,与浦爱德(Ida Pruitt)的《汉家女儿》(A Daughter of Han)颇为类似。
——罗威廉(William T.Row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通过探索刘大鹏生活与事业的不同侧面,沈艾娣复活了一位儒家信徒眼中中国从帝制向共和的转变历程。刘大鹏的许多观点,在其中年之时就已沦为许多人的笑柄,我们无法分享;但他对于新发展的批评,却颇有说服力。这便是本书成功之处的一个明证。他的一生犹如一份索引,使我们得以一瞥那一时期地方社区所面临的种种机遇,以及最终的凋零。
——杜赞奇(Prasenjit Duara),芝加哥大学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仿佛一扇通往旧日时光的门被轻轻推开。我一翻开,首先被那种质朴而又深沉的笔触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追求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而是像一位老人在壁炉旁,缓缓讲述着自己漫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觉非常真实,仿佛就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泥土气息和炊烟味。书中对乡野生活的描绘,细致入微,从季节的更替,到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个场景都像是一幅褪色的老照片,但你又能从中感受到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思考,在那个物质匮乏但精神世界或许更为丰盈的年代,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财富与情感的。这种对“生平”的深入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记录,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宣言。
评分这本书给予读者的最大馈赠,或许是关于“时间感”的重塑。我们现代人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化的时间单位,而书中的叙事,则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没有急流险滩,只有永恒的向前。这种叙事节奏,强迫你放慢脚步,去体味那些被我们高速生活所遗漏的细节——比如对光影变化的敏感、对自然节律的敬畏。它让人反思,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获得了多少外在的成就,还是安稳地度过了多少个日出日落。这位华北乡居者的生平,虽然看似平凡,却因其跨越百年的坚韧,成为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寓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充满了智慧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呈现出一种近乎古老的沉静力量。它摒弃了现代文学中常见的炫技和张扬,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人的成长轨迹。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个措辞或某个意象的组合。这种缓慢而富有韵律的阅读体验,让人仿佛参与了一次漫长的冥想。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环境的渲染,华北的土地,那种苍凉而又蕴含希望的色调,通过文字被精准地复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一种心理上的投射。你读到的不是一个抽象的“农民”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的喜怒哀乐都深深根植于他脚下的那片热土。这种文学质感,使得全书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人文的关怀。
评分读完此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最让我震撼的,是那种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细腻捕捉。书中描绘的那个时间跨度,恰好横亘了中国历史上最剧烈动荡的时期之一。然而,作者并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外界的风暴来临时,那个远离尘嚣的乡居者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如何保护自己仅有的那一点精神家园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比如一顿饭的准备、一场不期而遇的乡邻间的口角、或是对一年收成的期盼——作者都赋予了极大的情感重量。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使得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活下去”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和哲学。
评分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我们与祖辈生活方式的巨大鸿沟。我一直好奇,在那个没有便捷交通、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年代,一个人的世界观是如何构建起来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它细致地展现了乡土社会那种紧密、有时甚至有些窒息的社群关系,以及个人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书中对传统礼仪、宗族观念的描摹,既有对其消亡的哀叹,也有对其维系作用的客观记录。它没有简单地对过去进行美化或批判,而是采取了一种审慎的、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角度。这种平衡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加成熟和理解的姿态,去面对我们文化基因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部分。
评分读完了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女士的名著<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深受感触,有几点印象深刻,杂录如下: 1. 很多网友提笔就说主人公刘大鹏(梦醒子)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遭遇是时代的缩影。那么,他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典型呢?这一点,沈艾娣女士在序言中已经做了探讨,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原因有三: 其一,刘大鹏的行为不典型------他以曾国藩为偶像,坚持写日记长达五十年,还写出......
评分京东的书的质量很好,但是旗下其他网店的书就不敢恭维了
评分微观史学杰作,值得学习
评分绝对是好书,价格也便宜,很值得一读。
评分希望可以一直看到这么好的作品。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为了找沈艾悌教授签名买的。。。
评分朋友推荐的,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沈艾娣教授出版了多种研究论著,其中有关山西乃至华北区域社会方面的代表作是:《梦醒子:一位华北村庄士绅的生平,1857—1942》,该书是关于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晚清士绅刘大鹏的人生史研究。此外,《制造共和国民:中国的政治仪式与象征,1911—1929》和《报纸与中国乡村的民族主义,1890—1919》(论文)及有关台湾原住民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