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继承了这本深受欢迎的书的传统,对课程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既论述了课程的基础,也论述了定义、开发、实施。评估课程的原理和程序。在对材料进行了更准确的编辑校对的同时,《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5版)》一如既往地涵盖了课程的哲学、历史、心理学和社会基础。第五版的更新也纳入了课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最新思考,其中包括对课程开发的技术模式和非技术模式的讨论,以及在一个变动不居、崭露头角的课程环境。中如何使用这些模式的讨论。
内容简介
《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5版)》的亮点:课程小贴士对课程过程的研究和洞察具有实践意义,重点问题摆出每一章的主要观点。概览图表对立主要概念和原理作出概述。
作者简介
艾伦·C.奥恩斯坦(Allan C. Ornstein),圣约翰大学教育学教授。他是前福布赖特-海耶斯学者,曾担任60多家政府机构和教育机构(其中包括美国教师联盟、全国中学学科协会、教育考试服务)的顾问。奥恩斯坦博士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出版了55本书,包括最近出版的《当代课程问题》第四版、《阶级核算:教育、不平等和中产阶级的萎缩》、《教育管理:概念与实践》第五版、《教育基础》第十版。
奥恩斯坦博士的哲学、社会、经济观,在他最近出版的当做普及书来写的《阶级核算》中得到了最好表达。该书考察了美国经济的缓慢衰退,富人和其他民众之间与日俱增的不平等(富人指纳税最多的10%的人,其他民众指另外90%的纳税人),中产阶级的苦苦挣扎和日渐萎缩,美国梦的人间蒸发,扮演“伟大平衡器”的教育的束手无策。
弗朗西斯·P.亨金斯(Francis P. Hunkins),教育学教授,在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任职35年,专攻普通课程、课程开发、课程问题、课程理论。虽然已退休,亨金斯在教育学教材写作上,依然笔耕不辍。作为教学与课程协会的前主席,他也依然积极参与该协会的活动。
在华盛顿大学任职期间,亨金斯博士曾担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主席(1995~2000)。他也给美国各地的学校系统提供广泛咨询。两次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任香港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亨金斯博士著有教育学教材21部及众多教育学期刊论文。他与妻子帕特里夏.A.哈米尔(Patricia A. Hammill)博士定居于西雅图区。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课程领域
课程的方法
行为方法
管理方法
系统方法
学院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
概念重构论者的方法
课程的定义
对定义的挑战
定义课程领域的背景问题
基本问题
课程的基础
课程领域
课程开发
课程设计
其他课程领域
计划性课程与非计划性课程
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
课程专业证书
课程工作者的角色
课程工作者的责任
学生的角色
教师与课程
校长与课程
结语
第一编 课程基础
第二章 课程的哲学基础
哲学与课程
哲学与课程工作者
作为课程源泉的哲学
主要哲学
唯心论
实在论
实用主义
存在主义
教育哲学
永恒主义
本质主义
进步论
重构论
结语
第三章 课程的历史基础
殖民时期:1642-1776
三个殖民区
殖民时期的学校
老课本,老读本
建国时期:1776-1850
拉什:科学、进步和免费教育
杰弗森:公民教育
韦伯斯特:教师与文化民族主义
麦古菲:读本与美国的德性
19世纪的欧洲教育工作者
裴斯泰洛齐: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福禄培尔:幼儿园运动
赫尔巴特:道德与智力开发
斯宾塞:功利主义与科学的教育
普及教育的兴起:1820-1920
导生制学校
平民学校
小学
初中
……
第二编 课程原理
第三编 课程问题
精彩书摘
道德行为及其争论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应当查禁的种族主义书籍,还是一部应当阅读、讨论和分析的杰作?哈克是一个未开化的孩子,不特别聪明,是现代青少年犯的先驱,是一个找到了道德事业而不放弃自己的恶作剧或自己的认同的反抗者。吉姆是一个在逃的奴隶,一位生活在白人统治的世界里以卑屈的角色出现的小丑和伴侣。由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其睿智聪明,他既不是完全所说即所指,也不是完全所指即所说。通过用诗意的想象和幽默扮演小丑,他可以在自己麻烦重重的世界里过下去。读者学到了尊敬他的智慧、笑话和其他补偿性技巧。
学校应当对所有种族、人种和宗教群体的学生保持敏感。同样,人的性别、性向或身体残疾也不应当引起歧视。与此同时,敏感不应当以真相作为代价。不幸的是,学校能够挑选不提及进化的生物课本,或排除了大屠杀的历史书籍。学校也可以利用电子手段改变文学经典(如荷马的《奥德赛》,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契诃夫的《罗特希尔德的提琴》),将有些人会觉得受到冒犯的段落抹除掉。不是希望学生质疑和分析这样的文本,恰恰相反,学校过于经常地使用校正版和修改版。通过这种删除省略,我们真的能创造一种纯粹的学校环境或一个更为纯粹的社会吗?
学校不是提出道德问题并要求学生尽力加以解决,而是教给学生以规定的内容和技能。正像约翰·古德拉德十五年来所评论的那样,在所有年级的全部课程中,都期望学生死记硬背,回答教材和作业本中的寻常问题,通过多项选择和对错测试。关键是,学生需要听到哈克和吉姆说些什么,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对荷马、莎士比亚和契诃夫也同样如此。
按菲利普·菲尼克斯的说法,道德知识的最重要源泉是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它可以在涉及法律、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课程中加以讲授。当然,道德行为是不可教的;准确地说,它可以通过“根据公认的社会标准参与日常社会生活”来学习(例如“十诫”和“黄金法则”)。尽管法律和习惯在道德上不总是正确的,但被接受的标准的确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在最终的分析中,个人的行为反映出了他们的是非观。像玛克辛·格林、范·克利夫·莫里斯等存在主义教育家,将道德视为超乎认知过程,而近乎个人感觉、情感、对他人开放、美感等社会心理学过程。[22]一个人是自由的,但一个人的自由本质上是涉及责任和选择的内在事务。自由、责任和选择涉及道德判断,并与社会标准和个人信仰联系在一起。
将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结合起来看的课程专家,将有可能感到与皮亚杰的观点(参见第三章)或杜威的立场更为投缘。杜威指出,科目材料应当整合到“这样的条件下,其社会意义在此得以实现,并且提供道德兴趣,发展道德洞见”。当然,在杜威看来,与道德伦理联系在一起的实际决定和行为涉及社会成长和社会经验,学校可以帮助形成决定和行为。他用“性格”、“条件”、“环境”等描述符号去描述道德和科目材料的组织。参见课程小贴士5.1。
……
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5版)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教育领域的基石——课程。它并非局限于对某一特定课程内容的介绍,而是着眼于课程的本质、构建逻辑及其在教育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本书以其系统性的视角、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反思课程的框架,旨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 第一部分:课程的基础——概念、历史与哲学 本部分是理解课程的起点,它将引导读者从宏观层面认识课程的内涵。 课程概念的演变与界定: 我们首先要厘清“课程”这个词语背后丰富而复杂的含义。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计划或学习内容的总和,它更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度的建构。本书将追溯课程概念从早期狭义的“学习内容”到如今涵盖隐性课程、经验课程、技术课程等多元视角的历史演变。我们将探讨不同的理论流派如何定义课程,例如,行为主义视角下的课程强调可测量和可观察的学习成果;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课程则注重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批判性理论视角下的课程则关注课程中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公正问题。通过对这些不同视角的梳理,读者能够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课程观。 课程的历史发展轨迹: 任何教育现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其历史背景。本书将带领读者回顾课程思想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经典教育到近现代的课程改革浪潮。我们将审视不同时代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了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工业革命时期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如何影响了技术类课程的兴起;20世纪中叶的太空竞赛如何驱动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重视;而近期的全球化进程又如何促使课程关注跨文化理解和全球公民素养。了解这些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课程问题的根源,并为未来的课程发展提供借鉴。 课程的哲学基础: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教育哲学流派对课程的深刻影响。例如,进步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如何强调“做中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存在主义教育家对个体自由和自主选择的强调如何影响了选修课程和探究式学习的设计;而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对多元视角的尊重,又如何促使课程反思其单一性和中心化的问题。理解这些哲学基础,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课程背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从而做出更具深思熟虑的课程决策。 第二部分:课程的原理——设计、开发与实施 在理解了课程的基础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课程的实际构建过程。 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层级: 课程的生命线在于其明确而有效的目标。本书将详细阐述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包括目标的具体性、可测量性、可达成性、相关性和时限性(SMART原则),以及教育目标的不同层级,如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情感、技能领域)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目标设定框架。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宏观的教育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及这些目标如何指导后续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和学习评价。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选择: 课程内容的取舍和编排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环节。本书将讨论多种课程内容组织模式,例如,学科中心课程、主题式课程、经验式课程、问题式课程以及融合式课程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教育目标。同时,本书还将探讨课程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哪些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值得在学校教授的?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价值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我们将审视内容选择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遗漏和意识形态影响,并提出如何在内容选择中实现公平与多元。 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的匹配: 课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我们将分析不同教学方法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度。同时,本书还将强调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即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功能: 评价是课程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习成果的衡量,更是对课程有效性的反馈。本书将全面介绍课程评价的不同类型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结果性评价。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评价工具,如测验、问卷、访谈、观察、作品集等。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评价的功能性,即评价如何为课程改进、教学调整和学生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形成一个持续优化的课程闭环。 第三部分:课程的问题——挑战、改革与未来 在理解了课程的基础与原理之后,本部分将聚焦于课程在现实教育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课程的社会功能与张力: 课程并非真空存在,它深深植根于社会之中,承载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等多元功能。然而,这些功能之间往往存在张力。例如,课程如何在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如何在传承主流文化的同时,尊重和体现多元文化?本书将深入剖析课程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功能与挑战,探讨课程如何应对社会变迁、技术发展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课程中的公平与公正问题: 公平与公正始终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课程在这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课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现象,如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课程内容对某些群体的忽视或边缘化、评价体系的潜在偏见等。我们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探讨如何通过课程改革来促进教育公平,例如,开发具有包容性的课程材料、推广差异化教学策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关注弱势群体的学习需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课程改革的动因、模式与困境: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但改革并非易事。本书将梳理历史上几次重要的课程改革浪潮,分析其背后的动因、采取的模式以及面临的困境。我们将探讨为什么许多课程改革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的原因包括改革缺乏充分的理论支持、改革方案脱离实际、教师培训不到位、社会阻力过大等。本书将引导读者批判性地审视课程改革的成效,并思考如何在未来的改革中规避风险、提高成功率。 面向未来的课程发展趋势: 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对学习者主体性的日益重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课程形态。本书将展望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势,例如,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中的作用、在线学习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融合、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进一步普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对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情感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强调。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课程体系,以应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关于课程的深度理论认知,更鼓励读者将其所学应用于实际教育情境的分析和反思。通过阅读本书,教育工作者能够更自觉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教育研究者能够找到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而每一位关注教育的人士,都能对“什么是好的课程”以及“如何构建好的课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智的判断。这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是深入理解教育核心——课程的必备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