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繼承瞭這本深受歡迎的書的傳統,對課程領域進行瞭全麵係統的論述:既論述瞭課程的基礎,也論述瞭定義、開發、實施。評估課程的原理和程序。在對材料進行瞭更準確的編輯校對的同時,《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第5版)》一如既往地涵蓋瞭課程的哲學、曆史、心理學和社會基礎。第五版的更新也納入瞭課程領域的最新研究和最新思考,其中包括對課程開發的技術模式和非技術模式的討論,以及在一個變動不居、嶄露頭角的課程環境。中如何使用這些模式的討論。
內容簡介
《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第5版)》的亮點:課程小貼士對課程過程的研究和洞察具有實踐意義,重點問題擺齣每一章的主要觀點。概覽圖錶對立主要概念和原理作齣概述。
作者簡介
艾倫·C.奧恩斯坦(Allan C. Ornstein),聖約翰大學教育學教授。他是前福布賴特-海耶斯學者,曾擔任60多傢政府機構和教育機構(其中包括美國教師聯盟、全國中學學科協會、教育考試服務)的顧問。奧恩斯坦博士發錶瞭400多篇論文,齣版瞭55本書,包括最近齣版的《當代課程問題》第四版、《階級核算:教育、不平等和中産階級的萎縮》、《教育管理:概念與實踐》第五版、《教育基礎》第十版。
奧恩斯坦博士的哲學、社會、經濟觀,在他最近齣版的當做普及書來寫的《階級核算》中得到瞭最好錶達。該書考察瞭美國經濟的緩慢衰退,富人和其他民眾之間與日俱增的不平等(富人指納稅最多的10%的人,其他民眾指另外90%的納稅人),中産階級的苦苦掙紮和日漸萎縮,美國夢的人間蒸發,扮演“偉大平衡器”的教育的束手無策。
弗朗西斯·P.亨金斯(Francis P. Hunkins),教育學教授,在華盛頓大學教育學院任職35年,專攻普通課程、課程開發、課程問題、課程理論。雖然已退休,亨金斯在教育學教材寫作上,依然筆耕不輟。作為教學與課程協會的前主席,他也依然積極參與該協會的活動。
在華盛頓大學任職期間,亨金斯博士曾擔任課程與教學領域的主席(1995~2000)。他也給美國各地的學校係統提供廣泛谘詢。兩次任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訪問學者,1999年任香港教育學院訪問學者。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亨金斯博士著有教育學教材21部及眾多教育學期刊論文。他與妻子帕特裏夏.A.哈米爾(Patricia A. Hammill)博士定居於西雅圖區。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課程領域
課程的方法
行為方法
管理方法
係統方法
學院方法
人文主義方法
概念重構論者的方法
課程的定義
對定義的挑戰
定義課程領域的背景問題
基本問題
課程的基礎
課程領域
課程開發
課程設計
其他課程領域
計劃性課程與非計劃性課程
理論與實踐
從理論到實踐
課程專業證書
課程工作者的角色
課程工作者的責任
學生的角色
教師與課程
校長與課程
結語
第一編 課程基礎
第二章 課程的哲學基礎
哲學與課程
哲學與課程工作者
作為課程源泉的哲學
主要哲學
唯心論
實在論
實用主義
存在主義
教育哲學
永恒主義
本質主義
進步論
重構論
結語
第三章 課程的曆史基礎
殖民時期:1642-1776
三個殖民區
殖民時期的學校
老課本,老讀本
建國時期:1776-1850
拉什:科學、進步和免費教育
傑弗森:公民教育
韋伯斯特:教師與文化民族主義
麥古菲:讀本與美國的德性
19世紀的歐洲教育工作者
裴斯泰洛齊: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福祿培爾:幼兒園運動
赫爾巴特:道德與智力開發
斯賓塞:功利主義與科學的教育
普及教育的興起:1820-1920
導生製學校
平民學校
小學
初中
……
第二編 課程原理
第三編 課程問題
精彩書摘
道德行為及其爭論
馬剋·吐溫的《哈剋貝利·芬曆險記》是一部應當查禁的種族主義書籍,還是一部應當閱讀、討論和分析的傑作?哈剋是一個未開化的孩子,不特彆聰明,是現代青少年犯的先驅,是一個找到瞭道德事業而不放棄自己的惡作劇或自己的認同的反抗者。吉姆是一個在逃的奴隸,一位生活在白人統治的世界裏以卑屈的角色齣現的小醜和伴侶。由於他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其睿智聰明,他既不是完全所說即所指,也不是完全所指即所說。通過用詩意的想象和幽默扮演小醜,他可以在自己麻煩重重的世界裏過下去。讀者學到瞭尊敬他的智慧、笑話和其他補償性技巧。
學校應當對所有種族、人種和宗教群體的學生保持敏感。同樣,人的性彆、性嚮或身體殘疾也不應當引起歧視。與此同時,敏感不應當以真相作為代價。不幸的是,學校能夠挑選不提及進化的生物課本,或排除瞭大屠殺的曆史書籍。學校也可以利用電子手段改變文學經典(如荷馬的《奧德賽》,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契訶夫的《羅特希爾德的提琴》),將有些人會覺得受到冒犯的段落抹除掉。不是希望學生質疑和分析這樣的文本,恰恰相反,學校過於經常地使用校正版和修改版。通過這種刪除省略,我們真的能創造一種純粹的學校環境或一個更為純粹的社會嗎?
學校不是提齣道德問題並要求學生盡力加以解決,而是教給學生以規定的內容和技能。正像約翰·古德拉德十五年來所評論的那樣,在所有年級的全部課程中,都期望學生死記硬背,迴答教材和作業本中的尋常問題,通過多項選擇和對錯測試。關鍵是,學生需要聽到哈剋和吉姆說些什麼,然後進行分析和討論,對荷馬、莎士比亞和契訶夫也同樣如此。
按菲利普·菲尼剋斯的說法,道德知識的最重要源泉是社會的法律和習慣,它可以在涉及法律、倫理學和社會學的課程中加以講授。當然,道德行為是不可教的;準確地說,它可以通過“根據公認的社會標準參與日常社會生活”來學習(例如“十誡”和“黃金法則”)。盡管法律和習慣在道德上不總是正確的,但被接受的標準的確提供瞭行動的指南。在最終的分析中,個人的行為反映齣瞭他們的是非觀。像瑪剋辛·格林、範·剋利夫·莫裏斯等存在主義教育傢,將道德視為超乎認知過程,而近乎個人感覺、情感、對他人開放、美感等社會心理學過程。[22]一個人是自由的,但一個人的自由本質上是涉及責任和選擇的內在事務。自由、責任和選擇涉及道德判斷,並與社會標準和個人信仰聯係在一起。
將道德發展與認知發展結閤起來看的課程專傢,將有可能感到與皮亞傑的觀點(參見第三章)或杜威的立場更為投緣。杜威指齣,科目材料應當整閤到“這樣的條件下,其社會意義在此得以實現,並且提供道德興趣,發展道德洞見”。當然,在杜威看來,與道德倫理聯係在一起的實際決定和行為涉及社會成長和社會經驗,學校可以幫助形成決定和行為。他用“性格”、“條件”、“環境”等描述符號去描述道德和科目材料的組織。參見課程小貼士5.1。
……
教育科學精品教材譯叢·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第5版)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教育領域的基石——課程。它並非局限於對某一特定課程內容的介紹,而是著眼於課程的本質、構建邏輯及其在教育實踐中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本書以其係統性的視角、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案例,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理解和反思課程的框架,旨在提升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士的專業素養和理論深度。 第一部分:課程的基礎——概念、曆史與哲學 本部分是理解課程的起點,它將引導讀者從宏觀層麵認識課程的內涵。 課程概念的演變與界定: 我們首先要厘清“課程”這個詞語背後豐富而復雜的含義。課程不僅僅是教材、教學計劃或學習內容的總和,它更是一種動態的、多維度的建構。本書將追溯課程概念從早期狹義的“學習內容”到如今涵蓋隱性課程、經驗課程、技術課程等多元視角的曆史演變。我們將探討不同的理論流派如何定義課程,例如,行為主義視角下的課程強調可測量和可觀察的學習成果;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課程則注重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批判性理論視角下的課程則關注課程中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公正問題。通過對這些不同視角的梳理,讀者能夠形成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的課程觀。 課程的曆史發展軌跡: 任何教育現象的産生都離不開其曆史背景。本書將帶領讀者迴顧課程思想的曆史演變,從古代的經典教育到近現代的課程改革浪潮。我們將審視不同時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因素如何塑造瞭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例如,工業革命時期對職業技能的需求如何影響瞭技術類課程的興起;20世紀中葉的太空競賽如何驅動瞭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的重視;而近期的全球化進程又如何促使課程關注跨文化理解和全球公民素養。瞭解這些曆史脈絡,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課程問題的根源,並為未來的課程發展提供藉鑒。 課程的哲學基礎: 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其背後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教育哲學流派對課程的深刻影響。例如,進步主義教育傢約翰·杜威的經驗主義哲學如何強調“做中學”和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存在主義教育傢對個體自由和自主選擇的強調如何影響瞭選修課程和探究式學習的設計;而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和對多元視角的尊重,又如何促使課程反思其單一性和中心化的問題。理解這些哲學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課程背後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取嚮,從而做齣更具深思熟慮的課程決策。 第二部分:課程的原理——設計、開發與實施 在理解瞭課程的基礎之後,本部分將聚焦於課程的實際構建過程。 課程目標的確立與層級: 課程的生命綫在於其明確而有效的目標。本書將詳細闡述課程目標的製定原則,包括目標的具體性、可測量性、可達成性、相關性和時限性(SMART原則),以及教育目標的不同層級,如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情感、技能領域)如何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目標設定框架。我們將探討如何將宏觀的教育理想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教學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如何指導後續的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和學習評價。 課程內容的組織與選擇: 課程內容的取捨和編排是課程設計的核心環節。本書將討論多種課程內容組織模式,例如,學科中心課程、主題式課程、經驗式課程、問題式課程以及融閤式課程等。我們將分析不同組織模式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教育目標。同時,本書還將探討課程內容的價值判斷問題——哪些知識和技能是重要的、值得在學校教授的?內容的選擇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是一種價值的傳遞和文化的傳承。我們將審視內容選擇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見、遺漏和意識形態影響,並提齣如何在內容選擇中實現公平與多元。 教學方法與學習策略的匹配: 課程的實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本書將深入探討各種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包括講授法、討論法、項目式學習、閤作學習、探究式學習、遊戲化學習等。我們將分析不同教學方法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學生學習風格的匹配度。同時,本書還將強調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即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學習、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課程評價的設計與功能: 評價是課程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對學習成果的衡量,更是對課程有效性的反饋。本書將全麵介紹課程評價的不同類型和方法,包括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及結果性評價。我們將探討如何設計科學、有效的評價工具,如測驗、問捲、訪談、觀察、作品集等。更重要的是,本書將強調評價的功能性,即評價如何為課程改進、教學調整和學生發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形成一個持續優化的課程閉環。 第三部分:課程的問題——挑戰、改革與未來 在理解瞭課程的基礎與原理之後,本部分將聚焦於課程在現實教育環境中所麵臨的挑戰,並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嚮。 課程的社會功能與張力: 課程並非真空存在,它深深植根於社會之中,承載著傳承文化、傳播知識、培養人纔、促進社會進步等多元功能。然而,這些功能之間往往存在張力。例如,課程如何在滿足社會對閤格勞動力的需求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課程如何在傳承主流文化的同時,尊重和體現多元文化?本書將深入剖析課程在不同社會情境下的功能與挑戰,探討課程如何應對社會變遷、技術發展和全球化帶來的衝擊。 課程中的公平與公正問題: 公平與公正始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課程在這方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深入探討課程中存在的各種不公平現象,如課程資源分配不均、課程內容對某些群體的忽視或邊緣化、評價體係的潛在偏見等。我們將分析這些問題産生的根源,並探討如何通過課程改革來促進教育公平,例如,開發具有包容性的課程材料、推廣差異化教學策略、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係,以及關注弱勢群體的學習需求,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程中獲得成功的機會。 課程改革的動因、模式與睏境: 課程改革是教育發展的永恒主題,但改革並非易事。本書將梳理曆史上幾次重要的課程改革浪潮,分析其背後的動因、采取的模式以及麵臨的睏境。我們將探討為什麼許多課程改革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可能的原因包括改革缺乏充分的理論支持、改革方案脫離實際、教師培訓不到位、社會阻力過大等。本書將引導讀者批判性地審視課程改革的成效,並思考如何在未來的改革中規避風險、提高成功率。 麵嚮未來的課程發展趨勢: 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以及對學習者主體性的日益重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未來的課程形態。本書將展望課程發展的未來趨勢,例如,人工智能在個性化學習路徑設計中的作用、在綫學習與混閤式學習模式的融閤、跨學科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的進一步普及、終身學習體係的構建以及對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閤作精神和社會情感能力等核心素養的強調。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適應性、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課程體係,以應對未來社會對人纔的需求。 本書不僅為讀者提供瞭一個關於課程的深度理論認知,更鼓勵讀者將其所學應用於實際教育情境的分析和反思。通過閱讀本書,教育工作者能夠更自覺地進行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者能夠找到新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支撐,而每一位關注教育的人士,都能對“什麼是好的課程”以及“如何構建好的課程”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智的判斷。這是一本集理論性、實踐性和前瞻性於一體的著作,是深入理解教育核心——課程的必備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