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学图书馆文库:六人》这部写得像诗一样清澈美丽的作品,自20世纪上半叶问世以来,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它的原作者是德国无政府主义作家洛克尔(Rudolf Rocker),1949年巴金先生将它译成中文出版。
《中学图书馆文库:六人》被认为是洛克尔一生著作中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思,给人启迪。人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注定是“过去困扰我们,现在困扰我们,将来永远困扰我们的问题”。
作者简介
鲁多尔夫?洛克尔(RudolfRocker,1873-1958),作家,演说家,工团主义运动的领导和精神领袖。本书是根据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某集中营里的几篇讲演稿而写成。
内页插图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浮士德的路
第二章 董·缓的路
第三章 哈姆雷特的路
第四章 董·吉诃德的路
第五章 麦达尔都斯的路
第六章 冯·阿夫特尔丁根的路
觉醒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你的上帝就像一个回教徒那样地妒忌;他绝不会把知识赐给你。他在他自己造出的生物面前发抖,他已经看到未来的某一天人会起来反抗他的统治了。那一天就要来了。他的神性也会全完了。
“因此他便蒙蔽着人的心,拿一个终极目标去跟人的渴望开玩笑,这目标是人达不到的,人越是想追上它,它越是退得远。这样,人好像古寓言中的那个生物,它的热切的眼睛总是看见前面悬垂着新鲜的果子,可是它的嘴唇始终挨不到它。几千年来人一直是给缚在牵孩带上,然而他从没有注意到他给欺骗得多惨!
“老头儿,你走错路了!倘使你想求得知识,你应当敲我的门——”
声音停止了,房间里响起来一阵轻微的衣裳的声音。
老人用颤抖的声音问道:“谁在跟我讲话?”
从一个角落里发出来刺耳的尖声:
“谁在跟你讲话?人称我为‘黑暗之力’,因为我从天上偷了火给地之子们带来光明。人曾经称我作‘说谎的王子’,因为我第一个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真话。
“那个谦虚的词儿‘为什么’就是从我的心中想出来的。从前你的祖先们跨出了那道分隔人兽的门槛时,我就用这个词儿去迎接过他们。这个词儿钻进了他们的愚钝的脑筋,像一个重物似的沉落到他们的心底去了。
“无穷无尽的人群在所谓罪孽的诅咒之下跪倒在尘埃里礼拜上千位的神,一面损毁他们自己的身体,一面痛苦地呻吟。我亲眼看见他们心灵的苦痛,我只问着一个词儿:为什么?
“那班做奴隶的人流血汗做牛马建造了金字塔和卫城,这些伟大的建筑物会把他们主人的名字留传到无数的世代。我望着那班奴隶的疯狂,我只问他们:‘为什么?’
“然而这个藏在他们心底的词儿有时候也会突然发出亮红的火焰。于是魔鬼依附在他们的身上。神们从他们的圣殿中逃了出来,宝座也给丢在阴沟里了,那些铸造来作永久用的链子也断了。然而这情形并没有继续多久。他们的血液里还保存着对鞭子的爱好,他们的肩头又在渴求着一个新轭了。
“谁在跟你讲话?我就是那个在天堂中出现在你母亲面前的魔鬼,我求过她伸出手去摘知识树上的果子。我在她的耳边轻轻地说过:上帝知道你吃掉那个果子以后你的眼睛就会给扳开了,你就会跟神们一样,知道善恶。
……
前言/序言
《六人》:一场关于选择、责任与生存的深刻探寻 这是一个关于六个截然不同的人生片段,它们在命运的洪流中交织,又在各自的轨迹上独自前行。它们不是孤立的故事,而是共同编织成一幅关于人类困境与选择的宏大画卷。《六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深入探究了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将如何面对道德的抉择,如何平衡生存的本能与人性的光辉,以及在绝望中寻觅希望的可能。 人物素描:命运的缩影,人性的棱镜 书中描绘的六位主人公,每一个都承载着独特的过往与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许是身处战争阴影下的平民,或许是身陷囹圄的囚徒,又或许是在自然灾害中挣扎求生的幸存者。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背景千差万别,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被迫做出可能改变一生甚至攸关生死的选择。 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经历了太多战乱与饥荒,对生命有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悲悯。在一次资源匮乏的危机中,他面临着是否要将仅有的食物分给虚弱的年轻一代的艰难抉择。他的每一个决定,都饱含着岁月沉淀的智慧,也闪烁着人性的微光,他代表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承受,却从未放弃传承的智慧。 那位年轻的母亲,她眼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爱与恐惧。在逃离危险的过程中,她必须在保护自己和孩子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她的母性光辉,在极端考验下被放大,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爱的力量,她象征着生命繁衍的本能和为后代奉献一切的决心。 那位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理想破灭的残酷现实后,他开始怀疑一切,甚至怀疑自己的初衷。当他再次面临一个可能改变局势的关键时刻,他是否还能找回当初的勇气和信念?他的挣扎,是对信仰与现实之间鸿沟的深刻反思,他代表着那些在社会变革中迷失方向,却渴望重拾精神支柱的灵魂。 那位精于算计的商人,在利益面前,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有利可图的路径。然而,当他所处的环境不再以金钱衡量一切时,他将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他的故事,是对物质主义的拷问,也是对人性深层欲望的挖掘,他揭示了在极端困境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可能面临崩塌。 那位沉默寡言的艺术家,他习惯于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内心。但在一个连生存都成问题的世界里,艺术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当他不得不为了生存而放弃创作时,他的内心将承受怎样的煎熬?他的艺术,是灵魂的呐喊,也是对美与精神需求的坚持,他展示了在物质匮乏时,精神慰藉的不可或缺。 那位肩负重任的领导者,他必须在群体利益和个人情感之间做出取舍。每一个指令都可能牵动无数人的生死,每一次决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的肩膀,扛起了责任的重担,也映照出领导者在危机时刻的孤寂与担当,他代表着那些在集体命运面前,不得不承担沉重责任的个体。 这六个角色,绝非孤立存在,他们的故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他们的选择,有时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闪光,有时是无奈的妥协,有时是道德的沦丧,有时又是人性深处的善良迸发。 主题深耕:困境中的人性光谱 《六人》并非简单地描绘苦难,而是将镜头对准了苦难中的人性。书中反复叩问的,是那些在极端压力下,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生存的本能与道德的界限: 当温饱成为奢侈,当生命受到威胁,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本能将被激发。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界限在哪里?为了活下去,一个人可以放弃什么?书中毫不回避地展现了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甚至是违背良知的行为,这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理解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真实反应。 选择的重量与责任的归宿: 每一个选择,无论大小,都伴随着沉重的后果。《六人》深刻地探讨了选择背后的责任。当一个人做出决定,他不仅要承担这个决定的直接影响,还要承受其长远的回响。这种责任感,有时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时却是支撑人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希望的微光与绝望的深渊: 在最黑暗的时刻,希望往往显得尤为珍贵。书中描绘了人们如何在绝望的深渊中,努力寻找一丝微光。这种希望,可能来自于对他人的善意,可能来自于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仅仅是对生命本身的眷恋。然而,希望的脆弱,也常常与绝望的巨大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mergize。 集体与个体的张力: 在危机面前,个体的生存需求与集体的利益常常发生碰撞。一个人如何在这种张力中找到平衡?是选择自我牺牲,还是努力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书中通过不同人物的经历,展现了这种普遍存在的矛盾,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 记忆、遗忘与历史的重负: 许多人物的故事都与过去的创伤紧密相连。他们是否能够放下过去的包袱,或者被记忆所吞噬?《六人》也触及了记忆与遗忘在个体生存中的作用,以及个人经历如何汇聚成宏大的历史叙事。 叙事艺术:不动声色的力量 《六人》的叙事风格并非大开大合,而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渗透进读者的内心。 多视角切换的精妙: 作者巧妙地运用多视角叙事,让读者能够从不同人物的眼睛观察世界,体验他们的情感。这种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让人物更加立体丰满,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 细节描写的深刻: 书中对场景、人物情绪、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而细腻。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的停留,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的挣扎。 语言的张力与留白: 作者的语言朴实而富有力量,擅长用精炼的词语勾勒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同时,书中也保留了大量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参与到故事的解读和情感的共鸣中。 结构上的巧思: 尽管故事围绕着六个人展开,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连接,而是通过主题、情感或者某些关键事件形成微妙的呼应。这种结构上的巧思,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浑然一体,也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回味。 阅读的启示:在平凡中见证不凡 《六人》带给读者的,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深刻的思考。它让我们审视自己的选择,反思人性的边界,也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在某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许会为他们的命运而唏mergize,或许会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力量。 这本书提醒我们,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它揭示了,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个体,在命运的洪流中,都可能做出不平凡的选择,展现出超越自身的勇气和力量。它让我们明白,理解比评判更重要,同情比指责更有意义。 《六人》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人性、关于我们自身最深刻的探寻。它邀请读者走进这六个人的世界,与他们一同经历风雨,一同面对抉择,最终在平凡的故事中,见证人性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