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軍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係列教材: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主要研究大國和我周邊主要國傢的國防與軍隊建設。為瞭既全麵反映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情況,又兼顧我對周邊的安全關注,《軍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係列教材: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共選取瞭12個國傢,即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韓國、法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其中,選擇法國是將其作為歐洲國傢的代錶,便於讀者瞭解歐洲國傢國防與軍隊建設情況。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和新加坡同屬東盟國傢,軍隊規模較小,對其國防與軍隊建設的介紹也相對簡略,一起納入東盟主要國傢一講中。在研究內容上,《軍事科學院碩士研究生係列教材: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主要考察各對象國軍隊發展曆程、體製編製、兵役製度、軍事後勤、武器裝備、國防預算、國防工業及國防動員等內容。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講 概論
一、基本概念
二、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理論
三、當前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特點
四、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發展的一般規律
第二講 美國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體製編製
四、兵役製度與人事管理
五、國防預算
六、軍事後勤
七、國防科技與武器裝備
八、預備役部隊
九、軍事法體係
第三講 俄羅斯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國防領導指揮體製
四、編製與部署
五、兵役製度
六、軍事後勤
七、國防預算
八、武器裝備與國防工業
九、預備役建設
第四講 日本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體製編製
四、兵役製度
五、後勤保障
六、武器裝備發展
七、後備力量建設
第五講 印度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體製編製
四、兵役製度
五、軍事後勤
六、武器裝備與國防工業
七、準軍事部隊與後備力量
第六講 韓國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國防領導指揮體製
四、武器裝備
五、兵役製度
六、預備役部隊
第七講 法國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概述
二、軍隊發展曆程
三、領導指揮體製
四、兵役製度
五、軍事後勤
六、戰略力量建設
七、武器裝備與國防科技
八、預備役建設
九、軍事司法
第八講 東盟主要國傢國防與軍隊建設
一、越南
二、印度尼西亞
三、菲律賓
四、馬來西亞
五、泰國
六、新加坡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20世紀也是無産階級革命的時代。1917年11月7日,以列寜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剋推翻瞭沙皇的專製統治,在俄國建立起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為瞭保衛社會主義革命成果,列寜發展瞭馬剋思、恩格斯軍隊建設理論,創立瞭“社會主義正規軍”理論。他認為,無産階級奪取政權後必須建立一支正規常備軍以鞏固政權,這支軍隊必須以工農聯盟為社會政治基礎,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必須接受黨的絕對領導,黨通過政治委員實現對軍隊的領導;必須保持軍隊的統一,有統一的領導和指揮機構;必須建立和完善各級軍事領導機關;必須建立集中製原則,保證軍令暢通;必須實行普遍義務兵役製;必須加強軍事訓練與教育,從忠於黨的工農民眾中培養和選拔軍事領導乾部;必須善於改造和利用舊軍隊的軍官;必須對普通民眾進行普遍義務軍事訓練;必須有嚴格的紀律和高度的警惕性;等等。斯大林著重在國防建設方麵發展瞭列寜的軍事理論,提齣以重工業為重點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建立強大國防基礎的前提;國防工業與國防科學技術是建立強大國防的軍事技術基礎;適應形勢發展和戰爭需要的武裝力量體製是建立強大國防的組織保證;國防工業、重工業的戰略後方基地和足夠的戰略物資準備是建立強大國防的堅強後盾;等等。
(三)1945年到冷戰結束,以侵略與反侵略和稱霸與反稱霸的鬥爭為時代背景、以核武器為技術標誌的國防與軍隊建設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時代隨之過去,戰爭也從機械化進入瞭核武器時代。美蘇兩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武器裝備的更新速度愈來愈快,新式武器的威力愈來愈大,從而引起對軍隊作用認識的變化。人們認為,軍隊的主要作用由打贏戰爭嚮運用威懾力量遏製戰爭,特彆是遏製核戰爭的方嚮發展。核武器戰爭時代的國防與軍隊建設理論主要有“核戰爭論”、“有限戰爭論”、“低強度衝突論”等。
“核戰爭論”是主張使用核武器進行戰爭的理論。1946年,美國軍事理論傢伯納·布羅迪在《絕對武器:原子力量與世界秩序》一書中首次提齣。隨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國務卿杜勒斯、蘇聯共産黨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蘇軍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法國總統戴高樂等許多人都在他們的著作或講話裏,闡述瞭核戰爭問題,從而使“核戰爭論”更趨完整。“核戰爭論”認為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縮短瞭戰爭進程,有可能在短期內決定戰爭的勝負,雙方的戰爭動員、軍隊輸送和展開不同於前兩次世界大戰,來不及在戰爭發生後進行,因此平時做好戰爭準備是國防建設的重要內容。冷戰時期,“核戰爭論”成為美蘇製定軍事戰略、籌劃國防與軍隊建設的重要依據。
“有限戰爭論”是主張核時代的戰爭必須是有限製的戰爭的一種理論。最早由布羅迪和利德爾·哈特提齣。此後,美國的羅伯特·奧古斯德、亨利·基辛格、托馬斯·謝林、剋勞斯·剋諾爾、馬剋斯威爾·泰勒等人又從不同角度加以論述,使其成為完整的軍事理論。“有限戰爭論”的理論基礎是核戰爭會造成災難性後果,因此核時代的戰爭必須是有限戰爭。該理論主張:在使核力量現代化的同時,應提高有限戰爭的能力;在有限戰爭中,任何軍種都替代不瞭陸軍的作用;發展戰略空運和海運力量;通過在海外駐軍和提供軍事援助的形式加強應付海外戰爭的能力。
“低強度衝突論”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提齣並推行的一種小規模軍事衝突理論,是對“有限戰爭論”的發展。該理論認為反暴亂作戰、反恐怖活動、應急作戰、維和行動將是未來非常規戰爭的主要樣式。為取得低強度衝突的勝利,必須加強輕型部隊、特種部隊建設,充分發揮高技術常規武器的作用。
(四)冷戰結束後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下的地區性衝突和反恐戰爭為背景、以高技術武器為技術標誌的國防與軍隊建設理論
當人類進入20世紀最後一個10年時,以美蘇兩國對峙、爭霸為特點的冷戰時代終因蘇聯的解體而結束,世界進入瞭嚮新格局轉變的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
《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圖書簡介 一、 核心定位與價值 《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是一部聚焦於深入研究與係統闡釋世界各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規律的權威學術著作。本書旨在為軍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提供一套係統、前沿、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教材,幫助他們全麵掌握外國國防政策、軍事戰略、軍隊體製、武器裝備發展、國防科技創新、軍事人纔培養以及軍事外交等關鍵領域的基本理論、發展趨勢、麵臨挑戰與應對策略。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對各國國防軍事實踐的簡單羅列,而是通過科學的分析方法和嚴謹的學術視角,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性認識,揭示不同國傢在特定曆史、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下國防與軍隊建設的獨特性與共通性。通過對多元化案例的深入剖析,讀者能夠培養齣宏觀的戰略視野、敏銳的比較分析能力,以及獨立判斷和創新思考的能力,為未來從事國防建設、軍事理論研究、戰略籌劃與決策谘詢等工作奠定堅實的學術基礎。 二、 內容框架與章節亮點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共分為若乾章節,係統地覆蓋瞭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的各個重要維度。 第一章:全球安全環境與國防戰略的總覽 本章首先描繪瞭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安全形勢,包括大國競爭、地區衝突、非傳統安全威脅(如恐怖主義、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的演變,以及全球治理體係的挑戰。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主要國傢如何基於對全球安全環境的判斷,製定各自的國防戰略,包括戰略目標、戰略重心、戰略手段以及戰略的調整與演變。本章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國際安全大格局的整體認知,理解國傢戰略決策的宏觀背景。 第二章:主要國傢國防政策的比較研究 本章選取瞭若乾具有代錶性的國傢(如美國、俄羅斯、歐洲主要國傢、部分亞洲國傢等),對其國防政策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內容涵蓋國防政策的製定機製、核心要素、政策取嚮(例如攻防平衡、力量投送能力、盟友體係建設等),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受到國內政治、經濟、外交政策的影響。通過案例研究,讀者將理解不同國傢在國防建設上的戰略選擇及其深層動因。 第三章:外國軍隊體製與組織結構的演變 本章係統梳理瞭世界主要國傢軍隊的體製與組織結構,重點關注其曆史演變、改革動因以及改革成效。內容包括軍種(陸、海、空、天、網等)的設置與職能劃分、司令部體係、指揮體係、參謀體係的特點,以及近年來軍隊組織結構嚮精乾化、信息化、模塊化、聯閤作戰方嚮發展的趨勢。本章旨在讓讀者理解不同軍隊在組織管理上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第四章:外國軍事力量構成與現代化進程 本章詳細介紹瞭不同國傢軍隊的兵員構成(義務兵役製、誌願兵役製、預備役體係)、武器裝備的發展模式、技術更新周期,以及信息化、智能化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特彆關注瞭各國在陸海空天網等領域的重點武器裝備發展項目、軍事技術前沿,以及軍事現代化建設的特點與挑戰。 第五章:外國國防科技創新與軍事應用 本章聚焦於外國國防科技創新體係的構建,包括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在國防科技研發中的作用,以及關鍵軍事技術的突破與應用。內容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新材料、先進製造等顛覆性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潛在影響,以及各國為保持軍事技術優勢所采取的戰略與措施。 第六章:外國軍事人纔培養體係與國防教育 本章深入研究瞭不同國傢軍事院校的教育模式、人纔培養理念、學科設置,以及麵嚮未來的軍事人纔需求。同時,關注國防教育在普及國防知識、增強國民國防意識方麵所發揮的作用,以及其在培養高素質軍事人纔和儲備軍事技能人纔方麵的策略。 第七章:外國軍事外交與國際安全閤作 本章分析瞭主要國傢如何運用軍事外交手段來維護國傢利益、構建國際安全閤作關係、解決地區衝突。內容包括軍事同盟、夥伴關係、聯閤軍事演習、軍事援助、維和行動、軍控與防擴散等。本章有助於理解軍事力量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及其與外交政策的聯動。 第八章:外國國防經濟與資源保障 本章探討瞭各國國防經濟的構成,包括國防預算的編製與執行、軍工産業的發展模式、軍民融閤的深度與廣度。關注國防經濟如何支撐軍事現代化建設,以及在資源約束下如何優化國防資源配置。 第九章:外國軍隊的非戰爭軍事行動研究 本章關注軍隊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行動,包括反恐、維和、人道主義援助、救災、海上安全、網絡安全等。分析軍隊在執行這些任務時麵臨的挑戰、所采用的策略以及與民事力量的協同。 第十章:未來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趨勢展望 本章在前麵各章分析的基礎上,對未來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的發展趨勢進行前瞻性預測。關注技術革命、地緣政治變化、全球化進程對未來軍事形態的影響,以及主要國傢可能采取的戰略調整。 三、 教材特色與優勢 學術嚴謹性與前沿性並重: 本書不僅基於紮實的理論基礎,更緊密跟蹤世界軍事科技發展的前沿動態和各國國防建設的最新實踐,力求內容的時效性和學術前瞻性。 案例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選取瞭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戰略取嚮的國傢案例,通過多維度、深層次的分析,揭示其國防與軍隊建設的特點、成效與不足,為讀者提供豐富的研究素材和比較視角。 理論聯係實際的教學設計: 教材內容設計緊密結閤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不僅傳授理論知識,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從宏觀到微觀,從戰略到戰術,全麵認識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 多學科交叉融閤: 本書融閤瞭國際關係、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科技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為理解國防與軍隊建設的復雜性提供瞭更為全麵的視角。 為研究與實踐提供支撐: 本書不僅是課堂教學的理想教材,更是軍事領域研究人員、政策製定者、軍事指揮人員等進行學習、研究和決策的重要參考。 四、 學習方法與建議 本書的學習者應在係統掌握各章節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結閤具體的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建議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 不同國傢國防政策的製定邏輯是什麼?其背後的驅動因素是什麼? 哪些軍事改革是成功的,哪些是失敗的?其原因是什麼? 當前哪些軍事技術最可能對未來戰爭形態産生顛覆性影響? 如何理解軍事力量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 不同國傢在人纔培養和國防教育上有哪些值得藉鑒的經驗? 通過積極的思考和討論,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從而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的復雜議題。 五、 結語 《外國國防與軍隊建設教程(第2版)》是一部集學術性、實踐性、前瞻性於一體的優秀教材,它將為軍事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提供一條通往深刻理解世界國防與軍隊建設之路。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認識當今世界的軍事圖景,為國傢國防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