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镜三味》讲记:曹洞宗禅修秘籍

《宝镜三味》讲记:曹洞宗禅修秘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学成 口述
图书标签:
  • 曹洞宗
  • 禅修
  • 宝镜三味
  • 佛教
  • 禅宗
  • 内观
  • 修行
  • 密籍
  • 中国传统文化
  • 心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90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19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
字数:1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宝镜三味》讲记:曹洞宗禅修秘籍》系统、全面的介绍了佛学研究成果和思想,受到学术界、佛教界和广泛欢迎。
  《《宝镜三味》讲记:曹洞宗禅修秘籍》中是正确真宾,离颠倒戏论而不落空有的二边。观体是智慧,观用是观察、体悟。以智慧去观察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观有无颠倒的〔知诸法实相慧〕名为中观。

内页插图

目录

明向大和尚开讲致辞
第一讲 什么的宝镜三味
我与宝镜三味的因缘
你知道自己的宝镜在哪里吗
把心用在念头上
三味的滋味

第二讲 从临济祖师的法语入手
祖师们都是一个鼻孔出气的
从自己本份上道一句出来才算数
密宗和禅宗的差别
就看你能不能打成一片
明心见性非在第七识上下功夫不行
保持自己心路的畅通
像天上的云来来去去
解悟不是证悟
我们的心就想一束光
千手观音与算命先生

第三讲 全提向上祖师禅
宝镜三味的妙句
禅宗的金屎法
宁静祥和中的一点禅心
学习佛法,要有择法眼、要有正眼
汉传佛教的法统与道统

第四讲 独彰佛心之不二法门
禅师用什么来接引学人
般若到底的怎么回事
切莫愿望老佛爷
镜子里的那个人是你吗
丝丝入口的缘起法

第五讲 禅宗的见地与功行
临济僧与老睦州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句转语胜过无数舍利子
婴儿给我们启示
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做主
菩提的家常便饭
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

前言/序言


《宝镜三味》讲记:曹洞宗禅修秘籍 探寻身心自在的究竟之法 在滚滚红尘的喧嚣中,我们是否常常感到身心疲惫,被无尽的烦恼所困扰?在纷繁复杂的生活洪流里,我们可曾渴望寻得一处宁静的港湾,让躁动的心得以安歇,让迷失的灵魂重拾方向?《宝藏之光:曹洞宗禅修秘籍》讲记,正是为所有在寻求心灵解脱、体悟人生真谛的求道者们奉献的一盏明灯。它并非高深莫测的哲理说教,也不是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学探讨,而是以一种极为契理契机的慈悲与智慧,引领我们走进中国佛教禅宗重要宗派——曹洞宗的深邃法海,解锁其世代传承的、直指人心的禅修秘籍。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曹洞宗独树一帜的法门,特别是其核心经典《宝镜三味》。《宝镜三味》是洞山良价禅师所著,言简意赅,却蕴含无尽的妙理,犹如一面宝镜,能够照见万物,亦能照见自心。本书的讲记,旨在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层层剥离《宝镜三味》的表层文字,深入其内在的般若智慧,阐释曹洞宗“行”与“坐”兼备的独特禅修路径,以及“默照”法门的核心要义。 曹洞宗:安稳与体悟的传承 要理解《宝镜三味》,首先需要对曹洞宗有所认识。曹洞宗,以其创始人洞山良价禅师和曹山本寂禅师之名而立,自唐末五代以来,便以其“行则黎民,坐则老僧”的安稳法门,和“山僧”、“岩僧”的旷达境界,在佛教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临济宗的“喝”和“棒”的凌厉风格不同,曹洞宗更偏重于“默照”,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悟禅机,于行住坐卧中落实修行。它不提倡刻意造作,而是引导行者回归当下,以一种自然而然、不假思赔的方式,去体察生命的实相。 曹洞宗的教学,注重“体用不二”、“理事圆融”。“体”是本体,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具的自性清净;“用”是妙用,是现象世界的千姿百态,是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体用不二”意味着本体与妙用是同一的,无二无别,离体无用,离用无体。在禅修中,这意味着我们并非要逃离生活,而是要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去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 “理事圆融”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这便是“理”。而通过禅修,将这些道理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实践中,去亲证、去体验,这便是“事”。曹洞宗的精髓,就在于将抽象的佛法义理,转化为具体可行的禅修方法,最终达到“事理不二”,证悟自心的究竟。 《宝镜三味》:曹洞宗的瑰宝 《宝镜三味》作为曹洞宗的代表作,其价值不言而喻。全诗仅百余字,却字字珠玑,句句契理。它以“镜”为喻,揭示了真如自性犹如宝镜,能够清晰地映照一切,而无丝毫染着。它还阐述了“主宾”、“偏正”、“依正”等辨证关系,引导修行者如何在纷繁的现象世界中,不失本来面目,安住自心。 本书的讲记,将逐一剖析《宝镜三味》中的每一个偈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的禅修体验,来解读这些精妙的文字。例如,关于“镜”的譬喻,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就像一面宝镜,能够平等地映照出所有的万事万物,包括美好的和丑陋的,积极的和消极的。然而,我们之所以感到烦恼和痛苦,是因为我们执着于镜中的影像,误以为镜中的影像就是镜子本身,从而产生了种种分别心和妄想。 而“默照”法门,更是曹洞宗的独特贡献。“默照”并非昏沉不动,也不是呆滞麻木,而是一种“智照”,一种“明辨”。它要求修行者在静默中观照,在观照中静默。静默,是让纷乱的思绪沉淀下来,回归宁静;观照,则是以智慧的眼光,审视内心的起心动念,审视外在的现象,而不随之起舞,不被其所转。通过默照,我们能够逐渐看清烦恼的虚妄,看透欲望的无常,最终发现那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自性。 本书内容亮点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宝镜三味》的字面解读,而是以一种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一条清晰的禅修之路: 深度解析《宝镜三味》:本书将详细阐释《宝镜三味》的每一句、每一个字所蕴含的深刻禅意,帮助读者理解其作为曹洞宗核心经典的地位和意义。 曹洞宗禅修精髓:深入剖析曹洞宗“行”与“坐”兼备、重视日常生活的禅修理念,以及“默照”法门的核心要义。 实践指导:结合具体的禅修方法和技巧,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修,将禅的智慧融入衣食住行,体现在待人接物之中。 化解烦恼的智慧:通过理解《宝镜三味》的道理,学习如何放下执着,看清无常,从而有效化解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和痛苦。 提升觉知力的训练:本书将教授如何通过默照,提升觉知力,让自己更加敏锐地觉察身心的变化,更有智慧地应对挑战。 体悟身心自在:最终目标是引导读者通过持续的禅修实践,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达到身心自在的究竟境界。 历史与传承:简要介绍曹洞宗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影响,让读者对这一古老而深邃的禅宗宗派有更全面的认识。 为何选择《宝镜三味》? 在众多佛法经典中,为何《宝镜三味》如此值得我们深入研习?因为它所揭示的真理,是普遍而永恒的。它不依赖于特定的宗教仪式,也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它直指人心,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觉性。 《宝镜三味》告诉我们,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平静和幸福,并非来自外部的获得,而是来自我们内在的转化。当我们的心如宝镜般清净无染时,外在的世界自然也会呈现出它本来的美好。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得失,不再被情绪所左右,我们便能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谁适合阅读本书? 本书适合所有对佛教禅修感兴趣的人,特别是: 渴望心灵成长者:希望通过禅修来提升自我,获得内心平静与智慧的人。 深受生活烦恼困扰者:希望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化解压力、焦虑和负面情绪的人。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者: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特别是曹洞宗的思想精髓的人。 禅修初学者:希望获得一份清晰、易懂且具有实践性的禅修指导的人。 有一定禅修基础者:希望深化对禅修理论的理解,并拓展禅修实践的深度与广度的人。 结语 《宝藏之光:曹洞宗禅修秘籍》讲记,是一次与古老智慧的对话,一次通往内心平静的旅程。它将陪伴您,在滚滚红尘中,寻觅那一泓清澈的泉水,洗涤心灵的尘埃;在茫茫人海里,点亮一盏永恒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曹洞宗的禅境,倾听《宝镜三味》的教诲,解锁属于您的身心自在的究竟之法。这趟旅程,或许充满挑战,但它所带来的收获,将是无价的。愿您在研习此书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受用,最终证得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来面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直指人心”的坚持,并能巧妙地与现代人的认知习惯相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某些常见误解的澄清所折服。比如,关于“开悟”的描述,书中避免了那些浮夸的、戏剧化的描述,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显现,一种生命状态的提升。这种去神秘化处理,反而让禅修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作者的笔触中始终带着一种深沉的慈悲,他深知修行路上的种种陷阱和困惑,因此在阐述过程中,总是提前预判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给出温柔而坚定的引导。这种细腻的关怀,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没有压迫感,反而充满了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秘籍”不在于某个神秘的口诀,而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自我本性的诚恳面对与探索。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清晰的灯,照亮了这条古老的修行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为巧妙,完全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本”,更像是一本精心构建的修行地图。作者在引言部分就为读者设置了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曹洞宗究竟有何“秘籍”能让人达到那样的境界。我特别留意了它在不同修行阶段的论述划分,从初学者的“疑情”到深入者的“空性体悟”,过渡得非常自然。每当感觉理解有些吃力时,作者总能及时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公案或禅师开示来做佐证,这些引文的选择非常精准,恰到好处地打破了理论的僵局。阅读体验上,我发现自己需要经常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而是因为每读完一个小节,我都需要时间消化其中的微妙之处,然后默默地对照自身的感受。这迫使我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是真正地去“参”。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耐心地陪伴着读者的成长。

评分

坦白讲,我对许多东方哲学的书籍都抱有过期望,但很多最终都会因为过于抽象而流于表面。然而,这本著作的价值在于它强大的“落地性”。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曹洞宗历史脉络的梳理,而是真正深入到如何操作、如何体会的层面。书中对“坐禅”这一核心环节的讲解,可谓是面面俱到,从身体的姿势、呼吸的调控,到心念的收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解释“身体感”和“觉知”之间的关系时,所用的语言极具画面感,让我仿佛能亲身感受到那种“如坐针毡”却又“安住不动”的奇妙状态。这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而是实修中获得的宝贵经验总结。对于希望系统了解并尝试实践曹洞宗法门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扎实而可靠的入门阶梯,它教你的不是“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应该如何去感受和验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古典韵味,淡雅的米白色背景配上朱红色的书名,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光是拿到书的瞬间,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欢喜,厚实而又不失细腻,翻开书页,排版清晰,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庄重感。内容上,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阐述禅宗心法时所采用的那种不疾不徐、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它不像有些佛学书籍那样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禅师在耳边低语,娓娓道来,将那些深奥的禅理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比喻来加以说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作者的指引,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内心探索。特别是对于“当下”这一概念的探讨,书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一部分后,合上书本,那种内心的宁静感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外界的安静,而是一种心绪的沉淀,让人能够更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引导读者主动去体验和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用“温润如玉”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它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姿态,一切都以一种非常平实的口吻展开,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服和放松。然而,在这份“平实”之下,蕴含的力量却是惊人的。比如,在描述如何安顿散乱心的时候,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去分析我们日常思维的惯性,那种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直接看到我们脑海中那些跑来跑去念头。我常常在想,要达到这种洞察力,作者本人必然是下了极大的功夫在自身的修行之上。更让我赞叹的是,书中对于“动中禅”的阐述,突破了我以往对禅修只停留在静坐的刻板印象。它将禅的精髓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走路、吃饭、甚至呼吸,无一不是修行的道场。这为我这样的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实际可行的修行路径,让人感觉到修行并非遥不可及的苦修,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智慧。

评分

解悟不是证悟

评分

1定义

评分

? 适合学生的书籍

评分

? 特征划分

评分

5构成

评分

10老年图书

评分

? 社会阅读氛围薄弱

评分

京东的物流非常好,。。喜欢

评分

密宗和禅宗的差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