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是作者十余年亲自参与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的实战经验总结,是国内首部从实战角度介绍如何策划、建立与实施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工作的著作,书中关于质量管理的思路、流程、方法、工具及模板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提升质量,尤其是提升设计开发阶段的质量
全书共分为九章,详细阐述了企业如何系统、全面开展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工作第1章主要介绍与质量相关的概念、质量大师主要思想、设计开发质量管理、质量竞争力、质量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的关系,为读者建立一个与质量有关的知识体系,突出设计开发质量与质量竞争力第2章、第3章分别从如何创建设计开发的质量环境及常见的设计开发过程质量管理人手,构建出概要性、轮廓性的知识体系第4章~第8章为《设计开发质量管理》重点,分别从质量管理平台搭建、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系统建立、设计开发质量管理队伍建设、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系统性解决方案、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常用工具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阐述第9章提供了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中最重要、最常见的质量管理模板,方便读者在此基础上轻松、高效地开展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工作
作者简介
金春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选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领域:质量与可靠性工程。
孙磊,中国质量俱乐部发起人。先后任职于全球500强和国内民营上市企业的工业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质量经理、项目部总监、集团质量总监等中高层管理职位。10余年来一直从事质量管理、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与实战运用工作。先后获得国内外注册质量工程师、注册工业工程师、注册六西格玛黑带、PMI协会注册PMP、国家高级项目管理师(一级)。同时受聘于美国认证协会(ACI)注册培训教师、中国质量协会(CAQ)注册质量经理培训教师、克劳士比(中国)学院高级顾问师。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委员、中质协可靠性工作推进委员会委员、中质协质量经理职业认证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著有《质量管理实战全书》。
翁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注册六西格玛黑带,十年来一直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对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曾先后任职于全球领先工控企业和国内知名高科技企业质量总监、质量部经理、六西格玛黑带和可靠性工程等职位。多年企业内部培训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质量管理与设计开发概述
1.1 质量与质量管理概念
1.1.1 质量概念
1.1.2 质量管理概念
1.2 质量管理发展的演进历程
1.2.1 质量检验阶段
1.2.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1.2.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1.3 质量管理在中国
1.3.1 中国质量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1.3.2 中国质量的现状与突围
1.4 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4.1 朱兰及其质量管理思想
1.4.2 戴明及其质量管理思想
1.4.3 费根堡姆及其质量管理思想
1.4.4 克劳士比及其质量管理思想
1.4.5 其他代表人物
1.5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概述
1.5.1 为何要实施设计开发质量管理
1.5.2 要预防而不是救火
1.5.3 质量管理在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5.4 设计开发管理中常见的误区
1.6 质量竞争力
1.6.1 从质量中淘金
1.6.2 提高质量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1.7 全面质量管理与项目质量管理
1.7.1 什么是全面质量管理
1.7.2 什么是项目质量管理
1.7.3 项目质量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系
第2章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环境的创建
2.1 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1.1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简介
2.1.2 IS09001:2008对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要求
2.1.3 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具体职责
2.2 质量管理部门在组织中的定位
2.2.1 质量管理部门在企业组织结构的位置
2.2.2 质量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角色
2.2.3 质量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职责
2.3 设计开发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3.1 中国企业设计开发管理中的典型问题
2.3.2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的对象
2.3.3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的主要管控点
2.3.4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设计开发过程常见的质量管理方法
3.1 IS0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3.1.1 IS09000族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3.1.2 IS09001:2008对设计和开发过程的要求阐述
3.2 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
3.2.1 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简介
3.2.2 先期产品质量策划(APQP)主要内容
3.3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
3.3.1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概述
3.3.2 五个过程域简介
3.3.3 项目质量管理简介
……
第4章 质量管理平台的搭建
第5章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
第6章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专业队伍的培养
第7章 产品设计开发质量管理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8章 设计开发质量管理常用工具
第9章 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报告模板
精彩书摘
现在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但是我们在质量这个舞台上却从来没有出彩过,相反各种形态的“质量门”事件频繁发生。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2006年2月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2008年3月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2009年3月的瘦肉精事件、2010年初三聚氰胺再次出现、2011年4月的染色馒头事件、2011年9月的地沟油事件、2012年4月的“毒胶囊”事件等质量乱象。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轰动全国的质量事件,面对如此之多的质量事件,质量问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很多人为中国质量担忧,大家也迫切希望政府多措并举强化质量管理。这就是中国质量的现状。
中国质量真的已经到了如此糟糕透顶的地步了吗?其实,不尽然,作为多年从事质量专业的工作者,我们眼里看到的中国质量其实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庞大的产品总量面前,任何一个小比例的质量问题在绝对值上会非常刺眼,尤其是我们的总体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质量的要求就更为苛刻了。
看待中国质量,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一杆子打死一群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质量在进步,可能这个进步的速度,还远远赶不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的速度,这种落差就是我们对中国质量产生诸多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中国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否则那些世界500强品牌和奢侈品企业怎么可能将产品的生产制造放到中国,中国产品的出口怎么可能做到世界第一。要知道,那些500强品牌和奢侈品企业的质量标准可一点都不低,甚至是达到苛刻的要求,远超过我们的国家标准,不论是现场验货还是海关抽查,一旦发现不合格,退货、罚款绝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中国企业的损失将非常巨大,而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逐利,没有企业愿意因为质量不合格导致顾客退货和罚款。那为什么还会频繁出现如此多的质量门事件,到底是质量本身退步了,还是我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中国的质量怎么了?这种现状当然是真实的。但是它仅仅是一堆现象,中国质量现状比这更为复杂,如何突围,我们需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应用科学的质量理论来分析中国的质量现状。面对现实,面对危机,我们质量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去实践,去倡导,去推动中国质量的复兴,从这些“质量门”事件中突围,去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量”的跨越。下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1)质量是什么?质量管理又是什么?我们很多质量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更何况其他不是专业从事质量工作的一般消费者。我们每个人在指责中国质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在这里面是否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我们只是普通的质量消费者,还是我们本身也是质量好坏的一个因素?
(2)市场经济的常识是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市场的运行。质量的“供”是谁?是企业。所以企业对质量负责是理所当然的。那么,质量的“求”是谁?是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我们消费者对质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质量行为产生影响。
……
前言/序言
《精益生产的智慧:从零缺陷到持续卓越》 简介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增长和卓越的运营?《精益生产的智慧:从零缺陷到持续卓越》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一种颠覆性的制造和管理哲学——精益生产。这本书并非停留在理论的堆砌,而是以实操为导向,通过丰富的案例、深入的分析和清晰的步骤,揭示了如何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飞跃。 本书的核心在于“价值流”的理念。作者认为,在任何生产或服务流程中,都存在着“增值活动”和“非增值活动”(即浪费)。而精益生产的目标,正是通过系统性的方法,识别并消除一切形式的浪费,从而最大化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种价值的视角,贯穿于本书的始终,将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每一个环节,发现潜在的改进空间。 第一部分:精益思维的基石——理解价值与浪费 在正式进入精益工具和方法的学习之前,本书首先为读者构建了坚实的精益思维框架。 何为价值? 作者将价值定义为“客户愿意为之付费的一切”。这不仅仅是最终的产品或服务本身,还包括了与交付该产品或服务相关的所有活动。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和期望,是识别价值的第一步。本书将引导读者通过市场调研、客户访谈、用户故事等方式,精准定位客户价值。 七种(八种)浪费的洞察: 精益生产理论识别出了七种(有时会加上第八种“未充分利用员工才能”)典型的浪费,它们是导致成本升高、效率低下、质量不佳的根源。本书将对每一种浪费进行详细的剖析: 过量生产(Overproduction): 生产出超过当前需求的数量,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占用、质量追溯困难。 等待(Waiting): 人员、设备或物料在流程中停滞不前,造成时间浪费和生产线中断。 运输(Transportation): 不必要的物料或产品在生产区域内外的搬运,增加了损耗和时间成本。 不必要的加工(Over-processing): 进行超出客户需求或产品本身所需的加工步骤,如过度清洁、过度检验。 库存(Inventory): 过多的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不仅占用仓库空间,还可能导致过期、损坏,掩盖了流程中的问题。 动作(Motion): 操作人员不必要的移动、寻找工具、弯腰等,影响效率并增加疲劳。 缺陷(Defects): 生产出不符合标准的产品,需要返工、报废,导致资源浪费和客户不满。 (第八种)未充分利用员工才能(Unused Talent): 忽略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创意,未能让他们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潜力。 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这些浪费如何在企业中具体体现,并引导读者学会识别自己工作环境中的浪费。 第二部分:精益工具与方法——实现零缺陷与流程优化 在理解了精益思维的精髓后,本书将系统介绍一系列经过实践检验的精益工具和方法,帮助企业建立起从源头控制质量、持续优化流程的体系。 5S现场管理法: 作为精益生产的基础,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旨在创造一个干净、整洁、有序、安全的工作环境。本书将详细阐述每一S的实践要点,以及如何通过持续的5S活动,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发现潜在问题、减少因环境混乱造成的错误。 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ping, VSM): VSM是一种强大的可视化工具,用于描绘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到客户手中的整个过程。本书将引导读者如何绘制当前状态价值流图,识别瓶颈和浪费,进而设计出理想的未来状态价值流图,并制定实现路径。VSM不仅关注物料流动,也关注信息流动,是系统性改进的起点。 看板管理(Kanban): 看板是一种拉动式生产系统(Pull System)的核心工具,通过可视化信号来触发生产或物料的补充。本书将深入讲解看板的原理,如何设计合适的看板,以及它在减少在制品、缩短生产周期、实现按需生产方面的作用。 准时化生产(Just-In-Time, JIT): JIT的核心思想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生产需要的产品”。本书将解析JIT的实现逻辑,以及它与看板、自动化等其他精益工具的协同作用,如何通过降低库存来暴露问题并驱动改进。 防错法(Poka-Yoke): 防错法是一种设计简单、成本低廉的装置或方法,用于防止人为错误发生,或在错误发生时立即将其暴露。本书将列举各种成功的防错案例,如形状识别、位置固定、计数等,并指导读者如何运用防错思维,在设计和操作层面消除差错的可能性。 持续改进(Kaizen): Kaizen是精益生产的灵魂,强调全员参与、点滴改进。本书将介绍Kaizen的哲学,以及如何通过PDCA循环(Plan-Do-Check-Act)来驱动持续的改进活动。同时,也将探讨如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提出改进建议,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与精益的融合: 虽然精益生产强调消除浪费,但质量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将探讨TQM的核心理念,如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参与、过程管理、持续改进等,并阐述如何将TQM的思维方式融入精益生产的实践中,从源头保证质量,实现“一次成功”。 第三部分:精益在实践——挑战与持续卓越 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到实践。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精益生产在企业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精益文化的渗透和持续的卓越。 领导力的角色: 精益转型并非仅仅是基层员工的责任,而是需要高层领导的坚定支持和承诺。本书将探讨领导者在推动精益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包括制定战略、资源投入、文化塑造、榜样示范等。 员工的赋能与参与: 精益生产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本书将强调如何通过培训、沟通、授权等方式,赋能员工,让他们成为质量和效率的改进者。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鼓励知识共享,是精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衡量与反馈机制: “凡是可衡量的,才可被改进。” 本书将介绍如何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s),如缺陷率、生产周期、设备效率(OEE)、客户满意度等,并利用数据驱动的决策,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策略。 应对变革阻力: 任何变革都会面临阻力,精益转型也不例外。本书将分析常见的变革阻力来源,如习惯、恐惧、信息不对称等,并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加强沟通、分步实施、展示成功案例、庆祝小成就等。 精益的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益生产也在不断演进。本书将展望精益在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应用,如物联网(IoT)在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中的作用,人工智能(AI)在预测性维护和流程优化中的潜力等。 本书的价值 《精益生产的智慧:从零缺陷到持续卓越》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精益工具的书籍,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一种解决问题的哲学。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价值”和“浪费”的内涵,学会从客户视角审视业务流程。 掌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精益工具和方法,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 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交付周期,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培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精益文化,实现企业运营的持续卓越。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无论您是制造业的管理者、工程师,还是服务行业的从业者,甚至是任何希望提升效率、优化流程、追求卓越的个体,《精益生产的智慧:从零缺陷到持续卓越》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高效、高质量、低成本运营的大门,指引您走向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