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中西醫結閤治療腫瘤病具有獨特優勢。中醫對具體腫瘤病的認識時間尚短,中醫治療腫瘤病的經驗亟待係統總結。《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的編寫蜀的就是在研究古今臨床資料的基礎上,厘清中醫對腫瘤病的認識脈絡,在繁多治療方法中甄彆優劣,結閤中西醫共同參與治療的臨床特點,探索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介入時機、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進一步提高中醫治療腫瘤病的臨床效果。
內容簡介
《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肝癌中醫證治》重點對肝癌的曆代資料、病理生理、古代肝的解剖、中醫學對肝癌形成的認識、中醫學對肝癌轉移的認識、原發性肝癌及並發轉移病證的分型治療、護理常識等等進行瞭分章闡述。特彆是在肝癌轉移的闡述中,筆者改變瞭以往根據不同部位進行不同的診斷、分型的方法,嘗試以“證”統病的治療模式。如肝癌轉移到胃,先要診斷為“轉移性胃癌”,再把轉移性胃癌分成氣虛型、血瘀型、陰虛津虧型、痰濁阻胃型等,再根據不同證型進行分類設計治療方藥;再如轉移到肺部病竈,列齣基本相似的證型,進行分類設計治療方藥,結果重復內容很多。《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肝癌中醫證治》把常見的轉移病竈分成瞭幾個部位,參照中醫三焦學說進行分割,如上焦、中焦等,然後按四診所獲得的資料分清屬性,確定證型,陰虛則養陰,血瘀則活血,氣滯則理氣,氣虛則健脾益氣等等,不管在脾在腎,還是在胰在胃,屬何性就用何法何方何藥。清代名醫徐大椿在《傷寒論類方》中指齣:“使讀者於病情藥性一目瞭然,不論從何經來,從何經去,而見證施治,與仲景之意無不吻閤。”在用藥時可以適當加用引經藥物,這樣可以馭繁就簡,又閤乎中醫學的基礎理論,這也是我們一個大膽的嘗試。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肝的藏象與生理
一、肝的藏象
(一)秦漢時期的認識
(二)明清時期的認識
(三)近代時期的認識
二、肝的生理
(一)足厥陰肝經的循行路綫與其他經絡的關係
(二)肝為血海
(三)肝為將軍之官
(四)肝主疏泄
(五)肝藏魂
(六)肝主筋
(七)肝開竅於目
(八)其他髒器與肝主疏泄功能的關係
(九)脈象與肝的聯係
(十)舌象與肝的聯係
第二章 肝癌的病因病
一、肝癌發病說
(一)“癥積”認識肝癌說
(二)“痰濕”認識肝癌說
(三)“毒邪”認識肝癌說
(四)“瘀滯”認識肝癌說
(五)“寒邪”認識肝癌說
(六)“虛損”認識肝癌說
(七)“氣血”認識肝癌說
(八)“陰陽”認識肝癌說
二、證治發微
(一)“虛”、“鬱”是肝癌的兩大主綫
(二)從“脾腎”為切入點治療肝癌論
(三)“痰”邪阻滯肝絡是治療肝癌不可忽視的因素
(四)積極吸收現代科學技術豐富中醫學
第三章 肝癌治療常用藥物舉要
一、健脾益氣類
一、理氣開鬱類
三、柔肝養血類
四、活血化瘀類
……
第四章 曆代醫傢類肝癌用方舉要
第五章 肝癌中西醫治療概要
第六章 肝癌的診斷
第七章 原發性肝癌的治療
第八章 肝癌流注的治療
第九章 肝癌的護理
第十章 中醫名傢經驗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二、證治發微
(一)“虛”、“鬱”是肝癌的兩大主綫
1.“虛證”
從狹義來說,是指髒腑氣血陰陽的不足,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從廣義來說,導緻機體整體抗病能力下降的髒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陰陽混亂,都可概括在“虛證”範疇。可以說,虛證貫穿在肝癌發生、發展的全過程中,對肝癌的認識起著關鍵的作用。“虛證”是扶正補虛法治療肝癌的病理基礎,可從以下幾方麵來探討。
(1)“本虛”是導緻肝癌發生的根本原因
在腫瘤的發病上,中醫尤其重視人體正氣盛衰。《內經》有雲“正氣存內,邪不可乾”,“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錶明瞭正氣在邪正交爭中的重要作用,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處於一種髒腑協調、氣血和諧的狀態中,即所謂“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但這種平衡因內外因素被打破之後,就會齣現“陰陽失調”,機體抗病能力下降而發生各種疾病。張潔古說“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醫宗必讀》亦提齣“積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說明機體由於“虛”的存在,可導緻邪氣盤踞,阻滯氣血運行,日久而積聚成塊,結而不散,形成肝癌,所以“本虛”是導緻肝癌發生的根本原因。本虛以脾虛為主,脾虛是原發性肝癌發病的重要病機。肝癌因虛而緻實,脾虛則運化失健,水榖不化,濕熱內聚,久之則氣滯血瘀,濕熱瘀毒互結,發為本病,屬於本虛標實的疾病。實驗研究錶明,大多數肝癌患者存在先天免疫功能缺陷或後天失調,導緻機體防禦功能下降,對外來緻病因子抵禦不力,對齣現的異己細胞未能司其監視、排斥和殲滅的職能,最終導緻癌細胞無限製生長而産生肝癌。這與中醫對肝癌發病的認識是完全一緻的。
(2)“虛證”是肝癌發展變化過程中的現象
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始終是一個邪正較量的過程,一旦正氣虛弱,或正氣雖強,但邪氣太盛,正氣相對偏弱,正氣不敵邪氣,正氣逐漸耗損,則無法抑製腫瘤的生長而導緻病情不斷進展。而腫塊的不斷生長,不僅會壓迫所在的髒腑,導緻髒腑功能失調,氣血紊亂,甚至會發生遠處轉移而導緻多髒器功能的衰竭;另外,腫瘤還會釋放多種毒素耗傷氣血,消盡機體的養分,最終導緻患者“正氣乃竭”而死亡。如多數肝癌多由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演變而來,此兩者是肝癌的癌前病變,根據臨床資料,這些患者的脾虛、脾虛濕睏、脾虛氣滯最為多見,應用健脾化濕、健脾理氣等方法可取得較好療效。亞臨床期,相當於甲胎蛋白持續低濃度階段,這些患者亦以脾虛或脾虛濕阻為常見,應用健脾為主的方法治療,而到瞭肝癌晚期階段,患者神倦乏力,胸悶氣短,麵色無華,納差腹脹,下肢浮腫,則虛證的錶現更加突齣,因此有學者認為,在肝癌整個病程中,大約70%~80%的病例是以虛證或虛中夾實證為主。
……
前言/序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悄悄在發生變化,與此相應的疾病譜也在發生變化。目前,腫瘤病已成為常見病、多發病。科學技術的發展,使腫瘤病的診斷技術不斷更新,治療水平大大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及生存時間顯著延長。長期的醫療實踐證明,中西醫結閤治療腫瘤病具有獨特優勢。
中醫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韆百年的臨床實踐中積纍瞭豐富的治療經驗,其中不乏腫瘤病治療經驗。但是由於當時生産力水平低下,中醫隻能停留在宏觀認識的水平上,將腫瘤現於肉眼能及者稱為“瘤”、“瘕瘕”、“積聚”,如腫瘤隱於體內,在體錶無瘤形可見,則根據一般疾病的認識,稱之為“鼓脹”、“虛勞”、“血證”等。所以這種經驗,隻是建立在相對籠統的病證基礎上,因此,厘清中醫治療具體腫瘤疾病的經驗極其必要。
中醫對具體腫瘤病的認識時間尚短,中醫治療腫瘤病的經驗亟待係統總結。《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的編寫目的就是在復習古今臨床資料的基礎上,厘清中醫對腫瘤病的認識脈絡,在繁多治療方法中甄彆優劣,結閤中西醫共同參與治療的臨床特點,探索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介入時機、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進一步提高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效果。
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肝癌中醫證治 本書是“腫瘤病中醫證治叢書”中的一本,專注於深入探討肝癌的中醫辨證施治。 肝癌,作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惡性腫瘤,在中醫學文獻中雖無“肝癌”之名,但其臨床錶現與“積聚”、“癥瘕”、“脅痛”、“黃疸”、“鼓脹”等病證有著密切的聯係,曆代醫傢對其認識和治療經驗積纍頗豐。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總結這些寶貴的臨床經驗,結閤現代醫學對肝癌的認識,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學、係統、實用的肝癌中醫診療方案。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條理清晰,涵蓋瞭肝癌中醫證治的各個重要方麵: 第一部分:肝癌的中醫認識與理論基礎 病因病機探源: 詳細剖析肝癌發生、發展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在外因方麵,本書結閤現代研究,闡述瞭肝炎病毒(如乙肝、丙肝)、黃麯黴素、酒精、某些化學物質等緻病因素在中醫理論中的歸屬,如濕熱、毒邪等。在內因方麵,重點探討瞭情誌失調(如抑鬱、惱怒)、飲食不節(如過食辛辣肥甘)、勞倦過度、久病體虛等因素如何導緻肝氣鬱結、脾胃損傷、肝腎虧損,最終引發肝髒脈絡瘀阻,形成癥積。本書強調,肝癌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復雜作用的結果。 病理分型與證候特徵: 依據中醫理論,將肝癌的不同病理階段和臨床錶現進行細緻的區分,並歸納齣主要的證候類型。本書將肝癌的發生發展大緻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並根據其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和臨床特點,將證候歸納為: 肝鬱血瘀證: 早期多見,癥見脅肋脹痛、胸悶、噯氣、善太息,舌質紫暗,脈弦。此證多由情誌不暢,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緻。 濕熱蘊結證: 常見於肝炎後肝硬化階段,癥見脅下脹痛、身目俱黃、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脈滑數。此證多因濕熱邪毒侵襲,蘊結肝膽,阻滯氣機。 脾胃虛弱證: 隨著病情進展,脾胃功能受損,癥見形體消瘦、乏力倦怠、食少納呆、腹脹便溏,麵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此證多由肝病纍及脾胃,或久病耗傷脾胃之氣。 肝腎虧虛證: 晚期多見,正氣虛衰,癥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失眠健忘,或齣現腹水、水腫,麵色晦暗,舌淡苔少,脈細弱無力。此證多因肝病日久,耗傷肝腎之陰陽。 瘀毒互結證: 晚期常伴有瘀血內停,毒邪外侵,癥見脅下堅硬腫塊、疼痛劇烈、晚期可齣現齣血、黃疸加重、惡病質等,舌質紫暗,脈細澀。此證為瘀血與毒邪盤踞,阻滯脈絡,損傷髒腑。 其他兼證: 如夾痰、夾風等,本書也將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辨證論治原則: 提齣肝癌中醫治療的總綱。本書強調,肝癌的治療應遵循“扶正祛邪”、“辨證施治”、“個體化治療”的原則。扶正以培固元氣,提高機體免疫力;祛邪以清除病竈,抑製腫瘤生長。辨證施治是核心,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候,靈活選用方藥。個體化治療則是對癥下藥的關鍵,要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輕重、兼夾證以及對治療的反應。 第二部分:肝癌的中醫治療方法 內治法(中藥方劑): 辨證分型施治方藥舉例: 針對上述各類證候,本書將詳細列舉具有代錶性的經典方劑和經驗方,並對其配伍、功效、主治進行深入解析。例如: 肝鬱血瘀證: 可選用逍遙散加減,如配閤柴鬍、香附疏肝理氣,當歸、白芍養血活血,延鬍索、莪莪術活血止痛,三棱、莪術破血散瘀。 濕熱蘊結證: 可選用茵陳蒿湯、龍膽瀉肝湯等加減,如配閤茵陳、梔子清熱利濕退黃,龍膽草、黃芩、黃連苦寒泄熱,木香、砂仁醒脾開胃。 脾胃虛弱證: 可選用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加減,如配閤黨參、白術、茯苓健脾益氣,陳皮、半夏理氣和胃,砂仁、木香芳香化濕。 肝腎虧虛證: 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加減,如配閤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枸杞子、菟絲子益精養血,當歸、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陰。 瘀毒互結證: 在扶正的基礎上,重用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的藥物,如三棱、莪術、水蛭、穿山甲、蜈蚣、皂角刺、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 常用抗腫瘤中藥的藥理作用分析: 選取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肝癌的具有確切療效的中藥,如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莪術、三棱、靈芝、鼕蟲夏草、人參、黃芪等,對其抗腫瘤、免疫調節、抗炎、保肝等現代藥理學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為中藥的閤理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中西醫結閤治療策略: 探討中藥與手術、放療、化療等現代醫學治療手段的聯閤應用。本書強調,中藥在術前、術中、術後的輔助治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預防復發和轉移。 外治法(針灸、推拿、外敷等): 針灸治療: 介紹選取特定穴位(如期門、章門、太衝、足三裏、三陰交等)進行針刺、艾灸治療,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扶正固本。 推拿按摩: 介紹針對肝區、腹部的推拿手法,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外敷藥物: 介紹一些具有消腫散結、活血化瘀功效的外敷藥方(如活血止痛膏、消癥散等)的應用。 第三部分:肝癌的辨證與臨床實踐 辨證要點與難點: 總結肝癌辨證的核心原則,突齣辨彆虛實、寒熱、瘀毒等關鍵環節,並對一些容易混淆的證候進行辨析。 臨床病例分析: 精選具有代錶性的肝癌中醫證治典型病例,對病史、證候、治法、方藥、療效進行詳細剖析,讓讀者能更直觀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預防與康復: 早期篩查與中醫預防: 強調中醫在肝癌高危人群中的早期篩查和預防保健作用,如針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證調理,以延緩病情發展,降低癌變風險。 康復期的調理: 提齣肝癌患者術後或治療後的中醫調理方案,以鞏固療效,促進身體機能恢復,提高生存質量,預防復發。 本書特點: 1.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既有紮實的中醫理論根基,又緊密結閤現代醫學對肝癌的認識,更注重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2. 體係化、係統化: 將肝癌的中醫診治過程,從病因病機、證候分型到具體治療方法,進行係統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診療體係。 3. 詳實、實用: 提供大量臨床經驗方、古今醫案,以及常用抗腫瘤中藥的藥理研究,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4. 注重個體化治療: 強調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避免韆篇一律的治療模式。 5. 麵嚮臨床: 語言通俗易懂,邏輯清晰,適閤廣大中醫臨床醫師、研究生及對中醫治療肝癌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本書的齣版,旨在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的中醫藥文化,為肝癌的臨床防治提供更有力的中醫視角和治療方案,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