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 [Doppler Radar and Weather Observations]

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 [Doppler Radar and Weather Observ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多维克,查尼克 著,张越,葛文忠,李忱 等 译
图书标签:
  • 多普勒雷达
  • 气象学
  • 气象观测
  • 天气预报
  • 遥感
  • 雷达气象
  • 大气科学
  • 微波遥感
  • 气象雷达
  • 降水估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827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697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oppler Radar and Weather Observations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页数:422
正文语种: 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详细介绍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原理,特别注重气象参数的定量测量。书中说明了多普勒雷达数据和图像与气象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些气象目标包括龙卷风、微下击暴流、波、湍流、大气密度、气流、飓风和闪电等。《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波与传播、气象信号与多普勒谱、气象信号处理、降水与湍流的测量以及风、风暴及晴空观测。书中给出了各种天气现象的雷达图像和照片。

内容简介

  《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详细介绍了多普勒雷达的基本原理,特别注重气象参数的定量测量。书中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波与传播、气象信号与多普勒谱、气象信号处理、降水与湍流的测量以及风、风暴及晴空观测。书中给出了各种天气现象的雷达图像和照片。此外,书中还说明了多普勒雷达数据和图像与气象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些气象目标包括龙卷风、微下击暴流、波、湍流、大气密度、气流、飓风和闪电等。《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可供从事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由美国国家强风暴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多维克和查尼克撰写。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中文版前言
多佛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历史背景
1.2 本书内容安排
第2章 电磁波与电磁波传播
2.1 波
2.2 传播路径
习题
第3章 雷达及其工作环境
3.1 多普勒雷达(发射方面)
3.2 散射截面
3.3 衰减
3.4 多普勒雷达(接收方面)
3.5 实际应用中的考虑事项
3.6 模糊
习题
第4章 气象信号
4.1 气象信号采样
4.2 功率采样
4.3 信号统计
4.4 气象雷达方程
4.5 分布散射粒子的信噪比(SNR)
4.6 沿距离时间采样的相关性
习题
第5章 气象信号的多普勒频谱
5.1 气象信号的谱分析
5.2 气象信号频谱及其与反射率和径向速度场的关系
5.3 速度谱宽
习题
第6章 天气信号处理
6.1 谱矩
6.2 接收机中的天气信号
6.3 信号功率估计
6.4 平均频率估计器
6.5 谱宽估计器
6.6 最小方差约束
6.7 数据性能
6.8 相参偏振雷达的信号处理
6.9 结束语
习题
第7章 天气观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7.1 距离模糊
7.2 速度模糊
7.3 信号相参性
7.4 缓解模糊影响的技术
7.5 减少采集时间的方法
7.6 脉冲压缩
7.7 人为因素
7.8 扫描天线的有效方向图
7.9 天线副辦
7.10 杂波
习题
第8章 降水测量
8.1 水滴大小分布
8.2 粒子下降末速度
8.3 降雨强度,反射率和液水含量
8.4 单参数降水测量
8.5 多参数降水测量
8.6 从多普勒频谱得到水凝物分布
习题
第9章 风、风暴及相关现象的观测
9.1 雷暴结构
9.2 双部多普勒雷达测量风场
9.3 单多普勒雷达测风场
9.4 强风暴
9.5 中尺度气旋和龙卷
9.6 下曳气流和出流
9.7 浮力波
9.8 大尺度天气系统
9.9 闪电
习题
第10章 湍流测量
10.1 湍流统计理论
10.2 点速度和平均速度的空间谱
10.3 多普勒谱宽和涡旋耗散率
10.4 强雷暴中的多普勒谱宽
习题
第11章 晴空大气观测
11.1 反射、折射和散射:相参性
11.2 非均匀和湍流介质中波方程的表述
11.3 非均匀性散射场的解
11.4 小体积散射
11.5 共同体积的散射
11.6 折射率非均匀散射体的特征
11.7 晴空反射率观测
11.8 晴空中风、波、湍流的观测
11.9 其他晴空观测
习题
附录A 对流层中射线的几何关系
A.1 球分层介质中射线路径的积分解
A.2 一个散射体的视在距离和仰角与其真实高度和大圆距离的关系
附录B 作为样本时间函数的信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附录C 来自空间分辨体积回波的相关性
C.1 信号样本相关性与距离差cδτs/2的关系
C.2 来自方位间隔的分辨体积的信号的相关性
附录D 波方程的几何光学近似
附录E 格林(Green)函数的推导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的图书简介,但内容不包含该书本身的主题(即多普勒雷达和气象观测)。这份简介将侧重于介绍另一本假设存在的、内容详实的科学技术类书籍。 --- 《先进材料的表征与应用前沿》 作者: 张伟强、李明华、王芳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版次: 第1版 页数: 850页 开本: 16开 出版日期: 2024年3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先进功能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表征技术及其在尖端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开发具有特定、优异性能的新型材料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物理学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部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著作。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验方法的完整体系,共分为六大部分,三十余个章节。 第一部分:功能材料的结构与设计原理 本部分奠定了全书的理论基础。重点阐述了原子尺度和纳米尺度的结构对宏观材料性能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了晶体缺陷工程、界面调控策略在设计新型金属间化合物、高熵合金以及结构陶瓷中的应用。详细解析了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如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材料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预测模型,强调了“计算辅助材料设计”的迭代流程。特别关注了自组装超分子结构在构建柔性电子器件中的潜力,包括如何通过控制熵、焓和吉布斯自由能来实现目标形貌的稳定形成。 第二部分:先进表征技术的核心方法论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特色之一。它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成像技术,更侧重于描述现代高分辨率分析技术。详细介绍了同步辐射光源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XANES)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RIXS)中的应用,这些技术对于探究材料内部的电子态和轨道结构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各种模式(如KPFM、MFM)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在亚纳米尺度上量化表面形貌、摩擦学特性和电荷分布。对聚焦离子束(FIB)技术在样品制备中的精确控制也给予了详尽的论述。 第三部分: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的突破 本部分聚焦于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材料体系。书中详细分析了下一代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质材料设计,包括硫化物和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阻抗问题及改善策略。在光电转换方面,深入探讨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中缺陷钝化机制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无机、有机-无机杂化和全无机钙钛矿的稳定性差异。同时,对高效电催化剂的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特别是基于单原子催化剂(SACs)和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 第四部分:智能与响应性材料的机制 本章聚焦于能够对外部刺激(如光、热、电、磁场或pH值)产生可逆响应的材料系统。详细讨论了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的激活与恢复机制,以及铁电材料和磁性形状记忆合金(MSMA)在执行器设计中的优势。书中着重介绍了刺激响应性水凝胶(SRHs)在药物控释和生物传感器构建中的应用,并对智能涂层中自修复(Self-Healing)机制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进行了建模分析。 第五部分:高性能结构与复合材料 此部分侧重于提升工程部件的服役性能。深入分析了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s)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疲劳断裂行为,并介绍了非破坏性评估(NDE)技术,如超声波层析成像(UT)在监测材料内部损伤方面的应用。对于先进陶瓷材料,书中阐述了烧结过程中的致密化动力学及其对最终机械强度的影响。此外,对高熵合金(HEAs)在极端温度和高应力环境下的微观结构演变特性进行了专门的章节介绍。 第六部分:材料科学的前沿交叉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对材料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进行了展望。探讨了生物相容性材料在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中的应用,特别是生物活性玻璃和可降解聚合物的生物矿化过程。对人工智能(AI)与高通量计算在加速新材料筛选和优化合成路径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数据驱动的材料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本书内容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图表丰富,数据翔实,理论论述严谨,是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带着一丝“看图说话”的期望的。毕竟,气象观测,尤其是雷达图像,本身就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我想象中它应该会有很多精美的图例,能直观地展示各种天气现象。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非一本通俗读物。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学术性很强,很多章节都在详细阐述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虽然书中也配有一些图表,但它们更多的是为了佐证文字的论述,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主体来吸引眼球。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理解那些关于散射理论、多普勒效应的数学推导,有时甚至需要结合一些相关的物理教材才能勉强跟上。但我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雷达能做什么”,更是深入到“雷达为什么能做到”的层面。对于那些希望从根本上理解多普勒雷达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气象现象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并不是专业的气象学者。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些我们在新闻中经常看到的雷达图背后的科学原理。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书中的内容涵盖了电磁波与大气粒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雷达方程的推导,以及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速度、反射率、谱宽等关键信息。对于我这样缺乏数学和物理基础的读者来说,很多内容都像是在“啃硬骨头”。虽然我努力地去理解,但很多复杂的概念,比如杂波抑制、多普勒速度反演的算法细节,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抽象。不过,这本书确实让我对多普勒雷达有了从“是什么”到“怎么工作的”的根本性认知,让我对每一次天气预报中看到的雷达图像有了更深的敬意。如果读者和我一样,希望获得一次“硬核”的学习体验,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的气象爱好者,我一直对多普勒雷达在风暴追踪中的作用非常着迷。这本书,确切地说,是它所包含的深度和广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天气现象和它们在雷达图上的表现,而是从根本上剖析了多普勒雷达的观测原理,包括其核心的物理基础和技术实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雷达系统参数设置、数据质量控制以及不同类型雷达(如地基、机载、星载)的特点进行详细阐述的部分,这让我意识到,要准确地解读雷达数据,需要对硬件、软件以及观测环境都有相当的了解。书中还涉及了不少与业务应用相关的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利用多普勒雷达数据进行短时预报、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和预警等,这些内容对我理解实际业务操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无疑是一部非常全面和深入的著作。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太厚重了,我翻了好几页才找到第一章。书里的内容真的非常非常扎实,感觉每一页都塞满了知识点。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些比较基础的介绍,没想到直接就深入到了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像我这种对雷达原理不太了解的读者,一开始确实有点吃力,很多公式和推导需要反复琢磨。不过,当我对一些核心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后,再回头看那些复杂的公式,突然就豁然开朗了。书里对各种回波的解读和分析也特别细致,比如如何从雷达图像中识别出不同类型的降水,甚至是一些不太明显的强对流天气特征。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雷达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先进的观测手段,也并非完美无缺,理解这些局限性对于准确解读雷达数据至关重要。总而言之,如果你是想深入了解多普勒雷达在气象观测中具体应用和背后原理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个宝藏,但请做好心理准备,它需要你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

评分

这本《多普勒雷达与气象观测(第2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新”。虽然我之前没有读过第一版,但从这本书的内容编排和一些术语的使用上,我能感觉到它在紧跟当前气象科学的发展前沿。它不仅仅是复述基础知识,而是积极地探讨了近年来多普勒雷达在观测技术、数据处理以及应用模型方面的新进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双偏振雷达”的章节很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让我了解到多普勒雷达技术正在向着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能够提供比以往更丰富的信息。另外,书中还提到了不少与数值预报模型相结合的案例,这让我看到了雷达观测数据是如何被集成到更复杂的预报系统中去的。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让这本书对于正在从事气象研究或希望了解最新行业动态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书应该是正品,因为书一次性买的比较多就没细看。

评分

翻译的老外的书,中英文结合着看总是有点明白了

评分

扩展一下冷门知识,但是确实长了科学的气象观念。尤其是看云图坐飞机,看天气看雾霾。有科普作用。

评分

专业书籍,补充专业知识

评分

书应该是正品,因为书一次性买的比较多就没细看。

评分

扩展一下冷门知识,但是确实长了科学的气象观念。尤其是看云图坐飞机,看天气看雾霾。有科普作用。

评分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不错

评分

很不错,送货也及时!

评分

专业书籍,补充专业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