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宏昌 等 编
图书标签:
  • 农业技术
  • 农作物栽培
  • 优质高产
  • 种植技术
  • 农业生产
  • 作物管理
  • 田间管理
  • 农业科学
  • 实用农业
  • 种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14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177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页数:11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本书认真分析了当前小麦、玉米、大豆、麦套花、芝麻等农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时期分段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内容涵盖了农作物生产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传统技术手段,并在附件中详细介绍了小麦的品种和农药使用小常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小麦播种期间管理
二、小麦出苗越冬期管理
三、小麦返青孕穗期管理
四、小麦抽穗成熟期管理
五、科学确定小麦收割期

第二章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用良种和种子处理
二、早播技术

第三章 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二、精选良种
三、合理密植
四、适时早播
五、田间管理

第四章 麦套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
二、种子处理
三、适时下种
四、合理密植
五、田间管理
六、花生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技术
七、花生几种主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技术

第五章 夏芝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地及整地
二、科学选种
三、播前准备
四、适期播种
五、苗期管理
六、芝麻花期管理技术
七、芝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八、适时收获
附件
一、小麦品种利用知识
二、科学使用农药
三、科学施肥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麦垄套种技术
  (1)适时套种
  “玉米套种能增产,关键技术是时间。”套种过早,玉米苗与小麦的共生时间长,玉米苗在麦棵下得不到充足的光照和水肥供应,容易形成“小老苗”,且在收麦时常把玉米苗弄断造成缺苗;套种过晚,起不到早播的应有作用。因此,适时套种是套种增产的关键。具体套种时间,应根据玉米的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小麦的长势来确定,一般在麦收前的7N15天套种比较适宜。
  (2)足墒套种
  套种玉米能否实现一播全苗,是套种成败的关键。麦垄套种+玉米,往往因不能实现一播全苗而失败,造成套种玉米苗不全的重要原因是播种时土壤墒情较差。因此,在套种前要适时浇好玉米底墒水,若此时浇水确有困难,也可先套种后浇水,即在套种以后立即浇水。
  (3)麦收后的早管
  麦垄套种的玉米苗一般都生长较弱,在麦收以后必须立即进行早管,即要早间苗、早定苗、早中耕灭茬、早追肥浇水,促弱转壮,为高产奠定基础。
  2.“铁茬播种”技术
  所谓“铁茬播种”,就是在麦收后不进行耕翻整地,就把玉米种子种到麦茬行中间的播种方法。此方法为现阶段最科学的先进技术。“铁茬播种”要做到以下几步。
  ①麦收后立即趁墒抢种,足墒下种;墒情不足时,播种后浇蒙头水。
  ②无论开沟条播或开穴点种,都要保证播种深浅一致,覆土严密、厚薄均匀,出苗齐全。播深5厘米左右,点播每穴1-2粒。
  ……

前言/序言


《稻香万里:水稻精细化种植指南》 前言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稻米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滋养着亿万人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同地域的水稻品种承载着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耕作方式的变迁,以及消费者对粮食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种出粮食”,更要追求“种出好粮食”,实现“优质高产”的双重目标。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种植秘籍,因为地域差异、气候条件、土壤特性以及品种本身的独特性,都要求我们采取因地制宜、精细化的管理策略。我们希望通过对水稻生长规律的深度剖析,结合当下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广大水稻种植者提供一本切实可行、深入浅出的种植指南。 这本书的诞生,源于我们对水稻产业的热爱,以及对提升农民收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我们深知,每一粒饱满的稻穗,都凝聚着农民辛勤的汗水,也寄托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因此,我们力求在书中呈现的内容,都经过严谨的考证与反复的实践检验,力求真实、有用、易懂。 我们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水稻的世界,从播种前的土壤改良,到孕穗期的精准施肥;从分蘖期的水分调控,到灌浆期的病虫害防治;从成熟期的适时收割,到收获后的科学储藏。我们不仅关注产量,更注重品质,将产量与品质的提升紧密结合,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水稻栽培的各个关键环节,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种植体系。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讲解每一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提供具体的数值参考和判定标准,并辅以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阅读本书,您将获得: 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深刻认知: 了解水稻在不同生育期的生理需求,从而更科学地进行管理。 因地制宜的种植策略: 掌握如何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和市场需求,选择最适宜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方式。 精细化田间管理技术: 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播种、移栽、施肥、灌溉、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操作。 提升稻米品质的秘诀: 掌握能够显著改善稻米外观、食味和营养价值的栽培方法。 增产增收的实用技巧: 学习如何通过优化管理,实现产量的大幅提升,从而增加经济收益。 绿色可持续的种植理念: 了解如何在追求高产优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实践本书中的技术,您将能够更好地驾驭水稻种植,让“稻香万里”成为现实,让每一片稻田都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第一章:土壤是根基——优化水稻生长环境的起点 土壤,是孕育万物的摇篮,更是水稻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土壤,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施展。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为水稻提供一个最优的生长环境,为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水稻对土壤的要求 1.1.1 土壤理化性质: 了解适宜水稻生长的土壤质地(黏壤土、壤土为主)、土壤结构(团粒结构)以及通气透水性的重要性。分析不同质地土壤的优缺点,以及如何通过耕作措施进行改良。 1.1.2 土壤肥力: 阐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对水稻生长的关键作用。解读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分解过程及其对改善土壤性状和供肥能力的影响。 1.1.3 土壤pH值与电导率: 掌握水稻适宜的土壤pH范围(弱酸性至中性),以及土壤电导率对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pH值不适或电导率过高对水稻生长可能造成的障碍。 1.1.4 耕层深度: 强调足够深厚的耕层对水稻根系伸展、养分吸收和水分利用的重要性。讨论耕层变浅对水稻生长的不利影响。 1.2 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 1.2.1 测土配方施肥: 强调“精准施肥”理念,通过土壤养分检测,科学配比肥料种类和用量,避免肥料浪费和土壤板结。介绍常用的土壤养分检测方法及其解读。 1.2.2 增施有机肥: 详细介绍各类有机肥(如厩肥、堆肥、绿肥、商品有机肥)的优点、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绿肥种植在改良土壤结构、增加有机质和固氮方面的巨大潜力。 1.2.3 土壤理化性状改良: 深耕: 讨论深耕的益处,如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疏松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给出不同耕作方式下的深耕建议。 免耕/少耕: 在特定条件下(如沙土地、坡耕地),介绍免耕/少耕的优势,如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节约成本。 水旱轮作: 阐述水旱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养分循环和病虫害控制的积极作用。 秸秆还田: 详细介绍秸秆粉碎还田的技术要点,以及如何处理秸秆腐熟问题,避免“烧苗”现象。 1.2.4 土壤酸碱度调节: 针对土壤酸化或碱化问题,介绍石灰、草木灰等改良剂的应用,以及施用方法和适宜的土壤pH范围。 1.2.5 土壤盐分管理: 在沿海或干旱地区,介绍通过灌溉、排水、增施有机肥等措施降低土壤盐分的方法。 1.3 苗床土壤管理 1.3.1 苗床选址与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阳光充足、远离病虫源的地点。介绍苗床土壤的翻耕、平整、消毒和施肥。 1.3.2 苗床土壤肥力提升: 强调在苗床中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和适量的化肥,保证幼苗生长所需养分。 1.3.3 苗床土壤病虫害防治: 介绍常用的苗床土壤消毒方法(如药剂熏蒸、蒸汽消毒),以及预防苗床期病虫害的措施。 第二章:精选良种——品种选择与播种育秧的关键 “种之根,苗之本。” 优良的品种是实现高产优质的基础,而科学的播种育秧则是孕育健康壮苗的关键。 2.1 水稻品种的选择策略 2.1.1 因地制宜选择品种: 强调根据当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条件等气候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2.1.2 按种植目的选择品种: 高产型: 重点介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大粒多、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适合追求产量目标。 优质型: 侧重介绍米质优良(如感官品质、食味品质、营养成分)、外观好、耐储存的品种,满足市场高端需求。 抗病虫型: 选择对当地常见病虫害(如稻瘟病、白叶枯病、螟虫等)有抗性的品种,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 耐逆型: 根据当地的特定逆境(如耐盐碱、耐旱、耐高温),选择相应的品种。 2.1.3 审时度势调整品种: 关注新品种的推广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农业政策的变化。 2.1.4 亲本组合与杂交优势: (针对杂交稻)简单介绍杂交稻的优势来源,以及选择优良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重要性。 2.2 播前准备与种子处理 2.2.1 种子质量检测: 强调检测种子的纯度、发芽率、饱满度、含水量等关键指标。介绍简单的家庭检测方法。 2.2.2 种子消毒: 物理消毒: 温汤浸种(介绍不同温度和浸种时间对不同病害的防治效果)。 化学消毒: 介绍常用的杀菌剂(如多菌灵、福美双、敌克松等)和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等)的处理方法、浓度和药剂用量,以及注意事项。强调“拌种”而非“浸种”。 2.2.3 晒种与选种: 介绍晒种的好处(提高发芽率、杀菌)和方法。如何通过风选、水选去除瘪粒、杂质。 2.2.4 种子包衣: 介绍种子包衣的优势,如一次性实现杀菌、杀虫、拌肥,提高种子活力,利于壮苗。 2.3 科学播种与育秧技术 2.3.1 旱育秧与湿育秧: 详细介绍两种育秧方式的优缺点、适宜地区和管理要点。 旱育秧: 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省水,但要注意保湿。 湿育秧: 适合水田地区,管理相对方便,但要注意防沤根。 2.3.2 播种方式: 撒播: 介绍干湿撒播的技术要领,控制播种量,均匀播撒。 条播: 强调播种深度一致,行距合理,有利于通风透光。 穴播: 介绍集中播种,保证出苗整齐。 2.3.3 播种量控制: 根据种子质量、播种密度、育秧方式等因素,科学确定播种量,避免播种过稀或过密。 2.3.4 苗床管理: 温度管理: 掌握不同生育期(发芽期、苗期)的适宜温度,以及如何通过覆膜、通风等措施调控。 水分管理: 保持苗床湿润,但避免积水。介绍“晴看苗,雨看沟,干湿适度”的管理原则。 光照管理: 保证充足的光照,促进幼苗生长。 肥水管理: 在幼苗期,根据苗情适时追肥(尿素、磷酸二氢钾等),促进幼苗生长。 病虫害防治: 及时检查苗床,一旦发现病虫害,立即采取措施防治。 2.3.5 炼苗: 在移栽前,通过逐渐减少水分、降低温度、增加光照等措施,使秧苗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提高移栽成活率。 第三章:绿肥与施肥——水稻营养管理的精髓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水稻同样需要充足的营养才能生长茁壮。科学施肥,是实现高产优质的核心环节。 3.1 绿肥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 3.1.1 绿肥的种类与特性: 介绍常见的绿肥作物,如紫云英、苕子、波斯菊、荞麦等,及其在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 3.1.2 绿肥的增产增肥机制: 重点讲解绿肥通过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抑制杂草和病虫害等途径,全面提升土壤肥力,为水稻提供持久的养分。 3.1.3 绿肥的种植与翻压技术: 详细介绍绿肥的播种时间、播种量、种植密度、翻压时机(如花期或结实初期)和翻压深度,以及注意事项,确保绿肥充分腐熟,避免“反季节”现象。 3.2 水稻需肥规律与肥料种类 3.2.1 水稻不同生育期需肥特点: 深入分析水稻在苗期、分蘖期、穗分化期、孕穗期、灌浆期等不同生长阶段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差异。 3.2.2 主要肥料种类: 氮肥: 介绍尿素、碳酸氢铵、硫酸铵等氮肥的特性、优缺点及施用方法。 磷肥: 介绍过磷酸钙、普通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磷肥的特性和施用方法。 钾肥: 介绍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的特性和施用方法。 复合肥与复混肥: 阐述其配方多样性、养分齐全的优点,以及如何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水稻需肥情况选择。 中微量元素肥料: 介绍锌肥、硼肥、镁肥、铁肥等在水稻生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缺乏时的危害和补充方法。 3.2.3 肥料的利用率影响因素: 分析施肥方式、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并提出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策略。 3.3 精准施肥技术 3.3.1 测土配方施肥: 再次强调其重要性,提供详细的测土配方施肥步骤,包括采样、检测、结果解读、配方确定和施肥指导。 3.3.2 分期施肥: 结合水稻的需肥规律,科学确定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或壮籽肥)的施用时间和用量。 基肥: 以有机肥和迟效性化肥为主,为水稻整个生育期提供基础养分。 分蘖肥: 以氮肥为主,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数。 穗肥: 以氮、磷、钾为主,促进孕穗,提高稻穗发育质量。 粒肥(壮籽肥): 以钾肥和磷肥为主,配合少量氮肥,促进子粒灌浆,提高产量和品质。 3.3.3 施肥方式: 撒施: 介绍分散施肥,避免集中施肥造成的烧苗。 沟施: 结合耕作,将肥料施入沟内,提高利用率。 穴施: 针对小范围施肥,如追肥。 叶面施肥: 介绍在特定时期(如缺素、灌浆期)喷施叶面肥,快速补充养分,改善品质。 3.3.4 缓释肥与控释肥的应用: 介绍其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养分淋失、减轻环境污染方面的优势,以及适用的田块和施肥时机。 3.4 施肥的注意事项 3.4.1 避免过量施肥: 强调过量施肥可能导致的徒长、倒伏、病虫害加重、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 3.4.2 施肥时机与气候: 避免在高温、干旱或大雨天气施肥,以免造成肥效损失或肥害。 3.4.3 肥料兼容性: 避免某些肥料混施产生拮抗作用或失效。 3.4.4 施肥机械与均匀度: 保证施肥机械的正常运转,实现肥料均匀撒施,避免局部肥力过高或不足。 (本书将继续深入探讨水稻灌溉、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储藏等关键技术,敬请期待后续章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原本更期待能在本书中找到关于精准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深度探讨。比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数据进行变量施肥的算法逻辑、土壤水分传感器如何实时反馈灌溉需求,以及如何建立作物生长模型来预测最佳收获期。这些现代化的手段对于提升经济作物(比如有机蔬菜)的投入产出比至关重要。然而,书中对这些前沿技术只有非常简略的提及,似乎只是为了“赶时髦”而加入的章节。例如,提到变量施肥时,仅仅停留在“根据土壤养分图施肥”的宏观概念上,而没有深入到具体软件的操作界面、数据采集的标准流程,以及如何将处理后的数据反向输入到智能农机中执行的实际操作环节。这种信息缺失,使得这本书在面对追求高科技赋能的现代农场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像是一本面向传统农业的教科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让我略感失望。作为一本技术手册,清晰直观的图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讲解果树修剪这种对空间结构和枝条识别要求极高的技术时。我本想学习一下针对特定砧木的矮化技术对不同果型(比如苹果的中央领导干修剪与多主枝修剪)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程度的拉枝来调控花芽分化。然而,书中的配图大多是静态的平面示意图,缺乏立体感,很多关键的修剪点和芽眼方向需要反复琢磨才能理解。更让我困惑的是,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书中给出的化学药剂推荐列表似乎有些滞后,其中几种高效低毒的新型三唑类药剂完全没有被提及,这让习惯了使用最新植保产品的种植户在参考时会感到信息脱节,无法跟上行业前沿的防治步伐。

评分

我对蔬菜种植的轮作体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保护地农业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科学设计出能有效打破连作障碍、提高土壤肥力循环效率的五年甚至十年轮作方案。我翻阅了书中关于间作套种的部分,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作物搭配案例,比如在设施番茄采收后,紧接着采用哪种豆科绿肥或者速生叶菜能达到最佳的土壤修复效果,同时还能兼顾经济效益。很可惜,这部分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介绍上,给出的例子过于简单和理想化,缺乏不同土壤类型和气候带下的具体操作参数和数据支持。比如,书中对大豆田的田间管理提到了适时中耕培土,但没有详细说明在不同土壤质地(沙土与粘土)下,中耕的深度和时机应该如何根据作物长势进行微调。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很难将书本知识直接转化成精准的田间操作指导,总感觉隔着一层“纸上谈兵”的距离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朴实,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色调,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讲干货的。我本来对接下来的内容还抱有一丝期待,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水稻田间管理的创新思路,比如最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或者一些能显著提高亩产的新型肥料使用方法。然而,读完前三分之一,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基础知识的汇编,对那些已经在田里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农来说,信息量实在是不够新鲜。很多章节都在重复强调土壤改良的重要性,以及平衡施肥的原则,这些理论我在早些年的农业教材上就学得滚瓜烂熟了。我特别想知道,面对当前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这本书里有没有提供玉米种植在遭遇长期干旱时,如何通过调整播种深度或采用特定地膜技术来最大限度保产的实战经验。遗憾的是,这些更具时效性和地域针对性的“绝招”基本没怎么提及,更多的是泛泛而谈,感觉作者的关注点似乎停留在了更基础的农业入门阶段,对于追求突破性产量的资深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干货”密度有点稀释了。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逻辑也存在一些跳跃性。比如,在讲解了棉花的播种密度和间苗技术后,下一章立刻跳到了收获期的管理,中间关于整个生长季的病虫害动态监测和关键干预节点的描述相对薄弱。我特别希望看到一个详细的“时间轴”式的管理日历,明确指出在华北平原地区,对于高产水稻而言,从返青到抽穗期,每天的平均气温、光照时长变化与最佳施肥窗口的关联性。这本书虽然涵盖了广阔的农作物种类,但似乎为了追求“大而全”,牺牲了对单一作物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精细化、阶段性管理的深度剖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各种作物的基本要求都了解了,但对于如何将它们“伺候”到极致产量的秘诀,仍然需要去翻阅其他更专业的单项技术指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