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入门:松竹梅

中国画入门:松竹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伟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松竹梅
  • 绘画入门
  • 艺术
  • 书法
  • 绘画技巧
  • 传统文化
  • 绘画教程
  • 艺术学习
  • 国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73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71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画入门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页数: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画入门:松竹梅》系中国画入门丛书之一种。本册重点讲解了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有关松竹梅画法的基本知识。《中国画入门:松竹梅》除了有步骤图作演示外,亦有完整图的最终效果,初学者不仅可获得初步技法,也可获得布局、构图的基本手段。

目录

松树画法
柏树画法
竹子画法
梅花画法

前言/序言


笔墨丹青,风骨自成:中国画入门——松竹梅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艺术宝库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东方神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热爱艺术的目光。而在这其中,“松竹梅”的组合,更是被誉为“岁寒三友”,不仅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更寄托着文人雅士高洁的志向。本书《中国画入门:松竹梅》,正是为致力于探索中国画的初学者量身打造的一本指南,它将带领您一步步走进国画的殿堂,从基础的笔墨技巧到“岁寒三友”的意境表现,让您在挥洒丹青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书并非是一份枯燥的理论讲稿,而是一次充满乐趣的学习旅程。我们深知,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关键的是如何建立信心,掌握基本功。因此,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写”开始,让您在握笔、运腕、调墨的律动中,感受笔墨的生命力。 第一章:笔墨的初探——写出生命的律动 在中国画中,笔墨是灵魂,是骨骼,是情感的载体。本章将首先为您揭示中国画用笔的奥秘。我们不追求形似,而是强调“写”的本质,即用笔的力度、速度、方向和提按,去赋予线条以生命。 执笔与运腕: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不仅仅是教您如何拿笔,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指、腕、肘、肩的协调配合,形成流畅而有力的笔触。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分解练习,让您体会“力透纸背”的感受,以及笔尖在宣纸上行走的奇妙轨迹。从简单的直线、曲线到稍显复杂的转折,您将逐渐掌握控制笔触粗细、虚实变化的能力。 墨的调和与运用: 墨,是中国画的“五色”之首。本章将详细介绍如何调配墨色,从浓、淡、干、湿四个基本维度,理解墨的丰富表现力。我们将引导您体会“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层次,以及如何在同一笔触中运用不同的墨色,从而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您会学习到如何在运笔的同时,巧妙地利用纸的吸水性,创造出“飞白”等特有的国画笔法。 基础笔画的练习: 任何一幅精彩的国画,都离不开基础笔画的支撑。本章将以“点”、“线”、“面”为核心,系统性地教授您各种基础笔画的画法。例如,点的形态(圆点、侧点、卧点、竖点等)及其在画面中的组合应用;线的变化(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如何表达不同的质感和动势;面的构成(皴擦、点染等)如何塑造物体的体积和肌理。我们将提供清晰的图例和详细的步骤,让您在反复的临摹与实践中,熟练掌握这些基本功。 第二章:松之风骨——傲霜凌雪的君子 松,是中国画中最为经典的题材之一,它以其挺拔的身姿、常青的绿叶、坚韧的枝干,象征着坚毅、刚强和长寿。在国画中,松的形象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寓意,是文人墨客表达高尚情操的重要载体。 松的造型特点: 我们将深入剖析松树的解剖结构,包括树干、树枝、树皮、松针等各个部分的形态特征。您将学习到如何观察和提炼松树的典型姿态,例如迎客松的舒展、苍劲古松的盘曲、悬崖松的孤傲。 松干的画法: 树干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它决定了松树的整体气势。本章将教授您几种不同的画松干的方法,从勾勒、皴擦到点染,让您能够根据不同的松树形态,选择合适的笔法。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用笔表现松树粗糙的树皮纹理,以及树干的扭曲、苍老感。例如,用“披麻皴”表现树皮的纵横交错,用“渴笔”表现树干的枯槁。 松枝与松针的勾勒: 松枝的走势和松针的排列,直接影响着松树的生命力和神韵。您将学习如何用流畅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松枝的蜿蜒曲折,以及如何用点、挑、甩等笔法,画出姿态各异、富有动感的松针。我们将引导您体会松针的疏密、长短、聚散,从而表现出松树的蓬勃生机。 松的意境表现: 仅仅画出松树的形,是远远不够的。本章将着重探讨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松树的“风骨”。我们将结合大量的经典松画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墨色、构图和留白,来营造出松树在风霜雨雪中挺立不倒的坚韧形象。您将学习到如何通过“飞白”表现风吹拂松针的动感,如何通过浓墨重彩表现松树的苍劲,以及如何通过留白营造出空灵、高远的意境。 第三章:竹之气韵——虚心劲节的君子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谦逊、正直、坚韧和节操的象征。它的“虚心”在于中空,而“劲节”在于其直而不屈。竹的姿态万千,从初生的嫩竹到参天的翠竹,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竹的生长规律与形态: 我们将从植物学的角度,简要介绍竹子的生长特性,以及其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您将学习到竹竿的节、竹叶的组合、竹笋的初生姿态等。 竹竿的画法: 竹竿是中国画中线条的经典运用。本章将重点讲解如何用笔画出竹竿的挺拔、圆润和节的特征。我们将教授您“勾勒法”和“填染法”等不同的竹竿画法,并通过对笔触的控制,表现出竹竿的疏密、粗细变化,以及其自然的弯曲弧度。 竹叶的写意: 竹叶是中国画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我们将从最基础的“个字叶”、“分叶”开始,逐步学习到如何组合成“簇叶”。您将体会到用笔的提按、转折,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竹叶的舒展、飘逸和动态。我们将强调“以少胜多”的写意手法,即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整丛竹叶的意态。 竹的意境营造: 竹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画家情感的寄托。本章将引导您思考如何通过笔墨,表现竹的“虚心”和“劲节”。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竹叶的穿插、疏密,来表现竹的生机和活力;如何通过竹竿的挺拔,来表现竹的正直和坚韧;以及如何通过留白,营造出竹林深处的宁静与悠远。您将学习到如何表现清风拂过竹林的沙沙声,以及雨后竹叶的晶莹剔透。 第四章:梅之傲骨——凌寒独自开的君子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坚韧、高洁、不屈的象征。它在万物凋零的寒冬中绽放,以其傲然的风骨,成为无数文人雅士赞颂的对象。 梅的结构与姿态: 本章将为您介绍梅花的整体结构,包括树干、枝条、花朵、花蕾等。您将学习到如何观察和描绘梅树在不同季节的姿态,例如含苞待放的枝条、怒放的梅花、以及经历风雪后的苍劲枝干。 梅干与梅枝的画法: 梅干的形态往往显得苍老而盘曲,其质感表现尤为重要。我们将教授您如何用笔表现梅干的粗糙、干裂的纹理,以及枝条的弯曲、扭动。我们将重点讲解“勾勒法”和“皴擦法”在描绘梅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墨色变化,表现出梅干的立体感和年代感。 梅花的点染: 梅花的点染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技巧。我们将从最基本的“梅花点”开始,教授您如何用五瓣、七瓣等不同的组合方式,点画出梅花的形态。您将学习到如何根据花朵的朝向、疏密,以及花瓣的卷曲,运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表现出梅花的娇嫩、灵动和傲然。我们将着重讲解“萼片”的勾勒,以及花蕊的点画,来增加梅花的生动感。 梅的意境表达: 梅花之所以被誉为“岁寒三友”,在于其凌寒而开的精神。本章将带领您深入理解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梅花的“傲骨”。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画面构图,来营造出梅花的清高脱俗;如何通过淡雅的墨色,来表现梅花的纯洁与高洁;以及如何通过勾画出飘落的梅瓣,来增添画面的诗意和感伤。您将学习到如何通过画面,传递出一种不畏严寒、坚守高洁的生命态度。 第五章:岁寒三友的合奏——构图与意境的融合 “松竹梅”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画中“岁寒三友”的经典组合。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品格,当它们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时,便能产生出更加丰富和深远的意境。 三友的组合法则: 本章将为您介绍“岁寒三友”在画面中的几种经典组合方式。我们将分析不同组合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例如松竹并茂象征坚毅与生机,梅竹相衬象征高洁与坚韧。 构图的艺术: 构图是中国画的骨架,它决定了画面的整体美感和叙事性。我们将引导您学习如何运用“黄金分割”、“S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等基本构图原理,来安排松竹梅的比例和位置,使画面既均衡又富有动感。我们将强调“虚实相生”的构图理念,即通过留白来衬托主体,营造出画面的呼吸感和想象空间。 意境的升华: “岁寒三友”不仅仅是绘画的对象,更是画家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在本章中,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范画,讲解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将松竹梅的象征意义融入画面,从而表达出高尚的品格、坚韧的精神和超然的情怀。您将学习到如何通过画面,讲述一个关于“岁寒”的故事,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生命哲学。 临摹与创作的结合: 在掌握了基础技法和构图原理之后,本章将鼓励您进行临摹和初步的创作。我们将提供一些经典的“岁寒三友”范画,引导您分析其用笔、用墨、构图和意境。同时,我们也鼓励您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融入到创作中,画出属于您自己的“岁寒三友”。 本书的特色: 循序渐进,易于上手: 从最基础的笔墨技巧讲起,逐步深入到松竹梅的画法和意境表现,适合零基础的学习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一章节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和大量的范例,鼓励您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绘画能力。 注重意境的表达: 除了教授绘画技巧,本书更强调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引导您在绘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画出有灵魂的作品。 文化内涵的解读: 深入浅出地解读“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让您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拿起手中的画笔,翻开本书,《中国画入门:松竹梅》,让我们一同在墨色的流动中,感受生命的坚韧;在笔锋的转折间,体味君子的风骨;在宣纸的留白处,领略东方审美的诗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您也能挥洒自如,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丹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在学习中国画的初期,我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而《中国画入门:松竹梅》以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题材为切入点,让我能够聚焦于核心的学习内容。作者的讲解非常注重“神似”的表达,他并没有要求我画出每一个细节都一模一样的松竹梅,而是引导我去捕捉它们内在的精神。例如,在描绘松的针叶时,他会强调笔锋的锐利和墨色的变化,以表现其刚毅的性格。在描绘竹的节时,他会提示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和曲直变化,来表现其挺拔的姿态。在描绘梅花的含苞待放时,他会提醒我用淡墨勾勒出其婉转的形态,以及用焦墨点出其蓓蕾的生命力。书中对于“用笔”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他会详细介绍各种笔法,如“勾、皴、擦、点、染”等,并说明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我尤其喜欢关于“枯笔”的讲解,如何用枯笔表现出松的沧桑感,如何用枯笔勾勒出竹的疏影,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讲解风格严谨而又不失生动,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循序渐进。

评分

翻开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作者从最基础的笔墨技法讲起,讲解细致入微,从如何握笔、如何运腕,到如何调墨、如何用墨,每一步都力求清晰明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飞白”的讲解,那种似断非断、似有似无的墨韵,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似乎触碰到了中国画最核心的灵魂。书中的范例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示,更是作者多年笔墨功底的沉淀。他讲解松竹梅的姿态,从根部遒劲的扎根,到枝干的舒展,再到叶片的灵动,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生命的礼赞。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书本,拿起画笔,尝试着去模仿,去体会那份笔尖下的韵味。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和画家轶事,也为枯燥的技法讲解增添了不少趣味,让我感受到中国画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人情怀。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授绘画技巧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窥见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点燃了我学习中国画的热情。虽然我刚开始接触,但这本书已经让我体会到了绘画的乐趣,并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我期待着能通过这本书,逐渐掌握松竹梅的绘画精髓,也能从中领略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最终能够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提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度体验。作者选择松竹梅作为入门题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在讲解绘画技法的同时,他巧妙地融入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例如,在讲解松的画法时,他会提到松的“坚韧不拔”,竹的“虚心有节”,梅的“傲雪凌霜”,这些都不仅仅是绘画上的指导,更是对人生品格的启迪。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写意”的讲解,如何通过笔墨的挥洒,捕捉对象的精神气韵,而非仅仅是形似。例如,在画松的枝干时,作者会指导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粗细转折,来表现其苍劲的生命力。在画竹的叶片时,则会强调如何用写意的笔触,点染出其疏朗飘逸之感。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古代画家对松竹梅的描绘,这些丰富的案例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这本书的讲解风格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让我觉得我在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

评分

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零基础的初学者。作者将学习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模块,从最基本的用笔、用墨开始,逐步深入到松竹梅的整体造型和意境营造。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笔法”的讲解,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不同的笔法,比如如何用“顿挫”的笔法表现松的苍劲,如何用“流畅”的笔法表现竹的挺拔,如何用“婉转”的笔法表现梅的枝干。这些直观的比喻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模仿。而且,书中对于“墨色”的运用也有详细的讲解,如何通过“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物体质感和光影效果。在画松的树干时,作者会强调用“焦墨”和“枯笔”来表现其苍老感;在画竹的叶片时,则会侧重于用“淡墨”和“湿笔”来表现其轻盈飘逸。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示范作品,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画面。每次练习的时候,我都会对照书中的范例,反复揣摩其中的笔墨运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中国画的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画充满向往的初学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真正的启蒙。作者没有采用枯燥的理论叙述,而是将松、竹、梅这三种吉祥而又极具艺术表现力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他从最基础的笔墨训练开始,引导我如何握笔,如何控制笔的力度和角度,如何调配墨色,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墨韵”的讲解,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营造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画松时,作者会强调其苍劲遒扑的姿态,如何用干笔皴擦来表现其粗糙的树皮,如何用锐利的笔触点出其针叶。在画竹时,则会侧重于其挺拔的身姿和节节相扣的形态,如何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其飘逸洒脱。在画梅时,则会着重于其凌寒绽放的傲骨,如何用淡墨勾勒出其婉转的枝条,以及用焦墨点出其蓓蕾的生命力。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不同风格的范例,让我能够开阔眼界,学习不同的表现手法。这本书的讲解语言朴实易懂,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艺术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入门中国画的书籍,市面上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零散,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而《中国画入门:松竹梅》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作者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松、竹、梅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题材上,这既有象征意义,也方便初学者集中精力进行攻克。书中的讲解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指导,更融入了作者对这三种植物生命力、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例如,讲解松的画法时,他会提到松柏常青的象征,以及其坚韧不拔的品格;讲解竹的画法时,他会强调竹子的虚心、有节,以及其君子之风;而讲解梅花的画法时,则会侧重于其凌寒独自开的坚毅与高洁。这些精神层面的解读,让我觉得我不是在机械地模仿,而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书中对不同季节、不同状态的松竹梅的描绘,也让我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枯笔”的运用,如何通过枯笔表现出松的沧桑感,如何通过枯笔勾勒出竹的疏朗,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艺术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教授了如何画松竹梅,更在于它引导我去理解中国画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作者在讲解绘画技巧的同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诗词,让我感受到绘画与文学、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梅花的画法时,作者会引用“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句,让我体会到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在讲解竹的画法时,则会提到“虚心实节”,让我理解竹子作为一种象征,所代表的谦逊和高尚的品格。书中的讲解方式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仅是形似,更要追求神似。作者会指导我如何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松的遒劲、竹的潇洒、梅的清雅,从而赋予画面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构图”的讲解,如何通过合理的布局,将松竹梅与背景元素相结合,形成一幅具有韵味的画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深度和广度,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中国画的决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入门书籍,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其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解如何画出栩栩如生的松竹梅,而是从最基本、最核心的笔墨基础入手。他将复杂的笔墨语言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单元,比如“用墨的层次”、“用线的变化”,并配以大量的图例和线条示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浓墨、淡墨、焦墨、湿墨”的讲解,每一种墨色的运用都配合着不同的笔法,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写意”的理念,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要通过笔墨捕捉对象的精神气质。在学习松的枝干时,作者强调其苍劲有力,如同老人手部关节的扭曲;学习竹的节节高升,则要注意其挺拔向上,充满生机;而梅花的傲然挺立,更是在严寒中绽放的生命力。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更帮助我理解了不同题材的绘画要点。书中还穿插了不同流派的松竹梅画法,虽然我的初学者身份还无法完全消化,但已经让我看到了中国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清晰,文字与图例的配合恰到好处,方便我反复查阅和练习。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中国画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由简入繁,由繁入精”的学习逻辑。它不会让你在一开始就被复杂的构图和笔墨技巧吓倒。作者首先从最基础的线条入手,讲解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松的苍劲、竹的挺拔、梅的生机。然后,他逐步引入墨色的变化,如何运用浓淡干湿的墨来表现不同的质感。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点叶”的讲解,如何用不同的笔触和墨色点出松针的锐利,竹叶的飘逸,以及梅花的疏影。书中的示范作品,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笔墨的运用效果。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些绘画的“窍门”和“诀窍”,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例如,在画竹的节,作者会提示如何通过笔锋的转折来表现其自然的弯曲;在画梅的枝,会提醒如何用枯笔来表现其风骨。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觉得非常有帮助。而且,我发现书中也提到了如何为画面添上一些背景元素,如山石、兰草等,虽然不是重点,但却能让我对整体构图有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篇幅适中,不会让人感到信息量过载,更适合反复研读和练习。

评分

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是我学习中国画的得力助手。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对话。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初学者而言,完全不会感到晦涩难懂。他从最基础的笔墨形态入手,比如如何运用“中锋”、“侧锋”来塑造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然后,逐渐深入到松竹梅的整体造型,讲解如何根据这三种植物的自然形态,通过笔墨的提炼和概括,来展现其独特的精神气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运用讲解,如何通过巧妙的留白,来突出主体,营造意境。在画松时,作者会强调其扭曲的枝干和遒劲的根部,如何用干笔皴擦来表现其古朴的质感。在画竹时,则会强调其挺拔的身姿和节节相扣的形态,如何用流畅的线条来表现其轻盈飘逸。在画梅时,则会侧重于其傲骨和含苞待放时的娇羞,如何用淡墨勾勒出其婉转的枝条。书中还提供了一些不同构图的范例,让我能够学习如何将松竹梅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的审美情趣。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入门书

评分

入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