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顛覆的傾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發表於2025-01-18
自我顛覆的傾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自我顛覆的傾嚮》收錄赫希曼自1986年後寫就的20篇文章,是他對自己學術思想的總結,也是罕見的精神自傳。赫希曼在書中反思、質疑、重新評估並進一步發展瞭自己關於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主要觀點,他的自我顛覆和自我肯定嚮我們揭示瞭擁有如此偉大頭腦的學者是怎樣工作的。本書中更難能可貴地收錄瞭一組自傳性的文章,讀者將看到他如何深度介入瞭20世紀最重要的一些曆史事件,並藉此理解這位“深刻的思想者”的思想發展曆程,以及他如此深邃的洞察力從何而來。
阿爾伯特·赫希曼,美國著名德裔思想傢,經濟學傢,20世紀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早年曾參加西班牙內戰,投身於法國抵抗法西斯的運動和對猶太難民的營救行動,“二戰”後先後任教於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其學術研究涉及經濟學、政治學和思想史等領域,著述包括《經濟發展戰略》《退齣、呼籲與忠誠:對企業、組織和國傢衰退的迴應》《欲望與利益:資本主義走嚮勝利前的政治爭論》《轉變參與:私人利益與公共行動的新描述》《反動的修辭:保守主義的三個命題》等。
當代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
——阿馬蒂亞·森
赫希曼的遺産並非他所采集的數據或微小的成果,而是一些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們至今仍在塑造著我們關於發展和公共政策的思考方式。
——弗朗西斯·福山
赫希曼高度自覺地反思瞭自己早年提齣的、使他本人功成名就的各種理論,並且有所發展;他還嘗試用這些理論來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通過本書,我們看到,這位學者是如何同時嚮自己、嚮學術界,乃至嚮整個政治經濟世界發齣一連串的追問的。
——彼得·A. 霍爾(Peter A. Hall),哈佛大學
我一直都在驚嘆:赫希曼為什麼總是能不斷提齣新的東西……對於他以往曾經研究過的許多主題,讀者都應該能夠從本書中領悟到新的思想與新的理論視角。這也意味著,他不僅在許多具體問題上提齣瞭深刻的見解,在一般的方法論問題上也提供瞭許多非常有價值的洞見。
——邁剋爾·S. 麥剋弗森(Michael S. McPherson),威廉斯學院
十年間我讀瞭所有他寫的東西……赫希曼下筆輕鬆,簡潔易讀,談論的卻是非常深刻的問題……這是一種罕見的稟賦。
——彼得·勃特剋
不論是專著還是雜誌隨筆,赫希曼文字的特徵在於,讀者隻要讀瞭,就不可能再用以前的眼光看世界。
——汪丁丁
赫希曼是20世紀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知識分子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寬視野、跨學科的發展經濟學傢和社會哲學傢。這部著作薈集瞭赫希曼晚年的一些思想性論文、時評、迴憶錄和講演稿,是理解20世紀後半期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和當代世界思想發展不可繞過的重要文獻。在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的大轉型時期,認真閱讀赫希曼這本《自我顛覆的傾嚮》,對認識和選擇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參考價值。
——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
導言
第一部分 論自我顛覆
第一章 退齣、呼籲與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命運
第二章 《反動的修辭》——兩年之後的迴顧
第三章 不符閤“一次隻能做一件事”法則的事例
第四章 固執已見的意見與民主
第五章 自我顛覆的傾嚮
第二部分 論自我
第六章 與四位故人的重逢
第七章 我的父親與世界觀,約1928年
第八章 在巴黎求學,1933—1935年
第九章 質疑並采取行動反抗法西斯主義,意大利,1936—1938年
第十章 在馬賽與瓦裏安·弗萊(Varian Fry)一起,1940年
第十一章 翻越比利牛斯山,逃齣生天,1940年—1941年
第十二章 隱藏著的雄心
第十三章 與米歇爾·剋羅齊埃“心意相通”
第三部分 新的嘗試
第十四章 凱恩斯革命是怎樣從美國輸齣到全世界的
第十五章 拉丁美洲發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十六章 市場究竟是使我們免受人禍之害,抑或令我們遠離幸福?
第十七章 經濟發展與政治進步之間時斷時續的聯係
第十八章 作為民主市場社會支柱的社會衝突
緻謝
索引
譯後記
收錄在這本文集中的20篇論文都是我在1986年齣版瞭上一本論文集以後寫成的。〔 該論文集即《關於市場社會的敵對觀點》(Rival Views of Market Society and Other Recent Essays),由Viking齣版社齣版(New York:Viking,1986)。稍後,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於1992年齣版瞭由作者撰寫瞭新序言的平裝本(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在上一本著作中,迴顧、反思與重述的內容就已經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事實上,近年來,我的著述活動開始越來越集中到對我自己關於社會變遷與發展的某些早期觀點的反思、修正、提煉上來瞭;而且,從總體後果上看,這些論著使我的立場顯得更加復雜化瞭。也正是在寫作上一本著作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另一本與該著作有著相當區彆的新著作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孕育成熟瞭。這就是本書。當我的上述傾嚮開始“形諸於外”,變得非常明顯後,我找到瞭一個可以恰當地描述它的詞:這種傾嚮是自我顛覆性的(self-subversive)——請參見本書第二章。在給它命名之後,我又寫瞭一篇文章對這種傾嚮進行瞭係統性的探討和檢驗,這就是本書中題為“自我顛覆的傾嚮”的第五章,而且“自我顛覆的傾嚮”最終成瞭整個文集的書名。事實上,描述這種傾嚮更常用的術語可能是“自我批評”,但是這個詞語的涵義已經因共産主義國傢宣傳機器的極度濫用和肆意麯解而嚴重變質瞭——至少在某個時期內。再者,“自我顛覆”一詞也更契閤我以前齣版的兩本文集的標題和內容,它們分彆是《對希望的偏愛》(A Bias for Hope,1971)和《跨學科論文集》(Essays in Trespassing,1981)。我在那兩本書的標題中所用的“bias”與“trespassing”這兩個詞本身就意味著,我會努力為一些通常被認為包含瞭負麵含義的術語正本清源、“恢復名譽”(“bias”原義為“偏差”、“偏愛”,“trespassing”的原義為“越界”、“非法侵入”)。這些術語的傳統內涵與我試圖賦予它們的新的意義之間隱含著巨大的張力,(第1頁)從而激起瞭熱烈的迴應。今時今日,世事大變,或許是時候對“顛覆”這個冷戰時期的“妖邪”進行類似的“顛覆”瞭。
除瞭自我顛覆之外,在過去幾年內我的著述活動不斷重復涉及的另一個主要領域則與自我肯定有關,而且這種自我肯定也是高度係統性的。這構成瞭本文集的第二部分。這組文章的總標題是“論自我”(on self),事實上,它們是一係列自傳性質的文字。在這些文章中,有許多原本是我為瞭接受榮譽學位而寫就的緻辭——在歐洲,接受榮譽職位的人一般都要在這類典禮上發錶一個簡短的演說。許多邀請我發錶演講的歐洲大學都離我當年(1941年,其時我年僅25歲)赴美國定居之前所住的地方不遠,因此我決定在演講中談一談這些地方與我自己的人生經曆之間的關係。不過,這一組文章當中篇幅最長的一篇,即本書第六章“與四位故人的重逢”(four reencounters)的寫作因緣則有所不同。促使我寫下這一章的是:在一個星期之內,我竟然得以與離彆已經差不多半個世紀之久的、分彆來自德國和法國的不同地方的四位故舊重逢,這個經曆實在不同尋常。將我與他們的交往的故事講述齣來,成瞭勾勒我自己的個人經曆的一個極好的方式,因為這樣做絕對不會令讀者煩悶,而且我也不可能造假。類似地,我本人的思想的發展變化過程也是通過一些間接途徑揭示齣來的:為某本舊著寫一個新序,例如本書第十二章“隱藏著的雄心”(A Hidden Ambition);將智識上的新發現與某位舊同事聯係起來,例如本書第十三章“與米歇爾·剋羅齊埃‘心意相通’(Convergences with Michel Crozier)”。
這本文集的第三部分(即最後一組文章)的總標題是“新的嘗試”(New Forays)。這組文章錶明,我絕對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唯我主義者:除瞭“自我顛覆”和“自我”之外,能夠吸引我的注意力,令我深感興趣的主題還有很多。在這些文章中,我雖然時而重新聚焦我以往的某些研究主題——工業化(第十七章)、拉丁美洲的發展問題(第十五章)、對市場社會的評價(第十八章),但是更重要的是,我試圖解決一些新的學術難題。其中一些文章是在1989年的東歐巨變的激發下寫成的,相信這一點並不會令讀者感到意外。這方麵的例子包括在本書第十六章與第十七章中。在本書第十六章中,我指齣,與通常的看法不同,冷戰的結束對於第三世界來說或許不啻於另一個大災難。第十七章對前蘇聯勢力範圍內各國的工業化與拉丁美洲地區的工業化進行瞭對比,它們可謂兩麯哀歌,各有各的纏綿悱惻。(第2頁)本文集中,還有一篇大型論文則關注發生在1989年的、以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崩潰為核心的各種事件(本書第一章),不過,這篇長文並沒有被放在本書的第三部分,而是被放在瞭本書的第一部分。我這樣做是有理由的。讀者請放心,這篇論文確實是我的新作——這是我在1933年離開德國之後,第一次重新研究與德國有關的課題。但是,近來發生的德國曆史的重大轉摺使我以前提齣的關於退齣與呼籲的舊理論框架有瞭全新的涵義,因此,這篇論文就成瞭“自我顛覆”這一主題的最重要的一個範例。
在對其他文章進行歸類時,也齣現瞭類似的問題。我在敘述凱恩斯革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它從美國嚮其他國傢和地區的輸齣過程時,夾雜瞭許多自傳性質的內容(本書第十四章)。從1946年到1952年,我作為華盛頓聯邦委員會的一員,親身參與瞭馬歇爾計劃,因此,我不可能不把自己的親身經曆寫進去,同時我也無法抹殺自己對那一群美國凱恩斯主義者的矛盾態度。在這裏,我還應該指齣的一點是:其實在“自我”與“自我顛覆”這兩部分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交叉或重閤之處。在為《發展項目述評》(Development Projects Observed)一書再版而重新撰寫的序言中(本書第十二章),我提請讀者注意該書有“自我顛覆”的一麵——我利用書信的形式對我自己當時齣版的《經濟發展的戰略》(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一書的主要論題提齣瞭質疑。這些交叉或重閤部分(遠不止上麵指齣的這些)使本書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聯係更加密切瞭。或許這就是本書各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證明吧。
我覺得,以下三點,有必要在這裏提請讀者注意,並給齣進一步闡述。這三點基本上都是從本書第三部分引申齣來的。
1.我一直緻力於理解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事件序列和動態過程,在這個領域,我的興趣從來沒有衰減過。在學術生涯的早期,我研究過“投入—産齣矩陣的上移與下移”問題,或者,更具體地說,我想通過考察工業化由一個工業部門嚮另一個工業部門的延伸過程(前嚮的或後嚮的),來評估通常會影響跨部門、跨地區投資決策的各種力量的相對強弱。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那些錶現齣瞭某種強製性(compelling)的傾嚮、而不僅僅隻起到瞭某種促進作用的相互繼起的事件序列。不過後來,與我自己的“自我顛覆的傾嚮”相一緻,我認識到,社會與經濟變革並不會簡單地依照人們預想中的既定序列,在或大或小的各種力量的推動下一直嚮前推進;事實上,(第3頁)在某個方嚮上每前進一步,都有可能創造齣一些條件,阻遏甚至迫使人們放棄下一步。因此,我不再沉迷於搜尋“某個事件導緻瞭另一個事件”的各種情境,而開始搜集“一個事件‘先發製人’地阻礙瞭另一個事件的”那些案例。在本書第二章中,有一節題為“鎖入綜閤癥的刻畫”,我在那裏給齣瞭其中一些例子。本書第三章、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順著這個思路進行瞭進一步的論述。
事實證明,這個主題與現實高度相關。在蘇聯與東歐各前共産主義國傢,共産主義體製崩潰後,這些國傢需要重建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製度,因此麵臨著多重任務。無論是民主化,還是私有化(在此僅舉齣其中兩個任務),其最優的順序到底是什麼?對此,學界、政界眾說紛紜。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或許應該先在最寬泛的範圍內,把各種可能的順序都列齣來,然後設法搞清楚,每種順序都可能會麵臨什麼類型的失敗,這種做法應該是大有裨益的。對於後者,我本人是花瞭數十年時間纔最後意識到——盡管我一直以來都堅稱自己秉持可能性主義(possibilism)信念。
2.與社會變遷過程的多樣性有關的另一個觀點源於我在上一次(1986年)拉丁美洲之行中的所見所聞。在20世紀80年代,雖然經濟已經陷入停滯甚至已經步入瞭衰退,但是好幾個拉美國傢的許多社會發展指標依然一直在持續改善(請參見本書第十五章)。對於那些習慣於把社會及其各組成部分的演化當成一個整體過程的人來說,這種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解偶”(uncoupling)或“脫鈎”(unhinging)現象是相當齣人意料的。後來,在對更復雜的經濟發展與政治進步之間的關係進行瞭深入思考後(請參見本書第十九章),我發現,我得到的結論顯然有助於我們理解如下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民主製度是如何獲得“自己的生命”的;同時,維係這一生命的強烈欲望又是如何演變成瞭一個社會的“第二天性”的。
在我看來,上述這些觀念,再加上“解偶”與“脫鈎”等概念,能夠增進我們對社會變遷與社會學習過程的理解。
3.本文集的最後一章題為“民主國傢市場社會的支柱:社會衝突”(Social Conflicts as Pillars of Democratic Market Societies),它也是全書最具理論雄心的一章。(第4頁)該章是圍繞著如下問題展開的:“自由社會需要何等程度的團體精神?”它也是一個由一傢德國基金會組織的一次國際會議的主題。在這個問題背後,隱含著一個許多人都同意的假設:民主市場社會要想不斷進步並維持適度的穩定,就不能滿足於保證公民擁有基本的民主權利,並讓公民在一個適當的市場框架內追求自身的利益,因為那並不足夠。這是一個共識。但是,一旦麵對如下問題,共識就不復存在瞭:那麼,到底還需要什麼呢?信任、道德凝聚力,還有所謂的共同目標,它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時不時都會齣現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斷言,共同目標是壓倒一切的。)或者,換一種說法,社會怎樣纔能避免曆史上曾經齣現過的、因馬基雅弗利(Machiavelli)所稱的腐敗化(corruzione)〔 馬基雅弗利所指的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腐敗”或“貪汙受賄”有所不同,它特指公共精神的喪失——譯者注。〕
……
自我顛覆的傾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自我顛覆的傾嚮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自我顛覆的傾嚮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自我顛覆的傾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但是,生在這個動蕩、危險世紀的誠實的人,難於將主要精力投身於文學批評,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我們的時代首先是自然科學的時代。有史以來誕生的科學傢中,十之八九活在我們時代。科學徵服的速度,地平綫在探詢精神麵前退卻的速度,一日韆裏。每天都會發現新大陸。因此,時代精神中浸透著科學的價值觀。這使得科學的影響和魅力遠遠超齣瞭古典意義上科學的疆域。曆史學和經濟學都認為它們本質上屬於科學;邏輯學和社會學也如是宣稱。藝術史傢改進瞭他認為是科學的工具和技藝。運用十二音技法的作麯傢認為他嚴謹的創作基於數學原理。達雷爾在“亞曆山大四部麯”序言中說,他試圖把相對的視角轉換成語言和他的敘事方式。他從四維的角度來打量標題中的城市。
評分讀學術權威思想沉澱社會文化資深閱曆
評分赫希曼認為真正令人著迷的是這樣的問題:“公共因素是在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方式滲透進私人領域的?公共因素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什麼方式壓倒瞭當事人的初始動機的?答案隻能存在於我們在前麵已經描述過的曆史進程當中
評分很好~ 值得購買 書很棒
評分非常好看的書,迴味無窮,增長知識,讀書是件非常美妙的事!
評分比如,與“用腳投票”的“退齣”不同的是“思想退齣”,這個過程是如何齣現,以及有何意義呢?赫希曼談到“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還使某種精神上的退齣有瞭實現的可能(這種‘精神離境’也許是短暫的),主要的途徑是通過西德的電視節目”(第23頁)。接下來他在試圖說明為什麼“德纍斯頓想脫離東德的人特彆多”的時候,認為歸於德纍斯頓市因“所在的區域地勢太低,接收不到西德電視節目信號”的解釋不無道理:“一方麵,當地人因為看不到西德電視節目,所以不知道西德人的生活當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說失業、工作強度高所導緻的疲纍,等等;另一方麵,他們又不相信德意誌民主共和國的廣播電視節目所宣傳的那些東西。”(第35頁)這個細節應該成為信息管治研究的重要案例,可以說明信息管治如何必然走嚮反麵。而“精神離境”這個概念看似新鮮,實際上早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經曆。作為土生土長的廣州知青,從收聽境外電颱到偷渡潮,與赫希曼所描述的曆史細節正相呼應。
評分不錯的書籍,通俗易懂~
評分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自我顛覆的傾嚮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