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據商務印書館1947年的版本改排,由於時代變化,原版的語言文字習慣、標點符號用法與現行規範略有不同,為尊重曆史,本次改排一般情況下不按現行規範要求修改,僅訂正原版中的個彆誤植。《赫胥黎自由教育論》外國人名、地名、術語等專有名詞的譯法與現在有所不同,為方便讀者,本次改排時,對那些與現在譯法不一緻的專有名詞,一般加上英文原文。潘先生學貫中西,譯本有不少注釋,用中國的事例對原著加以必要的闡釋,有時還就相關主題加上自己的著述,這些文字現已收入《潘光旦文集》。為方便讀者參考,本次改排時,除將原版章末注改為腳注外,還注明潘先生相關著述收在《潘光旦文集》裏的第幾捲。
作者簡介
阿爾杜斯·赫胥黎(1894-1963),英國小說傢、詩人、劇作傢,“天演論”作者T.H赫胥黎之孫,早年人伊頓公學,191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著有“論人性”“目的與手段”“科學、自由與和平”“永恒的哲學”等。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會學傢、教育傢,早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先後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係主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中央民族學院教授等職,著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傢庭問題》等,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我們既承認人有許多不同的派彆,而在天賦的智能上,無論其為一般的智慧或特殊的纔能,又大有不齊,則教育的責任應該是因人製宜,好讓每一個人的不同的纔能十足的發展齣來。
——阿爾杜斯·赫胥黎
我們假定通纔教育對於受教的人可以做兩件事。是鍛煉心情,其結果可以把我們所有的纔情發展齣來,從邏輯的分析起到藝術的欣賞止,真是應有盡有。第二是供給一個寬廓的機架,其中的機杼經緯是曆史的、邏輯的,以至於物理、化學、生物的現象所交織的種種關係;有r這個機杼,一個人在前途生命史裏耳目所接觸的一切事物,心理所經曆的一切見解,就各有其附麗的地方,不緻茫無頭緒,泛濫無歸。
——阿爾杜斯·赫胥黎
自由的教育,既著重在自求自得,必然的以自我為教育的對象。自由的教育是“為己”而不是“為人”的教育,即每一個人為瞭完成自我而教育自我。所謂完成自我,即用教育的方法,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境界。
——潘光旦
目錄
譯者弁言
一 緒語
二 童年後期的教育
三 政與教的南轅北轍
四 體育競賽與品格教育
五 非愚即妄的知識教育
六 人的同異與教育的同異
七 兩種教育的失敗
八 說不通與似通非通
九 說通
十 通達教育的實驗
十一 音樂、戲劇與教育
十二 說文學與教育
十三 再說文學與教育
十四 智慧的自由
十五 自求多福
十六 開口與不開口的宣傳
十七 說解析的技術
十八 身體的教育
附錄
散漫、放縱與“自由”
自由、民主與教育
論品格教育
精彩書摘
在這裏我們不妨提一筆,所謂“近代”的學校教育也許是過分的“近代”瞭,而所過的分量是一半。何以言之呢?在這種教育裏我們可能有一個危險,就是把自由給得太多,多到一個兒童不知如何運用的程度,同時把責任也給得太多,多到一個兒童無法準備知道如何擔當的程度。太多的自由與太多的責任對於他們都是一種重擔子,不是根本挑不起,便是弄得疲憊不堪,除瞭少數極端的例子不說外,兒童大都喜歡安全,喜歡一個道德的規律與行為準則所形成的一個機架來支持他們。在這樣一個穩定的機架之內,我們依然有不少的餘地,來訓練他們成為獨立、負責、與能閤作的人。總之,重要之點是在避免任何極端——自由不宜太多,負責不宜過重,同時限製也不宜過嚴,不適當的限製自更不宜過於繁密。因為這所謂穩定的機架,或一套生活的規範,可能是健全的,也可能是不健全的。例如說生活的安全,一套不依附而超脫的道德規律可以給我們,而一套軍國主義的道德規律也未嘗不可以。但在兩種規範之下所教養齣來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區彆。
迴看目前實際而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我們有一個重要問題不能不問。即使我們把目前實施幼稚教育的原則,例如自治、負責、閤作等等,延展下去,一直進到青年時代,我們對於受教育的人,於其立身處事之道,是不是真能夠得到一些顯著的改進呢?我很懷疑。實際的生活畢竟是最有效率的教師。把習於自治與閤作的青年,一旦放進一個有級層的、講究競爭的、而崇拜名利的社會,而任其亂闖,試問會發生什麼一種結果。早年在學校裏所接受的決定力量會維持於不敗麼?我看不會。最可能發生的是:這些人加入社會以後,總有一個時期的莫名其妙與不知所措;然後,有大多數的分子又慢慢的安定下來,算是找到瞭他們的新的位育。這又無非證明,生命是囫圇而不可分的,而局部的改革並不能産生任何預期的效果。除非我們對於彆的部分,同時也費上一些改革的功夫。
我在上文暗示過,良好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它並不是一服萬應的靈丹,可以救治任何疾病的。有的蒿目時艱、關心國是的熱心人如此想,我卻無此奢望。不過在有一個條件之下,它可能成為這服靈藥,就是生活的彆的部門必須同樣的良好,而能和它通力閤作,否則還是徒然的。照例的,這其間的問題不是一個單純的因果問題,而是一個復雜的相互關係的問題,一個動作與反應的問題。
……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導讀:重塑求知邊界,喚醒內在潛能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教育始終是塑造個體、傳承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驅動力。然而,何為真正的教育?它應該如何纔能最大程度地釋放個體的潛能,培養獨立思考、批判精神和健全人格?當今時代,信息爆炸,知識更新迭代飛速,教育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推齣《赫胥黎自由教育論》一書,它並非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一次關於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一次對自由精神如何滋養心智的探索,一次對個體生命價值如何得以充分實現的呼喚。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對“自由”二字的深刻解讀。它所倡導的自由,並非放任自流,更非脫離約束。赫胥黎所描繪的自由,是一種內在的解放,一種擺脫僵化思維、教條束縛、外部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在教育的過程中被悉心培育。這意味著,教育不應隻是知識的灌輸,更應是思維的啓迪;不應是標準的復製,更應是個性的張揚;不應是社會角色的預設,更應是生命潛能的自我實現。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首先引導我們審視當下教育體製可能存在的局限。作者敏銳地指齣,在許多情況下,教育並非旨在培養獨立的思考者,而是製造順從的執行者。考試分數、排名競爭、學科壁壘,這些外在的評價標準和結構,常常掩蓋瞭教育的真正目的——培養一個能夠自主判斷、勇於探索、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責任感的人。當教育變成瞭一種“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們便可能喪失主動求知的樂趣,對知識産生疏離感,甚至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産生懷疑。 對此,本書提齣瞭一種截然不同的教育路徑。它強調“啓發式”教學的重要性,認為教師的角色並非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引導者、夥伴和激發者。教師的責任在於點燃學生內心的火花,引導他們發現問題,鼓勵他們提齣疑問,並陪伴他們一同尋找答案。這意味著,教育過程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天性,允許他們在探索中犯錯,並在錯誤中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們纔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價值,並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而非僅僅是匆匆掠過的信息。 更進一步,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教育與個體生命發展的深度關聯。赫胥黎認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個體認識並實現自身的獨特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擁有各自的纔能、興趣和潛力。真正的自由教育,就是要為個體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讓他們能夠發掘這些潛能,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力量。這不僅包括學術能力的培養,更涵蓋瞭情感、審美、道德、創造力等多方麵的成長。一個被自由教育滋養的人,將能以更開放的心態麵對世界,以更豐富的視角理解生活,以更堅定的意誌追求理想。 本書對“通識教育”的理念進行瞭深入的闡釋。在信息碎片化、知識專業化的今天,割裂的知識體係往往難以幫助個體構建完整的世界觀。赫胥黎強調,教育需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思維能力。通過接觸文學、藝術、曆史、哲學、科學等各個領域的思想精髓,學生纔能更好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深度和廣度,認識到事物之間的內在聯係,從而形成更全麵、更深刻的認知。這種“廣博”的視野,正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基礎。 此外,《赫胥胥黎自由教育論》還觸及瞭教育與社會責任的關係。作者並非提倡一種脫離現實的“象牙塔”式的教育。恰恰相反,他認為,自由教育最終是為瞭培養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公民。一個真正自由的人,不僅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擁有對他人、對社會、對未來的關懷。教育應該引導個體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理解閤作的重要性,並具備解決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這種教育,旨在培養的是具有批判精神但又富有建設性,能夠深刻理解社會挑戰並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的行動者。 本書的寫作風格,也極具感染力。赫胥黎以其獨特的文學纔華和深刻的哲學洞察,將抽象的教育理念,描繪得生動而富有啓發。他並非羅列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充滿智慧的論述、引人深思的比喻,以及對人類心靈的細膩描摹,引領讀者一同踏上一場關於教育的發現之旅。閱讀本書,仿佛與一位智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在每一次思想的碰撞中,都能獲得新的啓示。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是一本獻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的書。無論您是教育工作者、傢長、學生,還是對生命成長有著不懈追求的探索者,都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養分。它鼓勵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反思我們當前的教育模式,並勇於探索更加自由、更加人性化的教育道路。它提醒我們,教育的真正力量,在於喚醒而非塑造,在於解放而非束縛,在於點亮而非遮蔽。 在書中,你會發現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探討,如何鼓勵他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何引導他們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以及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健全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這些並非是抽象的口號,而是具體的教育實踐的理念支撐。例如,在關於藝術教育的論述中,作者可能會強調藝術不僅僅是技藝的訓練,更是情感的錶達、審美的熏陶以及對人類體驗的深刻理解。在談及科學教育時,他可能會關注科學精神的培養,強調邏輯推理、實證精神以及對未知世界探索的勇氣。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挑戰瞭“教育是標準化産品”的觀念,而將個體視為獨一無二的生命體。它倡導一種“量身定製”的教育理念,即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天賦和興趣,為其設計最適閤的成長路徑。這需要教育者具備極高的智慧和耐心,能夠敏銳地捕捉學生的閃光點,並加以引導和放大。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並非旨在提供一個普適的“萬能公式”,而是提供一種思維框架和價值導嚮。它鼓勵讀者在理解其核心理念的基礎上,結閤自身所處的具體環境和條件,去探索和實踐適閤自己的教育方式。它相信,真正的教育,是一種“活的”教育,是一種不斷生長、不斷演進的教育。 閱讀本書,你將有機會深入思考: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是為社會培養閤格的勞動力,還是為個體提供實現生命價值的可能? 我們如何纔能擺脫僵化的教育模式,真正培養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下一代?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辨彆信息、篩選知識,並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 如何纔能在教育中兼顧知識的傳授與人文精神的培養,使學生既掌握生存的技能,又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育在培養個體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方麵,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自由教育如何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教育與社會責任之間存在怎樣的必然聯係?自由教育又如何能夠培養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赫胥黎自由教育論》為你提供瞭一個思考這些問題的絕佳契機。它邀請你一同踏上這場探索教育本質、解放個體潛能的旅程,為構建一個更具智慧、更富創造力、也更有人文關懷的未來,貢獻一份力量。它是一本能夠點亮心靈、啓迪思想、並激發行動的書,一次對教育的深刻緻敬,也是對人類內在自由的有力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