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百年來研究中國人的之作
一部魯迅先生力薦“立此存照”的驚世之作
一部備受潘光旦、費正清等大師力薦的經典之作
第一章 臉麵/001
第二章 節儉/003
第三章 勤奮/009
第四章 恪守禮節/015
第五章 對時間的漠視/019
第六章 對精確的漠視/025
第七章 誤解的天賦/031
第八章 拐彎抹角的天賦/037
第九章 靈活的頑固/043
第十章 智力混亂/049
第十一章 神經麻木/055
第十二章 對外國人的輕視/061
第十三章 公共精神的缺失/067
第十四章 保守主義/073
第十五章 對舒服和便利的無視/079
第十六章 頑強的生命力/091
第十七章 耐性和毅力/097
第十八章 知足者常樂/105
第十九章 百善孝為先/111
第二十章 仁/121
第二十一章 同情心的缺失/127
第二十二章 社會風暴/141
第二十三章 互相的負責和對法律的遵守/147
第二十四章 互相猜忌/157
第二十五章 不夠誠信/171
第二十六章 多神論、泛神論和無神論/185
第二十七章 中國的真實境況及當前所需/203
第一章
臉 麵
初看一眼,就形容中國人的個性來說,沒有什麼詞比這個詞更荒謬瞭,但是“臉麵”一詞在中國可不僅指腦袋上前麵的那部分,它還有更多的語義,其內涵之豐富,超齣瞭我們的描述能力,或許還超齣瞭我們的理解能力。
為瞭更好地理解“臉麵”一詞,我們不得不舉齣這麼一個事實來,那就是中國人有很強的演戲本能。戲劇可以說是中國全民唯一的休閑活動,戲劇之於中國人,正如運動之於英國人,鬥牛之於西班牙人。哪怕隻是一點點的挑撥,都足以讓一個中國人將自己視為戲劇中的一個角色。他盡情於戲劇裏的每個動作,如跪地、鞠躬、伏地、叩頭,而在西方人眼裏,這些動作既滑稽又無聊。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富有戲劇化。當在兩三個人麵前,一個中國人要為自己辯護時,他會將那幾個人當作一大群人,他會大喊道:“我是當著你,你,你的麵說的。”當他的麻煩被解決時,他會說他已經“下瞭颱”,否則,他會覺得自己“下不瞭颱”。這些自然與實際情形無關,事實不重要,重要的隻是形式。同樣一句話,在好的時機道齣來纔算漂亮,這樣一來,演戲的需求纔能滿足。不要去幕後,否則世界上所有的戲都會被毀掉。恰如其分地在復雜的生活中“演戲”,就叫有“臉麵”。如果“演戲”失敗,就是“沒麵子”。一旦有瞭正確的理解,“臉麵”就會成為一把為我們所用的鑰匙,去解鎖中國人的重重個性。
再補充一點,中國人調節“臉麵”以及獲得“臉麵”的原則常常超齣瞭西方人的理解能力,而且西方人總會忽略戲劇因素,步入無關緊要的領域。他們還認為中國人的“臉麵”如同南洋的塔布 ,不可抗拒又撲朔迷離,毫無規則可言,廢除和替換的依據隻在於一緻的理念。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西方人必須達成一緻的是,他們對同一個東西的觀點不會永遠都一樣。在對每個村莊的爭吵調停中,“和事佬”必須考慮周全,保住雙方的“臉麵”,正如西方政客對權利的權衡。如此並非為瞭公平,絕對的公平即使在理論上行得通,但也不會發生在中國。這樣的調停隻為瞭雙方的“臉麵”,同樣的規則也往往被用在訴訟和判決中。
在中國,給一個人呈上大禮就是“給他臉麵”。但若是此禮接手於個人,那就隻能收一部分,幾乎從未有過全部拒收的情形。有一些例證對於保住“臉麵”有足夠的典型性。錯誤被指齣則是“沒麵子”,所以哪怕證據確鑿,也不能說齣實情,為的是保住“臉麵”。一隻網球不見瞭,幾乎能肯定是被苦力撿走瞭,他氣憤地辯駁,然後跑去丟球的地方,丟失的網球很快就被他“發現”瞭(其實是從他的袖子裏滾齣來的),他還會喊道:“你‘丟失的’網球在這裏。”一個女僕將客人的摺刀藏進主人的臥室,接著在桌布下取齣來,若無其事地給彆人看。上述情況中,“臉麵”都被保住瞭。有一個用人把一個東西弄丟瞭,他清楚自己得扣除一部分薪資作為賠償,所以他會主動辭工,而且會留一句:“銀勺子的錢我不要瞭。”如此,他的“臉麵”保住瞭。藉齣外債之後,自知要不迴錢的債主卻還要去糾纏一番,以此來錶明他的立場和威嚴。雖然沒有瞭錢,但他保住瞭“臉麵”,而且以後再也不會陷入這種討債的境地。一個用人犯錯或者失職,得知自己將被主人解雇後,他會重復自己的過錯,自我解雇,以此來保住“臉麵”。
為瞭臉麵而喪命,在我們看來沒有任何價值。但據說有一位中國官員在被砍頭之際被恩準身著官服,作為皇帝特彆的恩惠,這僅僅隻是為瞭保住他的“臉麵”!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給我帶來的初次衝擊,簡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辯論會,邏輯縝密到令人窒息。作者顯然不是那種熱衷於煽情或使用華麗辭藻的作傢,他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或者人類學傢,用一種近乎冷峻的、數據支撐的敘述方式,層層剝開瞭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麵紗。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看不懂,而是因為某些論斷的力度太大,需要時間消化。他似乎總能在看似平淡的描述背後,隱藏著一個尖銳的文化悖論。比如,他分析“集體主義”與“個人奮鬥”之間的張力時,那種抽絲剝繭的細膩,讓人不得不佩服其洞察力的穿透性。這種文風,非常適閤那些習慣於深度思考、追求事物本質的讀者。它不提供慰藉,而是提供挑戰,逼迫你用一種全新的、帶著距離感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你認為早已瞭如指掌的“國情”。這種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微妙的平衡,是這本書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它拒絕簡單的贊美或批評,隻緻力於呈現一種被復雜性包裹的真實圖景。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可能並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成功地在讀者心中播下瞭一顆“質疑的種子”。它迫使我——一個自認為對本國文化有一定瞭解的人——不斷地反思和自我修正。每次讀到一個關於“麵子”或“等級秩序”的論述時,我的第一反應不再是“對不對”,而是“在何種情境下,這個觀察是成立的?”這種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辯證的過程,纔是最有價值的閱讀收獲。它成功地提供瞭一個“他者”的強光燈,照亮瞭我們文化中那些長期處於陰影地帶的角落。這本書不是為瞭討好我們,也不是為瞭刻意貶低我們,它隻是提供瞭一個精心打磨的觀察工具。對於任何想要真正理解文化差異如何塑造個體思維與社會行為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繞不開的裏程碑式的參考資料,它帶來的啓發是深遠且持久的,遠超齣瞭書頁閤上之後的影響。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最巧妙的一點在於它對“文化語境”的重構能力。許多描述我們自身的論述,常常因為身處其中而變得模糊不清,但當這些描述被抽離到完全陌生的文化土壤中進行“翻譯”時,其內在的結構邏輯便暴露無遺。作者在處理“人情世故”與“契約精神”的對比時,尤其展現瞭這種高超的技巧。他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探討瞭在特定社會結構下,何種交流模式更具生存優勢和效率。這種深入到社會運作層麵的剖析,遠遠超齣瞭膚淺的風俗介紹。閱讀此書,如同拿到瞭一副不同於我們自己繪製的“社會地圖”,上麵標記著我們習慣忽略的隱形邊界綫和潛規則。它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日常的行為模式並非是“天經地義”的,而是特定曆史和環境選擇的結果。這種“去陌生化”的處理,對於我們理解自身的行為模式,提供瞭極其寶貴的外部參照係,甚至比許多本土的社會學著作更能激發我們思考“為什麼我們會是這樣?”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精準,它不像有些西方視角下的作品那樣,從頭到尾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審視,反而帶有一種探索和學習的謙遜姿態。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偏見”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在提齣觀察結論時,總會輔以大量的曆史淵源或社會背景作為支撐,這極大地增強瞭觀點的可信度。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時間觀念”的討論,它不再停留在“中國人守時不守時”的錶層爭論,而是追溯到瞭農業文明對周期性規律的依賴,以及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這種觀念正在經曆的撕裂與重塑。這種對文化動態演變的關注,顯示齣作者極高的學術敏感度。整本書讀下來,並沒有給我帶來“被定義”的壓迫感,反而有種被邀請加入一場高水平對話的興奮感,仿佛作者是位高明的嚮導,帶著我們繞開那些陳舊的偏見陷阱,直接抵達瞭文化肌理深處。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帶著某種曆史厚重感的色調,配上醒目卻不失精緻的字體,讓人一眼就能感覺到作者對這個主題的認真態度。我是在一傢獨立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到它的,那一瞬間,我就被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國際關係和文化交流的愛好者,我一直對外部視角下的中國形象抱有極大的興趣,總覺得,隻有從“他者”的鏡頭裏,我們纔能更清晰地審視自身。拿到手裏掂量,分量很足,顯然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快餐讀物,這預示著作者投入瞭大量的研究和思考。光是目錄那一瞥,就展現瞭其廣闊的視野,涵蓋瞭從哲學思想到日常生活習慣等多個維度,那種試圖構建一個多麵、立體的“中國人”形象的野心是清晰可見的。我尤其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概括性”與“個體差異性”之間的微妙關係,畢竟,任何試圖定義一個龐大群體的嘗試都充滿瞭挑戰與爭議,而這本書的開篇所展現齣的那種謹慎與洞察力,讓我對後續內容的展開充滿瞭期待,它似乎在承諾一場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之旅,而非膚淺的標簽堆砌。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評分想象另一種生活,每天抽齣個半個小時讀下書。
評分想象另一種生活,每天抽齣個半個小時讀下書。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評分想象另一種生活,每天抽齣個半個小時讀下書。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評分包裝不錯,看瞭之後再寫體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