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 [New Methods for Safety Risk Prediction on Construction Sites]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 [New Methods for Safety Risk Prediction on Construction Sit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伟巍 著
图书标签:
  • 施工安全
  • 风险预警
  • 实时监测
  • 土木工程
  • 青年教师
  • 科研成果
  • 建筑工程
  • 数据分析
  • 人工智能
  • 安全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46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39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
外文名称:New Methods for Safety Risk Prediction on Construction Sit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施工作为高风险行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一直都在研究如何降低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但是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建筑业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一直困扰着建筑业。识别事故发生前可能的前馈信号具有提高安全绩效的巨大潜力,许多组织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确定事故前馈信号的程序和方法,并且已经从中获益。《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就是从建筑业施工现场前馈信号的视角,建立针对施工现场安全危险源的前馈信号进行实时监控、对安全风险进行实时预测的方法。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可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相关研究人员和施工安全从业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吴伟巍,男,1981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工作。已经在期刊Automation in Con st ruction、Safety Science、Accident Analysi s and P revention、Journal of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等国内外杂志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Scientific Resea rch andEssays、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等期刊的审稿人。曾经是英国拉夫堡大学的访问学者和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相关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2.1 传统的研究视角
1.2.2 安全风险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
1.3.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前馈信号的实时监控子系统构建
2.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2.1.1 多米诺骨牌(Domino)理论及其发展
2.1.2 人员过失(Human Ermr)理论
2.1.3 建筑业事故影响因素模型
2.1.4 拉夫堡大学的ConCA建筑业事故原因模型
2.2 理解施工现场的前馈信号及未遂事件
2.2.1 前馈信号及未遂事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2.2 施工现场的前馈信号及未遂事件
2.2.3 施工现场完整的安全管理系统构建
2.3 前馈信号及未遂事件调查模型(PaICFs)构建
2.3.1 阻止前馈信号及未遂事件成为事故的因素
2.3.2 施工现场PaICFs调查模型构建
2.3.3 应用示例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aICFS模型的案例分析及效果检验
3.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3.1.1 案例分析
3.1.2 调查问卷
3.1.3 Kappa统计值
3.2 案例分析的结果
3.2.1 统计结果
3.2.2 英美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相同性及差异性分析
3.3 针对英国施工企业现场安全顾问的调查问卷
3.3.1 问卷背景
3.3.2 统计结果
3.4 被调查的安全负责人及安全顾问的内部一致性测度
3.4.1 模型的选用
3.4.2 权重的赋值
3.4.3 权重Kappa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事故序列前馈信号模型的安全风险计量
4.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4.1.1 基于统计概率(PRA)的安全风险的定量化研究
4.1.2 对未遂事件的定量化分析
4.1.3 事故序列前馈信号(ASP)模型
4.2 改进的事故序列前馈信号模型(MASP)
4.2.1 施工现场前馈信号“分组”的特点
4.2.2 改进的针对前馈信号组的事件树的构建
4.2.3 改进的针对前馈信号组的安全风险计量方法
4.3 基于MASP的安全风险计量结果
4.3.1 事件树的构建结果
4.3.2 安全风险的计量结果示例
4.4 MASP的敏感性分析
4.4.1 历史数据中致命事故占总事故的比例
4.4.2 经验比例303:29:
4.4.3 在事故发生的条件下某个前馈信号的发生次数
4.4.4 在事故发生的条件下前馈信号发生的总次数
4.4.5 某个前馈信号在观察期内发生的次数
4.4.6 前馈信号在观察期内发生的总次数
4.4.7 敏感性分析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预警系统阈值确定及风险倾向测度
5.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5.1.1 信号检测理论的传统应用领域综述
5.1.2 信号检测理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综述
5.1.3 二元信号检测的模型
5.1.4 多元信号检测的模型
5.1.5 信号检测的结果和判决概率
5.2 基于SDT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测系统构建与比较
5.2.1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测的判决域划分与判决概率
5.2.2 基于贝叶斯准则确定预警阈值的模型
5.2.3 基于最小平均错误概率准则确定预警阈值的模型
5.2.4 基于最大后验概率准则确定预警阈值的模型
5.2.5 基于奈曼一皮尔逊准则确定预警阈值的模型
5.2.6 施工现场统计检测模型的适用性比较
5.3 基于奈曼一皮尔逊准则的阈值计算结果及预测结果
5.3.1 安全信号密度函数的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
5.3.2 危险信号密度函数的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
5.3.3 奈曼一皮尔逊准则下的阈值计算
5.3.4 判断结果
5.3.5 有关问题讨论
5.4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敏感性及风险倾向测度
5.4.1 敏感性及风险倾向的定量化描述
5.4.2 敏感性的计算结果
5.4.3 风险倾向的计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实时监控子系统实现的可能性及其系统设计
6.1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6.1.1 案例分析及其结果
6.1.2 无线射频识别(RFID)
6.1.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和Zigbee协议
6.1.4 调查问卷和Kappa统计值
6.2 自动获取数据的需求分析
6.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6.2.2 主要的未遂事件分析结果
6.2.3 自动获取数据的需求分析
6.3 技术上实现数据自动获取的系统结构设计及硬件采用
6.3.1 系统结构的设计
6.3.2 相关硬件的采用
6.4 可获得的实时信息的实用性及有效性分析
6.4.1 调查问卷的结构
6.4.2 调查问卷的结果
6.5 被调查的安全负责人及安全顾问的内部一致性测度
6.5.1 模型的选用
6.5.2 权重的赋值
6.5.3 权重Kappa的计算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前馈信号的调查问卷
附录2 Kappa统计值及相关指标的电子表格计算界面示意
附录3 估算中使用的相关数据
附录4 安全信号参数估计中使用的相关数据
附录5 危险信号参数估计中使用的相关数据

前言/序言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 前言 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是土木工程领域永恒的焦点,关乎从业人员的生命健康,也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效益。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施工现场的复杂性、危险性也日益凸显。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应对瞬息万变的施工环境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滞后于风险的发生。因此,如何构建一套更加主动、高效、智能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成为摆在土木工程界面前的重要课题。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论丛集结了东南地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扎实研究功底的青年土木工程科研工作者,他们深入一线,洞察现场痛点,凭借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为解决施工现场安全风险预警这一世界性难题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和探索。本论丛并非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着眼于“新方法”的提出和验证,旨在突破传统预警模式的局限,开辟一条更具前瞻性和实操性的安全预警新路径。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挑战与机遇 施工现场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复杂系统。人员、设备、材料、环境、工艺以及社会人文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风险源。传统安全管理主要依赖于事后总结、经验判断和被动响应,这种模式存在显著的弊端: 滞后性: 风险往往在造成事故后才能被充分认识和吸取教训,无法有效预防。 主观性: 依赖经验和人工判断,容易受到个人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预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 局限性: 传统手段难以覆盖所有潜在的风险点,对于隐蔽性、突发性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 效率低下: 人工巡检、数据收集和分析耗时耗力,无法实现对风险的实时、连续监控。 然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破解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难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些技术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智能分析,为构建实时、精准、智能的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物联网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设备运行状态(如震动、载荷、功率)以及人员的生理状况和位置信息;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历史事故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施工进度数据之间的深层关联,发现潜在的风险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则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识别异常行为,预测风险等级,并及时发出预警。 本论丛的核心研究方向与创新之处 本论丛的出版,汇集了青年学者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1. 基于物联网的多维度环境与设备状态监测技术 环境风险监测: 传统环境监测多依赖定期人工采样,难以捕捉瞬时变化。本论丛中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利用遍布施工现场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如气体探测器、粉尘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实时采集环境数据。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提前发现火灾、爆炸、中毒、坍塌等环境风险的萌芽。特别是在密闭空间、地下作业等特殊场景,实时环境监测的价值尤为突出。 设备运行状态监测: 大型施工设备(如塔吊、升降机、挖掘机等)是高风险作业主体。本论丛的研究,侧重于如何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如应力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并结合设备自身数据接口,全面、实时地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异常波动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机械故障、超载、疲劳损伤等潜在风险,避免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 传感器网络融合与数据预处理: 面对海量异构的传感器数据,如何有效地进行数据融合、去噪、异常值检测以及数据压缩,是实现数据有效利用的关键。本论丛的研究,深入探讨了各种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以及针对施工现场特有数据噪声和丢失的处理方法,为后续的风险预警奠定坚实基础。 2. 基于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的风险识别与预测模型 历史数据挖掘与模式识别: 施工现场的安全事故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论丛的研究,致力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历史事故数据、违规行为记录、环境异常数据、天气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神经网络等),识别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和风险模式。 实时数据分析与风险等级评估: 将实时采集到的环境、设备、人员等多维度数据输入到预先训练好的预测模型中,可以实现对当前施工现场整体安全风险的实时评估。本论丛中的研究,重点关注如何构建能够动态调整、适应施工现场变化的高精度风险预测模型,并对不同风险等级进行量化,为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决策依据。 异常行为检测与预警: 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本论丛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数据以及行为分析算法,对工人的操作行为、安全防护措施的佩戴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预警不规范操作、违规进入危险区域等行为。 3.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与辅助预警系统 多源信息融合与关联分析: 施工现场的风险往往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本论丛的研究,着力于如何将来自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人工检查等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并利用人工智能的关联分析能力,挖掘信息之间的潜在联系,发现隐藏的风险。 风险情景模拟与推演: 在识别出潜在风险后,如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本论丛中的研究,探索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风险情景模拟与推演,例如,模拟火灾蔓延路径、结构失稳过程等,从而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为应急预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预警与信息推送: 构建智能化的预警系统,不仅仅是发出警报,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风险的性质、等级和发生区域,将针对性的预警信息精准推送给相关的管理人员、作业班组或个人。本论丛的研究,关注如何实现预警信息的智能化分发和多渠道(如APP推送、短信、现场声光报警器等)的有效传递。 4. 创新性应用场景与集成化平台构建 高支模、深基坑、起重吊装等重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专项预警: 本论丛中的研究,特别关注了针对施工现场几种最危险、最易发生事故的环节,如高支模、深基坑、起重吊装等,提出了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的实时预警方法。例如,针对高支模,研究了通过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监测支模体系的变形和承载能力;针对深基坑,研究了监测土体位移、地下水位和支撑结构应力;针对起重吊装,研究了对塔吊、升降机等设备的实时姿态、载荷、运行轨迹的监测与预警。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安全预警的深度融合: BIM技术为工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三维可视化平台。本论丛的研究,探索了如何将BIM模型与安全风险预警系统进行深度融合,实现预警信息的空间化展示。例如,将风险预警点在BIM模型中进行可视化标注,直观地展现风险发生的具体位置和程度,极大地提高了预警信息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集成化、可扩展的安全管理平台: 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集成了多源数据采集、风险识别、智能预测、预警发布、应急响应等功能的集成化、可扩展的安全管理平台。本论丛中的研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为未来的智慧工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望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当前我国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技术的前沿水平。这些创新性的方法和技术,不仅为解决行业内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也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实时预警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普及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本论丛所集结的研究成果,将对提升我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我们殷切希望,本论丛的出版,能够激发更多同行对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技术的研究热情,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共同推动我国建筑安全生产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的标题,直接戳中了我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最关心的痛点。我一直认为,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在事故发生之后才能吸取教训,而“实时预警”则是一种更加 proactive 的管理方式。我非常渴望了解书中提出的“新方法”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基于某种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现场的各项参数?还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能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精准预测?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和具体实现路径,例如,如何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施工现场数据,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如何将预警信息以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相关人员。我尤其关注这些新方法是否考虑到了施工现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不同的施工阶段以及不同的施工环境,是否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

评分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科技赋能施工安全的美好前景。我一直认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尤其是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提升工程质量和保障人员安全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依赖于经验和人工检查,这在面对日益复杂和规模庞大的工程项目时,显得力不从心。“实时预警”的概念,则预示着一种更加智能、主动的安全管理模式。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提到的“新方法”具体是如何实现的。它们是否利用了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来实时收集现场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是如何被整合、分析和处理,最终转化为有意义的安全风险信号?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技术路线图和理论模型,解释这些预警机制背后的科学原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比如数据的准确性、预警的及时性以及操作人员的接受度等,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探索更高效、更智能的施工安全管理方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

这本《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我深知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严峻性,也深切体会到传统安全管理手段的局限性。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也给项目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实时预警新方法"这个关键词,如同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一丝曙光,让我渴望了解其中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智慧和技术突破。我尤其关心的是,这些新方法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实时”,即在风险发生之前,甚至在萌芽状态就能够被及时发现和预警,而不是事后诸葛亮。对于“新方法”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够具备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能够真正落地到施工现场,成为一线管理人员手中的利器。读完这本书,我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风险,为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贡献一份力量。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作者的专业性和创新性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未来的施工安全管理充满了期待,我相信它会为行业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其中所蕴含的技术创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关注着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尤其是在安全管理方面。我深知,随着工程项目的日益复杂化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实时预警”这个词语,暗示着一种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方法”是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来构建一个能够主动监测、评估和预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系统。我尤其关心,这些方法是如何将海量的数据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即能够指导现场人员采取有效措施的洞察。例如,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分析施工人员的活动轨迹和行为模式,来识别潜在的危险行为?或者,是否会阐述如何通过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参数,来预警设备故障和自然灾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案,帮助我们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安全风险管理。

评分

《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前沿科技与传统行业结合的震撼感。我一直认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经验和监督,而这往往存在主观性和局限性。这本书所提出的“实时预警新方法”,让我看到了利用科技手段突破这些局限性的希望。我非常想了解,这些“新方法”具体是如何实现“实时”的。是依靠某种强大的计算模型,能够预测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风险?还是通过某种监测设备,能够实时捕捉到可能导致事故的细微变化?例如,在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层位移的细微变化是否能够被及时监测并预警?在高空作业时,人员的姿态和行为是否能被分析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方法的原理,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这些新方法对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的影响,例如,是否会改变传统的安全检查流程,是否会催生新的岗位职责,以及如何培训一线人员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评分

我对《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的标题充满了期待。在施工现场,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实时预警”更是许多安全管理者梦寐以求的功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方法”是如何在真实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实现“实时”的。它是否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并在风险出现的初期就发出警报?例如,在进行高处作业时,人员是否会因为疲劳或疏忽而产生危险动作,这些动作是否能被监测到并及时预警?在进行大型设备吊装时,风力、设备负载等参数的变化是否能被实时分析,并在达到危险阈值时发出警报?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算法模型或技术框架,来支撑这些“实时预警”的功能。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讨论这些新方法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预警信息的接收和响应机制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提升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让我眼前一亮。在施工现场,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而“实时预警”更是许多安全管理者日夜期盼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方法”是如何真正做到“实时”的。例如,它是否能够通过对现场环境因素(如天气、地质条件)的实时监测,来预测潜在的风险?它是否能够通过对施工人员行为的实时分析,来识别危险动作或不规范操作?或者,它是否能通过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来预警设备故障?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新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例如事故发生率的降低、安全隐患的减少等。此外,我也对这些新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和成本效益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对此有所探讨,为推广和应用这些新方法提供参考。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我期待从中获得启示。

评分

对于《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在于其“新方法”所涵盖的技术细节和理论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新方法是如何运作的,比如是否运用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亦或是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来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各种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哪些方面?是环境参数(如风力、温度、湿度)、设备运行状态、人员行为轨迹,还是材料的存放情况?更重要的是,这些采集到的数据是如何被处理和分析的,才能转化为有效的安全风险预警信号?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新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例如,通过对比应用新方法前后的事故发生率、安全隐患整改率等指标,来验证其有效性。同时,我也好奇这些新方法是否考虑到了不同类型施工现场的差异性,例如高层建筑、地下工程、桥梁隧道等,是否能够提供具有普适性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看到了技术在安全管理领域应用的巨大潜力,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构建更智能、更主动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宝贵知识。

评分

当我看到《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时,立刻被其前沿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在施工一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实时预警”更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新方法”的核心技术和理论基础。例如,它们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是否采用了机器学习算法来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是否结合了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环境、设备和人员状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这些新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施工项目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比如在高层建筑施工、桥梁架设、隧道挖掘等场景下,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预警。此外,我也想了解,这些新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具有易用性和可推广性,以及如何培训一线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从而真正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评分

当看到《东南土木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新方法》这本书时,我立刻被“施工现场安全风险”和“实时预警”这两个概念所吸引。作为一名在工程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也是一个持续面临挑战的课题。传统的安全管理往往是滞后性的,事故发生后才进行调查和总结,而“实时预警”则意味着一种主动、前瞻的管理方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改变被动应对的局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新方法”的具体描述,它们是否能够有效地识别那些隐藏在日常操作中的潜在危险?例如,对于高风险作业,如爆破、起重作业,是否能有更精准的预警机制?对于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施工,例如强风、暴雨,这些新方法是否能够提供实时的风险评估和应对建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维,让我们能够从更科学、更智能的角度来审视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保障每一位建设者的生命安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