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部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性的学术眼光完成的《中国陶瓷史(套装上下卷)》。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陶瓷史(套装上下卷)》,也是一部中国瓷器的贸易史,一部中国陶瓷的技术以及文化不断向外部世界扩展的历史,而且这种扩展是双向的,中国在传播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向其他的文明学习,而所有的文明都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接触及交流中发展的。由此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自古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发展的国家,其与外部世界的交往及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另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一体的文化互动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特色。而且陶瓷器对于中国人来说,其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器用,也是礼仪生活、宗教生活、文人生活甚至制度生活中的器用。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2009年至2010年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兼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不同国家的博物馆,曾应邀到美国的纽约城市大学、肯塔基大学、阿佛雷德大学,加拿大的拉瓦尔大学,韩国的弘益大学,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美国纽约华美促进社等大学和学术机构做讲座。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陶瓷史(上)》:
导论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陶瓷史观
一、概述
二、文化的传播与全球互动
三、民族的迁徙融和与文化互动
四、器物的文化表象
五、从神圣到世俗的内在动因
六、官民窑互动的历史进程
七、文人文化与中国陶瓷审美
八、走向俗文化的元明清陶瓷
九、透过陶瓷史重新理解中国社会
十、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当下价值
十一、写作理路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第一节 概述
一、陶器的起源
二、陶器出现的意义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陶器
一、遗址的分布
二、原料与品种特点
三、造型与装饰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彩陶艺术的出现与产生
二、彩陶艺术的分布状况
三、彩陶纹样的文化内涵
四、彩陶纹样的艺术价值
五、黑陶艺术的出现与发展
六、黑陶艺术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
七、原始陶器与中国价值观萌芽
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陶瓷
第一节 概述
一、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陶器
二、制陶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灰陶器
一、夏商灰陶的原料与器形
二、商代灰陶的变化与发展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白陶器
一、白陶的缘起与发展
二、商代白陶的特征
第四节 夏商时期的印纹硬陶
一、印纹陶的制作与烧成方式
二、夏商时期印纹陶的发展
第五节 商代的原始瓷器
一、商代原始瓷器出现的意义
二、商代原始瓷器的完善与发展
第六节 结语
一、瓷的发明及其意义
二、与青铜器共存的艺术语言
第三章 周代的陶瓷
第一节 概述
……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
第五章 秦汉时期的陶瓷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
第七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陶瓷
第八章 宋辽金时期的陶瓷
《中国陶瓷史(下)》
精彩书摘
中国现时所知最早的彩绘陶器就出现在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同时期的部分陶器上出现的可能是有记事意义的彩绘符号。另外,中国以农立国,而这里是中国北方最早种植农作物的地方之一。仰韶文化大地湾大型房址,则是中国同期房址遗迹中规模最大的。不可否认,要探索中国文明的由来,就必须了解这些远古遗迹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当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二十世纪初被发现后,由于仰韶文化的彩陶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并无原始草创的形态,故此有人提出中国的彩陶是由西方传人的。大地湾一期文化彩陶的发现,则为本地的彩陶艺术追寻到了根源。
大地湾一期文化与关中的老官台文化、中原黄河中游的裴李岗一磁山文化、山东的北辛文化等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约略同时,而且同属黄河流域最早形态的农业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年代与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两河流域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相当。大地湾一期文化的陶器尚处于草创时期,已经出现彩绘陶器。由于当时仍未开始使用慢轮,陶器全是手工制作,因此彩陶的制作也简单粗糙,这正好说明彩陶是在本地逐渐发展起来的,证明仰韶文化的彩陶流传有序。
这时彩陶的数量不多,只占全部陶器的约四分之一;器形以至花纹线条都比较简单,只是在圜底钵的口沿外绘一道红色宽带纹,口沿内或绘细线纹,或绘短斜线、折斜线等。这些简单的彩陶纹样,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首先,彩陶表现了大地湾一期居民对生活的信心和追求,他们以红色作为最早的装饰绘画材料,因为红色在他们眼中是充满生命力的意象;其次,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绘在陶器口沿外的宽带纹,从侧面看是一条带箍,从上面俯视又是一个圆圈,表明中国最早的彩陶就有了“多效装饰法”。花纹虽然简单,却表现出超卓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大地湾一期彩陶是制陶工艺和原始装饰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是陶器具备审美价值的确证。
……
宋代瓷器工艺与审美研究 作者: [此处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或使用化名,例如:王世杰、李明德] 出版社: [此处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或使用虚构名称,例如:文物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此处填写真实出版时间或使用虚构年份,例如:2005年10月]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聚焦于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宋代(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和审美情趣对器物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期,其瓷器不仅是生活用具,更是哲学思考、艺术追求与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朝代更迭叙事,从技术革新、窑口地域特色、造型艺术以及美学思想四个核心维度,对宋代瓷器的复杂面貌进行细致的剖析与梳理。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共计约三十万字,辅以大量高清拓片、实物照片及窑址发掘图,力求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份扎实的学术参考。 第一部分:胎釉的秘密——技术革新与地域分化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宋代瓷器制造工艺的革命性飞跃,特别是对“五大名窑”的成因和技术特点进行了独立和比较研究。 第一章:青瓷的巅峰:汝、官、哥、定窑的釉色奥秘 本章集中讨论了以汝窑为代表的极简主义审美。我们不再仅仅停留在“天青色”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釉料配方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基于近年来的考古物理化学数据),探讨了宋代匠人在还原气氛控制上的高超技艺。对于汝窑的开片现象,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釉胎热膨胀系数差异”的动力学模型,解释了其自然形成的原理,并将其与官窑的刻意为之进行对比。 定窑的覆烧技术是其区别于其他窑口的关键。本章细致分析了覆烧法对器物口沿产生“泪痕”的工艺影响,并探讨了其刻花、划花工艺的演变,尤其关注唐代晚期受到的影响,以及其如何逐渐过渡到受金元影响的印花风格。 第二章:白瓷与彩瓷的勃兴:定与磁州体系的张力 磁州窑作为民间瓷器的代表,其装饰手法极为丰富。本书将其工艺体系划分为“化妆土覆盖装饰”和“直接釉下彩绘”两大类。通过对出土实物断代,我们梳理了磁州窑从早期的刻划(模仿定窑)到中期的黑白对比,再到后期三彩装饰的演变脉络。 关于白瓷,除了定窑,本书也对耀州窑的刻花白瓷进行了专门分析,论证了耀州窑在宋代从以青瓷为主导向白瓷过渡的复杂过程,以及其刻花技艺的刚劲有力与定窑的柔美婉约之间的风格分野。 第三章:南方窑口的海洋贸易与技术辐射 重点分析了福建的德化窑和闽清窑,以及浙江的龙泉窑。龙泉窑(南宋)的“梅子青”和“粉青”是青瓷艺术的另一高峰。本书通过对龙泉窑的窑址地层和外销瓷的分析,论证了南宋时期,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龙泉青瓷的厚釉技术如何得到强化,以应对长途运输的挑战。我们还探讨了龙泉窑对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瓷器制造技术的输出与影响。 第二部分:造型的哲学——器物形制与文人趣味 本部分将艺术史的视角转向器物学,探讨宋代瓷器造型如何体现“理学”思想对器物的要求——内敛、含蓄、适度与合乎“度”的原则。 第四章:仿古与创新:对礼制器与青铜器的致敬 宋代文人推崇古朴之风,许多著名瓷器造型直接模仿了商周青铜器和唐代金银器。本书细致比对了官窑、哥窑瓷器与已知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形制,如鼎、簋、尊的造型,指出这种“仿古”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将厚重的礼器转化为日常可赏、可用的文玩,体现了宋人对历史的缅怀与对当下的自我约束。 第五章:瓶、盏、洗的形态美学 这一章聚焦于实用器皿的形制分析。对于宋代流行的“唇口”、“撇足”、“圈足加垫圈”等特征,我们进行了系统分类。例如,宋代茶盏的口沿设计,如何适应点茶法的操作需求,以及其深腹、窄足的设计如何影响茶汤的保温效果和视觉上的稳定感。我们分析了“鸡首壶”等造型在唐宋之间的演变,揭示了审美趣味的细腻转移。 第三部分:装饰语汇——意境的营造与符号的表达 本部分侧重于瓷器表面的装饰语言,分析纹饰的题材选择和布局方式,如何构成宋代特有的“写意”审美体系。 第六章:花鸟鱼虫:对自然生命的瞬间捕捉 宋瓷的纹饰主题高度集中于自然界,但其表现方式与唐代华丽的、充满生命力的描绘截然不同。本书强调宋人对自然形态的“剪影式”把握,例如飞白的水波纹、写意的芦苇和简洁的鱼纹。通过对比,揭示了宋人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的“复刻”,而是捕捉其“神韵”和“意境”。 第七章:几何与诗意的结合:卷草纹与回纹的程式化 探讨了几何纹饰在宋瓷中的应用,特别是对忍冬纹(卷草纹)和雷纹(回纹)的处理。宋代的这些辅助纹饰不再是唐代那种繁密堆砌的图案,而是变得疏朗、有节奏感,成为突出主体纹饰的框架或基底,体现出一种高度秩序化的结构美学。 第八章:款识的意义:从实用到身份的标识 研究宋瓷上出现的少量款识(如“奉华”、“玉堂”等)。这些款识往往不是窑口名号,而是使用者的私家印记或宫廷用语。本书通过对这些款识的考证,侧面还原了部分御用瓷的流向,并探讨了宋代瓷器制造者如何开始(尽管是微弱的)将自己的“创作意图”通过款识留存下来,为后世的匠人署名传统埋下了伏笔。 --- 本书特色: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将高精度的考古学实证与深入的文人美学分析相结合。它不满足于对“美”的简单赞叹,而是深入探究“为何如此美”的工艺基础和时代精神。通过对不同窑口技术细节的对比,构建了一幅宋代陶瓷工业的立体图景,是研究中国中古时期工艺美术史、审美变迁及社会文化史的不可或缺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