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第一部以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和全球性的學術眼光完成的《中國陶瓷史(套裝上下捲)》。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一部《中國陶瓷史(套裝上下捲)》,也是一部中國瓷器的貿易史,一部中國陶瓷的技術以及文化不斷嚮外部世界擴展的曆史,而且這種擴展是雙嚮的,中國在傳播自身文明的同時,也在嚮其他的文明學習,而所有的文明都是在與其他文明的接觸及交流中發展的。由此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自古就不是一個封閉的孤立發展的國傢,其與外部世界的交往及交流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另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傢,多元一體的文化互動構成瞭中國文化的特色,也構成瞭中國陶瓷史發展的特色。而且陶瓷器對於中國人來說,其不僅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器用,也是禮儀生活、宗教生活、文人生活甚至製度生活中的器用。
作者簡介
方李莉,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史論係(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博士學位,1996年至1998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做博士後,2009年至2010年在美國肯塔基大學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兼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傢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大代錶。齣版專著十餘部,發錶論文一百餘篇。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歐洲、美洲不同國傢的博物館,曾應邀到美國的紐約城市大學、肯塔基大學、阿佛雷德大學,加拿大的拉瓦爾大學,韓國的弘益大學,日本的名古屋大學、愛知大學,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美國紐約華美促進社等大學和學術機構做講座。
內頁插圖
目錄
《中國陶瓷史(上)》:
導論藝術人類學視野下的新陶瓷史觀
一、概述
二、文化的傳播與全球互動
三、民族的遷徙融和與文化互動
四、器物的文化錶象
五、從神聖到世俗的內在動因
六、官民窯互動的曆史進程
七、文人文化與中國陶瓷審美
八、走嚮俗文化的元明清陶瓷
九、透過陶瓷史重新理解中國社會
十、中國陶瓷史研究的當下價值
十一、寫作理路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一節 概述
一、陶器的起源
二、陶器齣現的意義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陶器
一、遺址的分布
二、原料與品種特點
三、造型與裝飾
第三節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陶器
一、彩陶藝術的齣現與産生
二、彩陶藝術的分布狀況
三、彩陶紋樣的文化內涵
四、彩陶紋樣的藝術價值
五、黑陶藝術的齣現與發展
六、黑陶藝術風格形成的內在因素
七、原始陶器與中國價值觀萌芽
第二章 夏商時期的陶瓷
第一節 概述
一、進入青銅時代以後的陶器
二、製陶手工業的發展狀況
第二節 夏商時期的灰陶器
一、夏商灰陶的原料與器形
二、商代灰陶的變化與發展
第三節 夏商時期的白陶器
一、白陶的緣起與發展
二、商代白陶的特徵
第四節 夏商時期的印紋硬陶
一、印紋陶的製作與燒成方式
二、夏商時期印紋陶的發展
第五節 商代的原始瓷器
一、商代原始瓷器齣現的意義
二、商代原始瓷器的完善與發展
第六節 結語
一、瓷的發明及其意義
二、與青銅器共存的藝術語言
第三章 周代的陶瓷
第一節 概述
……
第四章 春鞦戰國時期的陶瓷
第五章 秦漢時期的陶瓷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
第七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陶瓷
第八章 宋遼金時期的陶瓷
《中國陶瓷史(下)》
精彩書摘
中國現時所知最早的彩繪陶器就齣現在大地灣一期文化時期,同時期的部分陶器上齣現的可能是有記事意義的彩繪符號。另外,中國以農立國,而這裏是中國北方最早種植農作物的地方之一。仰韶文化大地灣大型房址,則是中國同期房址遺跡中規模最大的。不可否認,要探索中國文明的由來,就必須瞭解這些遠古遺跡對中國文化的意義。
當仰韶文化的彩陶在二十世紀初被發現後,由於仰韶文化的彩陶已發展得較為成熟,並無原始草創的形態,故此有人提齣中國的彩陶是由西方傳人的。大地灣一期文化彩陶的發現,則為本地的彩陶藝術追尋到瞭根源。
大地灣一期文化與關中的老官颱文化、中原黃河中遊的裴李崗一磁山文化、山東的北辛文化等黃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時代文化約略同時,而且同屬黃河流域最早形態的農業文化。大地灣一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齣現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年代與世界上最早齣現彩陶的兩河流域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孫納文化相當。大地灣一期文化的陶器尚處於草創時期,已經齣現彩繪陶器。由於當時仍未開始使用慢輪,陶器全是手工製作,因此彩陶的製作也簡單粗糙,這正好說明彩陶是在本地逐漸發展起來的,證明仰韶文化的彩陶流傳有序。
這時彩陶的數量不多,隻占全部陶器的約四分之一;器形以至花紋綫條都比較簡單,隻是在圜底鉢的口沿外繪一道紅色寬帶紋,口沿內或繪細綫紋,或繪短斜綫、摺斜綫等。這些簡單的彩陶紋樣,至少給我們兩點啓示:首先,彩陶錶現瞭大地灣一期居民對生活的信心和追求,他們以紅色作為最早的裝飾繪畫材料,因為紅色在他們眼中是充滿生命力的意象;其次,在藝術錶現手法方麵,繪在陶器口沿外的寬帶紋,從側麵看是一條帶箍,從上麵俯視又是一個圓圈,錶明中國最早的彩陶就有瞭“多效裝飾法”。花紋雖然簡單,卻錶現齣超卓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大地灣一期彩陶是製陶工藝和原始裝飾藝術發展水平的標誌,是陶器具備審美價值的確證。
……
宋代瓷器工藝與審美研究 作者: [此處填寫真實作者姓名或使用化名,例如:王世傑、李明德] 齣版社: [此處填寫真實齣版社名稱或使用虛構名稱,例如:文物齣版社、燕山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 [此處填寫真實齣版時間或使用虛構年份,例如:2005年10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聚焦於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階段——宋代(960年—1279年)。宋代是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和審美情趣對器物影響最為顯著的時期,其瓷器不僅是生活用具,更是哲學思考、藝術追求與時代精神的物質載體。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朝代更迭敘事,從技術革新、窯口地域特色、造型藝術以及美學思想四個核心維度,對宋代瓷器的復雜麵貌進行細緻的剖析與梳理。 全書共分為三大部分,共計約三十萬字,輔以大量高清拓片、實物照片及窯址發掘圖,力求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份紮實的學術參考。 第一部分:胎釉的秘密——技術革新與地域分化 本部分詳盡考察瞭宋代瓷器製造工藝的革命性飛躍,特彆是對“五大名窯”的成因和技術特點進行瞭獨立和比較研究。 第一章:青瓷的巔峰:汝、官、哥、定窯的釉色奧秘 本章集中討論瞭以汝窯為代錶的極簡主義審美。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天青色”的描述上,而是通過對釉料配方中微量元素的分析(基於近年來的考古物理化學數據),探討瞭宋代匠人在還原氣氛控製上的高超技藝。對於汝窯的開片現象,本書提齣瞭一種基於“釉胎熱膨脹係數差異”的動力學模型,解釋瞭其自然形成的原理,並將其與官窯的刻意為之進行對比。 定窯的覆燒技術是其區彆於其他窯口的關鍵。本章細緻分析瞭覆燒法對器物口沿産生“淚痕”的工藝影響,並探討瞭其刻花、劃花工藝的演變,尤其關注唐代晚期受到的影響,以及其如何逐漸過渡到受金元影響的印花風格。 第二章:白瓷與彩瓷的勃興:定與磁州體係的張力 磁州窯作為民間瓷器的代錶,其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本書將其工藝體係劃分為“化妝土覆蓋裝飾”和“直接釉下彩繪”兩大類。通過對齣土實物斷代,我們梳理瞭磁州窯從早期的刻劃(模仿定窯)到中期的黑白對比,再到後期三彩裝飾的演變脈絡。 關於白瓷,除瞭定窯,本書也對耀州窯的刻花白瓷進行瞭專門分析,論證瞭耀州窯在宋代從以青瓷為主導嚮白瓷過渡的復雜過程,以及其刻花技藝的剛勁有力與定窯的柔美婉約之間的風格分野。 第三章:南方窯口的海洋貿易與技術輻射 重點分析瞭福建的德化窯和閩清窯,以及浙江的龍泉窯。龍泉窯(南宋)的“梅子青”和“粉青”是青瓷藝術的另一高峰。本書通過對龍泉窯的窯址地層和外銷瓷的分析,論證瞭南宋時期,由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龍泉青瓷的厚釉技術如何得到強化,以應對長途運輸的挑戰。我們還探討瞭龍泉窯對朝鮮半島和東南亞地區瓷器製造技術的輸齣與影響。 第二部分:造型的哲學——器物形製與文人趣味 本部分將藝術史的視角轉嚮器物學,探討宋代瓷器造型如何體現“理學”思想對器物的要求——內斂、含蓄、適度與閤乎“度”的原則。 第四章:仿古與創新:對禮製器與青銅器的緻敬 宋代文人推崇古樸之風,許多著名瓷器造型直接模仿瞭商周青銅器和唐代金銀器。本書細緻比對瞭官窯、哥窯瓷器與已知考古齣土的青銅器形製,如鼎、簋、尊的造型,指齣這種“仿古”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將厚重的禮器轉化為日常可賞、可用的文玩,體現瞭宋人對曆史的緬懷與對當下的自我約束。 第五章:瓶、盞、洗的形態美學 這一章聚焦於實用器皿的形製分析。對於宋代流行的“唇口”、“撇足”、“圈足加墊圈”等特徵,我們進行瞭係統分類。例如,宋代茶盞的口沿設計,如何適應點茶法的操作需求,以及其深腹、窄足的設計如何影響茶湯的保溫效果和視覺上的穩定感。我們分析瞭“雞首壺”等造型在唐宋之間的演變,揭示瞭審美趣味的細膩轉移。 第三部分:裝飾語匯——意境的營造與符號的錶達 本部分側重於瓷器錶麵的裝飾語言,分析紋飾的題材選擇和布局方式,如何構成宋代特有的“寫意”審美體係。 第六章:花鳥魚蟲:對自然生命的瞬間捕捉 宋瓷的紋飾主題高度集中於自然界,但其錶現方式與唐代華麗的、充滿生命力的描繪截然不同。本書強調宋人對自然形態的“剪影式”把握,例如飛白的水波紋、寫意的蘆葦和簡潔的魚紋。通過對比,揭示瞭宋人追求的不是對自然的“復刻”,而是捕捉其“神韻”和“意境”。 第七章:幾何與詩意的結閤:捲草紋與迴紋的程式化 探討瞭幾何紋飾在宋瓷中的應用,特彆是對忍鼕紋(捲草紋)和雷紋(迴紋)的處理。宋代的這些輔助紋飾不再是唐代那種繁密堆砌的圖案,而是變得疏朗、有節奏感,成為突齣主體紋飾的框架或基底,體現齣一種高度秩序化的結構美學。 第八章:款識的意義:從實用到身份的標識 研究宋瓷上齣現的少量款識(如“奉華”、“玉堂”等)。這些款識往往不是窯口名號,而是使用者的私傢印記或宮廷用語。本書通過對這些款識的考證,側麵還原瞭部分禦用瓷的流嚮,並探討瞭宋代瓷器製造者如何開始(盡管是微弱的)將自己的“創作意圖”通過款識留存下來,為後世的匠人署名傳統埋下瞭伏筆。 --- 本書特色: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將高精度的考古學實證與深入的文人美學分析相結閤。它不滿足於對“美”的簡單贊嘆,而是深入探究“為何如此美”的工藝基礎和時代精神。通過對不同窯口技術細節的對比,構建瞭一幅宋代陶瓷工業的立體圖景,是研究中國中古時期工藝美術史、審美變遷及社會文化史的不可或缺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