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不居,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编
图书标签:
  • 铸造
  • 特种铸造
  • 金属材料
  • 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
  • 工艺技术
  • 材料科学
  • 铸造工艺
  • 金属成型
  • 工业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22948
版次:3
商品编码:1141658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23
字数:15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为第6卷《特种铸造》。第3版对其第2版作了全面修订。不仅增添了若干新的特种铸造方法,而且着重介绍各种方法的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并着重反映环保节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完善和更新了许多技术标准与工艺规范。本卷共有绪论,熔模铸造,石膏型铸造,陶瓷型铸造,消失模与V法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低压铸造、差压铸造、真空铸造和调压铸造,挤压铸造,离心铸造,连续铸造,快速铸造及铸造过程数值模拟等12章15种铸造方法的原理,工艺、工装设计,原辅助材料规格与技术条件及应用,设备规格及技术参数,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等。全书内容丰富、全面、新颖、实用。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主要供从事铸造生产的技术人员及高级技工使用,也可供从事材料研究、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研究人员和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姜不居,1938年10月生,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铸造协会顾问。曾任清华大学铸造教研室副主任、中国铸造协会教育培训工作委员会主任、精密铸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校特种铸造教学研究会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主持60余项科研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持和参与编写专著12本。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所用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特种铸造
1.2 特种铸造发展概况
1.3 特种铸造方法比较
参考文献

第2章 熔模铸造
2.1 概述
2.1.1 熔模铸造的特点
2.1.2 熔模铸造的应用
2.2 铸件工艺设计及工装设计
2.2.1 铸件工艺设计
2.2.2 压型设计与制造
2.3 易熔模制造
2.3.1 易熔模料分类
2.3.2 易熔模料的配制工艺
2.3.3 易熔模料的性能测定方法
2.3.4 易熔模制造工艺
2.3.5 制造易熔模的主要机械设备
2.3.6 易熔模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2.4 铸型制造
2.4.1 概述
2.4.2 制壳用耐火材料
2.4.3 制壳用黏结剂及其型壳
2.4.4 脱蜡及型壳焙烧
2.4.5 制壳用主要装置及设备
2.5 形成铸件复杂内腔的方法
2.5.1 陶瓷型芯
2.5.2 水溶性型芯
2.5.3 型芯脱除
2.6 铸钢的熔炼与浇注
2.6.1 铸钢牌号、成分、性能及用途
2.6.2 铸钢熔炼设备
2.6.3 铸钢熔炼常用材料
2.6.4 感应熔炼
2.6.5 铸钢的浇注
2.7 高温合金真空熔炼及浇注
2.7.1 高温合金牌号、成分、性能及用途
2.7.2 高温合金熔炼与重熔浇注
2.7.3 定向凝固及单晶铸造技术
2.7.4 细晶铸造
2.8 钛合金的熔炼与浇注
2.8.1 钛合金牌号、成分、性能
2.8.2 钛合金熔炼与浇注的设备和方法
2.9 清理与防锈
2.9.1 铸件组清壳
2.9.2 切割浇冒口
2.9.3 铸件表面清理
2.9.4 焊补
2.9.5 铸件防锈
2.10 铸件质量检查及缺陷防止方法
2.10.1 铸件质量检查
2.10.2 常见缺陷产生原因及防止方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石膏型铸造
3.1 概述
3.1.1 工艺过程
3.1.2 石膏型铸造工艺特点
3.1.3 应用范围
3.2 石膏型铸件工艺设计
3.2.1 浇注位置和分型面选择
3.2.2 母模选择
3.2.3 铸件精度
3.2.4 铸造工艺参数选择
3.2.5 浇注系统及冒口设计
3.2.6 冷铁的应用
3.3 石膏型铸造工艺
3.3.1 母模
3.3.2 石膏型用原材料
3.3.3 石膏浆料
3.3.4 灌浆
3.3.5 石膏型的蒸汽处理、干燥和脱蜡
3.3.6 焙烧
3.3.7 浇注
3.3.8 石膏型铸件清整
3.4 首饰石膏型铸造
3.4.1 制首饰熔模
3.4.2 制首饰石膏型
3.4.3 首饰合金及其熔炼、浇注
3.5 石膏铸型缺陷分析及防止措施
参考文献

第4章 陶瓷型铸造
4.1 概述
4.1.1 工艺过程
4.1.2 工艺特点
4.2 铸造工艺设计
4.2.1 铸造工艺方案确定
4.2.2 铸造工艺参数选择
4.2.3 母模
4.2.4 浇注系统和冒口设计
4.3 铸造工艺
4.3.1 铸型用原材料
4.3.2 制型工艺
4.4 铸件常见缺陷及防止方法
4.5 参考工艺——非占位涂料造型技术
参考文献

第5章 消失模与V法铸造
5.1 概述
5.1.1 消失模铸造工艺简述
5.1.2 V法铸造工艺简述
5.1.3 消失模与V法铸造在我国的发展
5.2 泡沫模样制作
5.2.1 泡沫原料种类与检测
5.2.2 预发泡
5.2.3 发泡成型与模具设计
5.2.4 泡沫模样的分片与粘结
5.3 消失模涂料
5.3.1 涂料组分及其作用
5.3.2 商品涂料与自配涂料
5.3.3 涂料制备
5.4 干砂充填与震实造型
5.4.1 造型用砂
5.4.2 砂箱结构
5.4.3 加砂与震实
5.5 消失模铸造工艺设计
5.5.1 铸造工艺参数
5.5.2 浇注系统的结构形式
5.5.3 冒口结构设计
5.5.4 浇注工艺
5.6 铸造缺陷及其防止对策
5.6.1 铸钢件增碳缺陷及预防对策
5.6.2 防止铸铁件皱皮缺陷对策
5.6.3 防止泡沫模样和铸件变形的措施
5.6.4 防止铸铝件针孔和缩松缺陷对策
5.6.5 其他铸件缺陷及防止措施
5.7 真空系统
5.7.1 真空泵的选型
5.7.2 真空系统控制与节能
5.7.3 气尘分离装置
5.8 V法铸造用材料
5.8.1 塑料薄膜
5.8.2 V法涂料
5.8.3 型砂
5.9 V法铸造工艺装备
5.9.1 薄膜烘烤器
5.9.2 模具与模底板
5.9.3 负压砂箱
5.10 V法铸造工艺
5.10.1 浇注系统
5.10.2 通气孔与补缩冒口
5.10.3 V法铸造用砂芯
5.11 消失模与V法造型线
5.11.1 消失模造型线
5.11.2 V法造型线
5.12 消失模和V法铸造砂处理系统
5.12.1 砂冷却设备
5.12.2 砂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第6章 金属型铸造
6.1 概述
6.1.1 铸造原理
6.1.2 工艺过程
6.1.3 工艺特点
6.1.4 应用范围
6.2 铸件工艺设计
6.2.1 基准面的选择
6.2.2 铸件在金属型中的位置
6.2.3 分型面的选择
……
第7章 压力铸造
第8章 低压铸造、差压铸造、真空吸铸和调压铸造
第9章 挤压铸造
第10章 离心铸造
第11章 连续铸造
第12章 快速铸造及铸造过程数值模拟

前言/序言

  建国以来,我国铸造行业获得很大发展,年产量超过千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从业人员超过百万,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铸造工作者队伍。为满足行业及广大铸造工作者的需要,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铸造手册》,共6卷610万字。第1版手册自出版发行以来,先后分别重印3-6次,深受广大铸造工作者欢迎。两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教授,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周尧和教授,科学院院士、机械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雷天觉教授,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胡壮麒教授,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等许多著名专家学者都对这套手册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手册内容丰富、数据可靠,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这套手册的出版发行对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提高铸件质量、促进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手册1995年获机械工业出版社科技进步(暨优秀图书)一等奖,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工作成果奖,1998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1版手册出版后的近十年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不断涌现,标准及工艺参数不断更新,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入.使铸造行业的产品及技术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手册内容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实际及技术发展的需要。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对手册进行了修订。第2版修订工作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和机械工业出版社负责组织和协调。
  修订后的手册基本保留了第1版风格,仍由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特种铸造共6卷组成。为我国加入WTO.与世界铸造技术接轨,并全面反映当代铸造技术水平,第2版除对第1版已显陈旧的内容进行删改外,着重增加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涌现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相关内容,并以最新的国内外技术标准替代已作废的旧标准,同时采用新的计量单位,修改内容累计达40%以上。第2版手册详细介绍了先进实用的铸造技术,数据翔实,图文并茂,基本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国内外铸造领域的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新版手册将以崭新的面貌为铸造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先进、实用的技术工具书,对指导生产、推进21世纪我国铸造技术进步将发挥积极作用。
《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 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的特种铸造技术指南,旨在为从事铸造行业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对特种铸造工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本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度修订与扩充,聚焦于那些对材料性能、精度和应用环境有着特殊要求的铸造领域。 核心内容概览: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内容涵盖了从特种铸造的基本原理到先进工艺的详细阐述,并辅以大量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特种铸造基础与原理 特种铸造概述: 详细界定了特种铸造的范畴,区分于传统铸造工艺,强调其在特殊性能要求下的应用优势。 材料科学在特种铸造中的应用: 深入探讨了高合金钢、难熔金属、耐高温合金、有色金属合金(如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陶瓷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在特种铸造中的特性、选择原则以及对铸件性能的影响。 熔炼与凝固控制: 详细阐述了特种金属的熔炼技术,包括真空感应熔炼(VIM)、真空自耗熔炼(VAR)、电渣重熔(ESR)等,并着重分析了凝固过程的微观组织控制、偏析抑制以及应力消除等关键技术。 特种铸造模具技术: 涵盖了永久模、砂型模、熔模、压力铸造模等各类模具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特别是针对高温、腐蚀性环境以及高精度要求的模具材料和制造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特种铸造工艺详解 熔模铸造(失蜡法): 深入解析了熔模铸造的工艺流程,包括制模、制壳、焙烧、熔炼、浇注、清砂、热处理和后处理等各个环节。重点阐述了陶瓷型壳的制备技术、排气设计、浇注系统设计以及对精密铸件的质量控制,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精度复杂零件的制造。 压力铸造(压铸): 详细介绍了冷室压铸和热室压铸工艺,包括压射系统、模具结构、润滑、冷却以及合金选择等。本书重点分析了压铸件的组织致密性、力学性能以及表面光洁度,并探讨了提高压铸件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方法,是汽车工业、电子产品外壳等批量生产的重要工艺。 低压铸造: 阐述了低压铸造的原理、设备特点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其在制造大型、薄壁、复杂结构铸件方面的优势,如发动机缸体、航空发动机叶片等。 离心铸造: 深入探讨了水平离心铸造、垂直离心铸造以及倾斜离心铸造等工艺。详细分析了离心力对金属液流动、凝固以及组织结构的影响,尤其适用于制造管材、缸套、轴套等中空或环状铸件。 真空铸造: 详细介绍了真空熔炼、真空浇注以及真空吸力铸造等工艺。强调了在真空环境下消除气体杂质、提高金属液纯净度、获得高致密性和高性能铸件的技术要点,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部件、医疗植入物等领域。 连续铸造: 概述了连续铸造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其在金属型连铸和砂型连铸中的应用,对于钢材、有色金属型材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定向凝固技术: 详细阐述了定向凝固(DS)和单晶生长(SC)技术,重点关注其在高温合金叶片等关键航空航天部件制造中的应用。本书深入分析了微观组织定向生长控制、晶界抑制以及工艺参数优化等技术难点。 第三部分:特种铸造的应用领域与质量控制 航空航天领域: 重点介绍了用于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件、火箭发动机等的高温合金、钛合金、铝合金等特种铸件的制造工艺与质量要求。 汽车工业: 探讨了发动机缸体、缸盖、涡轮增压器、铝合金车身结构件等在特种铸造中的应用,以及提高轻量化、性能和耐久性的技术。 能源与化工行业: 涉及高压容器、反应器、阀门、管道等在高温、高压、腐蚀性环境下的特种铸件制造,以及对材料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性能的要求。 医疗器械: 重点介绍了用于人工关节、骨科植入物、手术器械等精密、生物相容性要求极高的铸件制造工艺,如钛合金、钴铬合金等的熔模铸造和真空铸造。 其他新兴领域: 简要介绍了特种铸造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拓展。 铸件质量检测与评定: 系统介绍了无损检测(如X射线、超声波、磁粉探伤)、金相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多种检测手段,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 铸造缺陷分析与预防: 详细分析了特种铸造过程中常见的缩孔、气孔、夹渣、裂纹、变形等缺陷的成因,并提供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四部分:特种铸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增材制造(3D打印)与铸造的结合: 探讨了3D打印技术在原型制造、模具制造以及直接金属打印铸件方面的应用前景,以及其与传统铸造工艺的融合。 智能化与自动化: 展望了特种铸造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包括过程监控、数据分析、自主优化等技术。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开发: 预测了高性能合金、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等在特种铸造中的应用拓展,以及新型铸造工艺的研究方向。 本书结构清晰,语言严谨,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配有大量图表、数据和实例,能够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特种铸造的关键技术,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真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宝典!我之前对特种铸造领域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神秘而复杂,而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启蒙老师。从拿到它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仿佛里面蕴含着无数的智慧结晶。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深深吸引。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特种铸造工艺的细致讲解,比如真空感应熔炼、电渣重熔、定向凝固等等,每一种工艺都配有详细的流程图和关键参数的说明,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其原理和操作步骤。作者在解释技术术语的时候,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从实际生产中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应用,也为我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方向。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但我能感受到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我甚至花了几个晚上,就为了研究其中一个关于高温合金定向凝固的章节,里面的微观组织分析和性能预测方法,简直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性的参考,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它教会我如何去思考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它们。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它,每一次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我是一个对材料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对特种铸造这个细分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简直就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觉得特种铸造离我生活很遥远,感觉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工业领域。但是,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生动且逻辑清晰的方式,把我带入了这个神奇的世界。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从特种铸造的基本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特种铸造工艺的分类和对比,比如介绍了金属液态成型、半固态成型以及固态成型等不同的方式,并且详细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对于那些我之前从未听过的工艺,比如等离子弧熔炼、电子束熔炼、高速气流熔炼等等,这本书都用非常直观的图解和通俗的文字进行了解释,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特种铸造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特种铸造技术的巨大潜力,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动力。我反复研读了关于铸件性能与显微组织关系的章节,了解到如何通过精确控制铸造过程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这对我理解材料的微观世界非常有帮助。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启迪,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评分

我是一位在机械制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一直以来,对于铸造这个基础但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都有着深入学习的渴望。《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的出现,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需求。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介绍了各种特种铸造的工艺流程,更是深入到了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从金属的相变、流变学特性,到模具的设计、浇注系统的优化,再到凝固过程的控制、缺陷的预防,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特种铸造材料性能的分析,比如高温强度、耐腐蚀性、抗疲劳性等等,这些都是在实际应用中至关重要的参数。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这使得理解过程更加直观和高效。我还会时不时地查阅书中关于各种特种铸造方法的优缺点对比,这对于我在选择合适的工艺时,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铸造并非简单的“倒金属”,而是一门融合了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工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创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资料。《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这本书对特种铸造技术的讲解,不仅全面深入,而且充满了前瞻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前沿的特种铸造工艺,例如增材制造(3D打印)在铸造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如何与其他传统铸造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复杂的结构和更高的性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材料设计与工艺协同优化的讨论感到兴奋。它阐述了如何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通过对材料成分、显微组织以及铸造工艺参数的精确控制,来获得理想的材料性能。书中对各种特种铸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微观缺陷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工艺来避免这些缺陷的形成,让我对铸件的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关于模拟仿真技术的章节,它为我提供了一种预测和优化铸造过程的强大工具,从而减少了试错成本,提高了研发效率。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它鼓励我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去挑战技术的极限。

评分

作为一名材料学专业的学生,我在课堂上接触过一些基础的铸造知识,但《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是我之前从未想过的。它详细介绍了各种特种铸造工艺,从最基础的原理到最复杂的工艺细节,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特种铸造在航空航天、核能、医疗等高精尖领域应用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让我看到了特种铸造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潜力。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工艺参数优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详细论述,对于我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非常有帮助。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书中关于金属凝固动力学、显微组织演变以及力学性能与组织结构关系的章节,这让我对材料的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让我能够快速地了解和掌握特种铸造的各个方面。

评分

作为一名铸造工艺的质量控制人员,《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是我工作中的重要参考。我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铸件的质量问题,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解决方案。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各种特种铸造工艺可能产生的缺陷类型,例如气孔、缩松、夹杂、裂纹等等,并且深入剖析了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这对于我分析缺陷、追溯根源至关重要。书中不仅列举了缺陷,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预防和控制这些缺陷的有效措施,包括对原材料的要求、熔炼过程的控制、浇注系统的设计、模具的准备、冷却方式的选择等等。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显微组织和宏观性能之间关系的阐述,它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同样的铸造工艺,在不同的参数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现,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铸件的内在质量。我还会重点关注书中关于各种检测方法和标准的章节,它为我提供了判断铸件合格与否的依据,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与生产部门沟通,共同解决质量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质量控制不仅仅是“挑毛病”,更是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精细把控。每一次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质量问题,我都会翻阅这本书,常常能从中找到豁然开朗的答案。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专业性实在是太强了!我是一位在特种铸造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原本以为自己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但《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涵盖的内容之全面,细节之深入,是我在其他任何资料中都未曾见过的。书中对每一个特种铸造方法,无论是相对成熟的还是前沿的,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材料选择、质量控制以及应用领域等。我尤其欣赏它对各种材料在特种铸造过程中的行为分析,比如对于高熔点金属、难熔金属、活性金属以及高温合金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熔炼、浇注和凝固控制策略。书中对缺陷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也十分到位,许多我之前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铸造缺陷,在这本书中都找到了清晰的解释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是告诉“怎么做”,更是深入分析了“为什么这么做”,让我对铸造工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模拟仿真技术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数值模拟在特种铸造中的应用,包括充型、凝固、应力分析等,这对于优化工艺参数、减少试制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中的数据和图表都非常严谨,引用了很多权威的研究成果,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工程师来说,这本手册无异于一本“救命稻草”,它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师,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不少技术书籍,但《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是我近年来读到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它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前瞻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所介绍的各种特种铸造技术,很多都是在我工作年代还未曾普及的,比如定向凝固技术、单晶制造技术,以及近些年兴起的增材制造(3D打印)在铸造领域的应用。书中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特点、优缺点以及发展趋势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新材料在特种铸造中应用的探讨,例如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引入为特种铸造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书中还对铸造过程中的相变、晶体生长、缺陷形成等微观机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对于理解和控制铸件的组织性能至关重要。虽然我已经退休,但我仍然保持着对技术的热情,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铸造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我感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参考书,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著作,它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精神。

评分

对于从事特种铸造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来说,《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绝对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我深知,一款优秀的铸造设备,其设计理念和功能实现,都离不开对铸造工艺本身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书中对各种特种铸造工艺的设备配置、工作原理、关键技术难点都有详尽的介绍,这为我进行设备创新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例如,在设计真空炉设备时,书中关于真空度控制、气氛保护、加热方式等方面的详细论述,让我对设备的选型和参数设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于一些新兴的特种铸造技术,比如3D打印铸造,书中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这让我能够提前布局,研究相关的设备研发方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自动化和智能化在特种铸造中的应用章节,它为我思考如何提升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调控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书中对材料兼容性、耐高温、耐腐蚀等方面的要求也让我更加注重设备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关于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的章节,这有助于我从设备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设计出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铸件质量的设备。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审视自己目前的工作,也为我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铸造手册:特种铸造(6,第3版)》时,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因为我对特种铸造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然而,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彻底震撼了我。它就像一位博学渊博的导师,耐心细致地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领域。书中的内容覆盖了从最基础的金属学原理,到最前沿的特种铸造技术,其系统性和完整性令人惊叹。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高温合金、难熔合金、稀土合金等特种材料的熔炼、凝固和晶粒细化方面的研究感到非常着迷。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会引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这使得书中提供的结论具有极高的说服力。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理解关于“晶界强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等微观机制如何影响特种铸件的力学性能,书中对此的解释清晰而透彻。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复杂的工艺问题,如何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地探究其本质。每次阅读,都仿佛在进行一次头脑风暴,不断激发出新的思考和疑问。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特种铸造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启蒙书”。

评分

评分

已经开始用了,一如既往的快速?

评分

在深入研究中 希望有帮助

评分

已经开始用了,一如既往的快速?

评分

评分

不多说了,一直的好,价格能再便宜点就更好了。

评分

已经开始用了,一如既往的快速?

评分

已经开始用了,一如既往的快速?

评分

是库存吗?比旧书还旧,惨不忍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