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文集》:近代报刊丛话

《守藏文集》:近代报刊丛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滕静静,张珊珊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报刊学
  • 文化史
  • 文学史
  • 思想史
  • 民国史
  • 学术史
  • 丛书
  • 文献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515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0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守藏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申报》;《点石斋画报》;《强学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公报》;《北洋官报》;《国民日日报》;《东方杂志》;《京话日报》;《民报》……《<守藏文集>:近代报刊丛话》遴选近代有代表性的报纸和刊物约30种,介绍每种报刊的历史,附创刊号或重要期号之书影等图片资料,语言通俗有趣。

内容简介

  《<守藏文集>:近代报刊丛话》选取约三十种有代表性的近代报刊,包括《申报》《点石斋画报》《大公报》《新青年》《民国日报》《京报》《良友》》《新华日报》等,着重介绍每种报刊的历史,附有创刊号或重要期号之书影、相关报人照片等图片资料。《<守藏文集>:近代报刊丛话》史料翔实,语言通俗。对于读者了解近代历史上的新闻热点以及近代报刊的历史都有帮助。

目录

《申报》
《点石斋画报》
《强学报》
《时务报》
《清议报》
《新民丛报》
《大公报》
《北洋官报》
《国民日日报》
《东方杂志》
《京话日报》
《民报》
《小说月报》
《新青年》
《民国日报》
《京报》
《少年中国》
以《共产党》月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期刊
《创造周报》
《生活》周刊
《良友》
《中央日报》
《立报》
《新华日报》
《文汇报》
《观察》

精彩书摘

  《点石斋画报》的创办者英国商人美查是《申报》的创始人之一,1841年2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同治初年来到中国。美查来华后先是经营洋布和茶叶贸易,后来营业亏本,他的买办江西人陈莘庚看到外国人办的华文报纸《上海新报》销路很好,有利可图,遂建议他也来创办中文报纸。于是,美查便和他的三位友人伍德沃德、普赖尔、瓦其洛合伙投身报业。1872年4月30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四人合办的《申报》在上海正式创刊。1874.年,美查又创办了申昌书画室,作为申报馆的发行机构,并以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印刷品发送网络,而且最先采用电报传输新闻稿件,使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快捷。1878年底,美查以其历年经营所得,为《申报》馆添置了几台手摇轮转石版印刷机,为兼营图书出版和书画印刷奠定了基础。之后又将石印设备与《申报》馆分开来,另外开设点石斋印书局,翻印了各种图书,如《考正字汇》《圣谕像解》等。
  特别是1882年翻印的《康熙字典》,由于印制精美,定价不高,销路很好,先后印行两次共计10万部,获利丰厚。同时,石印名人碑帖、书画、画册也给点石斋书局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为《点石斋画报》的创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人同仇敌忾之情绪激增,都非常关注战争形势的发展和政治局势的变化。具有商业头脑的美查敏锐地看到了商机,1884年5月8日,《点石斋画报》应时而生。诞生于中法战争期间的《点石斋画报》,一创刊就以精彩的内容生动地反映出中法战况的热点新闻。画报的开篇之作《力攻北宁》介绍了北宁之战的战况;《基隆惩寇》将战役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斗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画面上,台湾守军要塞地势险要,双方正激烈交火,台军将领率领士兵奋力冲向敌人,法军纷纷撤退;《吴淞形势》描写了自基隆开战以来,边防形势更加紧张的情形。为了使图画报道更为生动,报社特地派人到吴淞口观察备战情况,描绘出来的图画也颇具现场感——只见炮台高筑,左面土城连接宝山。吴淞口有两艘小兵轮。长江口岸停泊着九艘铁甲战舰。它们和炮台形成品字形,互为犄角。这些报道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迎合了民众的爱国心理,《点石斋画报》因而一炮走红。画报在创办初期,购买者就络绎不绝,往往三四日就售罄。
  贴近生活的内容是一个新闻媒体的灵魂,而对画报而言,“画”就是这个灵魂的载体。同为《申报》创办的《瀛寰画报》与《点石斋画报》大相径庭,仅仅发行5卷就停刊了。原因就在于其内容多为外国的风土人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其图画又为英国画师采取西洋技法绘制,不为国人所接受。作为“中国通”的美查在《瀛寰画报》失败后很快明白了这个道理,故《点石斋画报》一改前报之风。他在《点石斋画报》首创画稿稿酬制度,每幅画2块银圆的丰厚报酬,吸引了众多优秀画师前来应聘,并最终任用著名画师吴友如为主笔,组成了一个有百余人规模的画工创作团队。画报采取华人读者所熟悉和容易接受的传统文化形式,仿照传统中国画题跋之例,图画在画报中占据主导地位,配以简短扼要的文字说明,在文后还有画师题名和钤印。由于《点石斋画报》主要提供的是新闻信息,画法的写实性应该居于主导地位,故画师们在坚持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笔墨意趣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绘画技法,如明暗、色彩、解剖、透视等科学性的技巧,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海派文化的特点。
  为了满足民众的猎奇心理,画报以网罗异事为着眼点,广泛搜罗以《申报》为主体的中外各报中的奇异新闻,见于画报中的各种怪诞奇异之说达三四百幅之多。如《小孩捕贼》《蛇破小匪》《悍役畏妻》《兽态炎凉》《富翁窃蔬》《斗睡奇谈》《泼酒灭火》《猪虎同悬》等从标题上看都极具新闻性和故事性,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增加了画报的趣味性。
  ……

前言/序言

  近代报刊是历史的记录者,是那个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没有电子媒介的年代,报刊不仅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消遣娱乐的对象,而且也是各政党、团体、社会组织竞相争夺的舆论阵地。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扩展了中西方的商业贸易,西方商人将创办报纸作为一种投资的商业行为,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的《申报》及《点石斋画报》便是这一时期外商在华办报的产物。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的传播为维新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维新时期办报活动异常活跃,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了《强学报》《时务报》等一系列宣传改良的重要报刊,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继续以海外办报的方式宣传改良,期间《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影响较大。庚子之变,清政府实行“新政”,《北洋官报》的创刊,正是清末直隶新政的鲜明写照。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在复杂危急的国内环境下逐渐意识到革命才是拯救民族危亡的关键,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迅速崛起。继兴中会创办《中国日报》后,《国民日日报》《民报》等革命报刊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部分民营报纸也以其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开启民智的思想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大公报》《东方杂志》《京话日报》《小说月报》纷纷应运而生。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当时封建势力依然顽固,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势力窃取了民主政权。袁世凯为配合复辟帝制,大肆举行尊孑L活动,尊孔复古的逆流在思想文化领域蔓延。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新青年》),由此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6年1月,中华革命党骨干陈其美受孙中山之托,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高举反袁护法的旗帜,有力地传播了革命思想。
  1918年,邵飘萍等人以“还新闻以公正”立志,创办《京报》,针砭时弊,关注时局,努力成为社会发表意见之机关。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期间涌现出《少年中国》等学生刊物。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了《劳动界》等社会主义启蒙刊物。1920年11月,《共产党》月刊创办,旗帜鲜明地宣传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主张。新文化运动前后,一大批代表新思潮的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创造周报》《生活》《良友》等在中国近现代报刊史上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抗战时期,全国报刊业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向全世界人民发出救亡图存的呼声,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各地共产党组织创办的一批报刊在宣传抗日、鼓舞斗志、揭露敌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如《新华日报》,毛泽东曾盛赞此报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抵得上党的一个方面军,并三次为其题写报名。
  抗战胜利后创刊的《观察》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份创办于1946年9月的周刊,被誉为“高级言论刊物”,对国家出路、百姓生活、国际动向、社会事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进行了报道和评论,成为那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论坛。
  可以说,近代报刊不但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在文化上的体现,也是转型期的知识分子追寻话语权的突破口,更是一种全新而重要的传播媒介。近代报刊为林林总总的社会舆论的表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体现了不同政治派系的利益角逐,也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0年3月开始,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的同仁们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之邀,依托国家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近现代报刊,以讲故事的形式,对近代报刊史进行管中窥豹式的揭示,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以“报刊史话”专栏形式呈现给广大读者。现将这些文章辑录出版,希望借助这些浅显的研究,让“近代报刊的历史”逐渐清晰,而不仅仅停留和局限在“近代历史上的报刊”上。因为我们认为报刊之于人、之于社会、之于国家的价值,不单纯在于记录正在发生的事情,同样在于启蒙思想、传播知识,对人群及社会产生某种观念的冲击,进而影响历史的进程。近代报刊由于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更能有力地阐明这一观点,这也是我们出版这本文集的初衷。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诚盼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滕静静 2013年7月15日




《中国近代报刊研究: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一段极为关键的时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即清末最后几年。这段时期,晚清政局风起云涌,社会思潮激荡,辛亥革命的炮声已近在耳畔,而报刊作为信息传播、舆论引导和思想启蒙的重要媒介,其发展脉络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书并非对这一时期所有报刊进行简单罗列或编年史式的叙述,而是从多维度、深层次地剖析这一时期报刊的生态、功能、影响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文化景观。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报刊,包括但不限于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早期报业中心涌现的各类报纸、杂志,从官报、官商合办报到民间自办报,从党派报刊到专业报刊,从综合性报刊到思想类刊物,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近代报刊图景。 研究的时代背景与报刊的时代使命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晚清政府虽然仍在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但改革的呼声与革命的浪潮已不可阻挡。维新变法虽然失败,其精神却已深入人心。清末新政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言论的管制,为报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翻译、介绍、评论西方科学、政治、哲学、文学的刊物大量涌现,极大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近代报刊承担起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它们不仅仅是新闻的载体,更是思想的播种机、革命的助推器、社会改良的倡导者。本书将重点探讨报刊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政治动员与舆论塑造: 面对内忧外患,各类报刊纷纷发声,或抨击时弊,或鼓吹革命,或呼吁改革。它们如何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社论、读者来信等形式,影响公众舆论,动员社会力量,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摇旗呐喊?本书将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报刊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革命党人创办的报刊如何传播革命思想,揭露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改良派报刊又如何以温和的方式呼吁君主立宪,争取改革空间。 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新思潮、新观念通过报刊广泛传播。翻译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著作,介绍西方科技成就,评论文学艺术作品,成为报刊的重要内容。本书将考察报刊在传播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方面所做的贡献,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关注那些致力于介绍西方文明、唤醒民智的知识分子群体,以及他们通过报刊所进行的思想实验。 社会新闻与民生关怀: 除了宏大的政治议题和深刻的思想探讨,报刊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上海滩的繁华景象到乡村的民生疾苦,从司法案件到社会风俗,报刊以其广泛的触角,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本书将分析报刊如何报道社会新闻,反映民生问题,甚至推动社会改良。例如,报刊对某些不公正事件的报道,能否引起社会关注并促成改变?报刊对地方建设、教育发展的呼吁,又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 报刊的组织形态与经营策略 本书不仅关注报刊的内容,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组织形态和经营策略。在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报刊如何创办?其所有权结构如何?编辑团队如何组建?印刷技术如何应用?发行网络如何构建?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报刊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报刊的创办与所有权: 早期报刊的创办往往离不开官方的支持或特定群体的资金投入。本书将考察不同报刊的创办背景,分析其背后的出资人和运作模式。是政府主导的官报,还是资本运作的商业报?是知识分子集资的理想主义尝试,还是革命团体秘密组织的宣传工具? 编辑方针与内容生产: 报刊的编辑方针决定了其报道的方向和风格。是客观中立,还是立场鲜明?是知识普及,还是娱乐大众?本书将通过分析报刊的社论、评论、栏目设置,揭示其编辑方针的特点,并考察内容生产的流程和质量。 发行与广告: 报刊的发行量是其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缺乏现代物流体系的年代,报刊如何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广告收入是报刊重要的经济来源,报刊如何吸引广告商?本书将探讨这些经营层面的问题,以理解报刊在市场经济初兴时期的运作逻辑。 报刊的地域分布与文化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也在报刊的分布和特色上有所体现。 早期报业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最早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汇聚了最多的报刊资源。本书将重点分析上海报业的繁荣景象,以及其作为信息集散地和思想策源地的地位。 地域报刊的特色: 除上海外,北京、天津、广州、武汉、南京等地的报刊也各有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生态和文化传统。本书将考察不同地域报刊的差异性,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例如,北方报刊可能更侧重于政治新闻和时政评论,而南方报刊则可能在文学、商业、社会生活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活力。 对后世的影响与历史评价 光绪三十一年至宣统三年这段时期的报刊,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塑造了这一历史进程的积极力量。它们的思想观点、传播方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都对后来的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一时期报刊的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复杂性的窗口。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严谨的史学分析,还原那个时代报刊的生动图景,展现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挣扎,以及报刊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报刊史,而是一部在报刊的脉络中,回溯中国近代社会精神风貌与时代变迁的史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红楼梦》读完,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曹雪芹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黛玉的敏感多思,宝钗的圆融世故,王熙凤的泼辣能干,每一个形象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活在眼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封建礼教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揭示,让人读来唏嘘不已。书中的诗词歌赋更是典雅隽永,将人物的才情与命运的无奈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常常在想,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是否也能像书中的人物一样,在繁华落尽后,看清世事的真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部洞察人性的百科全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都与书中的灵魂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对我而言,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集是另一番光景。她的诗歌短小精悍,却蕴含着宇宙般的深邃。她将那些宏大的主题——死亡、永恒、信仰、自然——浓缩在极简的意象之中,如同打磨光滑的鹅卵石,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她对标点符号的独特运用,尤其是破折号的大量使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呼吸感和停顿感,引导读者去填补那些未被言说的空白。读她的诗,就像在深夜里与一位孤独而智慧的智者进行私密的交谈,那些看似晦涩的表达,实则直指人性的最深处。她的文字给予人一种清醒的、略带尖锐的洞察力,让你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评分

不得不提《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的想象力简直是突破天际。马孔多的七代家族史,将魔幻现实主义推向了极致。那些会飞的毯子、会开花的女人、以及无休止的孤独,共同构建了一个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我欣赏他那种史诗般的叙事结构,时间仿佛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上升或循环往复的。家族成员的名字不断重复,强化了那种宿命感和无法摆脱的历史重压。阅读它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因为它信息量巨大,人物关系复杂,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宏大叙事带来的震撼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思考了时间、记忆、以及人类文明的必然衰亡,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

评分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洗礼。那种淡淡的忧伤,弥漫在整个故事之中,像京都冬日清晨的薄雾,抓不住,却又无处不在。主角渡边对直子和绿子的情感纠葛,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失去的追忆和对存在的困惑。村上的文字有一种魔力,他总能用最日常的语言,描绘出最超现实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音乐、电影和孤独的描摹,精准地击中了每一个在现代都市中感到疏离的年轻人的内心。我喜欢他那种不急不慢的节奏,仿佛在引导我们慢下来,去审视那些我们试图逃避的生命中的“空洞”。读完后,感觉自己似乎也穿越了那片宁静又充满暗流的森林,虽然有些疲惫,但内心却意外地得到了抚慰。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那真是本让人心悸的作品。爱玛对庸俗生活的极度厌倦和对浪漫爱情的盲目追求,最终将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福楼拜的冷峻叙事风格,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资产阶级社会的虚伪和个体欲望的毁灭性。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近乎科学的客观态度,即使描绘最激烈的感情场面,文字依然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距离感。那种在细节中渗透出的对人物命运的悲悯,却又保持着对艺术纯粹的追求,着实令人叹服。读完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爱玛那双充满渴望却又空洞的眼睛,以及她最终凄凉的结局,让人不禁反思,所谓的“自由”和“激情”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